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砺锋讲唐诗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砺锋讲唐诗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砺锋讲唐诗课》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砺锋讲唐诗课》精选点评:

●唐诗,中国人精神的奶与盐

●莫砺锋老师关于唐诗解读的四十篇文章合集,体裁涵盖演讲稿、名篇解读赏析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尽管体例各异,但作为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老牌嘉宾,莫老师这些文章普遍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在富于学理的同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唐诗课的概念来设计,也可谓是名至实归。与此同时,编辑的编排和处理也非常到位,全书结构合理,文章既各自独立成篇,又有机形成一个整体,是一本很不错的关于唐诗解读的大众学术读物,值得推荐。

●读这个还是得有一点耐心的

●看了两篇,莫先生的讲解真是全面细致,有大家风范,像莫老师这个级别还在出面向大众的读物,真是比较罕见了。欣喜。

●莫砺锋对杜甫《秋兴八首》其中三句解得特别精彩,功力深厚。以《红楼梦》里贾宝玉作诗诠释《春江花月夜》转折之妙,也有见地。《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难得活泼灵动。但其他文章失之板正,4星。

●因为下个学期要开唐宋文学的课,所以为此看了不少关于唐宋诗词的书。先从知人论世开始,看了《桃李春风一杯酒》(不咋地,即便是人物生平经历这种可以用材料堆砌起来的东西也不介意去看。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去看百度百科)而后看了《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也不咋地,直接找一本李清照的诗词选来看更好。)然后在MOOC上看了诗词鉴赏课还要唐宋文学专章的文学课。一边看这本《唐诗课》一边看视频,然后加上《中国文学史》的唐宋专章会有融会贯通之感。知识脉络会清晰的多,因为暑假时间稍长,所以《人间词话》必看,关于诗词语言的运用可以看看“临川四梦”的《牡丹亭》。 就这本书来说,学术性和知识涵盖易懂上,是相当不错的。分了四块来讲的,从诗人入手→讲名篇→作品争议→问题探索(学术性强) 诗词真的要背,文学常识一定多了解。

●南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有着非常强的古文功底,又上了百家讲坛,可以说莫砺锋是南大的一宝了。

●特别好的一本唐诗解读书,比一般的唐诗介绍的书要深刻一点,引用了很多前人的评议,也有自己的见解。(080/100)

●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拿出这个来肯定没错

●对诗及史有了解会更赞!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一):读莫砺锋《莫砺锋讲唐诗课》

莫砺锋先生此书,实缘起于十年前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之讲稿。当时莫先生之讲演即引起大家的热烈反响,如今重版此书,颇有“五十年间似反掌”之感。

全书十四讲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固然是受最初讲稿形式之制约。然而以主题分类亦是最困难之事。一如古之字书,自《尔雅》以降,鲜有以义而分者——这对于作者之学力亦是极大的考验。然而莫先生不但驾轻就熟,在讲述唐诗之过程中亦旁征博引,上溯《诗》骚,下讫清季,以一种更为广博的视角打开我们的视野。王静安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似乎便总以为唐代只有唐诗,诗也局限于唐代。打破这样一种藩篱,进而探寻神女之遗踪,此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二):如果我在高中的时候就遇到你

《莫砺锋读唐诗》这本书算是一本标准的文科书籍。莫砺锋老师带着你一句一句的去赏析一些著名大家的唐诗。有些赏析的语句让我瞬间穿越回了高中语文。当时我们高考有一道大题,就是让你赏析古诗名篇,我在想如果是当时我读了这本书,没准我那道大题能得满分呢。 莫砺锋老师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赏析绝对不像高中考试大题里的那种概念化的标准答案的样子。他能把一首唐诗讲的好玩,同时还能分析出其中的门门道道。以前学古诗的时候一直背过杜甫的诗歌特点是:沉郁顿挫,关心民间疾苦, 是个诗圣。 甚至我做过一些题目,就把这些特点按照填空题的形式出在试卷上,杜甫,人称________, 诗歌以________著称。但事实上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诗歌好在哪里,怎么沉郁顿挫了。读了这本书,同样有种应试岁月熟悉的味道,但是那些曾经背过的词语,似乎在莫砺锋老师的分析中活了起来,我真的跟着莫砺锋老师的脚步开始认真的品读杜甫的诗句了。

由于这本书极大地勾起了我这位还算合格的小镇做题家的久远高中做题回忆,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所受到的12年(小学6+初中3+高中3)基础教育生涯。最近网络大炒“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好多网友自嘲自己小时候很会做题,但步入社会后却一无所有,一下从竞争赛道的佼佼者摔了下来。凭心而论,现在有多少人,(除了专业对口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还会用到当年学过的那些高中文化知识?

对于诟病应试教育的观点和文章已经太多,我这里也不想再重复,这里我反而觉得应试教育中逼着我们去学习各个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其实是好的,让我们有一些基本素质可以看懂入门级别的一些书籍。然而不好的是由于过程过于枯燥无聊,很多时候对一个学科的好奇和兴趣在一遍一遍的题库中被消解了,以至于其实这个学科或者一些理论是很有趣的,我们12年教育体系的培养后也完全有能力自主的进行相关领域的一些延伸阅读了。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只是高考结束后,开开心心把自己的课本撕烂扔掉,然后头脑里的知识再也不会用到,进入大学开始从零学习自己未来工作会需要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了。高考只是一个敲门砖,我们学完用完拉到,那12年的时间只是为了高考3天而已。什么时候中国的应试教育能够真正启发孩子们有兴趣在不用应付考试的情况下,能积极自主的阅读一些偏专业领域的书籍,那才能算作成功的吧。

作为一个文科生,在文科领域的多年学习浸染中,我发现中国的应试教育特别喜欢有一个标准化,概念化的答案,这是非常抹杀我的兴趣地方。比如说高中的课本里,其实有过一本专门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

课本里只是概念化的写了马克思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好的,优秀的。其他前人的唯心主义是错误不完善的,主观的。

多年后当我自己再去阅读书店里关于哲学的书籍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也在认认真真,有条理有逻辑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我并不觉得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很多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可以做到逻辑自洽的。然而当年的课本我只是简单的学习了唯心主义不好,不完善,却压根没有告诉我一丢丢他们的理论观点是什么。我觉得这也和中国的大环境有关,从小我们被灌输了这个是好,那个是不好的观念,成年后我们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主流价值观告诉我们这个好,那个不好。我们只需要把好的那条路背下来,照抄就可以考100分了。

然而每个人的人生真的又标准答案么?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三):登唐诗之堂以窥其奥

文学的研究固然不容易,但要把有趣的文学课讲得绘声绘色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本书在讲课这一点上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诗人评说”、“名篇细读”、“名篇小札”、“问题探索”,正如序言所说,“一、二两个部分基本属于导游词的性质,所涉内容多为常识”,“三、四两个部分是我阅读唐诗的零星感想和粗浅探索”,虽是谦虚之词,也可以从中知道这两大版块的特色。前者更多是展开唐诗的殿堂,展示其大观,讲解一二名作。后者则叙写了唐诗研究的一些心得成果,往往从极为微观的角度来展示一首可能我们背得滚瓜烂熟但未必深入了解的唐诗背后的文化、文学价值。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唐诗的画卷由此而展开,对于文学专业内外的人来说,都是一堂杰出的唐诗课。

下面分而论之。第一讲介绍了“诗仙”、“诗圣”、“诗王”以及后世对唐代诗人的评价看法。第二讲重点讲解了有“孤篇压倒盛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和评说纷繁的《秋兴八首》组诗。从方法来看,是作者与作品的单点突破,却做得深入浅出。“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为开卷第一篇,听标题看似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但细看下来,学养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如评说李杜之间的高低,似信手拈来般列出了唐宋人就此的评价看法,莫老师游走其间,取其合理之言,批其偏颇之处,鉴古又不泥古,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于这种后代品评的原因提出高见,乃模仿之难易所定。跳开来看,这就是一部唐代诗人在后代的接受简史。而对《秋兴八首》的解读,叶嘉莹先生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洋洋四十万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想从其间梳理这首组诗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莫老师则是不厌其烦地先进行着一首一首一联一联的讲解,其间拿杜甫自身的诗句、前代的名句、后人的评述,相互参证。同时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八首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出来,再进行整体的观察。关于其主题、其构思、其评价。至此,一堂作品课,气足而神完。

第三部分说是小札,实则已经是短篇论文,第四部分则是大的论文。话虽如此,但是并不如一般对论文艰深看不懂的印象,写得极其生动有意趣。第三部分选的诗歌大半都是《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或是遗珠之作。札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同题比较,如《四首〈早朝大明宫〉诗的优劣》、《繁简各得其妙的三首〈长干行〉》;有相关作品间的横向解读,如《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有作者的单论,如《从三首咏樱诗看杜甫的独特性》;大部分则都是对单篇的解读。像对李商隐《嫦娥》诗的解读,仅罗列众多解读方法,间下己意。解读韩愈《八月十五夜增张功曹》一文,以奇特结构入手,并对有争议的中间部分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文字考辨,制作图表,韩诗的痕迹一览无余,其方法之娴熟,一如老吏断狱。以上这些对学术史的梳理,对诗歌风格语言的考证,放在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课堂上,都是杰出的方法论课程。

最后一讲的四篇论文,选择的角度也是非常多元,可见莫老师治学。第一篇《论唐诗意象的密度》乃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专论了我们所熟知又陌生的意象这个词,其间不但包含品诗法,亦是作诗之法,受益良多。《穿透夜幕的诗思》提供了发现问题的视角,从常见的律诗选评本《瀛奎律髓》的选诗入手,去发掘杜诗中的这一特殊题材。《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则是从文献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理解,这样的方法已经逐渐在整个文史研究中崭露头角,如李白《将进酒》一篇的删改,如何从《惜樽空》演变成《将进酒》,之前听本校老师讲过,记忆尤深,本文则从断乐府、律诗为绝句的视角撰写,提出了对这样的再创作的理解,实为所有入门者当读之文。末篇《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则展示了细致的辩伪的学问,同时对传统的“风格论”提出了严肃的思考。之前见一博士学长专文讨论《江南逢李龟年》作者问题,实此种方法之一脉。

这本书从总体来看,可能是因为研究重心的问题,对杜甫的相关部分讲得尤为细致深入,差不多有1/3的篇幅都与之有关。语言上也极其幽默,如开头说“关于薛能这个诗人,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唐代最会吹牛的诗人——薛能》,后来觉得这个标题不像是学术论文。如果投到《文学遗产》去,他们肯定不会录用。”看到这里都不禁一笑,颇有上课谈笑诙谐的氛围。忆及差不多就是三年前,在南京听莫砺锋老师讲座的情形,便觉莫老师书卷表里如一的可爱。

故本书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可以是唐诗的赏析课,对于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同学,则径可为唐诗的研修课。真心羡慕南大文学院的同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