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汉字的故事》是一本由王铁钧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字的故事》精选点评:

●文字表达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那么文字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国汉字,他身后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寻找

●每个字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仔细研究还是挺有意思的,以后可以多看看类似书籍

●挺有趣的。

●汉字之美渊源

●对于身边经常看到,口中经常提起的熟悉的汉字来一次追根溯源之旅,很是美妙。

●取常见的一些单字做解释,有点普及常识的意味。适合中学生阅读。

●准备给娃讲讲

●M

●从一些常见的字中分析来源和衍生的情况,非常多的干货,作为中国人,看了之后又感自豪,博大精深的中文。

●作者的文字学功底颇深,若能结合音韵和训诂进一步探讨文字奥秘,则能更有深度。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一):写在前面的话

5年前我发表在豆瓣阅读的专栏集结成了这本书,以下是本书的前言。

2013年冬天,我在豆瓣阅读开设了一个专栏,题为“汉字中的历史文化”。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围绕自己平时学习和研究中注意过的或思考过的一些个例,介绍一些关于汉字的历史知识。

按照计划,我的专栏每周发表一篇。我一度迷上了那种写作的感觉,那时时体验到的乐趣,和时时感受到的纠结。我常常写着一个字,就会联想到另一个字,延伸开来,就成了一根藤;铺展开来,就成了一张网。各种各样或鲜明或隐晦的联系,是汉字内在的发展逻辑,也是中国历史的沉积。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的载体,难免会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些字和由其组成的词语,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些有趣的、精彩的历史故事,一些字词的兴衰也会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变迁。能写出这些,让我感到兴奋和快乐。

文中关于字形和字义的解释,一般都来自古代的字典或前人的考证。大多数字,我都会先引述一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文中简称《说文》),其中难懂的语句,我会加以疏解。《说文》通行的版本被称为“大徐本”,是宋代学者徐铉主持校订的;徐铉的弟弟徐锴则撰有《说文解字系传》,被称为“小徐本”。清代学者段玉裁积数十年之功,撰成《说文解字注》,是今天公认的阅读《说文》最重要的参考书。这几部书是我参考和解释《说文》的主要依据。

当然,《说文》也并非对每一个字的解释都准确,因为条件所限,许慎主要依据的字形是秦代产生的小篆(有少部分字也参考了更早的“古文”和“籀文”),他并没有看到早期的甲骨文和大多数金文材料。直到清朝末年,甲骨文才被发现并大量出土。相关研究兴起之后,不少研究成果对《说文》中的观点做出了修正。所以,《说文》中有误或有疑的,我也介绍了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的结论。另外,有时我还会引证一些古代的韵书、字书,以及经典文献中古人的注释等材料,以保证文中对汉字的解说更准确、清晰,符合实际。

这个专栏我写了近一年的时间,共写了50篇(有的题目写得比较长,分作两篇或多篇)。写作过程中和写作完成后,都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喜欢。如今,文章有了结集出书的机会,我十分高兴。感谢好读文化的姚常伟先生,他看到文章后找到我,提出出版方案,并给予我充分的自由,使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修订和整理。这也使我在几年之后,得以重新审视这些文章。我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蓬勃的活力,那正来自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和它们之间丰富的联系。尊重事实,则不会落入臆断;注重联系,则不会落入孤立和乏味。汉语和汉字都是在人们的使用中被创造出来并不断革新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按照文章的内容做了大致的分组和重新排列,本书编辑为每一组撰写了标题和引语,制成篇章页,很精致。文章我基本保持了原样的鲜活的状态,只对其中的少量错误和不足做了修正和补充,并按照重新排序和出版规范对一些论述做了调整。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快乐和思考。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二):一笔一故事,一画一世界,解读汉字背后的故事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又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汉字承载了华夏文明,对保存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先秦诸子文献如《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均有记载。西汉司马迁《史记》亦有引用。清代黄爽所辑的经、史、子逸书也曾引用:“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据说仓颉当年看见一名相貌奇特的天神,面孔长成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还有一种传说是,仓颉观察了鸟曾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那么,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在新时器时代晚期,发现了石棚山陶文,这说明了四五千年以前的西辽河流域已露出了文明的曙光。据考证,始创汉字的是陶工,他与传说中的仓颉都是黄帝时期的人,而陶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先后陆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如在仰韶、汶口、龙山、良渚、大溪、马家窑等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不少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有些人认为这就是原始的汉字,并试图破译它。

可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些陶文,无论外形和内涵都不具备汉字的原生意义,只是一种记事符号。因为直到今天,一些窑场内为生产工艺的需要,也在陶器上刻划一些符号。但著名文字学家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汉字被发明以后,起初并没有那么多,有些汉字是在悠久的历史中慢慢被创造出来的,有些汉字则被悄悄淘汰。

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想用“秦”字作为国号。但那个时候的“秦”字还不是这样写,而是写成“琹”,秦始皇觉得这个字不太吉利,因为这个字上面有两个“王”。所以他就想创造一个新的字来代替这个字。

有一天在朝堂上,秦始皇问百官:“古往今来,史书上有没有记载关于谁的丰功伟绩的?”有人回答:“古人的是非功过,都被详细地记录在《春秋》里。”秦王煞有介事地点点头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两字各一半,合成“秦”字作为国号,象征秦朝永固。”

从那以后,新的“秦”字就诞生了。后来,人们纷纷议论这个字不祥,因为新的“秦”字“春而无日、秋而无火。”果然,大秦帝国没有换来秦始皇想象中的辉煌。但其灭亡的原因不在于一字之改动,而是仁义不施,民心尽丧。

在《汉字的故事》一书中,作者王铁均详细介绍了有关汉字的那些历史和讲究。

汉字可以作为线条,勾勒时间轮廓。

比如“元”代表开始。不仅国君即位的第一年都称作“元年”,而且每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第一个月称作“元月”,这都是吉利的开始。而中医学里人身最本初的最重要的气称为“元气”,则是最值得珍视的。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第一名称作“解元”,会试的第名称作“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作“状元”,从乡试到殿试连续考中则称作“连中三元”,这都是科举时代“人生赢家”的代表。

比如“日”“月”“星”,古人合称为“三光”,是地球上生活着的人最常看到的自然现象,也必然是最古老的汉字成员。日月悬诸天,给人们提供光明,所以有些以日月做部首的字就跟明亮有关,比如昭、晃、朗等。而最有趣的就是“明”字了,日和月的组合,那可确确实实是亮的了。

汉字还可以作为记忆,探寻历史脉络。

比如正统与统一。大概很多人都听过“大一统”这个说法,可这个词的本义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说文》里曰:“统,纪也。从‘糸’,‘充’声。”“统”是一个形声字,字形很简单,有治理和规范、总领的的意思。而“大一统”的“大”字,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以之为大”,也就是发扬、推崇的意思,“统”则是起始、传统,“大一统”,就是推崇某一种起始、传统了。

此外,书上还介绍到:汉字可以作为符号,传达心灵寄托;可以思考,感受岁月变迁;可以作为独白,诉说世间温情;可以作为经典,传承文化精神。

一笔一故事,一画一世界。汉字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步入人类 文明时代的标志。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在和汉字亲密接触,当我们将汉字拆解,触及它的灵魂时,就会得到诸多启发。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三):如何丢了下元节?

从元开始

书第一篇就当头提到了“元”,正好就想起了春节期间关于“元”的故事。

多年以前还在老家的时候,暑假里总会遇到中元节,长辈让写符头,开头一句便是“中元化钱”,其实不太知道几个字什么意思,以为就是跟后来电视剧里说的“奉天承运”一样。

慢慢知道了“中元”的意思,也明白了鬼节的意思,甚至知道老家为什么不过十五而要过十四。

老家人是迁居他乡之人,也是广义的客家人。

据说因为客家人路途迢迢,先人故去后变作鬼魂赶路也需要时间。所以提前一天。

再后来知道了上元节,因为见花灯总见元宵节种种。

顺便说一句:老家过元宵节也过十四。

间或其实疑问:有上元中元,为毛没有下元?

工作一忙活,买房子呀买包包呀,下元节就忘记了。

汉字的故事,很多都被遗忘了

春节期间回到老家,去墓园,几户人家在为先人弄墓碑,都是石头活,很费劲。

因为当地有立春(又称打春)后不能动土一说,所以纷纷要赶在立春前将墓碑立起来,甚至晚上都叮叮当当敲打不停。

日间去墓园,遇到一石匠,六十多,或者七十多,其实看不甚清楚。村里乡间的人,年龄一直就看不太清楚。有二十多看成五十多的,也有四十多就孙子满地跑的。

老头儿问:您学问大,您知道为毛人都不太知道下元节?

真不知道。

也真不能当着个石匠老头儿查百度。况且百度那道德水平,万一引入了某个营业机构某个医院,瞎说一起多丢人。

老头卖弄,叨逼叨叨逼叨,一个上午,竟将下元节不大为人知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估摸一般的博导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是说不查查百度,能如此这般叨逼叨两三小时,很难。

叹服。

元首起哉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以为某某次是洋人的来自海外,顶不济也该来自岛国。就像这句“元首起哉”,真的不是来自德国。

就像岛国的新年号“令和”,不是零和,也不是灵鹤。年号一出来,说岛国到处查,要脱中,不愿意跟中国文化勾连4云云。其实应该是天朝人想多了。

在岛国人心里,只要出现在地上的,我都能使用,不避讳谁谁的。

其实还是希望铁博士能继续写,因为实在有太多字的来龙去脉给忘记了。

除了常见的字,某些偏远一点的也可以写写。

你在写,我在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