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摘抄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摘抄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是一本由爱读童书妈妈小莉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9-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一):我的娃娃

我的娃娃呀,快2岁啦!一直在学着怎么样当妈。可还是不免会有疏忽,大意,稀罕,偏颇的地方。生病的时候会觉得,健康就是好的。可活蹦乱跳的时候,又想着怎么发现和发展她的各方面能力。咿呀学语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发育迟缓,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开始培养她哪一方面的特长。饿了时自责没有好好给她涉入各方面营养。出门以后时刻观察孩子表现,看还有哪些方面能力没有打好基础。哪些方面还需要好好教养。

因为工作原因有些少了对娃的陪伴,心理还是很自责,因为头脑被工作占据了一半,是不是会对我亲爱的孩子有耽误的影响?本来设想的很好的如何顺应娃娃的发展规律,如何培养激发她各方面的潜在能力,比如打好英语基础,比如行动力,比如爱干净整洁,比如很多很多…可现实总是有很多差距。或许是做母亲的有些过分焦虑了,总是忍不住和身边的妈妈们分享经验,请教过来人,看自己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做好。

这本书是一个三个宝宝的妈妈的育儿经验,男宝女宝都有,还是几个年龄阶段,很强大的实践经验理论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虽然或许我们的想法并不全相同,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定位和方式,但为了孩子好的心是相同的。我们还是能够从彼此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内容,一些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解决的问题方法。比如我很受教于她的对孩子尽量少说不!我喜欢这种做法,但有时难免会忘记,会控制不住自己,所以需要时刻的提醒自己。还有关于平时蕴藏于生活中的知识启蒙,也有很多可行的办法,在这里也受教了。男孩和女孩的养育还是有些区别的,我更多的看了有关女孩的部分。

看完书,给自己定了一些注意事项。一是要潜移默化的给孩子输入知识,二是要好好的高质量的陪孩子,不是简单的待在她的身边,不能不耐烦,吼,三是回到家放下手机。如果目前能够做到做好这三点,也算小有成就了。

养娃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很耗费心力,但那时间又眨眼而逝。很想留住,却不能。所以只能好好面对当下,掌握当下,尽量的,做一个好妈妈。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二):同理心养育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同理心养育》,亦即设身处地地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同理心养育,换言之,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孩子回家后说:“今天同桌数学考了不及格。”他的意思很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的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或委屈等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要换位思考,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将会有什么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弃,即放弃主观臆测。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心理定势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如:“考得这么差,一定是粗心的缘故!”“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学。”等等,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二是要注意转换,即多做角色转换练习。对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 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同理心养育》是一部实操性非常强的书,值得做父母的人读一读。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三):孩子叛逆不听话?不妨试试同理心养育!

前几天逛超市的时候,遇到一个熊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妈妈站在一边气哼哼地不说话。

走到跟前才知道,原来是孩子吵着闹着要吃冰淇淋,但是妈妈认为,小孩子吃冰激凌对肠胃不好,拒绝了孩子。孩子开始大声哭闹,妈妈觉得孩子大庭广众之下这么不听话,真是丢死人了!索性跟孩子说:“告诉你不能吃就是不能吃,我都说过多少次了,这次不管你怎么哭我都不给你买!”

于是,母子俩就开始较劲,互不妥协,直到我结账走出超市,这对母子还在原地僵持着。

这位妈妈就是典型的严厉型的父母,对孩子控制太多,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自由,也没有选择,孩子报什么兴趣班,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甚至找对象,都得听她的。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常用的手段就是惩罚。

其实,这是中国大多数父母会使用的方法,它看起来立竿见影,孩子在威胁下,立刻就屈服了。但长期看来,弊端就显露出来了。

孩子可能会养成“我不行,我不够好”的思维定式,变得自卑怯懦,或者会变得叛逆,偏要跟父母对着干,想尽各种方法掩盖自己的错误。不管出现哪一种情况,都是家庭教育中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同理心养育》这本书提出,跟孩子有效沟通的最好的办法是:带着同理心,看到孩子在此刻的情绪和需求,放下内在的评判,家长也会越来越自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同理心类似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即所谓的“推己及人”。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价,无不是通过深刻地领会、娴熟地掌握同理心的观念和技巧,成功实现了目标。

同理心养育的核心思想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就是更强调关注孩子,肯定孩子,接纳孩子,其目的是促进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说白了,同理心教育就是能够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时时刻刻站在孩子的角度,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才能让孩子觉得舒服,不尴尬。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那些从出生就在父母同理心下呵护长大的孩子,几乎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途,拥有美满的生活,孩子也会更能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家庭关系更为和谐美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可能有的妈妈会说:同理心,听起来很容易,可要做到太难了,孩子需要理解,那谁来为妈妈们考虑?我们焦虑难过的时候,谁来同理我?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妈妈,还是没有放下控制和改造孩子的欲望。

想一想,你家里有没有这样的熊孩子?

你不许孩子玩手机,他躲在被窝里偷偷玩;

无论如何也不要自己一个人睡,一定要跟你一起睡;

你生了二胎,老大开始叛逆或沉默;

你花高价钱给孩子报了一个课外辅导班,他却死活不爱去,甚至逃课;

你天天教育孩子要团结同学,结果他隔三差五跟同学打架;

你说天气太冷了要多穿衣服,可是她非要穿个短裙去上学……

从五六岁开始,孩子越来越不肯跟父母合作,一直到青春期,这种叛逆到达了顶峰,让人头疼。其实,这种变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孩子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结果。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见识广了,知识面越来越宽,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断加强,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也体验到自由独立的乐趣。试想,这样一个孩子,父母怎能要求他还像小时候一样顺从听话呢?

所以说,你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还不如根据孩子的成长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导方式,以适应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与需要。

同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成就与错误。尝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同样的感受和经验,这是一种教育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同理心养育》里列举了很多育儿经验,干货满满,从生活中各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总结出同理心教育的方式方法。

1、交流感受

平时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一些“情绪”“感觉”这种主观内容,比如说:“爸爸带你去逛儿童乐园,是不是特别高兴啊?”“今天比赛你输了,而且只差了那么一丁点儿,一定很难接受,如果你想哭就哭吧,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接纳标准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每个人的接纳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凭自己的主管揣测孩子,要经常和孩子交流这些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2、表示理解

孩子的心理是最单纯、最善良的,你带孩子逛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路上沿街乞讨的人,而这时候小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老爷爷真的太可怜了,能不能帮助他?”或者当孩子心爱的宠物死掉时,孩子会难过得大哭。这时候,父母一定抓住这些机会,正确引导孩子,小心呵护孩子这些珍贵的品质,千万不要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和他一样”或者“小狗死掉就死掉了,赶快离开它,它身上有许多细菌!”你可以说:“你看那个老爷爷很可怜,咱们去帮助他吧?”或者“小狗是你的朋友,它死掉了,你难过也是很正常的,下次再养一只小狗,你要好好照顾它好吗?”

如果你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从不刁难他,他总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即时满足,孩子就不会那样固执和任性。所以,要用人性去体恤孩子,这样让孩子更理解父母,也能教育孩子关心爱护他人,才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情商高的人。

3、亲子阅读

快乐的来源可以有很多种,疯玩疯跑是一种乐趣,当一个孩子陶醉于一本书的时候,他获得的乐趣也不少,甚至更多。平时多给孩子买书,小一点的孩子阅读绘本,大一点的孩子阅读儿童文学,家长有时间的话,一定要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三观,让他们通过绘本和儿童文学书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和智者的对话。

多读书之后,就可以输出。输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编故事。故事不需要太长,几分钟就可以了,但要尽量完整一点,涵盖开头、过程和结尾。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达到同理心养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父母是过来人,生活阅历和经验比较丰富,应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切,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积极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合理意见。

用《同理心养育》书中的话说:这样,才能让父母更懂孩子,让孩子更懂父母,让父母更懂自己。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四):育儿路上总是遇到很多问题?你需要试试同理心养育

闺女快要上幼儿园了,却还是不肯自己好好吃饭。每次到了吃饭时间,我们都在那好好地吃饭,就她一个人,嘻嘻哈哈的,东摸摸,西看看。我们都吃完了,她连一口饭都没碰过。一定要我们发火,她才肯吃。

有一次,因为她又不肯吃饭,我就抓起她的手,狠狠打了几下。结果,闺女哇哇大哭,饭倒是吃完了,但吃完之后,连碰都不肯让我碰一下,直接躲到奶奶怀里去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跟孩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能乖乖听话,按我们的想法去做,是每位家长都会头疼的问题。

最近读了爱读童书妈妈小莉的《同理心养育》,在书中发现不少好方法,也惊觉原来自己以前做了好多错事。不过好在孩子还小,从现在起,改正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还来得及。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毕业于武汉大学播音主持系,有了孩子后,专注研究亲子共读和家庭教育,并在2013年时,辞去高薪工作,创办了“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公众号,专注分享亲子共读以及自己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和心得。

现在的爱读童书妈妈小莉,是一名自媒体人。她分享的育儿方法有专业理论,且真实坦诚,凭借温柔有爱、实用有效的育儿风格,得到百万位新手父母的关注与热烈支持。

《同理心养育》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各位新手爸妈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之前曾经看过一本讲述如何与你的伴侣发展更好的关系的书,书名叫做《如何正确吵架》。书中写道,夫妻之间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妻子向丈夫抱怨时,丈夫总是热衷于提出解决办法,而妻子却只是想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时,丈夫应该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妻子把话说完,在聆听的过程中时不时地附和几句,这才是妻子想要的回应。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在书中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小男孩,在学校里跟人打架,鼻子被打破了。他就打电话跟自己的妈妈哭诉,结果妈妈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现在很忙,待会再跟你说好吗?”

小男孩十分愤怒地回应,“你根本就不理解,你如果理解的话,就应该把你自己的鼻子也打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感同身受,是这个世上最难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就可以说,我们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什么是同理心呢?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所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同理心;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才是同理心。

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就要努力做一个有同理心的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努力去体会孩子此时的感受。

因为当孩子受了委屈,来向我们抱怨时,事情已经发生,我们的回应很难改变事实,只能想办法让孩子的情绪好起来。

当孩子向你倾诉时,除非他主动向你求助,否则不要提建议,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陪着他,你理解他,就够了。

同理心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我并不孤单,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相信这位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一定都面临过孩子大哭大闹的情况吧。

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因为还不会说话,有什么想法、要求,都只能用哭来表达;等孩子长大一点了,话倒是会说几句了,但还磕磕巴巴的说不清,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又弱,稍有不如意的事情,脾气上来,就开始大哭大闹了;等孩子再大一点后,聪明的他们,就学会用哭当武器,来对付大人了。

孩子的哭,其实可以分很多种,但是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如临大敌,要么就是吼孩子,哭什么哭,不许哭;要么就是急着把孩子哄好,孩子提什么要求都答应,就这样,把孩子宠得越来越无法无天。

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哭呢?哭对孩子有什么坏处吗?

事实上,哭泣是一种对情绪的释放,也是一种自我修复,对人的心理、人体等都有保护的作用。

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则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相当于“慢性自杀”。

让孩子哭出来,孩子才能更快平静下来。

我们之所以不让孩子哭,其实都是为了自己。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卡罗拉·舒斯特说的,“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首先,孩子哭泣时发出的高分贝噪音,会让家长感到难受;其次,孩子的哭泣,会让家长觉得,都是自己没能力,没带好孩子。所以,才会一遇到孩子哭,就忙着阻止。

当孩子哭泣时,我们要先安抚孩子,对孩子的感受表示认同,必要的时候,可以蹲下来抱抱孩子,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接着,感受孩子的情绪,用语言和孩子沟通,描述出孩子此时的感受。帮助孩子识别自己此时的感觉,并给情绪下定义。

然后,我们要让孩子将情绪释放出来。

最后,如果有必要,可以帮孩子总结一下这次哭泣的原因,看孩子是否需要帮助,避免孩子下次再因为同样的问题哭泣。

曾经在公众号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最聪明的父母,都在逼孩子吃苦》,讲的是一堆明星在聊天,其中几位明星说自己小时候被爸妈逼着学唱歌、学弹琴。另一位明星小时候则没有这种遭遇,因此长大后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只能羡慕别人的多才多艺。

相信有不少人也会有同样的经历,那就是,小时候学某样东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家长也没有逼迫你,当时还觉得挺高兴。

长大之后,看到身边的人,个个能歌善舞。这时才开始后悔,小时候为什么没多坚持一会,爸妈当时为什么没逼我一把。

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自制力不够,对未来也没有清醒的认识,满脑子想的,就只有玩,有时候是需要大人帮忙,在后面轻推一把的。

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没办法给孩子安排一条金光大道,那就只能努力让孩子多学几门技能,长大后可以多几条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有些家长可能要问了,如果孩子胆小,或者排斥某些技能的学习,该怎么办呢?

孩子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内心感到恐惧、害怕,甚至准备逃离,都是正常的。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轻推的方法帮助他。

“轻推”分为4个步骤,

1、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不论是恐惧还是害怕,我们都要接纳,不做评判;

2、分解任务,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陪着孩子一起迈出关键的一步;

3、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辨认孩子的情绪临界点。既不让他逃离,也不让他被吓着,可以暂停,但不能放弃;

4、当孩子跨越时,及时给予反馈,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激励他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当然也允许孩子退行,多拥抱和鼓励。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莉带着女儿Lisa去游泳,结果Lisa害怕水,一下水就哇哇大哭。小莉没有强迫Lisa继续下水,而是在第二天带着孩子们游泳时,先抱着Lisa熟悉环境,然后给她换上泳衣,让她在泳池边用脚玩水。

过了一会儿,小莉看Lisa状态不错,就双手扶着Lisa的腋下,带着她一起在水里玩。

又过了一会,小莉拿了个游泳圈,打算让Lisa带着游泳圈玩,结果Lisa一进游泳圈,又开始哇哇大哭。

于是小莉退了一步,改成让Lisa趴在游泳圈上,自己在旁边扶着她。

Lisa玩得不亦乐乎,小莉就趁Lisa不注意,悄悄的松开了手,Lisa毫无察觉,继续在水里开心地玩着。

就这样,十几分钟的功夫,在大人的帮助下,Lisa就克服了对水的恐惧。

养育孩子是件大事,我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我始终相信,孩子也是人,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多沟通、多理解孩子,采取同理心养育,孩子也会变成温柔暖心的小天使,愿意配合我们的想法,并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同理心养育: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读后感(五):为什么孩子总爱跟大人唱反调?了解这个心理,让养育不再困难重重

文/夏小忧

闺女最近迷上了动画片《汪汪队》,每天不让她看上一会儿,就会像唐僧一样在我面前念叨:“妈妈,我求求你了,你让我看一会儿呗~”,那渴望的小眼神,实在让人于心不忍。

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默默打开电视,调到她想看的页面,看着她一脸满足地哈哈大笑......

这也就算了,最令人郁闷的是,每次晚饭前答应给她看一会儿,说好了等爸爸下班就给我们看别的节目,但......每次都食言,她爸只要一进门,她就立马说:“爸爸,我再看一会儿,等等给你看哦”。

等等是等多久?大概就是一直等下去的意思吧.......

我说等这一集看完了就不看了,她说好,但真的等到一集结束了,刚碰到遥控器,她就哭着拒绝:“再等等,等等再给你们看,不是说过了吗?”一连几次这样,连她那一向好脾气的爸比都忍不住说:“你这个小朋友,怎么说话不算数呢,不是说好了看完这集的吗?你再这样,以后就不给你看了”。

我们一边数落她,她也一边气鼓鼓地说:“哼,我再也不想跟你们两个玩了”。说完还要嘟嘴、叉腰,表示自己有多生气,好在年龄小,气性也小,每次气不过几秒,又屁颠屁颠过来跟我俩说话了。

即便如此,闺女这种几乎每天都要上演的“言而无信”的行为,还是挺让人头疼的,我试着跟她讲道理:“你看,妈妈答应你的事有没有都做到?所以你也要说话算数啊”,口水都快说干了,然而,下次她还是老样子,真是令人沮丧......

直到这两天看了爱读童书妈妈小莉的书《同理心养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孩子故意不守信用,而是人家压根不懂我们跟她签订的“条约”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条约本身就是不平等条约,我们大人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和他实际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先,孩子“食言”在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小莉举例说,她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6岁的儿子没人照看,只能带着,但孩子不想去,于是朋友跟孩子约定:只要他答应陪妈妈参加聚会,就给他买一直心心念念的托马斯小火车。孩子立马答应了。

结果,聚会才开始一会儿,孩子就吵着要回家,朋友怎么安抚都不管用,忍不住斥责道:“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啊,在家里你是怎么答应妈妈的啊?你再吵,妈妈就要生气了!”

面对妈妈的满腔怒火,孩子一脸的莫名其妙。

小莉说,试想一下,孩子其实很无辜,当初答应妈妈时,他肯定以为自己能做到,并不是故意要反悔的。可是一群大人的聚会,6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觉得无趣呢?这样的“约定”对孩子而言,根本就是强人所难啊。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孩子不守信用、说到做不到,但我们自己又做得如何呢?每年年初,我们都习惯立flag,但到了年末,真正完成的又有多少呢?

说到这,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久以来,我们都误会孩子了,还自以为是地给孩子扣上“说话不算数”的帽子,实在是愧疚至极。

诚如书中所说,为人父母,我们应该用“人性”去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去要求孩子,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理解父母与他定下的约定,也能更加合理地遵守约定。

小莉和女儿小拍

谈到同理心,很多人可能会这么理解: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对此,小莉表示,所谓同理心,这么理解还不算完全正确。在她看来: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同理心;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才是同理心。

小拍(小莉的大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在跑步比赛中得了小组第一名,当时爸爸妈妈有事,都没去现场。到了二年级,小拍再次参加这个比赛,这次爸爸妈妈都来了,但她只得了第二名。

小莉觉得第二名也很棒了,刚准备夸她,小拍却哭了。爸爸赶紧安慰:“没关系,第二名已经很棒了”,妈妈小莉也赶紧说:“妈妈从来没资格参加运动会比赛,因为我跑步永远是最后几名。你看你才二年级,就跑18秒多,妈妈初三的时候才跑这个成绩呢。”

但爸妈的安慰似乎没起作用,小拍依旧在吧嗒吧嗒流眼泪,呆呆地看着前方。

小莉和女儿小拍

深谙同理心养育的小莉不禁开始反思:

想到这里,小莉突然明白,拿自己当年对体育的态度和如今小拍对体育的态度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但自己为舞蹈节目辛苦排练却没能登台的失落,却是和小拍此时的心情如出一辙的。她为这次比赛准备了这么久,想到爸爸妈妈会来看她比赛,对得第一名充满了期待,但最后却......这种希望落空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对此刻的她而言,再多的言语安慰,都不及静静地陪着她,给她一个肩膀,让她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等她哭够了,再告诉她:“我明白你的感受,一切都会过去的。妈妈会在这里陪着你。”

这就是同理心,它会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它是真正进去到别人的感受之中,而不是嘴上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

很多崇尚“权威型”养育的父母可能会质疑道:养个孩子至于这么麻烦吗,我看我们家,简单粗暴教育孩子“就是要听大人的话”,效果不也挺好,没你们这么费劲。

呵呵,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明哥style

的确,权威型养育从短期看来,确实省心省力,吼一嗓子,孩子就吓得乖乖执行命令;抽一巴掌,孩子含着眼泪也要咽下不满......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养育孩子,后果是什么?

书中小莉分享了她一个朋友微姐的惨痛经历:

女儿在兴趣班学了一年小提琴,老师反馈说,孩子回家要多多练习,光靠在课堂上练习,进度太慢。学琴的学费本来就贵,微姐当即怨气满满地说:“要继续学就每天在家练,要不就别学了。”

结果孩子也很硬气,直接回她,那就不学了。从此再没摸过小提琴。

几年后,看着班里的同学各有才艺,女儿十分懊恼,甚至回家埋怨妈妈。微姐也悔恨不已。

《中餐厅3》截图

我有个亲戚也犯过同样的错,他儿子高二那年,因为早恋、成绩遭遇滑铁卢,寒假在家,亲戚每每想到惨不忍睹的成绩单,就要把儿子训斥一番。开学前几天,他说:“还剩一年多时间了,你要能保证考上本科,你就去,不能的话干脆别上了,浪费钱。”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从小到大被他“压迫”惯了的儿子竟然“刚”了一把,冷冷地丢下一句“不上就不上”,便再也没去过学校,任家人好友轮番劝说,也无济于事。

这件事,一直是亲戚心里的痛。权威可以掣肘孩子一时,却很难管用一世。

其实,面对困难和未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本能地后退,身为父母,如果我们可以多一些理解和接纳,看看我们可以怎样和他站在一起,帮助他,而不是冷冰冰地指责他、逼着他去选择、去保证......或许孩子早就迈过那些坎了。

这,就是同理心养育的魅力所在。

1、多说“可以”,少说“不”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粉红大象”实验,请闭上眼睛,接着和自己默念3遍:

睁开眼睛,你发现眼前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人类大脑有个很神奇的特点,你越是对孩子说“不”,孩子往往会对“不”的内容印象更深刻。甚至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逼”着孩子跟你对着干!那我们该如何把想要说的话从“不”转换成“可以”呢?

比如:想喊正在玩滑滑梯的孩子回家,不要说“不可以玩了,要回家了”,请说“你再玩一会儿,妈妈用手机设置个3分钟的闹钟,闹钟响了就走,改天再来玩。”

2、不强迫孩子“妥协”

跟孩子发生冲突时,尝试放下一定要说服孩子的执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的解决办法,与其强迫孩子妥协,不如跟孩子好好商量。

比如孩子吵着要出门玩,而你今天正好有很重要的事,没办法带她出门。别逼着孩子理解你的处境,做个懂事的小孩。不如跟她商量,换一天再去玩,还可以兴致勃勃地跟她讨论,改天她想去哪里玩,她要是没想好,你可以给几个备选项,让她挑选。(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答应了孩子就绝不可食言)

3、在游戏中让孩子合作

孩子天生都喜欢玩游戏,所以当他们发脾气、不愿意配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训斥和指责,而是跟他们玩游戏,用游戏的方式吸引他们来合作。

小莉说她女儿不愿意收拾玩具时,她会说:“那你可能需要先吃一颗‘大力丸’,就会变得很有力气了,可以一口气把所有玩具都收完!”说完给她会用魔术变出一颗“大力丸”,女儿立马欢快地收起玩具。(其他事情,以此类推)

《同理心养育》,几乎涵盖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那些个主题,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包括家庭教育、安全教育、入园焦虑、多子女相处之道等等,轻轻松松教你跟孩子有效沟通。

如果你也在为如何养育孩子而烦恼,不妨试试同理心养育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