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100字

《追随她的旅程》是一本由路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随她的旅程》精选点评:

●并不存在一个可以被抛弃的过去,并不存在孤立于生命中的十八岁。插科打诨的人感慨起人生总被误认为假正经,可事实是撒了一地真落寞。

●是杨一追随欧阳慧的旅程,路小路追随于小齐的旅程,也是虾皮追随曾园的旅程。可能是因为没有外国小说翻译过来的那种书面腔,反而显得太像小说了。

●重读,依旧很伤感。我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

●09年的时候在上海,买了中信那个版本,当时觉得封面很棒,书名也能打动到自己。小说的内容有种似曾相识之感,典型的江南工业时代的烙印,能看到一丝前辈作家们的影子,但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叙事,路小路的戴城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和新的定义。

●“一个月是流逝的时间,十年也是流逝的时间,只是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后者比前者更遥远,也许它们本质上没有区别。”

●看完了之后想想好像也没讲了什么,可能就是这本书把我带回小时候的记忆中去。技校生活,父亲的丧礼,群架现场,这些场景在我眼前一一重现。巧的是今天早上遇到的司机讲他来厦门的经历,与往昔的记忆是那么的相像,一股无力感扑面而来。

●曾园真的好,我爱她

●合上这本书,正愈脑中回忆唏嘘一番,急忙翻开第一页,囫囵吞枣过了一遍引子,只觉得可惜,这确实是关于追寻的故事,追寻那不存在的但却永远亘在记忆深处的影像,“我走进阳光里,又找到了我的影子” 想到路内关于青年一生的譬喻,从白天看,我们是清晨的太阳,拥有逐渐落下去的一天。从夜晚呢,一开始是夕阳,接着是无尽的黑暗,晨曦伴随着天堂,或许这个比喻更恰当些吗。 喜欢少年巴比伦更多些,喜欢其中的每一个人物,这本追随就略差了些,也不那么铭心,偶有略厌之感,或许是离那段事太远,处久了伤疤也觉得腻烦。亦或是揭了我的乡逼本质?出口成脏是真性情啊,但这本却是远了些。

●好几处都挺搞笑的。 笑着读到后面,发现结尾是悲伤的。 直接描写技校学生的青春岁月的小说。

●故事很有意思,文风幽默,读着比较轻松。偶尔谈到时间,青春和爱情,忽然深刻一下,绝非故弄玄虚而是是平易近人的深刻。它是九十年代的笑忘书,也是关于青春的笑忘书。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一):关于故乡

已经很久没再回去了。

大约十年前乘上离开那里的火车,日出日落又日出日落,同坐的维族大叔们分给我葡萄和苹果,周围的景色从荒漠变成草地,又变成苍翠的高山,又变成丘陵。下车时是凄沥的细雨,断断续续下了很多天。

有时假期回去,在熟悉的街上走,回到中学的校园、小时候生活的县城、已经不存在的旧居。

每周光顾的书店变成了早餐店,常去的报刊亭只剩了水泥地面,河里不再有水草和各种鸟类,偶然遇见认识的人只有数秒寒暄。永远不变的只有跟家人为同样的事无数次争吵。

于是故乡渐渐死去了,只留下零散的记忆。那时我是一个年轻的儍哔,在那里游游荡荡,跟几个同样儍哔的少年,或是独自一人。在那里大笑、焦虑、感慨万千、挂念一个个早已消失在记忆里的女同学。想象未来的人生,会变得很自由,或是很富有,像杰森斯坦森一样帅气。

现在我已经是一个中年儍哔。不再那么多愁善感,没有未来,没有儍哔朋友,不再挂念任何女同志,甚至没有像杰森斯坦森一样秃。

现在的我,只想成为一个更自由的儍哔,或不那么傻也好。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二):《追随她的旅程》摘

1. 爱和死,都是浓缩的结果,寻找则是一种稀释。

2. 回戴城的路上,她在中巴车上睡着了,脑袋靠在我肩膀上,随着车子的节奏有点摇晃。那段时间我觉得温柔极了,不是她温柔,而是我温柔。我的肩膀也是头一次被女孩儿枕着。中巴车开得飞快,窗口灌进来的风吹得我的头发齐刷刷向后飘着,好像是跟着窗外的景物一起要流逝而去。夏天是如此地令人难忘啊。

3. 我们就在纷乱的人群中道别。那天正是台风到来之前,天色阴霾,彩旗也显得灰暗失色,树木向着四面八方颤抖,惊鸟笔直地掠过人们头顶,寻找着安全的地方躲避即将到来的风暴。于小齐说:“小路,对不起,我要走了。”

对不起什么呢?像一名歌者在台上唱错了歌词,那样的抱歉。而我仍要对你的抱歉还以掌声。

我抬头看天,一九九一年的夏天在层云的翻滚中,缓缓地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

4. 亲爱的别在北方定我的棺材冬天我要去南方。

5. 爱一个人,不爱一个人,都像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上很久才能明白。

6. 她那样子可爱极了,我闭上眼睛,她就被我永远沉在了脑海最深的海底。

《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三):小蓓是真的,我是假的,追随她的旅程真是我的旅程

肯定比《少年巴比伦》好。读前半本的时候我很佩服,觉得这里面的景观很荒芜,但荒芜又是最难写的,更何况我们现在每天面对的不就是更荒芜的荒芜,看着干干净净的,其实有意义的不及九零年戴城街上的一点尘土,佩服就更深了。读前半本的时候我想着还是给四星,但后半本情感放肆起来以后我又控制不住了,最后的杨一一章就像割了大动脉,有形的无形的一口气全喷泻出来了。可能我是一个很不合格的文学读者,和电影观众容易被配乐煽情的桥段打动一个道理。其实其中有很多面目模糊的事情我觉得是说不过去的。但人又有多少情绪是像青春期对女孩的狂恋那样说得清楚的。说到对女孩的爱恋,我中途多次想过于小齐和曾园们在退场和下一次登场之间的戏份。关于她们有多少没有表现出来的情节是实际发生了的?但最终没有描写,也没有借叙述者的口代为言说,这是不是印证了当一个第一人称的故事讲到尽头,其实是亲历事实、亲眼目睹、道听途说还是白日梦呓,最终都没有分别。一个倾吐欲过强的个人最终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这点我很有共鸣,作为读者我看得很过瘾,很愿意身临其境,找自己的影子,但同样也觉得这种写法在文学上非常短命。

路小路和他身边人的关系充斥着过度的理想主义,最极致的是老丁和杨一,如果这些和他们的事有大部分是路小路真的经历过的,那我非常羡慕他。其实老丁没什么好说的,他有一大半都是个假想的未来老丈人。对于杨一的存在,起先我很嫉妒,因为我根本没有过这样的兄弟,哪怕一会会,甚至路小路最后能眼眶湿湿地把杨一推上火车,推出戴城,推他去圆两个人整个青少年共享的一个梦,在现实中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杨一和路小路应该是一个人,而且杨一更现实一点,路小路基本就是个幻想,是个美妙的灵魂,他晃荡在街上,把九十年代那个无聊透顶的小破乡镇里所能经历的最好的事都给经历了个遍。而杨一最后去讨债,科长在他身边被猎枪干得脑浆迸裂,他却全须全尾的走了,因为他活下来把这回望的事给做了,步入更荒芜和无意义的中年生活(大概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假借失忆或精神分裂的名头去讲往事。最后和小蓓吃早点,看风景,看男孩烧猫,这些好事或者好梦也统统让路小路做了,没有杨一的事。

追随三部曲真是个悲观主义到了极点的系列。这么毫不保留地扑向某一段过去,一点也没有给卑鄙的现在和未来留下空间,我觉得路内明目张胆地干出了我们很多人不敢去干的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