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失的小镇》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小镇》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小镇》是一本由菲利普·施普林格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小镇》读后感(一):总有人记住它的模样

“本书出版之后,已被人们遗弃的米兹扬卡呈现出了自身的生机。如今任何一个人都看得出这座小镇存世时的模样了”。 文字的力量,让已经消失的小镇,以另一种形式不被人遗忘。这是看完这本书后给我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本纪实类报告文学,虽然书本篇幅不到300页,但背后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量肯定巨大,才能有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内容。 他从米兹扬卡这座小镇700年前的由来,到二战前小镇居民的生活样子,再到希特勒上台后,尽管位于波兰,临近德国的地理位置,难逃政治变动带来的时局动荡。人物的陈述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小镇人的见闻,让他们对德国军、对苏联军都害怕,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没有胜利者。 20世纪末最终消失的米兹扬卡,是过度开发带来的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因为没有工作机会,人员外溢谋生,小镇越发人少;而当地因为开采地下资源导致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不宜居的环境,也使得人们外出;战争带来的创伤……它的消失迟早是必然。 今天我们的城镇化,也有一些村庄在消失,人民搬到更大的地方聚居生活,年轻人很快适应新生活,老一辈逐渐老去,最后村庄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唯一不足的点是排版上,整篇以“语录”引用,感觉有点乱。

《消失的小镇》读后感(二):总有人记得

“本书出版之后,已被人们遗弃的米兹扬卡呈现出了自身的生机。如今任何一个人都看得出这座小镇存世时的模样了”。

文字的力量,让已经消失的小镇,以另一种形式不被人遗忘。这是看完这本书后给我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本纪实类报告文学,虽然书本篇幅不到300页,但背后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量肯定巨大(访谈、文献查询、采访、实探…),才能有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内容。

他从米兹扬卡这座小镇700年前的由来,到二战前小镇居民的生活样子,再到希特勒上台后,尽管位于波兰,临近德国的地理位置,难逃政治变动带来的时局动荡。人物的陈述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小镇人的见闻,让他们对德国军、对苏联军都害怕。

20世纪末最终消失的米兹扬卡,是过度开发带来的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因为没有工作机会,人员外溢谋生,小镇越发人少;而当地因为开采地下资源导致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不宜居的环境,也使得人们外出;战争带来的创伤……它的消失迟早是必然。

今天我们的城镇化,也有一些村庄在消失,人民搬到更大的地方聚居生活,年轻人很快适应新生活,老一辈逐渐老去,最后村庄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唯一不足的点是排版上,感觉有点乱。

《消失的小镇》读后感(三):不被遗忘的小镇

小镇的名字由“库普弗伯格”更改为“米兹扬卡”,从繁荣到没落最后消失,被遗忘。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源头则是战争。 本书的作者第一次去往米兹扬卡的时候,什么感受都没有。要不是此前已经看过小镇的美丽存档照片,就很有可能与那个地方擦肩而过,完全不会注意到。之所以撰写,是为了让他自己站在那片草地上时,能够感受到一些东西。 作者收集很多与小镇有关的人物回忆,档案文献,史实记载等多方记载来了解小镇隐藏的历史故事。 通过此书,个人认为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啤酒厂和教堂,这两个建筑的兴衰也就代表了小镇的兴衰。 在和平时期,小镇上啤酒厂生意兴隆,生产的啤酒除了供应镇上的店以外,也会销往更远的地方,两个教堂屹立也稳稳的在小镇。 战争时期,小镇上人民的日子也不好过,男丁被抓去打仗,妇女和儿童被留在这里。这里被占领之后小镇的名字也因此被改为“米兹扬卡”。当时因为战争,许多镇民被迫迁移。这一段段回忆录,看着真的很揪心,人命如草芥。 后来,采矿业的发展,让小镇又开始了它的生机,然而正是产矿业的开采,让小镇短暂的恢复生机之后,迅速的没落。 采矿的高工资,吸引了不少逃难而来的人,给小镇增加了不少人气,小镇的啤酒店生意再次红火。为了采矿,他们在地下挖的隧道横穿了整个小镇,矿产逐渐减少,采矿业也就逐步没有了。没有了采矿,这些人就转站其他大方。采矿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大片大片的地方开始塌陷,房屋逐步裂开,已不适合在居住,最后小镇的居民不得不去其他地方安置。但是啤酒厂的酿酒师却坚决不愿意搬离这里,他坚守到了最后,直至离世。 啤酒厂所处的位置,建造的结构,可以让它再屹立两百年不倒也没有问题,但是依然免不了被爆破拆除的结果。两幢教堂,后来变成一幢,后来逐步被掏空,最后也是被爆破。至此,小镇上所有的房屋建筑全部消失。 后来,再被问起小镇的事情,很多人的记忆也已经模糊了。 像这样的小镇的,无论在哪个国家,我想在那个时期消失的有不少。“米兹扬卡”小镇也是幸运的,起码现在还有人为其记录当年的风采,不会被遗忘。

《消失的小镇》读后感(四):被遗忘的苦难

这几年,纪实文学和微观史学好像又重新在大众眼前活跃了起来,经常能看到豆瓣上对某些书的讨论。这本书说是纪实文学,又带一点点微观史学的观察角度,整本书都是在讲米兹扬卡小镇的消亡史,作者告诉我们,小镇消失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祸”而非“天灾”。因为地理位置的微妙,自波兰有历史记载起,就一直是周围各个强势国家的“兵家必争之地”,从这个小镇的故事可以窥视到波兰在历史上的奇特地位,很少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遭受到交战双方的仇视,这也是波兰苦难的一个侧影。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铀矿开采与二战时期的故事,表面上看,铀矿过度开采是小镇最终消失的直接原因,而真正的原因也许是体制的僵化,亦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带来的副产品。作者采用了一章叙述、一章采访的形式展开这个故事,在一些人物访谈中可以看到,小镇的居民似乎对大部分外来者都带有一种敌视感,无论是吉普赛人、带有俄罗斯血统的镇长,还是其他地方的神父等等,而且多年后重提旧事时,除了对故乡的怀念,剩下的都是责怪与愤怒,他们认为吉普赛人毁了这个地方,认为开采铀矿的军队要对小镇的衰亡负责,认为镇长是无情的吸血官僚——好像他们就是应当为这件事负起全责的人一样——但他们不会认为自己也参与了对小镇的破坏,那些教堂、墓园、房屋的片瓦不留,以及,地下的空洞正恰恰是米兹扬卡的居民自己亲手挖空的。

但好像也不应该谴责这些居民,他们经历了来自不同意识形态的压迫与暴行,是双方冲突的幸存者,在秘密警察横行的年代生活后,好像很难再去谈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像居民们仇视那位女镇长那样,也许仅仅是因为她有部分俄罗斯血统,人们就会自然地对她戴上有色眼镜。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他在面对一件事时的看法,但除了谴责和仇恨之外,也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探讨如何避免这些悲剧的再次发生。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被遗忘的米兹扬卡”,我想,小镇被遗忘的原因不仅仅是物理层面上小镇的消失,就像一些老居民不愿再回到那里一样,或许,对普通人而言,既然无能为力,苦难的一种面对方式,就是遗忘。

《消失的小镇》读后感(五):请记住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

一个名为“米兹扬卡”,德国名“库普弗伯格”的小镇消失了,但我们能做的,不该是遗忘。大概是抱着这样的心情,作者菲利普.施普林格写下了这本纪实类的书籍。

库普弗伯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小镇上的居民不多,但该有的基础设备都有,商店、学校、教堂等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这里的土地不肥沃,所以这里的农业也不够发达。因为此地区有优质的泉水,啤酒业制造历史悠久,曾多次在啤酒类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啤酒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粮,是前来旅游游客的必打卡地,在附近的乡镇销量也很好。而且此地地处波兰、捷克和德国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环境优美,也吸引了一大波慕名前来的游客。

尽管小镇处于国家的交界地带,远离了人口众多的繁华都市,欧洲大陆上的战火还是蔓延到了这里。小镇上的部分居民因为征兵被派去了前线,很少有人再回来。一波又一波难民从这里经过或选择在这里定居。在历经德国、苏联和波兰之手后,小镇虽然还在,但小镇上的建筑已经满目疮痍,在这里居住的人已经换了一波又一波。

在苏联治理这个地区的时候,大量开采铀矿,不仅让当时在矿上工作的人身体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伤,还因为过度开发导致后来小镇大部分地区出现坍塌。不知道自己住的房子何时墙就裂开了、地就塌陷了,也没有矿开采了,人们没有了收入来源。在面对这样糟糕情形,人民陆续搬出小镇,为了安全和更经济地处理这个小镇,政府也通过各种办法让想继续留在这里的人搬走了。最终,小镇不住人了,政府把这里房屋也拆掉了,成为了无人居住的废墟。

消失的小镇米兹扬卡让我想到了火山灰笼罩下的庞贝古城,在天灾面前人们能发挥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避免人祸。文物和文字很重要,通过这些让我们了解到过去。我们通过学习历史,让过去经历的错误不再出现。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照片资料和访谈记录等的整理,向我们展示了过去米兹扬卡的充满着人情味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这样的经历不要再有第二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