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读后感摘抄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读后感摘抄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是一本由Katherine Eban著作,Ecco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8.99,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精选点评:

●这是不是FDA 是FBI简直

●优点是:1 故事精彩,特别是Ranbaxy部分 2 对仿制药的出现和问题的支出,在4+7时代尤其重要。缺点是:1 太多采访驱动,数据太少,导致面子太多里子不够 2 野心太大导致主线太散

●触目惊心,我国石家庄一家药企“上榜”,生产的无效头孢在非洲致儿童死亡,中文版里不知能否保留

●哇 精彩!

●“Classically good reason to be suspect of production coming from any country that doesn’t have competent regulatory authority.”

●看完是有些心力交瘁的一本书... 作假真的都是登峰造极... 还有作为一个whistleblower要有的自我修养…Eban的故事真的写得很好很清楚...只可惜近期是看不到happy ending了吧…

●好的质量控制来自于对过程关键环节的把控,以及事先没有通知的检查。而不是对成品的ad-hoc抽查。而全书讲述的FDA inspector在全世界各地工厂质检抽查的经历,为何就这么让人感到熟悉呢? 尾声尤其值得一读。

●首先,非常感谢作者在经过大量的访谈和研究之后写出这么一本精彩的书,很不易。其次,作者选择的话题让我震惊。真的是用震惊来形容都不过!都感觉不象是非虚构作品,而是一本惊悚小说。印度制药界是没有良心可言的,他们认为撒谎,作假是正常的,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有什么好奇怪的。就算是铁证如山,他们仍旧可以平静地看着你的眼睛,说,没有啊?这药好好的呀。FDA实在是机构臃肿,办事非常不利索。如果没有最出的whistler blower和自己的好员工,那么这个药厂的丑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被揭露,而又会又多少病人因为药的不合格而死去。最后,这本书写得非常棒,文字功底厚,结构条例清晰。强烈推荐给任何对健康重视的人士。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5/21/bottle-of-lies/

●触目惊心,肺炎疫情期间看更有额外的感慨。关于天朝那一段估计中文版会删吧……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读后感(一):Bottle of Lies

Katherine Eban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对公共卫生领域颇为熟悉,并因此收到了一份求助。求助来自与她合作多次的电台主持,对方声称收到大量听众来信,抱怨服用仿制药后出现各种问题,因而向Eban求助。以此为契机,Eban开始了她的仿制药探索之旅。

Eban走访了全球很多地方,足迹遍布药品及相关行业。她发现,尽管药企声称仿制药与原创药疗效相似,但事实上普遍存在偷工减料以及造假,这么做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升利润,而患者的死活则不在关心范围之内。虽然仿制药为患者和公共卫生系统节省了大量开支,Eban警告,其中的隐患也同样不容忽视。

顺便一提,Eban在中国的经历格外有趣,读者不妨亲自去书中一探究竟。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一瓶谎言:仿制药繁荣的内幕 Katherine Eban May 14th 2019 by Ecco

子扉我 2019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5月21日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读后感(二):谁是最终的买单人

在我之前的印象里,从来没有太过关注过基本的衣食住行,完全依赖相关机构的监管机制,偶尔看到类似3.15的打假曝光,也会觉得这是相关机构办事得力的结果

所以,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想到制药界会这么的乱象横生。制药原来并不像我之前想象那样,把各个元素按照一定条件混合在一起发生反应就基本大功告成。其实制药是一个很复杂,风险不小,当然收益也不小的行业,它对每个环节的要求很精准,包括温度,空气的流动,还有严密的消毒和各种密不透风的检测。可以说,是个不能有一丝马虎的流程。不难想象,为了达到理想的制药过程,药厂们其实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物力。若是药品是高价,药厂们有足够的利益可图,也许会好一些。自从美国8,90年代开始实行的Generic Drug,人们要求药品的价格更可负担化。普通人吃不起高昂的救命药,因为药价太贵而痛失性命当然令人惋惜;可是低廉的药价,又由谁来买单呢?如果制药成本不能降低,药厂也不能维持,这就是一个棘手的矛盾了。

这种矛盾并不会因为有药监局,美国有FDA,而神奇的得到解决。一方面需求端的需求是一直都有的,可是顾客承担不起高价。另一方面,供给端可以提供供给,但是也必须在能够盈利的情况下运营。那么中间的差价,总得有一方承担。同时,监管机制“承诺”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扮演了公信的角色。也许这整个流程是一个很夹生的市场化尴尬状态。如果纯市场化,不管定价,那么假药引发的问题也会解决些?另一方面,如果纯政府管理话,那么可能一时间不能有效的生产各种名目的药品拱大众需求。

看完这本书,我并不会想去指责某些机构,或者“黑心”的药厂。其实机构也是由人组成的。既然由人组成,就带有人为会犯错的可能性,所以才会衍生很多相应的监管机构。不过我现在确实也会更加留心身边的衣食住行,特别是药。衣食住行马虎点,大不了不那么舒服一阵子。入口的药要是弄错了,可真不好了。。消费者看似因为廉价药而“获救”,可是却变兜了一个圈子,成了最终的买单者。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读后感(三):一些与书无关的“读书后遗症”

今天百度某家药企时检索到了一篇文章:高层最新表态:欢迎印度药品企业赴华投资合作!一文盘点在华印度药企现状如何?(https://www.zhuikang.net/n/133035.html)。该文章中提到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Strides全球有7个生产基地,其中5个获得了美国FDA批准”。七分之五,读过Bottle of Lies的都懂……我脑内甚至已经出现了FDA专员检查这7个生产基地的场景…… 我又马上百度了Strides Pharma Science,非广告位的第一条信息就是:FDA指控Strides Pharma Science印度工厂存在"重大违规行为"(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0b8f1e574862)。果不其然。而该文章的内容援引自FDA accuses Strides Pharma Science of shredding documents at India facility ahead of inspection(https://firstwordpharma.com/story/4824339, Ref: Bloomberg, livemint.com, Yahoo! Finance, Strides, The Economic Times, FDA),其中还提到了:“Last month, FDA inspectors flagged Aurobindo Pharma for repeated CGMP violations at three of its facilities”,而Aurobindo Pharma,也出现在了本文提到的第一篇文章中。 Bottle of Lies最早于2019年5月出版,而FDA accuses Strides Pharma Science……这篇报道于同年7月发表。可想而知,印度仿制药的问题会如同经典老番循环往复,难期结局。身为外行,我实在搞不清问题的源头是FDA的标准太苛刻,还是印度国家基因里的一些劣根性。而我国仿制药企呢,隐身于相关内容一删而尽的中文版中,粉饰着一些天下太平。 不得不说,读过Bottle of Lies给我留下了一些后遗症,让我看到印度药企就会在行文附近找一找FDA的身影。而看到我国仿制药企,也会第一时间想到Ranbaxy.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