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失的塞布丽娜经典读后感有感

消失的塞布丽娜经典读后感有感

《消失的塞布丽娜》是一本由[美] 尼克·德纳索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塞布丽娜》读后感(一):很特别的一本书

昨天读完这本「消失的塞布丽娜」,如果“真相”不止一个,你会如何选择?

这本书没有评判,没有抨击,没有痛心疾首,却将当下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劣性揭露无遗。塞布丽娜遭遇不幸,家人朋友伤痛的同时,互联网背后潜伏的嗅觉,将事件推向一遍遍撕扯与伤害,披着正义的阴谋论、身着关怀的窥探、……,

每天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每个人有表达的权利,前提是这种表达是否有以牺牲他人生存权益为吸睛?

提醒我慎重解读他人,分清事实与看法,关照观点背后的微缩的自己,尊重他人和不同的境况。

《消失的塞布丽娜》读后感(二):真相的流失

没什么情绪的脸,没什么褶皱的衣服,画面看起来硬邦邦的,不过好像就是美国人的焦虑和恐惧的日常形式。在真相总是能被反复篡改的时代,谋杀案和阴谋论逐渐纠结在一起,恐惧、好奇再到怀疑和愤怒,在这个过程中被各种媒介放大。除了同情。

话说美国人对权力似乎抱有一种特别诡异的不可知论,像是某种社会性的被害妄想。这真是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了。不过这类世界观总是可以翻译过来成为畅销书。想起有次中午吃饭闲聊,一个很“产品经理”的同事(就是很爱用缩写和行业术语的那种)聊到自己最近看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开始相信很多事情背后是一套“暗网”之类的啥啥,所以忙活来忙活去都是被暗网所支配的。我听了愣愣的,觉得阴谋论这一套的确传播力强大,尤其自诩的聪明人都喜欢。

扯来扯去还想说,从Sabrina这本书里看到的不止是网络暴力,还有真相流失过程中那种很深层的孤独感,仿佛有很多人的声音,但又像没有人。

《消失的塞布丽娜》读后感(三):消失的塞布丽娜

当一个人的遇害被媒体作为新闻传播以后,网络使舆论发酵,被害人的家属竟然遭到怀疑、质问甚至威胁。直接的暴露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和极端言论的传播性。

特迪痛苦的躲在朋友凯伦家里,听着极端言论的广播,一个封闭又极端的世界里,只会让痛苦被不断的放大。直到因为找寻凯伦丢失的猫,走到外面,去接触现实中每一个鲜活的人,一个善良的男人载他去动物收容所,又载他回去,没有任何的理由。之后再一次出现特迪的画面时,特迪终于可以和凯伦坐在一起沟通,从一个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

最后的画面时塞布丽娜的妹妹终于去五大湖周围骑车,大概走出了这场噩梦。

多去拥抱现实的生活吧!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漫画感觉,不管什么样的载体都有自己表达故事的方式,蛮神奇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看一本小说。

《消失的塞布丽娜》读后感(四):我对作者的现实洞察力表示大写的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排球少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486101 没什么情绪的脸,没什么褶皱的衣服,画面看起来硬邦邦的,不过好像就是美国人的焦虑和恐惧的日常形式。在真相总是能被反复篡改的时代,谋杀案和阴谋论逐渐纠结在一起,恐惧、好奇再到怀疑和愤怒,在这个过程中被各种媒介放大。除了同情。 话说美国人对权力似乎抱有一种特别诡异的不可知论,像是某种社会性的被害妄想。这真是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了。不过这类世界观总是可以翻译过来成为畅销书。想起有次中午吃饭闲聊,一个很“产品经理”的同事(就是很爱用缩写和行业术语的那种)聊到自己最近看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开始相信很多事情背后是一套“暗网”之类的啥啥,所以忙活来忙活去都是被暗网所支配的。我听了愣愣的,觉得阴谋论这一套的确传播力强大,尤其自诩的聪明人都喜欢。

《消失的塞布丽娜》读后感(五):从“谋杀”到“阴谋”,盛产编剧的网络时代

曾经,三姑六婆虽然闲言碎语,但只要远离便可,不见面便没有了纷争;

现在,众说纷纭就在屏幕面前,更甚者还进行人肉搜索,身处三尺之地的我们依然暴露无遗。

曾几何时,互联网是我们放松、释放压力的地方;

现如今,互联网却成为了制造舆论、煽动情绪的手段。

我们借用互联网探讨和议论别人的时候,也被其他人监视和窥探着---全新的越界领域就此诞生。美国作者尼克.德纳索创作的图像小说《消失的塞布丽娜》便是一本揭露现状的图书,描绘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在面临社会问题和灾难时所呈现的态度和做出的选择,深刻刻画了隐藏在人性背后的冷眼旁观。

作为首部入围布克奖的图像小说,《消失的塞布丽娜》一书运用了阴郁、极简的绘画风格,讲述了女主塞布丽娜消失之后,塞布丽娜的亲人和男友的反应;不知名的网友、镜头背后的记者的行为;以及被煽动后的屏幕背后民众的做法。作者虽然描绘出人们之间的交谈和理解,但更多的是通过交谈凸显出人情之间的冷漠和孤单,让我们在阅读完之后不禁反问:我们究竟是谁?我们身处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

创作出《消失的塞布丽娜》一书的作者尼克.德纳索198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和图画小说家。尼克的第一本著作《贝弗莉》,一出版便获得了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的最佳图像小说。这本《消失的塞布丽娜》除了入围布克奖外,还被《纽约时报》评为2018年百大好书,长踞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前列。

接下来,我们便跟随作者尼克的创作,来看看围绕我们生活的社会现象究竟是什么样的?

塞布丽娜在父母家照顾着猫咪,妹妹桑德拉如约而至,两人边玩填字游戏边聊着天,还约定找一天去五大湖附近骑骑车。妹妹桑德拉为了参加惊喜派对提前离开,塞布丽娜喂完猫之后便去睡觉了。

但是,就在第二天塞布丽娜出门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了。塞布丽娜消失了!

就在塞布丽娜消失一个月之后,塞布丽娜的男友特迪离开了伤心地伊利诺伊,来到未曾联络过的高中同学凯文的家中。届时的凯文身为美国空军士兵受到上司的赏识,提供一个前往弗吉尼亚发展的晋升机会,只是凯文心系远在佛罗里达的妻子和女儿,不愿拿家庭与事业互换。

男友特迪接受不了塞布丽娜的消失,自己变得一蹶不振、精神异常恍惚;并且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当中,无法与外界正常接触;面对好友凯文的关心,也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回应。

桑德拉则是痴痴等待姐姐塞布丽娜的出现,痛恨特迪的不告而别,几经抓狂之后打电话咒骂特迪的不辞而别。

时间流逝,塞布丽娜依然毫无消息,每个人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就在事件陷入到僵局时,《标准日报》的编辑收到了一盒未署名的录像带,一起谋杀案浮出水面,每个人原本正常的生活瞬间被卷入了事件的中心。

妹妹桑德拉开始受到网络民众的关心,安慰她的同时也帮她咒骂着凶手。

男友特迪的行踪被好奇的网友追踪到,门口开始出现了记者,想要特迪。

被牵扯到事件中心的空军士兵凯文开始受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网络邮件的关心。

录像带的出现带出了死者提米.杨西的生平,也知晓了塞布丽娜被死者提米所杀。本该尘埃落定的事件,但再度在网络上发酵,并转向了与之前完全相反的舆论观点。

电台主播开始传播阴谋论的观点;电视台记者开始蹲守凯文家门口;大量谩骂桑德拉的信息出现在她视线内;凯文的个人信息被人肉搜索并曝光,并收到大量恐吓的邮件。事件的旁观者们通过网络平台反客为主成为了事件的主角,塞布丽娜的消失已经不再被人过问,取而代之的是挖掘事件相关人的利益和动机。屏幕背后的每个人就像是亲身经历事件的当事人似的,肆意剖析着案件、随意传达观点,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此时,塞布丽娜消失的事实、死者提米.杨西的作案动机以及时间相关人的感受已经被众人忘却,人们只是借助案件本身沉浸在自己的狂欢当中。

至此,塞布丽娜消失事件被人遗忘在脑后,不再提及。但网络环境并未就此安静,一有事件发生,屏幕背后的人们就像是历经现场的当事人似的,大义凛然地表达传播自己的观点,享受着被注视被赞同被认可的目光,沉浸在虚拟的狂欢当中。作者尼克.德纳索用简单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端:虚假新闻、信任危机、网络暴力;突破以往图像小说的边界,将图像和文字描写相结合,细腻阐释了各种复杂而又微妙的人性驱动;平静的画风步调下隐藏着批判讽刺的意味,直指人心,引发思考。

过去,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距离不再是问题、沟通也不再是障碍;

如今,我们承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危害:距离带来了误解、沟通也解决不了障碍。

较之过去,人们交流得更为频繁,但只顾着说忘记了听,使得我们依旧不理解对方,于是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只去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忘却了探求真实的意义。

俗话说三思而行。懂得尺度的把控,了解彼此的界限,三思而言,方可无愧于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