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至味西关读后感1000字

至味西关读后感1000字

《至味西关》是一本由黄爱东西 / 陈海平 等 摄影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味西关》精选点评:

●平淡中见功夫

●不知道除了地道广州人,别人会怎么看这本书。作为地道广州人,很喜欢

●可以说是很认真负责地聊吃了

●吃,大概是了解一地民俗民风最简单暴力的方式,也是最细致全面的方式。
 
好吧,之一。

●看看,看了只能感叹我果然穷,大多地方都没去过

●文字好,有趣又美味的一本书,难得还有很多关于广州地方美食的文献和典故。我翻了两遍都看得津津有味。

●2019.07.25。有点意外,其实是一本非常有诚意的粤菜小传,典故、做法、习俗、风味一应俱全,无论是消遣还是科普都有一定价值。

《至味西关》读后感(一):至味西关的安乐茶饭

犹记第一次去广州时走进一家甜品店,刚坐下,菜单上的几个字让我不由自主声音都高了三度:“这家店里有凤凰奶糊!”

凤凰奶糊这道甜品,我是在黄爱东西的一篇文章里读到的,她在文中眉飞色舞地大力推荐这道她“心目中最伟大的甜品”,结论是“有一种甜品,是如此这般的香甜滑腻,以至于完全可以向你具体地诠释什么叫幸福圆满。你一定要试一试。”

虽然粤式餐饮风行全国几十年,几乎所有大中小城市都少不了粤菜馆子广式茶楼,奶类甜品中,双皮奶和姜撞奶都不难吃到——是否十足正宗另当别论。但凤凰奶糊是没有的,至少我是读过这篇文章心心念念寻寻觅觅好几年后,才在广州本地终于尝到了黄大小姐笔下“香甜滑腻得让你目瞪口呆”的味道。

美食文字就得写成这样吧,勾不出读者的馋虫来,也就算不得美食文字了。翻开黄爱东西新作《至味西关》第一页前,就已经做好被馋到的心理准备。

西关,位于现在的广州市荔湾区,得名于清朝时对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用书中的话说:这里“曾是老广州的繁华地”,“CBD中的CBD(中央商务区)”。老广州著名的商业区“十三行”和“上下九”都在这里。西关更以美食著称,响遍全国的那句“食在广州”后头,还有一句斩钉截铁的“味在西关”。

自幼生长于广州西关的黄爱东西用了一整本书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来写西关美食:早茶的茶和点心、“餐桌上有金币声音”的豪门盛宴、广式煲汤、粥粉面、糖水,粤菜厨师的江湖,粤地市民的日常……几乎是一本粤式美食活色生香的百科全书。

书里有历史,西关的地方文化史,种种广式美食的历史。追溯烤乳猪的起源一路研究到《周礼》和《齐民要术》。近点的也有,少了它每年的中秋节就不够完整的蛋黄莲蓉月饼如何在清末出现并大受欢迎,也在史料爬梳中一一细细考证。

书里有作者自己的私人西关记忆和广州美食体验,有的简单到令人乍舌,譬如《真金白银靠谱茶楼鉴定标准》这篇的第一句竟然是:“要水滚茶靓,你不能指望一家连水都不烫的茶楼,还会有心思给你弄好吃的。”简直是大道至简的武功秘籍。

亦有美食之都市民孜孜不倦的讲究。“此地由大厨到主妇,没有三五个相熟供应商或靠谱鸡档档主,烹饪生涯大概说不上美满。”(常年买超市冰柜鸡的主妇在此默默叹一口气。)“最新鲜的鱼才用来蒸”应该已是常识,但精益求精到匪夷所思的是下面这几句话:“老饕们还要求它们离去得猝不及防,不能受惊,否则叫做‘失魂鱼’,不好吃。贵价海鲜里的鱼,要养一阵子压压惊。”

书里出乎意料又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一本美食书中粤地人民的人生哲学。

由于影视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我等北方人心中有个相当不靠谱的偏见,提到说粤语的人群,脑中冒出的鲜明形象常常只得两种:大老板和古惑仔。《至味西关》中,黄爱东西在书写美食的同时,还写出了西关市民乃至广州人的另一种不那么戏剧化的人生观:俗世温暖,花好月圆。这样的人生追求大概因为欠奉戏剧冲突,不太容易拍成风靡南北的电影或剧集,但转念一想却也有端倪可寻:从小看到大的港剧里,情节主线无论是地产金融、职场风云或是警匪卧底,但几乎每部剧集中“我特意给你熬的汤”,“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快来喝糖水”……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对白,的确也印证了《至味西关》中的这么一句话:“粤地港地大部分人都在致力于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埋头专注细化到每一天和每一餐。”

在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下午,我还边读边下单买了书中提到的荔枝红茶、陶陶居天猫店的点心,打算最近一个周末去本城广式茶楼吃一顿,顺便数数虾饺上的褶是9褶还是13褶,再远一点的计划,就是揣上这本书,订间荔湾区的酒店去大吃几天。

我最爱的美剧角色戴安·洛克哈特有句台词:“我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多疯狂都没关系,只要我自己的小天地还正常就行。”在黄爱东西笔下,在信奉“尽人事听天命”的粤人心中,也有类似的人生观:“或许抵达幸福的路径,并不仅只是必须登顶才降临的巨大褒奖,或许还有另一种,是一路走去,和风细细,随时随地。如果幸福的感觉也可以积分达成,那么累积的过程,也是一种抵达。”

这,就是广州人一碗安乐茶饭中的西关味道和幸福指南。

《至味西关》读后感(二):看闲书之《至味西关》

那天向王欠男推荐黄爱东西的新书《至味西关》,说写得很好。他问:卖得好吗?

我想了想,豆瓣因为评价人数不足,现在还没有评分。也许是她的读者并不是豆瓣用户。

小王感叹:现在写得好已经不是卖得好的基本了。

我也不知道说啥。

然而我很喜欢这本书,是这几年来唯一二刷的书。

也是没想到,黄爱一个学生物的,感兴趣的植物是蔬菜,动物都是可以上桌的肉类。不知道是学生物的容易这样,还是广东学生物的容易这样。

写这本书她下了好大功夫,查阅很多文献,拜访粤菜名厨,所以满是妙趣横生的知识点。我现在记性不好,二刷主要为了拿小本本记下来。

比如请人吃蛇,还要同请洗澡。因为蛇羹吃完会出油汗,黄的,还粘,所以主人要备白衣,凸显功效大。

比如小流氓去饮茶,女堂倌问饮咩,小流氓说普洱,小姐姐笑说不如水仙啦。因粤语发音里,普洱如“抱你”,水仙近“死先”。

比如豪门为显人丁兴旺,会在少爷名头前面加个“十”,三少直接变十三少,也因怕去烟花柳巷的事迹传到长辈处,一耳朵就听见是哪一个。

比如嫁女回门,婆家必须备烧猪随行,否则就是暗示新娘不贞。。。

只这些小知识并不足够构成一本好书,更吸引的是她字里行间的豁达。黄爱的语感本来就自成一格,年轻时在扉页签名最爱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在爱写:花好月圆。看,就是这样把人生过得花团锦簇后又圆润大方。

很喜欢这一段:

“这个城市不太仇富,粤谚里有合理化解释:‘不是猛龙不过江。’外贸鼎盛的十三行时期,四大首富里没有原住民,福建的居多,只有一位祖籍广东新会最早还只是个特别靠谱的店铺主管,后来才做的行商。

还有一句是‘小富由俭,大富由天’,这话听着让年轻人气闷,却是以退为进。

关于人情世故,也没啥非黑即白,相当之不够快意恩仇:‘曹操都有知心友,关公亦有对头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然则在一个资深商埠码头里,这些话更像是个老江湖给徒儿们留下来的生存通关诀窍。

如果按现在的网络游戏设定来看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城市的居民和角色扮演,可以简单粗暴地分成三个群体:管理阶层、资本玩家和产业链人群。

原住民也好,新移民也罢,大部分都是产业链人群。某门生意火爆,紧接下来和这个生意相关的一系列细化和环节链条,会一夜成型。而一旦势颓,则顷刻散去理所当然。

粤谚里面无表情地形容说:‘三更贫,五更富’,‘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

嫌赚得少了,说一句‘打场大风,执片树叶’。意思是,你看来了场台风才捡了片树叶。古法‘鸡汤’有简单粗暴的安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把事情往玄幻不可控的命簿里一放了事。

致力于在商贸流水大平台上存活发展成为服务链条中的小环节,也许是个相对稳妥的选择,风险可控尽量保底,小本生意求个安身立命,时来运到亦能振业兴家。

不可控的事情多去拜神,各路神祇有本土的有海外的,众生念念有词做足功课,尽人事听天命。

可控的是自家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但求劳作之后一家大小茶饭之时,既无远虑,亦无近忧,平安快乐,谓之安乐茶饭。细说起来也是小康,同样需要努力和幸运。

于是乎,粤地港地大部分人都在致力于过好自己小日子,埋头专注细化到每天和每一餐。无论家中厨房或街外餐馆小食,画风大概都有这句潜台词:你搏你的泼天富贵,我求我的安乐茶饭。呃,老板,您要不要来吃点啥?吃总是要吃的喝也总是要喝的。

这座没有冬天的多雨城市,天际时常会出现富贵的彩虹天梯,地上则由万家灯火的安乐茶饭托底。久而久之,资深市民们都知道,你可以试着去登天梯,也可以如常忙碌营役,坐下来扒饭站起来开工,继续攒积分。

世间做人的路既然不止一条,而是有得选,那走起来会心平气和得多。”

是不是?简直三个大字:聊得来。

在我认识的人里,黄爱是个抢先入世又抢先出世的人。刚认识的时候她已储钱买楼,我就不懂,买那玩意儿干啥。现在知道了,她就是穿越回来的,步步先机。现在养花逗鸟,不为俗事扰,处处又诚恳通达,时不常聊几句,话都妥帖明白。

你说人这一生怎么算好?我理解就是这样:大风大浪经过,大鱼大肉吃过,清粥小菜当下,“今年树上胡桃,胜似去年柑橘。”

《至味西关》读后感(三):云蒸霞展的文字中,熨帖的情致正降临——美貌高冷陈思呈的史诗级六星好评

作者:陈思呈

这几年对于美食有很大的兴趣,但兴趣不是在食物本身,是想知道它们从土地里到餐桌上,那条谜一般的旅途。

那条漫长曲折的旅途后面,有一片土地的河流山川以及在它上方曾经历过的历史风云,小小食物,是一个微型缩影。

尤其我所生活的广州,人们常说“食在广州”,可是当我想看一些把广州美食前生今世说清楚的文章,却不易寻得,要么是零碎的菜谱式表述,要么是表浅的百度式集粹,当然也有专著类,但多是板着严肃的扑克脸。

黄爱东西的这本书,《至味西关》,它的出现填补了这一个空白。 与此同时,她以一贯独家的黄氏章法,此番真正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黄氏文体:由一个小物事牵头,后面是广博记诵和丰赡考证,在时光里选取一些横截面,看似随意的选择,后面却是一个绵延的知识链条,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 表达方式的灵动佻达让人印象太深,读者总要稍微滞后才发现,这本书里扎扎实实的功夫和学力。 这类书,最难写。 一难难在考证。 举个例子,常见的形容广东食材丰富的一句名言:“计天下所有之食货,东粤几尽有之,东粤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 在网络上搜到几乎没有一句是对的,常年以讹传讹,黄爱东西用这一句引文前,也是翻遍《广东新语》才得出正确写法。即使现在,在网上搜索到的这句引文,依然都是错的。 更不要说比如“荼蘼为何物”一般解释资料里的笔误,如此之类推,全书所有引文,都经过这种严格的考证,辨伪和钩沉,其心血是其实是海水下的冰山,书的呈现只是海平面上那一角。 这本250页的书,加上它后面被作者精读过的全部资料,则完全称得上巨著。

第二难是难在梳理和综合。 所谓综合,要把现有的材料都集齐,而所谓梳理,则需要化繁为简、去除枝蔓芜乱的能力。 把一个小小物事的前世今生写清楚,需要在材料之丰,见闻之广,外加上愿意为之沉潜含玩的耐心,但这一切都不够,最不可缺的,是跨学科的驳杂见识里那化繁为简的能力。 这一点与作者的英气有关,也可能与她的生物学专业背景有关。 从作者其它文章看,她看待事情都放到一个浩大的背景里去看,人类的那些小心思被辗压得很惨。当这种气质用在美食的考证上,也就出现了这样的独家效果。 可以想象作者心里有一张广州历史地图,一个生物地理学的体系,一切放到这地图上,又组成了知识点的家族大系,包括屈大均曾昭璇的学术考据,到街坊邻居多年前的闲谈笑说,再到道光时期的一些番鬼们在广州的猎奇游历,种种延引,组成一个胜景。 而对于读者我来说,则善莫大焉。前面说过一直想寻找可以把美食的来路之谜说得清楚的经典之作,这一本书的出现满足了这个愿望。

至于这类书的第三难,对于作者来说也许不难,黄氏手法江湖人早就闻风丧胆,这次的出现更是出神入化,浩瀚的学术资料本是辎重,在沉重资料里穿花拂柳飞檐走壁,只能说是属于天赋方面的事了。 这类书容易落入的问题是闷,而黄爱东西这本书好看得让人惊艳。假如说其精确的学术考据是硬菜,那么飞扬的文彩和层出的妙句就是作者的私房异馔,奇珍香料。 黄爱东西的文字有很明显的个人风格,哪怕写个硬广写个朋友圈也不例外,大概是个“字癖”罢。 明朗时如榴花照人,狡邪时如白狐夜行,时而手起刀落,如蒙面侠者;时而和光同尘,正好一笑泯恩愁。你只听得她此时用着优雅唱腔,突然间她冲你促狭一笑。你看她不动声色,几秒钟后回过神来,发现那是她埋伏的笑弹,于是你像那只反应比较慢的长颈鹿那样,迟到地傻笑起来。 能从莲蓉月饼,说到给莲子去芯,再说到学校学农,全班剔一天只得十斤八斤莲子,最后再说到,“怎么也比我们学校给给汽水瓶盖加密封胶片的学工课程,要有诗意一点。” 这里正写着去西关吃甜品,突然拐到着装上来,说此地民风保守,不要穿得太艳,最好如丐帮弟子下山。 好好地说着白天鹅的各式点心,讲到坊间公认白天鹅服务员颜值出众,又讲到白天鹅双职工分房优先,又坏笑着点评,这个方案对白天鹅二代们的颜值在线,会是个强力直接促进。 更不必提把蛋挞比做点心魔法学校里的治愈系教导主任,“不能瘦,要高糖高油香腴温暖,形象如桃莉巴顿。”把人家伦教糕的口感,说成是“欲拒还迎最后还是从了”。如此例子,书里就更多了。 她预设读者都是聪明剔透人,所以并不爱“好好说话”,酷爱点到为止。她不喜欢把学力和功夫、考据和辨识刻板直接地呈现出来,而更偏好用一种游龙戏法,不拘一格地透露一二。

比如说采访。这本书里除了资料的收集和考据,当然也少不了对行业大佬们的实人采访,彭树挺,黄振华、潘广燐、何世晃、陈勋,梁建宇……这是她书中采访过的人物的一部分名单。 采访做得扎实,书里自然有不少行业秘闻、商业秘笈,例如锅铲的运动方向必须与锅运动的方向相反,才能炒出境界。 当然,还时不时地,以个人忆旧切身经历来佐证事实,比如讲到从前粮杂店会售卖一种生切面,新鲜做的,雪白湿润一团,三两起卖,其时售价每斤三角五分,连具体价格都记得,也只能叹声服了。 再仔细看,再严肃脸的考据中,她冷不妨还要调侃一下她的引文对象。 引用清代关涵的《岭南随笔》,她称人家“老先生“——”老先生解释了通原因,顺带聊了画一熟二熟三熟的谷物。“恍然觉得这位老先生跟她挺熟。 提到明代广东状元伦文叙,状元及第粥的代言人,她又称人家“小伦“,说小伦从小吃了邻居家不少粥当爱心早餐,状元及第后就给邻居送了块匾上写”及第“,“直接策划配合开发打造名牌粥品,比感谢信实惠多了”。 至于说——广式月饼里,蛋黄莲蓉月是旗手。粤式点心兵团里必须有个举旗的扛把子,那是水晶虾饺。写烧卖。烧卖不但分白皮黄皮,还有不带皮裸奔的,一笼四枚皱巴巴的小型不规范圆柱体,奔放随意地裹着微型僧袍似的烧卖皮,又禁欲又有料。 ——像这样的妙句,那就更加不胜枚举,我也不再举。

这么一本书,我很难将之归类。 倘若你只想看点旧闻佚事图点乐子,她给你讲清楚了史实上的来龙去脉。你只想存点资料当粤地吃货指南,她用文字呈现了一整个温柔乡锦绣地。只看装帧和目录大概,感觉一书在手可以纵横广州美食界,再仔细一看,作者躲在字里行间,时不时翻个白眼、做个鬼脸。 这本书,好像是一只伪装成鞋子的吹风筒,或者一头伪装成蘑菇的大灰狼。 而我大概还要再说到这本书的第四个难写之类,那就是在这如此静态的话题——食物——后面传达出来的人生哲学。 广州,这是一片不太讲究“宏大理想”的地方,而在这些细碎的一蔬一饭里,黄爱东西说:似乎有小型的幸福刚刚从自己身边路过。 这是她所理解的西关味道,如此平淡又如此疏离,这种以小积分构成抵达的幸福模式,因此总难升华成高文大义,但在云蒸霞展的文字中,熨帖的情致正在降临。 而作者,更像半身其中、半身抽离。 像她写到泮溪酒家时,说“看着黑底金字老款酒楼指示牌,登时觉得其他人正酒酣耳热欢歌笑语进行中,自己是不是来迟了。”一种把全局看在眼里的局外人,半是含睇半是戏笑,半是旁观,半是关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