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大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大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大师》是一本由[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大师》读后感(一):要多爱人生,超过爱人生的意义。——陀

有一个朋友,是我认识的所有人中生活态度最最最乐观积极的一个。她的朋友圈仿佛天生自带幸福滤镜,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辛苦还是舒适,困难还是成就,亦或只是平平常常的瞬间,她都能发现其中的乐趣,然后兴高采烈地记录下来。其实相识十年,她并不是岁月静好温和宽容的那种老好人,反而性格泼辣,能力和进取心都很强,会面对目标时想办法努力争取,也会对不喜欢的人和事直言不讳。但不管是在公开的社交平台还是私下的闲聊中,仅就生活本身,她从来都没有表现过任何的烦躁或厌倦。茨威格在记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说他是以对残破困苦生命的最大热爱来证明并给予上帝最高等级的赞颂。日常偏丧的我不知道是怎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这个朋友如此乐天的性格与世界观,也一直无法理解她对生活源源不断的兴趣和热情从何而来,但今天突然觉得如果说上帝真的就在我们当中的话,那这个朋友无疑是我所知的最具神性的一位了。

《三大师》读后感(二):茨威格很好,张玉书的译本不好

读完张玉书翻译的《三大师》巴尔扎克篇,我只想感叹张玉书的翻译太差了!简直是玷污了茨威格这样一位伟大的、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首先,把译者前言放在整本书的最前面就可以看出这个译者是多么的自大!其次,翻译出来的行文极其拗口、极其机械,秉着尊重先人的态度我还是坚持看了狄更斯篇,在看狄更斯篇之前我以为张先生是德语不通或者中文水平不好,狄更斯篇看完后,我觉得张先生应该是不喜欢巴尔扎克才会如此敷衍,总之翻译出来的东西,很多文法都不通,更别说语言的美感了,不相信的可以看看21页、22页,23页、25、29页等等,巴尔扎克篇实在看不下去,狄更斯篇虽说有些地方有瑕疵,但是比巴尔扎克篇好太多。吸取去年读《历史的起源和目标》选错译本的教训,看完这本后我还是早早地弃了张玉书的译本,另寻他本吧,免得折磨自己,我就不该买那么多。以下是《三大师》张玉书译本与高中甫译本的截取片段,高下立见:

《三大师》读后感(三):阅后随笔|三大师

茨威格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家必须是“蔚为壮观的一系列长篇小说的作者”,大师笔下的世界,不是一两部成功的长篇小说,而是一系列出色的长篇小说。

由此,茨威格选出了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认为巴尔扎克受拿破仑之影响,以“他用剑未竟的事业,我将用笔完成。”作为《人间喜剧》的主旋律;写到狄更斯,又说他是英国资产阶级的象征——“狄更斯不想推翻什么,新建什么,只是纠正和改进,他只想在荆棘最尖利,扎进肉里让人疼痛的地方,把社会不公正的现象磨平、缓解,从来不想把根源,把最最深层的内在原因挖出来,加以消灭。”狄更斯是不温不火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市侩气的,是小市民的,是市民阶级的。所以狄更斯的魅力在于发现了市民阶级的浪漫情调,平淡无味中的诗意,把日常生活化为诗艺。茨威格对于狄更斯的评述洋洋洒洒,却又精准独到:

“狄更斯的荣誉和悲剧就在于,他始终处于天才和传统,处于闻所未闻与平庸陈腐之间的中间状态:处在尘世世界规规矩矩的道路之上,处在亲切可爱和感人至深,舒适惬意和市民狭隘之中。”

等到评述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好像变得谦卑了起来,然后用全书2/3的篇幅来描写老陀,其对老陀的偏爱可见一斑。就我个人而言,对于研究老陀的各类文献、著作也算是略有涉猎,除去一些早已了解过的观点之外,茨威格关于老陀的论述以下几点很值得参考:

1.谈到入狱,茨威格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王尔德进行比较:在王尔德身上,贵族超过了人,唯恐囚犯把他当作同样的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在小偷和凶手还拒绝和他称兄道弟时才感到苦恼;王尔德从狱中出来,人已经毁了,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刚刚开始;在同样的火焰中,王尔德烧成毫无价值的渣滓,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被锻造得无比坚硬,光彩夺目;王尔德像个奴仆似的受到惩罚,因为他进行反抗,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他对自己命运的热爱,战胜了他的命运。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偷听自己的痛苦,从而控制住了他的痛苦。

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无比壮观的自然主义。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他作家相比,并不想和读者当朋友,而是渴望拥有读者的整个灵魂,甚至是身体。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是比蛛丝更加纤细的东西,是电流,是在皮肤下面流淌的叙述的滚滚暗流。

6.关于老陀为了稿费常常快速写作,而遭人诟病“粗糙”、“啰嗦”,茨威格的论述很有趣,他让读者大家不妨试读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的删节版,然后读者就会发现这个版本中似乎什么也没缺少,情节流畅,人物灵巧、更加集中、更富激情——“可是怎么搞的,这些人物怎么显得贫乏许多,他们的灵魂缺少那种彩虹般的光泽,他们的气氛缺少那种闪闪发光的电花,那种紧张气氛的灼热。”恰好从这些删节,让我们认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铺排扩展的意义,他那似乎扯得太远的笔法,目的何在——没有一个叙事作家拥有这样让人心烦的叙事体系,在发生的事件骨架下面,在对话的皮肤下面。

7.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比作西西弗斯,永远努力接近上帝,却永远也未能达到上帝。把苦难当做救赎,热爱苦难——此处不免又要提到那句——“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好吧,写到这里,我发现我也和茨威格一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存在偏爱了。茨威格用他像火焰一样的文字,又激起了我的激情,就像老陀笔下的人物一样,成了一个二元论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读一辈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