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光的小说》的读后感大全

《发光的小说》的读后感大全

《发光的小说》是一本由[乌拉圭] 马里奥·莱夫雷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4.00元,页数:5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光的小说》读后感(一):。

有写作拖延症、抑郁症、广场恐惧症的“我”叨叨着琐碎日常,撑起了前半部足足450页的“晦暗的小说”,那个15年来一直没写完的“叫做‘发光的小说’的东西”其实只有后面100多页。晦暗与“发光”鼎立对视,问题不再是如何成功构建文体,甚至不是文学本身的好坏和是否可以完成,准备写作的过程就是写作本身,这一壮举类似罗兰•巴特《小说的准备》作品化(假如做到)后的面貌,但不同于罗兰•巴特对经典文本和文学史的知识分子化梳理和无法克服的创作一本小说的障碍,这一障碍在马里奥•莱夫雷罗那儿被克服了,以他在文学之外的生存本身的勇猛自由的一跃,他的激进在于他做到了不再在乎作品在文学意义上的好坏,但他肯定知道自己具备才能(不同于文学才能但最终仍然在文学中消化了、实现了的才能),这种才能让他完成了从晦暗向发光的转化,这是一种壮举,如他在文本里所言:“所有这些都是在赤手空拳地和文学搏斗,和好品味搏斗,直到我将它俩双双击溃。”在读时,好奇为何这样一种自白式的幽闭状态的叙述没有带来厌倦和单调感,显见的原因,照作者给予的意义来说,是“我”可以感知到世界的另一维度,“我”触碰到了超越语言的神秘体验、爱、顿悟和信仰(类似李斯佩克朵),但莱夫雷罗呈现作家的“失败”并且成功了,仍在于他的才能:他没有将世界和社会作为客体化的对象,投之以“文学的一瞥”(比如帕慕克让我厌倦就在于作者的稳固主体和客体化社会现实后再去以写作接近这个客体的努力是虚弱和不彻底的),莱夫雷罗将世界的不公、破败、无可避免的毁损和令人痛苦的种种经验化作了他弱声调的贫困气质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是内化了世界真实面貌的语言,只有在这时,他的“和文学搏斗”才有意义。另:译笔很棒。

《发光的小说》读后感(二):发现你我的光

人的一天实际上也是一部小说,每个人每天“写就”的内容不尽相同,层次也参差不齐,像野地的植物一般各有特色,同时,也因此易被环境淹没,被行人忽略。其实,无论生活多么平淡,地位多么平凡,只要留心发现,巧妙组织,把看似普通的行动、言语、心绪汇集起来,也会形成别样的文学,《发光的小说》便是其一。

准确地说,这部小说以“日记体”为主,而占比较小的最后部分更像读者习惯的小说。马里奥·莱夫雷罗的“日记”看起来平庸、枯燥,甚至带着怪异,日记的记录事无巨细,又时常停留于某个奇怪的视角,就像有些偏执的长焦镜头。镜头下,鸽子这个意象反复出现,骸骨与飞翔,死亡与天空,似乎象征着往日与未来;饮食成了令人犹豫的问题,因为根据日记主人的实践,消化可能会影响他的思考;广场焦虑让他蜗居在家,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自己,思考衰老、死亡;电脑编程语言则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把他从抑郁和焦虑的境地中暂时拯救出来,编辑新天地……

日记部分虽然充满生活的琐屑,看起来像极了“文艺宅男”的日常写照——略带阴郁又偶有笑点,坐在无聊的房间中,思想却四处奔流。从那些文字中,读者可以看到“我”的“走神”,也可以看见自己走神的样子,只不过,这些画面和人生的瞬间在莱夫雷罗的笔下呈现时,读者才更觉深刻。在我们自己都确认的杂草丛生的野地里,经过作者这位“博物学家”的带领和指点,我们才发现它如此丰富,原来平素的自己是如此模样。当然,我们可能没有主人公那么多的怪癖,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都各有怪癖,只是还年轻,累积尚未沉淀下来而已,当我们老了,可能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怪老头”的日常和深层的思绪。

作者将日记体文字称为“晦暗的小说”(实际定名为“奖金日记”),而将后一部分定名为“发光的小说”,相较内容繁杂的前一部分,后部的内容更流畅,也更具“人情味”。后一部分的主人公并不像前一部分的“我”,而已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回到更开放的生活中,更多地投入到情感生活中去。但出人意料的是,《发光的小说》这一部分并不如读者想象中那样“发光”,似乎还带着些晦暗,但这种晦暗更隐秘和深刻。在其中,主人公描述与女友的生活,追寻罗萨·恰塞尔,细品之下,仿佛在隐约表达对往日和失去的忧伤。从这个角度看,“我”似乎没有变,前一部分是“掰碎”的“我”,而后一部分则是掰碎前的“我”,只是在作者的安排下,我们先读到细微处,而后“回到”习惯的视角。

总体来说,所谓发光并不是小说本身,而是这部小说的意图。因为晦暗一直都在,它似乎笼罩了生活大部分的时空,但光也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或者是可悲地不愿相信。莱夫雷罗做的事情,应该就是提醒我们发现,于漫天琐碎和阴霾中发现自己的某个时刻闪着跳动的光。

《发光的小说》读后感(三):下一次晃神之前

新闻和APP都说台风要来了。

朋友圈、工作群里有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发着台风的实时播报,有人说没关系出去浪,有人说要煲剧看片杀时间,对宅女来说,每个周末其实都长得差不多,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做背景音,真的还挺不错。

于是,我继续读我的书,这是一本细细碎碎的书,随时可以拿起来,随处可以翻开来读,它是一个精神既强大又脆弱的老人的日常,非常意识流的信笔写作,却逻辑缜密。从蚂蚁到葡萄到圣灵,以及ABCDEFG的字母情人(其实有几个字母是空的)、宗教情节,他从任何地方都能下笔。不喜欢的人,一定说他在鬼扯、灌水,但其实我们每天胡思乱想的时刻谁也不比他少,他写下来,并且是饶有趣味的写下来,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发光”。

这本书挺厚的,不算译者的后记也有563页,所以一次性读太多,并不是个好主意。选它做枕边书却再好不过,在每天入睡前几十页、几十页的读,遇到有代入感的情节就再多读几页,遇到不期而至的睡意,就合上书让自己神清气爽地去会周公。不会有压力,在这样一个晚睡熬夜综合征盛行的年代,某种意义上说,它在这段时间里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手机依赖,毕竟微博和微信上的朋友加起来的“无病呻吟”,也不如这个可爱老头的日常记录。

“我确信,吃饭总会让我偏离正道;今天是早饭;我又想起昨晚在用过晚午饭后,我溜号的倾向就变得异常强烈了。消化工序一开始运作,有意识和意愿的那个我就蒸发不见,让位给了那个毫无分寸的逃避主义者,只求想着随便什么东西就开始发呆,进入恍惚状态。是的,在晚间会更加严重;我没有任何防御,一晃就快天亮了。”

你能说他写的不是你吗?即使你晃神的借口不是饭食。

如果我们收起每天不知道要飘远几万里的摸鱼思绪,做点有意义的事,人生会不会不一样?平行宇宙里是不是有一个我已经成为了某一版的“马云”?我忽然想做点什么,又觉得状态不佳,那么就像广告说的“Coffee First”,于是我拿出咖啡豆,小心的称重,再放进磨豆机,纠结了一会儿用爱乐压还是手冲壶,终于还是决定“手冲”了,毕竟它比较有仪式感的专注,而“爱乐压”用不好总像在干体力活。

然后,在我打算重新拿起书本的时候,又被一条即时消息的提示铃音打断,是健身会所下一周的操房课表,这事是完完全全被要来不来的台风阻碍了,懒人对于身材管理更容易晃神,“晴也需来,雨也需来”?不存在的。不是传说“维秘”都要停办了嘛。

于是,继续看下一条消息,远的近的、亲的疏的、拐着弯的朋友都成了商界大鳄,从碧玺卖到眼药水,都说自家保真、超划算,那么出于友谊和信任,我要不要囤一点货?毕竟,软妹币的汇率降低了辣么多,股市更是不敢入,吃土女孩总得想点理财之道。

咖啡渐渐冷掉,我发现“进入恍惚状态”状态的路,又何止千条万条,但如何阻止“虚度”,并且让这条路“发光”,也就这个最后把自己关在书里的老头做到了吧?所以,你能说这本书不“伟大”吗?

在“等雨来”的日子我用拙劣的笔法写下这篇向莱夫雷罗致敬的小文字,并且打算像他一样“每天写,每天,哪怕就一行,说我今天没心思写,或者没时间,或者随便编个借口都行。但必须是每天。”至少是下一次晃神之前。

《发光的小说》读后感(四):译后杂记——庸常的补充

老头死了,死于他拒绝治疗的主动脉瘤,那天是二〇〇四年八月三十日,距离《发光的小说》的完成仅仅两年。

二十九日晚他急病送医时,被告知不手术是没可能活的。他放弃了这个选择,或者说,他做出了他的选择。

他知道他会死。他做了两个先兆之梦。第一个梦里,他姑姑在一把卷尺上比出了他所剩的日子,而在第二个梦里,托拉,那个作为父亲的形象存在于他心中的男人告诉他:安心启程吧,(那儿)一切安好。

这并不奇怪,晚年的他就有着太多的恐惧和怪癖:广场恐惧让他愈加将自己封闭在了那间公寓房里,而对私人性的执念甚至令他在非事先通知的情况下不应任何门铃。而以上所有这些都不是无迹可寻的,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那道轨迹。从《一个无赖的日记》到《空洞的谈话》再到他身后才发表的《发光的小说》(希望前两本也能出吧),老头把自己彻底锁进了小说,或者更确切地讲,他成为了小说。日常与文学间的边界被晕开了,它们融为了一体。于是我们见证着老头每一天的挣扎与窃喜(主要是前者)、那些鸡毛蒜皮,与喜欢向内张望的他一起,妄图为所有平庸的问题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代入他太容易了。他怪得太正常了。你也一定会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沉迷于某个无聊的游戏,纠结于坐哪把椅子好,觉得自己和谁产生了心灵感应,偶尔攒攒黄图(谁又不是呢),发发政府的牢骚(小心!),试图追踪起某个人或是某只动物的命运。而这部无论是剧情(如果有的话)还是语言都琐碎至极的小说(神叨叨的叨叨)似乎通篇都在提出一个问题:这也叫小说么?怎么感觉我也能写呢?

对,你也能写啊,老头之所以被称为“作家的作家”,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他只想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只要你看见了这些琐碎中的力量,庸常中的光。能用五美分的词讲述的,为什么要用十美元的呢?在日常里就有的,为什么要到所谓的“戏剧性”中去找呢?

诚然,这样写下的小说注定是平淡的,毕竟它什么都不略过。这里没有英雄,没有伟业,读完整部小说,你甚至挑不出一句金句。一如我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但所幸有光。点点微光在书页与书页间连成了或明或暗的星座,映出了生活在另一个维度中的阵列。

“你们是世上的光”,马太福音如是说。谢谢你,在这本书漫长的翻译过程中赐予了我有生以来最闪耀的一段时光的纯白的圣灵。借用老头在引子最后写到的:在这些书页中能找到的唯一的光亮也许正是你借给它们的。

施杰,2018年11月18日于北京

小小的说明:译后记的标题其实原本就是这边这个 是发稿时荐哥说庸常点出来太直接了 才没印上去。我想说的是 挺对不住各位的 要忍受我这第一次写译后记的家伙凑上了这么一段平庸的东西 可是 这本书标记了我人生中最发光的一段日子 对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我特别希望用这样的形式再次将自己倾注到这本书中 所以 敬请大家原谅我这份私心 给大家鞠躬了!

最后

祝你们都有发光的时刻 祝那些发光的时刻永远被记得。

《发光的小说》读后感(五):生活就是一种自我的突围

我们都陷在庸常的生活中挣扎,每每在不自觉的惯性中沉沦。生活仿佛失去了方向,看不到路,没有光,只有可怕的黑暗。我们内心里不想这样,也试图改变点什么。一番努力之后,就如投进池塘的石块,荡起的涟漪逐渐恢复了平静,生活还是照常。

在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莱夫雷罗的《发光的小说》中,我们与熟悉的自己不期而遇。这个老头的经历和我们的没什么不同。他想要戒掉电脑瘾,为此想尽各种办法:把游戏从电脑硬盘删除、设置关机提醒甚至强抑内心的渴望故意不开电脑,这方法有时候短时间奏效,可总是坚持不了多久。越是压抑,过后沉迷于电脑游戏、搜索黄图、破解软件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不管有没有用,时间被电脑大量地吞噬;他做事有严重的拖延症,一连数月为自己的无所作为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就是不投入严肃正经的工作,时常 自责,可也坚持不了多久,就变得和自己无关,坦然受之;他喜欢读侦探小说,每次出门都去逛逛附近的旧书店,以期购买心仪的小说,买书上瘾,这种心理预期与我们迷上某样东西如出一辙;他很懒,长久不刮胡子,虽然明知道这样不好。我们自己也总是在一天天遵循的惯例中,时间如梭,生活如一潭死水,我们找不到自己。

卡夫卡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来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莱夫雷罗则不同,他的文字中也有荒诞的成分,却总是有一种幽默的喜剧色彩包含其中。他不厌其烦地观察鸽子,给鸽子确定身份,多么无聊,也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愿意这样把时间耗在如微末一样的事上。即便是这样无聊的事吧,莱夫雷罗却抱以极大的兴趣,他关心那只死去鸽子,不惜笔墨地描写它与寡妇们平淡无奇的故事。鸽子与鸽子之间,隐喻人与人之间,看似荒诞无稽,莱夫雷罗通过孤独抵达关爱。他的观察与想象,他把对生活的顿悟通过鸽子的故事幽默的呈现给读者。

莱夫雷罗的想象力是超凡的,引人入胜的文字贯穿这部日记小说中。梦是生活的调味剂,在莱夫雷罗这里就不止是调味剂,它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水乳交融的一部分。梦是虚幻的,透过他精彩的笔触,梦境与现实的界线虚化到近乎没有。在这部《发光的小说》里,梦境和现实是相辅相成的,离开梦境的描写,小说的精彩程度就要大为减色。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莱夫雷罗有时候原原本本地呈现梦境,有时候又欲言又止,点到为止或根本忽略,他的梦境犹如卡夫卡的小说,可以超脱现实的羁绊,抵达可望不可及之境。他通过梦境里逼真的广阔的不安,试图回归生活的真实。他把梦境和现实杂处在一起,成为他个体的一部分。

在这部大部头小说中,读者读到的内容太过平常。如果交由我们来写,不过是流水帐一样的堆砌,干巴巴的陈述。而在莱夫雷罗的笔下,庸常的生活也自有一种光芒。这光芒隐藏在作者情感的流动下,思想的波澜中。书中的人物越是挣扎,越是努力抵抗,也就越是接近生活的真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抵抗生活的平庸和惯性,我们抱怨生活不容易,收入太低,羡慕别人的生活在高处,口中说着要改变生活,却久久没有行动,即使有,也是三分钟热血,终归走向失败。在这样流水一样平静的日常中,莱夫雷罗解剖自己,有思考,有行动,他像西西弗斯,试图永远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努力突围。

我们走得越远,就越容易忘记来时的路。为了对抗网瘾,莱夫雷罗也逼自己采取行动。“我想的不该是去粉碎什么,而是去建立起下面这个:每天写,每天,哪怕就一行,说我今天没心思写,或者没时间,或者随便编个借口都行。但必须是每天。”事实是,这根本不可能。他把吃抑郁药的时间拉长,然后停了。结果导致十一月一连九天迷上电脑,不能自拔,他没记日记。然后是间隔六天、三天。还有的月份是断断续续地写。对生活的真实的再现,正是通过这样我们都会经历过的平凡时刻呈现到读者面前。

莱夫雷罗讲述这些故事,把他的经历巨细无遗地写出来,“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帮助我思考。”虽然我们读到了他的人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了,或陷入广阔的不安,但他从未放弃思考。莱夫雷罗的《发光的小说》不是寻常面貌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让人欲罢不能的迷人之处,他只是想写出一些像赞歌一样的可以发生回响的东西,去唤醒那些沉睡的大脑。

《发光的小说》对于喜欢故事情节的读者,也许是失望的。对于喜欢思考的读者,它是充满光芒的。它是寡淡无味的水,对于渴极了的人才甘甜。这部小说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警醒:突出生活的重围,寻找到自己,不被庸常的生活吞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