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8本消失的书读后感1000字

8本消失的书读后感1000字

《8本消失的书》是一本由(意) 乔治·凡·斯特拉坦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9-11图书,本书定价:46.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8本消失的书》读后感(一):拿到这本书,我顿时的感觉竟然是我被诈骗了

装帧不错,也有塑封,但书的主体竟然只有巴掌大,厚度只有方便面饼的1/2——情何以堪啊!我以为要讲 8 本书,这 1 本书的字数都不够讲床边故事用。

别说什么封面唬人,动不动就是海明威、拜伦、果戈里,什么都八卦了一点,也就只有一点点。

的确只像个书单,只说书怎么怎么好,你却感受不到任何关于此书的作者所认为的精彩。

《8本消失的书》读后感(二):失落的手稿:八卦与谎言

今天我们经常会在图书市场上遇到因为各种原因而绝版的图书,导致洛阳纸贵,一书难求。然而这些书纵然被炒作到价格不菲,至少还是可以寻到的。但在意大利学者乔治·凡·斯特拉坦所著的《8本消失的书》中所提及的这8本书,大概无论如何是买不到的。至于原因,且看作者为你一一道来。

乔治·凡·斯特拉坦用悬疑推理式的叙述,讲述了八个作家惊世骇俗的别样人生。与传奇人生相对应的还有悬疑故事,那就是他们消失的手稿。这些作家中,有大概在意大利本土知名而我们没有译介的作家罗曼诺·毕兰奇,有众所周知的拜伦、海明威、本雅明等。即便是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全球的世界知名作家,也还有失落人间的作品。

在这8本消失的书中,“火”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字。传统中文字常以纸张为载体出现,因此毁于大火之中自然不稀奇。即使是同样的结果,过程中也有主动焚毁和被动受灾的区别。有的作家亲属担心自传性质的书暴露了太多自己和作家本人的隐私,更多地是担心自己的声誉受到影响,为了绝对的安全起见,焚毁了书稿,让这些秘密永久地消失。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吓得家人焚书,还请在《8本消失的书》中寻找。

很难评价作家家人的这种行为,出于自我保全的目的无可厚非,但完全可以订下协议在所有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去世后再出版,大可不必一烧了之,让所有喜爱这个作家,渴望更多了解他的读者们抱憾不已。

除作家去世后被家人焚毁的手稿外,也有因房屋发生火灾这样的客观原因被毁的,不过考虑到大部分成名作家实在是难称得上良好的生活习惯,发生这种事,偶然之中也有必然。还有自己主动焚毁的,但是究竟是不是事实,仅凭一个仆人之口,实在是真伪难辨。果戈里和普拉斯近乎癫狂的完美主义,对读者来说自是文学艺术上美的享受,对作家本人来说,则是残酷的身心折磨。

除水火无情与遇人不淑外,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大浩劫——二战,也是几位作家手稿被毁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是犹太人,也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是犹太人。这些非作者主观意图被毁的手稿,也许还可以抱有一丝期待,它们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某处作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如同古人埋藏的宝藏一样,被深埋在地底。虽然,这也许只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罢了。

除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外,即使作为官方的作家的法定继承人对这些手稿遗失的回忆录,也并不是完全可信的。人性的弱点使他们不想把责任落在自己头上,随便推卸给某个死去的人,死无对证又完美脱身,岂不妙哉?

手稿被焚毁这种事,在无纸化办公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大概根本不会再出现了,想必现在大多数作家都是鼠标键盘上的工作。但硬盘也不见得比纸张靠谱多少,一旦硬盘损毁,一切也都化为乌有。笔墨纸砚,一时还抛弃不得。

《8本消失的书》读后感(三):文学是包装精美的八卦?

关于标题里的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据说这是小说《赎罪》的作者麦克尤恩的一句话:“文学,不过是包装精美的八卦罢了”。 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我们来看看这本小书。这本书很精巧,再加上仿皮质的封面,拿在手里感觉像一本记事簿。封面上火舌正在舔舐着纸页,不用过多久,纸连同纸上的文字就会一同消失。这正是《8本消失的书》这本书的主题。在没有媒体平台和电子储存空间的年代,书几乎等于纸,而纸最直接的消失方式就是被火焚烧。那么消失的是哪几位作者的哪几本书呢? 这其中包括拜伦的回忆录、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卷,以及本雅明的著作手稿……!本书作者本身是一名小说家及文学评论家,因此作为圈内人他能够接触到许多有关书籍及作家的秘密信息或者说八卦。第二次提到“八卦”这个字眼,还是先绕过去。我们看看这几本书都是怎么没的。 1922年海明威的全部草稿被第一位妻子装在手提箱里带到火车上,然后莫名其妙地被偷走,三年内的心血全部丢失,仅留下几篇当时被出版社退回的稿子;果戈里则是因为惧怕当局审查而不得不亲手焚毁自己的《死魂灵》第二卷,但是读过这部作品的托尔斯泰将其评价为“文笔拙劣”;本雅明是在为躲避纳粹迫害从法国逃往西班牙的路上自杀于一个小村庄,而他随身携带的装满手稿地黑箱子也不知所踪。本雅明是《单向街》的作者,是一位非常有见地的哲学家,设想一下如果这些作品得以保留,那又将是怎样振聋发聩的文字! 最后来看大诗人拜伦的《回忆录》无法见天日的原因,据说其中记录了拜伦真实的双性感情生活,因此被他的编辑及朋友等人在商量之后焚毁。本书作者感到很遗憾,他的看法是应当将其保留下来但是不公开,而烧毁它等于让拜伦又死了一次。 现在我们来面对“八卦”这个词。喜欢一位作者的作品是不是就非得去了解作者背后的八卦?这是出于对作品理解的必要还是出于人类自身泛滥的好奇心?在这里我想到了维姆萨特提出的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的观点,以及英美新批评的“本体论”。总而言之我们能不能只关注文本本身,而不去从文本延伸出去去探究那么多的背景或者作者八卦。拜伦的回忆录就算被保存下来,那么它有被公开出版的必要吗?以及联系到现代,比如说很多名人的书信被拍卖或发表,其中要说有多大的文学价值还真说不出来。又比如说《红楼梦》养活了一批人这个现象,我们能不能不去分析这个作品到底是谁写的,这个作者到底是不是在写他自己的经历,而专注于《红楼梦》本身。麦克尤恩在说“文学,不过是包装精美的八卦罢了”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他的意思是将文学看作是虚构的艺术,每个作品都是对道听途说的别人的故事加工。从狭隘一点的角度上去理解,如果大量文学都聚焦于作者或者名人的八卦,那文学也太可悲了。当然如果要是大家真的都这么想那当前这本书或者很多所谓的名人传记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对此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

《8本消失的书》读后感(四):书,可以被毁弃,却不能被遗忘

尽管对于现代人而言,写作是一件很随意很轻松的事情,既可以孤芳自赏,也可以广而告之。但是,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中,写作仍然是一件耗费时间、精力、金钱的事情。产生如此悬殊的差距,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不再将写作作为表达自我、理解社会与他人的唯一手段,另一方面是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经过初步训练的人可以在电脑面前,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甚至炮制出一本标新立异的书籍。

从毕兰奇的《大道》、拜伦的《回忆录》、海明威的早期书稿、舒尔茨的《弥赛亚》,到果戈理《死魂灵》第二卷、劳瑞的《空船驶向白海》、本雅明放在黑色行李箱的那本书、普拉斯的《双重曝光》,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与故事相关的作者与读者、环境与条件,常常被忘记,却始终在那儿。 《8本消失的书》引领读者去回忆写作的艰难,真正的爬格子不仅需要才华,而且离不开毅力。当你面对一张白纸。固然可以画出最美的图景,但也不易避免出现“满纸荒唐言”。更何况,从菜鸟到大咖,不知要经过多少次尝试,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类比的,所以一些作品不能进入现代人的视野,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我们还应该看到人类社会战争频发,连高耸的建筑物都可以在炮火中倒塌,那些以纸为载体的记录文章,在生与死、真与伪、善与恶的角斗中,并没有神灵保佑它自始而终的安然无恙。无论你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士兵还是平民,在战争环境中除了怀念昨天、珍惜今天,是不可能展望未来的。如果我们今天有幸看到断章,不要怀疑作者是否用力用心去书写,而要置放于宏观的社会视野中,以平常心去阅读,庆幸这些断章苟延残喘,让我们透过一字一句去了解先人生活的时代。 记忆失真,不仅仅会发生在代际之中,而且在每个具体的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记忆力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质疑作家的同时也应该想到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写作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吃得饱、穿得暖,才有能量去舞动手中的笔。那些有故事,并且愿意以文字形式记录的人,往往都经历丰富,在家庭没有温情的感受,在社会没有求生的技能,由此产生的记忆多半是支离破碎的。正因为历史是人书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所以残留在书中的记忆,既有可能被后世的继承者所篡改,也有可能因为语言自身的脆弱与虚伪而被埋葬。 完美主义者总是加持自我毁灭的倾向,在作品流传之前,作者就可以站在时间的对立面,以焚烧、涂抹等形式让作品自生自灭。尽管不是所有消失于现代的作品,都是如此命运,但至少这是一种可能性。文人首先是人,是生活于具体时空的人,因此他的性格与其说是先天赋予,不如说是后天环境所决定。不过,我们理应相信,你所阅读的,至少在此时此刻,是真实而永恒的。

《8本消失的书》读后感(五):《8本消失的书》:纪念那些未能流传下来的书籍,缺憾也是一种美

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财富就有遗失的可能。而书籍的载体是纸张,是一种最脆弱的存在,稍有保管不善,就会损坏或遗失。纽约意大利文化研究所所长乔治·凡·斯特拉坦通过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对历史的调查写下了这一本《8本消失的书》,追寻历史,探索8本书消失背后的故事。

请记住这8本书的名字毕兰奇的《大道》、拜伦的《回忆录》、海明威的早期手稿、舒尔茨的《弥赛亚》、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卷、劳瑞的《空船驶往白海》、本雅明放在黑色行李箱里的那本书、普拉斯的《双重曝光》。 任何书的消失,都是一大遗憾,任何一本书消失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极为离奇的故事。这是他们个人的损失,也是整个人类的损失。但也许正是消失本身,让我们对于这些书籍、这些作家、这些故事有了更多探索的兴趣,消失本身成就了这些书的传奇的过往。当然消失了的书籍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其他书籍。 都有什么原因会让这些书籍消失了,首先这些书籍还没有发表,还没有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都还是处于手稿阶段,都是独一份的存在。手稿消失,书籍就整个都消失了。 书籍都是易燃之物,让它们消失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用火。但为什么要烧毁它们呢?理由就千差万别了。毕兰奇的《大道》,是他的妻子玛丽亚烧掉的。她去世前,把和毕兰奇的所有书信和手稿一起烧掉了。这是她死后才被发现的事情,具体因为什么原因,她会把她丈夫的手稿带走,也成了千古之谜。而这本书还被作者阅读过,就这样的消失在了历史之中。曾经接触过的宝贵东西却无法得到保留,我相信这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也许这就是他写这本书,整理那些曾经消失的书籍的初衷所在。

同样因为这种原因消失的书还有拜伦的回忆录。拜伦一直是以花花公子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他的回忆录也许有着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但这也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回忆录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虽然不合时宜、不宜出版,但完完全全的毁掉真的不是一个好办法。 这是两部被别人烧毁的书籍,而果戈理的《死魂灵》第二部却是被作者自己烧毁了,原因是对于作品的不满意。果戈理有着追求完美的倾向,也许《死魂灵》第二部真的无法达到他预期的目的;也许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一座高山存在,成为再也无法跨越的坎。《死魂灵》第二部具体写的怎么样,我们已经无从评说,毕竟它已经化身火海。 烧毁是纸张消失最好的办法,遗失则是一种无奈。但遗失却给人留下了一种念想,也许它们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也行这些手稿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虽然近百年过去了,海明威在火车站遗失的那一箱手稿至今没有被发现,但我们却无法说他就没有被发现的可能;同样的本雅明在逃亡过程中的那一箱书稿,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能够重见天日呢?遗失的书,至少有一个回归的念想,这比烧毁,给人的感觉要好很多。

在人类的历史上,并不仅仅只有这《8本消失的书》,人类的宝贵财富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我们的世界之中,这是缺憾的人生的最大遗憾。但人生本就是有缺憾的,唐僧取经都会留下遗憾,书籍留下遗憾无法完美,也就说的通了。认真阅读现存的好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