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帕金森定律的读后感大全

帕金森定律的读后感大全

《帕金森定律》是一本由徐志晶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一):拖延成性是因为自制力不够?帕金森定律为你揭秘潜在心理原因

李力一大早来到办公室,本来想赶紧完成老板昨天交办的项目报告,谁知刚开了电脑,就收到朋友的微信消息,回复完微信,他又刷了一下公号文,一晃半个多小时过去。

好不容易放下手机,他觉得口渴难耐,于是起身去茶水房打水,路上遇到同事,又是一阵闲聊,等再回到办公室,发现早上已过去一大半,而自己的报告只字未动……

你是不是也经常像李力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时间,导致工作拖延,心生焦虑。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拖延成性是因为专注力不行,自制力不够?其实并非仅仅如此,拖延症背后隐藏着潜在心理成因,其实是帕金森定律中的一个概念所致。那就是——

任何任务都会拖延,直到所有可用的时间用完为止。

意思就是,当时间充裕时,我们会把手头上的事情无限期地拖延,并且会过分乐观地判断自己完成的时间和效果,致使最后任务完不成,或者即便完成了,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说到帕金森定律,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困扰老年人的“帕金森综合征”。其实,这两者并没有半点关联,唯一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

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提出的,他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书,解释了庞大组织如何因为管理者的自私自利行为而不受控制地增长规模,最终导致尸位素餐、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后果。

也因此,帕金森定律又被称为是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帕金森定律和墨菲定律、彼得定律一起被称作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我们国内也引入了不少讲述帕金森定律的书籍。

我手头上这本有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作者在中国心理学家徐志晶,他从事大众心理学研究多年,在研究帕金森定律的基础上,他从不同视角又扩宽了帕金森定律的应用范围,在书中作者从公司管理、职场晋升、个人提升、时间管理、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帕金森定律背后隐藏心理动因。

上面我们所说的拖延现象就是帕金森定律对于时间管理的应用。

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所耗费的时间,差异是巨大的。比如,他可以在10分钟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到哪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怨愤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租住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

他设想,在工作中,工作任务会自动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我们时常会发现给自己交代一个任务,如果留给自己充足的时间,那极有可能我们会把这充足的时间大部分花费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直到最后才把这个任务做好。

既然发现了帕金森定律对于时间管理的陷阱,那么,我们怎样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管理时间,进而实现个人的自我管理和提升呢?

首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很多人看似忙得不行,其实是在穷忙、瞎忙,而这背后的原因,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完成任务。因此,在接收任务时,我们应该给予自己充分的时间去理解任务,搞清楚任务的本质,这是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遵从要事优先原则。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提到了要事优先原则。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要是能够事先预计自己每天的任务,提前按照重要紧急的事、紧急不重要的事、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排好顺序,够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即便有再多的事情我们也能一一完成。

最后,要善用碎片时间。

善用碎片时间是时间管理的一项重要技能。所谓碎片时间,是那些未被计划和占用的小块时间。比如利用中午排队用餐的空隙浏览自己喜欢的公众号文章,在平时上下班坐车的时候看新闻、听英语等等。如果能够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相当于比别人多赚了几个小时。

总而言之,学会帕金森定律,更好地掌握时间管理技能,不仅能够改变我们拖延的坏习惯,还能够极大提高个人价值感,激发更大工作潜能。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二):升职加薪实现自我飞跃,让领导对你另眼相看的秘籍,就在这本书里

文/金鱼茵茵 我们都知道帕金森是一种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那帕金森定律又是什么呢?这一定律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也称“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今天我们读的这本《帕金森定律》是徐志晶对于帕金森定律的研究,加上她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关注并深入研究大众人群的心理健康。她用自己的方式解读集体无能、推诿、嫉妒、拖延等背后的心理现象。 帕金森定律就是一种职场病,平时我们可能不自知,但是只要稍微自查看看是否有这种现象。帕金森定律有四大陷阱:人浮于事,追求完美,抓小放大,精准定位。 帕金森定律之人浮于事:大企业中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懂得管理要义的人越来越少,不懂经营管理之道的人越来越多,进而造成管理无效,下属工作效率低下。 它就像过去国企的一种现象,大家吃着大锅饭,摆着老员工的心态,以为一切都能到退休,企业的改革最先打下的就是这样的人,当然现在的私立企业更是不可能养闲人的。 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这本书都值得看看,它让我们自查平时在工作中是否有这种帕金森定律的现象,而且还提供了如何改善这些现象的方法和法则。 徐志晶这本书用大量的案例来解读帕金森定律有哪些坏的表现,更清楚的对照自我,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可以用帕金森定律来改变自我。 来看看平时遇到以下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帕金森定律的法则来改变。 一、帕金森定律之管理法则(为什么每个公司都有闲人?) 平时在公司是不是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公司的领导管理不当,养着一些拍马屁不干活的闲人,让好好干活的人都会觉得意难平。 二、帕金森定律之领导力法则(为什么你有能力却从未升职) 在公司做了挺久的,而且能力也还行,但是自己就是得不到提升,我们来自查一下是不是自己就犯了职场中的帕金森定律。 三、帕金森定律之时间法则(为什么该做的事总是无法完成) 每个人都是24小时,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在一天中做好很多的事情,你可能需要好好的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只有时间效率提升了才能提升自我。 四、帕金森定律之做事法则(为什么同事总是排斥你) 在公司做的好好的,但是感觉自己人际关系不行,为什么同事总是排斥你,来看看自己是不是犯了帕金森定律做事法则的大忌。 五、帕金森定律之生存法则(为什么你很忙却进步缓慢) 同样感觉自己也在努力,但是努力的结果却让人不尽人意,是不是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呢? 六、帕金森定律之教育法则(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不听话) 以上这些事情大家肯定都遇到过,本书都一一对症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法。 我是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平时夫妻两个开着夫妻店,一天之中总是觉得有忙不完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来提升自己。当我在看完这本帕金森定律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想用帕金森定律的时间法则来改变自己。 第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注意利用不同的感觉通道对时间的感知差别,有选择的对时间进行管理。这就是说过去我用在刷微博,跟群里同学拉家常时间太长,我闲下来的时间不再做些,而是自己买了读书的会员,有时间就看看电子书。 第二,依据个体对事件的感受对事件进行排序,从而提升个体处理事件的效率,进而管理时间。每天洗衣服、做饭送孩子上学,管理孩子的吃喝拉撒,因为有一个孩子还没上学全天都呆在家的。我把自己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都列了个表,这样对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一目了然,有助于把要做的事情都尽快做完。 第三,依据个体的情绪体验和兴趣管理时间。这是从个体对时间的主观体验方面进行管理的。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一件不能少,自己快速的完成必须做的事情,可以奖励自己做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一本书和看一部电影。通过这样管理自己的生活,让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 第四,利用碎片化时间和整块时间创造生活,通过时间管理,我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减少过去看手机微博和朋友圈的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看书。以前晚上看手机睡的晚,我通过时间管理,晚上孩子睡下之后,我也10点多就睡觉,早上5点多起床,这样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书做笔记,对自我有很大的提升。 帕金森法则不仅仅只是解决你的职场问题,它让你清晰的明白自己的生存法则,甚至还能解决你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当你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要如何改进了。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三):寓教于乐,在故事中学习帕金森定律

企业管理、职场法则、个人提升、家庭教育,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你的思维受曾到过阻碍吗?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繁重的工作、有待提高的家庭生活质量,聪明的你会把这一切安排的井然有序吗?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放慢你的脚步,在欣赏路边风景时,不忘给自己充充电,快速稳步提升自己的势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你准备好了吗?

首先从一部《帕金森定律》开始,从这本书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你的人生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本书作者徐志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长期关注并深入研究大众人群的心理健康。曾组织翻译《我并不疯狂,只是我不是你》,同时参与并执笔,撰写多部与心理学相关的作品。

在这本书主体鲜明,逻辑思维性强,用生活的的案例结合小故事,环环相扣,细致入微,展现出生存法则。

其中第二章《为什么每个公司都有闲人》中,作者讲述了乌鸦和狼在合作中实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首先,高空搜索者乌鸦发现猎物信息后传递给它们的合作者——狼群。然后分别由首领带领自己的同类感到猎物所在地。

它们各司其职,野狼发挥力量的优势,将猎物的躯体撕裂开来,大朵快颐。而乌鸦负责发现猎物和清理残渣的任务,就这样它们得以在危机四伏的原野中生存下来。它们不仅依据大自然的效率法则,而且极其形象的说明了一支好的团队成员之间精诚合作,资源的整合是多么的重要。

这一法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免会经常被用到,如能力大小不一的公司员工,领导部门可以融会贯通,整合现有资源,做到合理安排,使员工各司其职,互补互利,这样既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流放,又得益于团队合作,协调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员工在领军人物的带动下精诚合作,稳步发展。

第六章《为什么你很忙却进步缓慢》中的故事:一个非常努力却无所获的年轻人去向一位先生求教。先生在听过他的烦恼后,带他来到了桃花林,让他与自己的两个弟子一起去,挑一朵开得最美、最艳的花。

结果是,年轻人汗流浃背的捧了一大把桃花,而智者的徒弟却怡然自得,轻轻松松选择属于自己的桃花。最后智者笑笑说:努力并不一定会获得预期的结果,正确的选择才是关键。

自始至终,这则故事贯穿于我的脑海之中,它对我的启发达到了整部书的顶峰,读完这则故事,我犹如醍醐灌顶,这不就是此刻的我吗?尽管非常努力,但进步依然缓慢,是时候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

那个汗流浃背手捧一大把桃花的年轻人,通过努力的学习,不断改进自己,在纵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试着挑战自己的横向广度,增强阅历,慢慢地演变成智者的“得意门生”,这离不开奋斗,离不开优秀的团队,优秀的老师,让与优秀的人为伍成为一种习惯。

在一个家庭中,尊重他人,尊重孩子是一种美德。尊重他人,在不经意间也是学到了帕金森定律,这一点不知道你意识到没有。

在有些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不被尊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苦恼。只有受到尊重的孩子人格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健全,在被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

今天吃罢晚饭儿子照理去踢足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应该提升一下他的时间观念,临走之前我对他说:“我希望你9点钟左右回家,早点休息,希望你能够尊重我的意见。 OK,儿子做了个手势出去了。 8点半以后我就总是看手机,曾不止一次的想出去找他回家,但我一直在克制自己。第一次面临对我们母子的考验,说实话,真的是一种煎熬。 8点45分,我听完到了儿子的脚步声,随即开门、关门,嘴里哼着小曲儿,挺开心的样子。 我整准备起身为他开灯,他进门了。 “我正在为你开灯。”说着话我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到:“儿子,感谢你的守时,感谢你对我的尊重,谢谢,我爱你!” “我爱你,妈妈。”说着儿子在我的脸颊上留下一个甜甜的吻。 很高兴,我对儿子训练的守时计划成功。守时对一个人来说是终其一生的好习惯,希望它能伴随孩子一生!原来我也在不经意间学习运用着帕金森定律。

好的故事让人感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生活的真谛,《帕金森定律》同样也可以使用在你的身旁。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四):助你蜕变的利器

上学时,班里总有一些佼佼者,其中又会出现几个玩得不少学得又好的学霸,这样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总能引起众人的歆羡。

论其根本,离不开“主观能动性”五个字,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

将这一道理放宽至人生,这一点就越发重要了,毕竟现在是一个强调终身学习概念的时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早已是各个年龄段都应当重视的话题。

然而,在离开象牙塔之后,骤然面对缤纷缭乱的大千世界,许多人都无法适应。不谈其他问题,单是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就耗费了许多人不少的心力。

以下这些问题可谓屡见不鲜:

办公室政治令人心力交瘁;

无法融入同事们的小圈子让人倍感孤独;

工作能力的提升进入瓶颈期;

有同事工作做得少奖金拿得多;

无法提升工作效率;

……

即使过五关斩六将升职为小小头目,却发现面对的为题不减反增,令人头疼:

如何平衡团队内的关系;

应该采取严厉还是温和的态度对待下属;

一味延长工作时间已经无法应对翻倍的工作量;

……

这些问题可以被概括为精简至极的五个字——“帕金森定律”。

这一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与人们耳熟能详的“墨菲定律”齐名,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在这本书中帕金森总结了十条定律,皆是对大企业病的高度抽象化总结。

那么对于在职场奋斗的我们而言,帕金森定律的意义在哪里呢?毕竟即使我们知道它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去改善它、解决它。

所幸,已经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志晶整理出一本可行性极强的同名书籍。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徐志晶长期关注并深入研究大众人群的心理健康,曾出版好评佳作《操控心理学》,组织翻译《我并不疯狂,只是我不是你》。

老话说“我们改变不了下雨的天气,但能改变自己的心情”,换句话说,希冀环境的改变过于天真,最终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自己,进而解决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聚焦于自我提升的书籍数不胜数,不管是从何角度展开分析,最终的落脚点依然在于个人自身。

在这些书籍中,为何《帕金森定律》独树一帜?

l 特点之理性积极的态度

如今励志文已经基本变成一个贬义词,然而它在鼓舞人的情绪方面依然值得肯定。不带有情绪的冰冷说教令人难以接受,特别是目标在于驱动读者奋发改变时,情绪的推动必不可少。

只有情绪而无道理,才是励志文屡屡令人诟病之处。

本书乍一看很有励志文的样子,因为全书每篇都穿插着丰富的例子。不同的是,励志文想方设法让你相信那些以“我的一个朋友”“我的一个同事”开头的小故事是真的,否则它后面的推论统统无法令人信服,。

本书则不然,事例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故事本身确实是作者所见所闻(有一些确实是作者所见所闻)这方面,而是体现在“接地气”——这世上如本书所列举的那些事情的存在着实太过普遍,轻轻松松就足以产生代入感。

另外,作者在叙述中往往三言两语,交待梗概即利落收尾,没有掺杂过多的情绪,更没有刻意塑造一种推心置腹、老友谈心般的尴尬氛围。

尽管如此,作者的文笔却充满了说服力。

恰当的例子、适度的疑问和真诚提出自己的建议,三者结合,让本书的内容读起来轻松愉快又容易接受。

最重要的是,每一篇文章表达的核心内容都十分客观,既不去鼓吹造化弄人,也不一味强调个人努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传达出“大环境我们无能为力但是个人依然可以有所提高”的观点。在年轻人被消极的所谓丧文化不断冲击的当下,这种辩证又积极、理性的态度并不多见。

l 特点之实操性

关于个人习惯、时间管理等方面的书籍长期居于畅销榜上,《自控力》《意志力》《习惯的力量》《刻意学习》《深度工作》等书为许多人一团乱麻的工作和生活。带去了希望的曙光。

这些书是毋庸置疑的好书,它们的科学性尤为令人津津乐道。仅以《深度工作》为例,专用一章阐述深度工作背后的理论依据,涉及到作者对多位取得某些成就的人士的分析和对比,勾勒出作者清晰的思路,这种研究方式无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相比上述的这些书籍,《帕金森定律》看起来似乎不那么“科学”,然而,这其实是因为本书的重点在于另一个方面——实操性。

如前文所述,帕金森定律一词随着前人的经典著作而来,这一本《帕金森定律》更像是对“帕金森定律”的本土化解读,对理论分析无须赘述,从而让读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实操性部分。

本书的实操性建议可谓简单实用,既不需要有心一试者大动干戈,也不需要进行怎样的心理建设。

以第五章的一篇《成为办公室里的“局内人”》为例,文章最后给出了三条让自己融入同事之中的建议:

1) 学着放低自己的姿态;

2) 学会反思;

3) 学会求助。

其中任何一点都可以单独展开独立另起几千字,但是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把其中利害描述得一清二楚,之后全文结束。

点到为止,话不多说,让这本二百余页内容的薄书并不如想象中一般单薄,可谓含金量不低,值得一读再读。

阅读这样的书籍,总容易让人感觉是上了一堂知识点过于密集的课,因为内容丰富、引人思考,浏览一遍,读者读着倒是不费力,但似乎无法轻松内化为自己的成果。

这种感觉正说明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不求甚解地消遣,而在于将它当作一本帮助提升自我的“工具书”。

反面事例指出的问题,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也会存在?正面事例里当事人的优点,我们是否可以学习?

不管是想改正已有的问题亦或学习他人的优点,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如果担心时间久了就忘记初心,不妨有事无事多翻翻《帕金森定律》,随时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动态,随时进行反思,随时进步提升。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五):职场生活宝典。

帕金森定律亦称“官场病”或“组织麻痹病”。

名称来源是由著名的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于1958年出版的一本书《帕金森定律》而获得。

它是心理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公司企业职场里,一些中层管理者,并不希望他的下属能力超过他。他认为这样会威胁到他的地位,你在招聘的时候,他倾向于招聘听话,能力弱一点的下属。

因为下属的能力低下,格局不大。同样他也不希望自己的手下超越他,所以他的手下也是执行能力跟工作效率极低的人。

这就造成了整个企业或公司人浮于事,遇事相互扯皮,整个团队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单位的发展。

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职场人,也许很不幸,碰到一个糟糕又强势领导,也许会碰到一个睿智且欣赏自己上司。这就像买彩票,无自己无法控制。

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在职场上的表现,每天认真的工作。但是事实是忙得脚不沾地,累且不说,关键是工作完成了,领导还不满意。

同事好像也并不热心配合自己的工作,虽然自己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心里多少会有心寒的感觉。如何让自己在职场没那么累,做到领导赏识,同事支持,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呢?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徐志晶,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分析大众的心理及各种案例,写了《帕金森定律》这本书。

这本书能指导大家怎么在日常工作中蜕变,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在工作职场中不断精进。

01 为什么每个单位都有闲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有些时候做事的人越多,工作反而效率越低。这是因为,当一件工作由一个人完成的时候,有责任感的关系在里面,所以会认真负责。

当一件工作由一个团队完成的时候,大家都会认为这件事情主要责任由团队负责人担当。自己身上没那么大的责任,所以团队成员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而且团队成员中,会下意识不自觉的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或任务,分解转移到同组的其它成员身上,成员之间相互推诿。

团队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已经成为团队跟团队竞争获胜的最关键因素。如果希望自己的单位在同等公司或企业中能够脱颖而出,就要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02为什么明明你有能力,却不能升职?

在单位里,其实很多员工都会为单位发展出工出力,且都认为自己是单位的建设者。

可是在单位领导者的眼里,员工出工不出力,即使提高了待遇,也是好一段时间,然后又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团队缺乏正能量,因为团队的中层领导者是私立的追逐者,而非企业的建造者。

如何判断中层领导是不是建造者?其实不难,看领导者是否鼓励员工不断的学习并且牺牲自己的时间让员工去学习?在完成项目的时候,是否与人分享荣誉?出问题的时候是自己承担责任,还是把责任推给别人?会无偿的帮助别人做事情吗?碰到事情是想先想解决方法,还是先责备下属?

回答是肯定的,那这位中层领导者就是一位建设者,而否定答案的就是一个私利追逐者。这其实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格局”。

如果你想得到更高级领导的另眼相看,你必须要具备领导力格局。这是一种以大视角看事情,力求在做事,做人时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想的更深,它决定事情发展的方向。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做好管理,首先要布好局,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格局。

03为什么同事总排斥你?

有一些人进入职场后跟周围同事格格不入,对此他并不在意。他认为,只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手头工作,拿自己那份工资就好啦,别人怎么议论无所谓?

问题是这样生活,你真的舒服吗?如果你本身能力不强,你无法获得他人的帮助,你的工作会陷入孤立无援,被动的状态。

如果你能力很强,而且受到上司的重用,你的能力可能会成为他人的眼中钉,你需要的团队合作将成为泡影,你将孤立无援,连开展工作都非常困难。

造成一些人与同事格格不入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单位的文化氛围,同事性格,思维方式及处事方法。内因是自己个人的性格,气质,人际沟通方式和处事的态度。

一旦利益分配上产生分歧,人跟人的关系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当改变不了别人,只能先改变自己。

调整好心态,放低姿态,不计较吃亏,学会遇问题,先反思,有困难寻求帮助。只有让自己融入职场,才能有真正的团队合作。

《 帕金森定律》的本质,道出了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只有深入的了解它,才能让我们在职场中看清自己,突破职业瓶颈期,重获新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