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紧闭的门扉》经典读后感有感

《紧闭的门扉》是一本由[日]石持浅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紧闭的门扉》读后感(一):《紧闭的门扉》,又名《侦探小姐想让我臣服~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

刚刚一口气看完了紧闭的门扉,用时两个半小时,如果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屏息凝神,酣畅淋漓。

全程两个大悬念和一个小悬念。

大悬念是凶手的动机、侦探会用哪一个角度哪一种逻辑击碎凶手的诡计,小悬念则是优佳与伏见的关系。

层层叠叠的悬念,以凶手视角展现的故事,让人天然带入凶手的心理,摆脱道德感,跟随着凶手的视角为他开脱为他狡辩。

伏见与优佳的奇妙关系在两人会面时就已初现端倪,在铺垫案件伏笔与线索的过程中,不会让人在阅读中太过于困倦和无聊(实不相瞒在读很多小说的时候,第一个小爆点出现之前我都会犯困)。

作为一本推理小说,本书的诡计设计相对薄弱,但是诡计的复杂并不是本书的核心看点(毕竟手法序章就全部泻完了)。大概看了不少新本格,对于本书的动机我的心已经波澜不惊,并且能试图去理解了。这个动机虽然让人瞳孔地震,但是与密室的制造结合得相当紧密,还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但是!这本书最大的震撼,不是凶手的动机带来的,是凶手与侦探的关系带来的!

前期我觉得优佳与伏见是势均力敌惺惺相惜,后期感觉更像是伏见单方面惧怕臣服于优佳。

在伏见的逻辑里,几年前落荒而逃,几年后“坐怀不乱”,这两个迷惑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但本平凡人真的不是很能理解……以及伏见彻底躺平,屈服于优佳强大的逻辑和观察力之下后,想到“实际上,伏见确实优佳的奴隶。但是,对于自己而言,这会是不幸吗?”

我又不理解了,但是我依然大受震撼。

试图去分析优佳这个前后有点矛盾的形象,全书刻画出一个绝对理性的冷酷高智商美少女,结局却为了将伏见收入手中不惜包庇凶手,在优佳的逻辑中,这也是有迹可循的。或许对于冷漠的优佳来说,伏见是一个与她相似却又大相径庭的人,同样的理性沉稳,但有她没有的感性和“善良”。所以可能比起将真相公之于众、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斩获伏见、对伏见的行为进行人间观察更能吸引她。

以及最后,这样一个拥有品德高尚的的凶手,原来也会选择逃脱法律呀。

缺点也很明显,侦探与凶手之间的感情线和逻辑不是我等凡人能够共情理解的,真的太猎奇了!动机莫名其妙,关键点强行降智,以及作案时间的选择……

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

《紧闭的门扉》读后感(二):推理过程梳理

敲门没有反应

假设:人不在房间

证据:鞋子还在

推理:说明还在房间

为什么要锁门?

假设:无意识的把门锁了

证据:门挡卡住了门

推理:门挡不是无意识下会做出的动作,所以锁门动作不会是无意识的,这个假设不成立

假设:如果新山很想睡觉,不想让任何人打扰,所以故意锁上

证据:房间的灯还开着。

推理:四点之前结束打扫工作各自解散的,以目前的季节来看,天黑的时间大约是五点半到六点之间。所以四点的时候天色还没暗下来。不过这边的客房的窗户是面朝东方,一到傍晚,如果没有开灯,就会显得有些阴暗,所以如果想做某些事情时,应该就会把灯打开,可是如果只是打算睡个觉的话,应该就不会点灯了。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

假设:新山很想睡觉,所以灯是否亮着对他来说没什么差别。他走进房间时,房间里是暗的,所以他点了灯,然后他锁上了房门,卡上门挡,然后直接就倒到床上睡死了。

证据:新山是第一次来这家民宿,应该不是很清楚门挡的使用方法

推理:

一个睡意浓到连照明都不在意的人不会刻意去卡上他不熟悉的门挡

卡上门挡是为了防止‘可能有备份钥匙’的安东闯进去,但是新山睡意那么浓的脑袋不会想到要用门挡卡住门,不会有这种假设 本质是用了睡意很浓去解释不关灯,但是这样就就不通更前的前提,不会用门档,矛盾了。睡意很浓的人,连等灯开着都不会在意的话,是不会假设安东强行会开门进来这种假设。可以理解为,灯和安东都是会打扰他睡觉的因素,但是灯是当时就打扰的,而且是持续打扰,但是安东的话是未来的,而且还不一定发生。所以灯都无所谓的人,是不会去在意安东的

假设:可能根本没有用门档,可能不同门构造不同证据:从窗户上看,用了门档推理:确实是锁了门把手和用了门档,而且新山一定在房间里 证据:前面的床没有使用过的痕迹

推理:如果前面的床睡过了,而现在没有人的话,大概率是在浴室。因为没有必要从前面的床换到后面的床继续睡。说明现在大概率是在另一张床上。

证据:有一件没有穿过的T恤挂在藤椅

假设:新山拿出了换洗的衣物准备洗澡,但是可能因为睡意太浓而想先躺一下,结果就睡死了

证据:新山没有躺在离门最近的床

推理:新山如果很困的话,应该很自然地躺到靠近自己这边的床上才对。可是,比较靠近他的那张床上却看不到他的身影。说明他不是困了,说明他不在另一张床上睡觉。T恤藤椅上和人在最近的床上应该是同时发生的

窗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威士忌酒瓶,就在窗户的正前方,为什么威士忌在窗边

假设:如果是时间六点之前洗个澡的话,当时太阳已经西斜了,太阳照不到威士忌,所以放在那里正常 推理:假设中他太阳下山准备洗澡的时候才拿出来,那么4~6点这两个小时如果在睡觉的话,那么人现在一定是醒着的,但是敲门没有反应,说明那段时间不在睡觉。但是很困却不睡觉,又不可能。所以不会是等到太阳下山才把酒拿出来的。所以酒拿出的时候太阳可以找到威士忌。

但是新山很懂酒,所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说明拿出威士忌的人不是新山本人,而是其他人。

其他人拿出威士忌,是为了拿出换洗的衣服给新山洗澡。但是新山在这一过程中不可能是清醒的,因为如果是清醒的话就会自己去做。所以说这个人是要让熟睡的新山去洗澡,为了溺死他。

所以新山是被人杀害的。

凶手是谁 犯人封锁那个房间的理由是不是就是为了不让新山先生的器官被捐赠出去 犯人就是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阻止众人进入六号房的人,所以想尽快确认新山状态的礼子没有嫌疑。石丸主张破窗而入,所以也不是他。优佳也基于同样的理由可以被排除在外。

有所犹疑的人是伏见先生、安东先生、五月姊。

而这当中,五月姊可以确定并不是犯人,因为案发时在和石丸在一起 因为用了门挡,所以不会是安东,安东的话没必要用门挡,因为他最清楚门能不能开

所以凶手是伏见

这里的形式是,用一个假设去解释一个现象,然后发现新的现象解释不了,如是乎用完善假设,用新的假设去解释现象,一直到假设和假设本身的前提相矛盾,出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把一个大的假设给否定掉,得到一个更加可能的假设。

关键性阶段:

1. 确定人是在房间

2.确定用了门挡,是刻意锁上门的

3. 刻意锁上门和在房间睡着出现矛盾,确定门没开不是因为人在睡觉

4.确定人不在床上,在浴室

5.确定是无意识下进入浴室,人被其他人杀了

鞋子在人一定在

门挡和无意识不可能同时成立

灯还开着、用门挡,人睡觉的假设下,不可能同时成立

衣服在椅子上和人在最近的床上,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也一定要为真,在人很困的假设下,属于同等关系

威士忌在桌子上,人清醒的假设下,不可能成立(最致命、最无法解释的就是这个了)

《紧闭的门扉》读后感(三):房门背后的反套路——《紧闭的门扉》序

倒叙之趣

通常来说,推理小说的悬念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WHO(犯人是谁?)、HOW(如何犯罪?)和WHY(犯罪动机是什么?)。这其中,“猜犯人”几乎被视作阅读推理小说的最大乐趣。读者参与进作者精心安排的公平性解谜游戏,在被吊足胃口之后,隐藏了好几百页的犯人才终于现出真身。长久以来,“出人意料的凶手”一直是推理作家们的挑战目标。犯人身份的暴露,也就意味着一本推理小说迎来了结局。

但是,有一类推理作品,完全将这种“猜犯人游戏”的趣味抛诸脑后,把理应是结局的桥段挪到了最前面——在故事一开始就公布犯人的身份,甚至连同整个犯案过程都毫不吝啬地披露给读者。这种“胆大妄为”的叙事手法逐渐演变成推理小说的一种题材类型,那就是——倒叙推理。

1912年,英国作家R.奥斯汀·弗里曼的短篇作品集《歌唱的白骨》被视为“倒叙推理”的开山之作。弗里曼笔下的医师神探桑代克善于运用科学鉴证来破案。该系列在欧美短篇侦探小史上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也为紧随而来的“侦探小说黄金时代”打下坚实基础。《歌唱的白骨》中的第一篇故事《布罗茨基命案》便是典型的倒叙推理。开篇以犯人的视角描述了一宗劫杀案。就在犯人以为自己的罪行天衣无缝之时,桑代克医师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就锁定了真凶。

在日本,江户川乱步的《心理测验》、《十字路》,大仓崇裕的《福家警部补的问候》也都是倒叙推理的代表作。而在影视作品中,长寿美剧《神探可伦坡》和日剧《古畑任三郎(绅士刑警)》则更广为人知。显然,影视化之后的倒叙推理更具观感表现力。

然而,因为题材的局限性,原有的悬念被提前揭开,导致这类故事的篇幅很难拉长。上述列举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和单元剧,走的都是“短小精悍”路线。这似乎是“倒叙推理”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但是,日本推理作家石持浅海并不信这个邪。2005年,《紧闭的门扉》问世,入选同年《文艺春秋》十大推理小说。这是石持浅海首次尝试倒叙的写法。难能可贵的是,自美国作家艾尔斯于1931年写了《杀意》(Malice Aforethought)之后,长篇倒叙推理寥寥无几,直到《紧闭的门扉》的出现,又再一次将这类题材扩展到长篇的广度。

《紧闭的门扉》和所有的倒叙推理一样,读者一开场就看到犯人干掉了自己的学弟,并进行了各种犯罪的伪装,封锁房门,布置密室。这种不折不扣的倒叙手法,看似舍弃了“凶手身份”和“诡计破解”的悬念,其实不然。

现在,故事的模式由原来的“找犯人”变成了“侦探VS犯人”的正面PK。犯人行凶,侦探登场。侦探找寻破绽,提出怀疑,而犯人那边则是见招拆招,屡次化险为夷。就这样一来一回,持续数个回合的博弈和心理战,循序渐进地将情节推向最高潮。读者时而惊叹侦探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时而又为犯下致命错误的犯人捏一把汗。无论站哪队,都能最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智力角逐的激烈。要说倒叙推理的最大悬念,无疑便是“侦探会在什么时候当面指证犯人”。所有人都在期盼捅破窗户纸的刹那。笔者认为,这种由人物交锋引发的冲突和紧张感,才是此类故事的独特看点。

当然,《紧闭的门扉》的悬念设计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一扇不能打开的门”增加了故事的维度。犯人出于某个目的,一边要拖住众人不破门而入、发现尸体,一边又要应对侦探的各种攻势;而侦探不仅要揭破犯人的层层伪装,还要精准推理出房门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于是,“指证犯人”和“打开房门”的双重悬念交织成一条清晰流畅的长篇故事线,将读者一路牵引到结局而不觉得乏味。这中间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亦呈现出本格推理的解谜精髓。

动机胜于诡计

不难发现,《紧闭的门扉》中的案件,实则是一桩密室杀人。从世界上第一篇侦探小说《莫格街凶杀案》诞生以来,“密室杀人”就一直是推理作品的热门主题。古今中外,无数推理作家为这个“小小的房间”绞尽脑汁,试图设计出空前绝后的密室诡计。日本推理作家横沟正史甚至在《本阵杀人事件》中借笔下角色之口说过:没有写过密室的推理作家称不上推理作家。

正如笔者所言,密室杀人作为推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谜题之一,它的不可思议性体现在超脱物理法则的案发现场——凶手如何出入封闭的谋杀现场成为了首要的疑团。因此,大多数密室创作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密室诡计的设计上,也就是将“HOW”作为重点,通篇都在探讨破解密室的方法。可《紧闭的门扉》却在一开始就交代了犯人制造密室的手法——一个并不高明的简单诡计。很显然,作者并不打算让读者去探究诡计的奥秘。他再一次另辟蹊径,把整个密室杀人的核心放在了动机上——犯人为什么要制造密室?这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

“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曾在《白修道院谋杀案》里对制造密室的动机做过总结,无非就是“伪装成自杀”、“伪装成鬼怪作祟”以及“伪装成意外事件”这几类。对于密室诡计,我们能够如数家珍地列举出许多新颖的设计,但对于密室动机,似乎永远逃不开上述三类,这真的有点审美疲劳。

那么,有没有那种不落俗套、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合情合理的密室动机呢?石持浅海在书里给出了答案——当然有。

《紧闭的门扉》中,犯人行凶后将现场做成密室,使房门无法打开。直到最后,制造密室的动机才被揭晓,这个脑洞大开的动机实在是令人拍案。很明显,作者在这上面花了心思,玩出了新花样。这在密室题材的作品中极为少有,甚至算得上是一种突破。

很多初涉推理小说的读者看到“密室杀人”的情节,都会忍不住问一句“犯人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弄个密室出来啊?”。这也从某方面体现出大多数密室动机都缺乏说服力。而实际上一个好的动机,有时能为密室的设计带来更具震撼力的效果。至少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这本书做到了。

当然,笔者无法用三言两语去简单归纳《紧闭的门扉》的所有,倒叙推理的趣味也好,密室动机的巧思也好,都只是本书的一部分看点。一本优秀的长篇推理小说,必然是具备了各方面的优点,人物、节奏、气氛……唯有看完全书,才能综合性地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那么,祝君狩猎愉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