绿林网

《罪与罚》读后感锦集

《罪与罚》读后感锦集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7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手写一个人物关系图

便于自己理解书中情节是谁遇见了谁 谁在和谁说话( •︠ˍ•︡ )这名字一个顶十个 哪一个都没记住!

(叹气)

说实话也没有很懂书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

(但也觉得经常有的独白简直就像是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

为什么不懂呢因为缺乏经历还是学的知识太少??

我要从何处下手补补课(;´༎ຶٹ༎ຶ`)

欢迎大家指点指点

《罪与罚》读后感(二):共读的一本书

跟着读客读了本小说,挺长的,各种的内心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产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给你罗列出来,他不嫌烦,所以你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还有的困难就是,那么多长名字,真的很难记,虽说几位主要人物都有昵称,简单为两个字,最多四个字,还是记不住呀。 有人说,最后的尾声写的最好,咱也不懂,当然为了面子也敢去问。 故事并不复杂,脑子有点问题(不是单纯的抑郁等心理疾病,更多的是信仰丢失了,这也是当时欧洲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冲击有关系,不管是拿破仑军事带来的恐惧,还是思想层面的再次迷茫)大学生,虽然说辍学在租住的房子有一阵子了,过的拮据的很,典当了很多的私人物品,甚至把家人珍贵的礼物都抵押出去了,也知道抵押出去基本就是拜拜,再也要不回来的那种,为了活下去,只是主人公活的并不是乐意,躺平,没有什么追求呀! 后来,也是策划了很久,把当铺的老太婆杀死了,本来计划的是老太婆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想到老太婆的妹妹回来了,不得不杀死,后来才发现多么纯洁的人呀,也是后来让作者去自首的原因之一吧。 在各种状态下的思想斗争,劝说自己的理由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看上去啰里啰唆,多读几遍,也许就被吸引住了,如果没有,也就算了,读书嘛,没必要那么难受。 是以为记

《罪与罚》读后感(三):《罪与罚》中我所认为的陀翁的思想内核

我认为陀翁可能年轻时很崇拜拿破仑,并且自命不凡(也的确有资本)能成为拿破仑,在小说中有对人的定义之类的思考,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经历,讲述了主人公小时候亲眼看到马被主人打死的场景,作者笔下残暴的主人和旁边那些有那么点同情心的谴责然后很快转化为助威的或者逃避的看客,这种部分或全部丧失孩童时期的善良而被环境污染的人是“材料”这个观点是贯彻始终的,而“人”的观念发生了一个前后的转变,由之前的拿破仑这类完全跨越普通人的限制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暂且定义为超人),转变成像索尼娅这样即使承受巨大的苦难仍不被环境玷污的才是真正的人(有点像基督教耶稣的化身,暂且定义为普通人)。而在小说中有很多像他的妹妹他的好朋友包括他自己的本我都是符合真正意义的人这个定义的。

我认为主人公之所以杀人,其实是想做一个实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普通人成为超人,但是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杀完人以后有了愧疚心,要知道超人不会去在意虱子的死活,也就没有愧疚感,所以这就是他一直恼羞成怒的原因,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超人,但是心里却一直想成为拿破仑这样一种因愧疚而产生的羞辱感以及认为自己废物的愤怒感,整个小说主人公的感情变化都是因为自己的良知与成为超人的欲望之间的左右拉扯。其实一开始就这个故事就注定了结局,只是后来才在索尼娅身上看到世界上最纯洁无暇的存在而觉醒自己良知。

我整体结论是陀翁可能认为拿破仑这类人根本不是人的定义,他可能已经抛弃了人在孩童时期保持的那种真善美,可能是权力至上又雄心壮志且极具有天赋的超人(这一类人还一定要藐视人世间所有的约束且超越它)。

《罪与罚》读后感(四):前半部爽文,后半部论道

这本书我是花了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读完的,读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中间沉迷在最后生还者1,2中不能自拔,当然中间还打了一阵王者荣耀(最近已经弃坑改完英雄联盟手游了)。前半本书我读完就花了一天的时间,这真不夸张,这本书前几章开始就是高潮了,主角上来先杀个老太太和她妹妹祭了个天,我读到这的时候当时就惊了,卧槽,名著读着跟爽文似的,关键作者描绘的主角那种,生病期间自己的狂热状态,与杀完人之后的不真实都描写的非常好,我在读的时候甚至自己也觉得晕晕乎乎仿佛陷入了狂热(杀人那段我读了两遍,尤其是主角怎么从嗓音干涩到下定决心,迷迷糊糊动手最后到差点被人发现的紧张,描写的淋漓尽致,看出了我一身冷汗),于是我一口气毫不犹豫的读了一半。读完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本书会是名著呢?不会主角杀完人最后获得成功了吧?那这种不就变成传输错误的价值观了吗,而且我想,作为一本名著,你也不能让主角到处杀人啊,所以当时我就有了一点疑虑,那就是之后的故事可能读起来不会像一开始那么爽快了,于是我读书的速度也相应的变慢了。主角与警长周旋的那些情节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主角名字有点绕口,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好像叫什么提什么夫,我把手边的书拿出来,刚要翻开突然想起来了,叫拉斯柯尔尼科夫,他那些理论可能也代表着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想法,因为作者写书肯定是要传输自己的价值观与情感的,注释上也写了好多情节都是作者的自身经历,包括最后坐牢什么的,我记得听小强说书的时候说过,不带有自己情感与价值观的作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另一个是施耐庵(水浒传),目前在读水浒传。而到了后半部分,爽文的情节开始没有了,很多都是拉斯柯尔尼科夫自己的想法,与探长的想法,写的入木三分,我觉得作者把二十出头,有盲目的自我崇拜与中二病的人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拉斯柯尔尼科夫有时候似乎不认为感情是很重要的东西,有时候又觉得感情很重要,他善良(给索尼娅家送了自己仅有的25块钱)但是又自私(对妹妹以及对母亲,都抱有一种莫名的冷淡),他觉得自己比谁都厉害,但是也在不短的否定自己,同时创造出了胜者为王的理论,但是自己最后又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胜者,因为他过不去杀了人这个坎,所以他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一个多样的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空洞的作者笔下的角色,这是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我现在觉得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剧情略显单薄,开头直接高潮,然后情节急转直下,这种套路跟我看过的很多欧美侦探小说很类似,比如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看完我只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以及再见,吾爱,还有八百万种死法,我是真的不喜欢这类所谓的硬汉派小说,全篇好像侦探们都在凹造型,案子自己就破完了主动放在了侦探们的桌子上,跟现实生活一点都不贴边。所以罪与罚我开始以为是一篇大起大落的小说,最后发人深省,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按常理出牌,根本没有起,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生就是,落落落落落,及至结尾才有一点点好转,就是他与索尼娅相爱并在一起了,中间的有的理论我听的不甚明白,但是那个胜者为王的理论,我觉得还蛮对的,胜利的人书写历史,我记得中国有句古话叫,窃国者侯,窃钩者诛,核心思想可能就是这个吧,但那毕竟是在乱世才有用,在像拉斯柯尔尼科夫与你我的世界,想杀一个人并将其积蓄作为我们起身的资本,一般人的心理素质还没好到那种程度,可能法律没找到你,但是你自己就已经将你自己逼疯了。

《罪与罚》读后感(五):读《罪与罚》

读《罪与罚》

也许是因为看过《白痴》,再看的《罪与罚》,对于陀氏在《罪与罚》中提出的上帝的命题,提前窥探到他内心纠结的答案,因而未及预期中的惊艳。

无可否认的是,在已读的几部作品中,《罪与罚》的流畅性、故事性、可读性最强。流畅性主要表现在没有那么多啰里啰嗦、前言不搭后语的梦呓;故事性和可读性主要在于小说的故事是单线的、主人公是明确的,思想主题是唯一的。但在我看来,也许正是这思想主题的唯一性,削弱了这部作品的魅力,它不像《白痴》中,任意一个小人物都可能在聚会中大谈特谈一些令人惊艳的观点,不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多主人公、多主题穿插交替,持续震荡。

《罪与罚》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对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后的,病态和疯狂的心理的描述。自诩超人者,要如何背负这沉重的秘密,欺骗式的接受那些凡人的无条件的爱——一旦秘密被窥探到,这些人很可能就会离他而去——从这个角度,拉斯柯尔尼科夫似乎尚未做好成为一个超人的准备。

他梦到,在他十岁的时候,看到街头醉汉们抽打一只弱小的马,直至将其活活打死。在小说中,这个梦也许代表着社会的不公与压迫,也许代表着作为马承受的负担苦难——正如他后来向索尼娅下跪“我并非向你下跪,而是向全人类的所有苦难下跪”(《罪》P403)。在尼采那里,这匹马、连同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超人学说,都成为了现实。

斯维德里盖洛夫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镜像,彻底的虚无和绝望。彻底的虚无也就是彻底的一无所有——尽管他家财万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索尼娅那里得到了毫无保留的爱与宽容,但斯维德里盖洛夫在决心离开美国前的奋力一搏,未能赢得杜尼娅的垂青,这使他再无任何牵挂,从容的以一支枪结束了生命——去往美国。也可以说,不信上帝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分裂成为两个人,一个人选择自杀,归于彻底的虚无——但对于虚无者本身,这跟在活着时候的他相比并无区别;另一个选择自首,接受上帝的惩罚。

与其说是上帝的爱战胜了超人学说,不如说,陀氏其实已经流露出对上帝深刻的怀疑:

1、拉斯柯尔尼科夫虽然向警局自首,但他其实从未彻底的悔悟其罪行;

2、将拉斯柯尔尼科夫从虚无的疯狂与自毁中救赎出来的,是一个现实世界难以给予的优厚条件:作为朋友的拉祖米欣无条件的帮助、作为几乎是陌生人的玛尔法以一笔3000卢布的遗赠金对一贫如洗的母亲普莉赫里娅和妹妹杜尼娅的解救、以及白衣骑士斯维德里盖洛夫对索尼娅一家的解救——在其酒鬼父亲马尔梅拉多夫和狂躁偏执的继母卡捷琳娜都已经死去后。与其说这是上帝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救赎,不如说这是陀氏对现实世界的深深怀疑——哪里会有这样的救赎呢?

3、卡捷琳娜在一系列打击和一阵歇斯底里后的弥留之际,喊道“什么?请神父?……用不着……你们哪有多余的钱啊?……我没有罪!……我就是不忏悔,上帝也应该宽恕我……他自己知道我受了多少苦!……如果他不愿宽恕我,那就无需他宽恕!”难道被上帝抛弃、堕入地狱的苦还能比这绝望的现实更加难以忍受吗?难道她在尘世中受到的折磨上帝没有看到吗?

4、 索尼娅以基督般的爱,企图救赎她的酒鬼父亲和与她并无血缘关系、对她冷酷的继母,还有三个孩子,她徒劳无益的毁掉自己,但仍然拯救不了任何人,“这种可耻行径和下贱做法怎么能跟另外一些截然相反的神圣感情并行不悖呢?要知道,干脆一头扎进水里,一了百了,倒还公正的多,公正一千倍,也明智一千倍!”(《罪》P404),尽管索尼娅是这样的在绝望中毫不迟疑的走上十字架,但她能发挥的作用却与斯维德里盖洛夫几张五厘债权相比不值一提——这是陀氏借拉斯柯尔尼科夫之口,对苦难救赎,对上帝的质疑!

以上对上帝的质疑,在《白痴》中彻底的显现出来。在《罪与罚》的结尾,陀氏计划写作一个人“逐渐获得新生、逐渐从一个世界转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但实际上,显而易见地,公爵几乎无法以基督的爱处理人间的万般苦厄,来人世一遭,终于以变回白痴,回到瑞士那个半山腰的无人的静谧处而告终(《白》P395)。这与《罪与罚》最后篇章中索尼娅在西伯利亚向苦役犯布施圣母玛利亚之爱,成为囚犯们“亲爱的母亲”(《罪》P688)形成鲜明对比。

我不愿过多讨论“贫穷”这一物质上的罪魁祸首对所有这些悲剧的决定性作用,我已见过太多物质匮乏下的绝望、罪孽、秩序的崩坏、蒙昧的兽性,当我们在谈人性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关于超人,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第一次以他的激情、用他自己作为试验品,尝试了这种人神形象。发展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伊万以思辨的、冷酷的理性,将这种人神形象演绎到了巅峰:“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将被允许”。毫无例外的,他们都处于某种癫狂中,亲自或通过自己的影子,杀死了一个虱子或坏人,而他们的影子均在无法自拔的虚无中自杀。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别尔嘉耶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拉斯科尔尼科夫主题已经标志着人道主义的危机、人道主义道德的终结危机和人的自我肯定导致的人的毁灭。希望成为超人和超人类,希望有更高级的人的道德,这意味着人道主义的过时和终结。”(《陀》P100)基督教之所以伟大,乃是因为在上帝那里,人类是按照神的模样被创造,所有的人都是绝对独立和自主的个性。而超人/神人/非凡的人则必然导致人的独立性被取消,人被变成手段和工具,那里将不再有人。将人作为手段的思想,从精神上杀死的人——其中也包括超人自己。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流放期间,生病时做的那场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超人哲学对世界的毁灭性冲击:非凡(或致命非凡者)太多,或者只要出现交集,末日便将降临。当超人哲学统摄人心,上帝构建的秩序全都被消解,社会不再有统一的价值和秩序,人们全都以自我为中心,互相仇恨残杀。(《罪》P689)

透过索尼亚,不难看出,陀氏忍不住要宣扬苦难救赎理论——尽管他同时借,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索尼娅的批评,深深的怀疑自虐式的牺牲及苦难救赎对于改变令人绝望的现实世界毫无用处。索尼亚急切的告诉拉斯柯尔尼科夫,应该去自首,去受苦,用受苦来赎自己的罪(《罪》P532)。但这种苦难救赎,只是以世俗的苦赎内心的苦、精神的苦。精神的苦本质上源自上帝的审判、道德与良知的谴责;而世俗的苦、肉体的苦,则来自法律、物质和社会关系的惩罚。从这个角度看,苦难救赎完全是解决个人内心良知不安问题的方法,用现世的苦难时时刻刻提醒人,让人清醒的知道自己在还债,在接受上帝的审判(那么能否也认为上帝还会放弃自己?)同时也降低人的欲望,主动或被动抛弃所有的物质,除了上帝一无所有,因而上帝就是全部。

——2022.10.1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