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壬辰战争读后感摘抄

壬辰战争读后感摘抄

《壬辰战争》是一本由[加] 塞缪尔·霍利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壬辰战争》读后感(一):必生则死,必死则生

壬辰战争奠定了东亚近现代的政治格局。没有柳成龙就没有李舜臣,作为韩国的民族英雄,背后也站着一个了不起的朋友。这本书对中国军队的表现中性偏负面,然而瑕不掩瑜,这本书较大程度还原了整个历史的原貌。朝鲜的党政,日本的政治斗争,明朝的援助,中朝两国的英雄人物,都有细致的描写。煌煌巨著,引人入胜。

《壬辰战争》读后感(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首先声明,对壬辰战争(中国叫万历援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我只有大概了解,知道一些战役和人名,对战争过程和具体细节知之不多,而市面上与之相关的图书可谓少之又少,所以起初对这本装帧华丽,分量十足的书,我是抱有期待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笔和翻译真的很不错,读起来就像在看故事,至少对我来说做到了引人入胜,时间稀缺,读书龟速的我,能在一个多月能把这个大部头看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必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历史书,绝对演义小说,书写历史首先态度上要做到相对客观,尽量减少感情色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文笔再好也是枉然。可惜的是,这部文笔优美的历史书,没有做到……但它至少让我了解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所以,对这本书,我给两个评价:好看、偏颇。不过,总体的来说还是很失望。

虽然从参考书目看,本书确实使用了大量文献史料,但是依然错误百出(已经有豆瓣大神指出),我好歹也是历史专业毕业,仅从个人阅读体验来谈谈看法。

说实话,我很久没有看过感情倾向如此明显的历史著作,作者塞缪尔•霍利 身为一个加拿大人,对壬辰战争中的朝鲜似乎用情很深,当我看了作者简介之后,也并不奇怪了。 作者出生并成长于韩国首尔,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再次返回东亚,旅居韩国、日本,2007年以后在韩国延世大学任助理教授。

即使如此,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是否应该克制这些情感,很显然作者并没有做到:

1.对朝鲜

战前,书中描绘的朝鲜虚弱不堪,而朝廷内容党争严重,战争初期也描写了朝鲜节节败退,这些看起来并无什么问题。但是读到战争中后期,作者的感情倾向开始显现。第一是对朝鲜义兵的无限推崇,大概意思是说朝鲜官军虽然不行,但是义兵很强啊,让秀吉的军队焦头烂额。尤其是在第15章《义兵蜂起》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1592年朝鲜已经缓过神,有能力对付秀吉,那书中屡次提到宣祖急切的向明朝求援又算什么?书中写到的明军入朝后和秀吉军队的几场大战又算什么?即使不去搜罗其他史料,只是看完这本书,再回头去看作者提出的这个结论,都会感觉难以自圆其说,甚至是矛盾的。

第二点,那就是和韩国一直以来的做法一样,神化李舜臣。读完此书,我的感觉就是整个朝鲜水军只需李舜臣一人足矣,有他在朝鲜水军战无不胜,他被贬职,朝鲜水军就一败涂地。而且书中在讲到李舜臣的政敌时,反复引用的史料就是李舜臣日记,日记其中对政敌元均等人总体评价就是奸诈之徒,作者完全照搬,可以说完全是站在李舜臣的角度来写历史了。

至于李舜臣的几次大战,比如鸣梁海战和露梁海战更是大书特书,自然不在话下。

2.对明朝

对于明朝,作者可以说是专注描写明军在朝鲜的各种不堪。比如多次写到朝鲜希望明朝打日本,但是明朝非要和谈,然后朝鲜夹在中间受气,被明朝各种欺负,一副弱者求同情的形象呼之欲出。

然后,在战役描写上,朝鲜人打的就着墨颇多,详尽描写,明朝军队打的就略而述之。在我看来,书中对明朝的描写只有两个部分比较详细:1.明朝和日本和谈,朝鲜被排挤,可以说用了很多笔墨,读完之后给人的印象就是明朝对朝鲜不厚道。2.明军被日本打败的战役,一般写的比较多。比如蔚山之战,比如泗川之战。尤其是碧蹄馆之战,这应该是壬辰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而且争议颇多,但是书中着重刻画的是明军失败,战前就开始“铺垫”,先说

然后,在明军先锋击败了一支日军部队后,李如松赶往碧蹄馆,书中写到

战后,书中写到

这种像小说一样充满主观色彩的描写还有很多,你很难想象历史学家会这样书写历史。

3.对日本

对敌人日本,书中起初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日军是多么强大,以及在战争初期如何势如破竹。之后就是对秀吉个人的负面描写,以及对日军将领之间矛盾的刻画,然后就是日军的各种暴行。书中对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两个人刻画的很多,通过他们来展现秀吉政权内部的斗争。

书中罕见的对日军的“正面”描写还是碧蹄馆之战,写小早川隆景如何打败了李如松。

总体来说,个人感觉本书作者对三国的态度是:吹朝鲜、黑明朝、相比之下,对日本的描写或许还稍稍客观一点。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如果这是一本演义或者小说,它很好看;如果是一本历史书,它不合格。如果历史失真,再优美的文笔和包装,也只是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壬辰战争》读后感(三):戏剧、灾难和激情:大明万历年间的一次“抗日援朝”

编者按: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这三者之前的关系,是东亚国际秩序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无论是50年代的抗美援朝,还是引发世界瞩目的朝核问题,都体现了朝鲜半岛对于东亚局势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实,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曾因为朝鲜爆发过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史称壬辰战争 。

壬辰战争延续六年之久,涉及到中日朝三国,其战争结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场战争也给中日朝三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后,明朝更加衰弱一直走向覆亡,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政权也被德川家康取代,日本进入了幕府时代,朝鲜的李氏王朝也走入了漫长的黑暗时代……

18 世纪朝鲜画家所绘的壬辰战争中东莱城陷落的场景

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日本陆军和海军突袭了西方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东京所谓的“太平洋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扩张时期中最后、最为灾难性的阶段。在此之前,不断膨胀的野心已经使该国卷入过三场战争,包括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和 1931 年开始的侵华战争。

到了1942 年夏,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八个月后,日本帝国在亚洲大陆上已经从中国东北扩张到缅甸,向南越过太平洋,远至爪哇岛和新几内亚岛。此后,面对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它开始分崩离析。

今天,人们倾向于将这段历时五十年的国际扩张史看作日本漫长历史中的一次例外。绝大多数人以为,这是这个“日出之国”唯一一次为了占领他国领土而出兵海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共享着一个重要的先例,而西方对此一无所知。

1592年4月,在偷袭珍珠港的约350 年之前,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独裁者丰臣秀吉便派出大军从九州出发,渡过海峡前往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他的目的是先侵略该邻国,然后挥师北京、占领中国。

丰臣秀吉

一旦巩固了对北京的控制,秀吉还计划让自己的霸权扩张得更远:南至越南、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出海到爪哇、高山国、琉球和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向西直达印度,如果可能甚至要扩张到名为“ 葡萄牙”的遥远异邦,那里是南蛮人的故乡。

所谓“南蛮人”,指的是一群相貌奇特、蓄着胡须的怪人,这些人于五十年前第一次出现在日本。简而言之,秀吉想要征服当时他所知道的整个世界。考虑到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海外侵略,这是一个野心极大的目标。

在随后将近七年的时间里,日本、朝鲜和明朝都被卷入这场血腥的战争,参战者甚至包括远至暹罗(今泰国)的士兵。

日本人对此战有各种不同的称呼,从平淡的“朝鲜征伐”到更富诗意的“瓷器之战”和“青瓷、活字之战”(意思是秀吉的军队将这些物品劫掠回了日本)。

1592 年, 加藤清正乘船前往朝鲜

中国人简单地将其称为“朝鲜之役”,连同 16 世纪 90 年代明军进行的其他两次军事活动一起,统称为“ 万历三大征”。

不过,从规模上说,其他两次军事活动无法与该次相提并论。蒙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灾难和损失的朝鲜人,将其称为“壬辰倭乱”,英文通常翻译为“壬辰战争”。

鉴于本书主要依据的是朝鲜资料和朝鲜人的视角,因此我以《壬辰战争》作为本书的书名。

《壬辰战争》实拍图

壬辰战争的规模之大,超过了同时代的文艺复兴以及此前欧洲发生的任何一场战争。1592年,丰臣秀吉侵朝军的兵力为十五万八千八百人,是16世纪末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可以召集并投入战场的最大兵力的三倍以上。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威胁,明朝最终派出十万大军驰援朝鲜。

再加上参与战争的数以万计的朝鲜官军和义兵,参战总人数超过三十万。

同时代欧洲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 1588 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去入侵英国的“无敌舰队”,但其兵力不过三万零五百人,而对手伊丽莎白女王的军队总计不超过两万人。壬辰战争没有导致参战国重划边界。当 1598年12月战争最终结束时,明朝、日本和朝鲜的国界同七年前战争爆发时完全一样。

不过,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对日本而言,它标志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血腥内战的战国时代的终结,或者说至少是终结的开始。

朝鲜水师的主力战船“板屋船”

随着 1598 年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的离世,以及随后德川家康的崛起,日本将进入其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年代,即 1601—1867 年的德川幕府时期。

而本已孱弱的明王朝,由于必须因应日本对朝鲜的入侵,实力大受影响,严重削弱了其抵抗女真军队的能力,后者最终取代前者,建立起自己的王朝——清朝。

朝鲜虽然没有改朝易代,但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都难以完全平复。

1593 年 2 月的碧蹄馆之战

这本书的内容,将是英文世界里对这场极为重要,西方却知之甚少的冲突最详尽的叙述。

它提供了一个体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四百年前和现在的中、日、朝三国。它记述了战争爆发前五年间的外交努力和误解。

它详细描述了这场历时六年半的战争的全过程,从 1592 年侵略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 1598 年血腥的最后一战为止。

它再现了参战人物的行为,包括将军和国王、官员和使节、统帅和士兵,以及饱受伤害、惨遭杀戮的平民。

我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感受到这段令人惊叹的东方历史篇章中的戏剧性、灾难和激情,因为它本身无异于一部史诗,理应以这样的形式流传于世。

《壬辰战争》读后感(四):壬辰战争中,没有明军,朝鲜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在我国历史上,帮助朝鲜抗击外来侵略,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明朝,1592年-1598年,我国就曾经“抗日援朝”过。

当时是万历帝在位,我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又因为战争爆发的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称其为壬辰倭乱,西方人通常称为壬辰战争。

在这期间,因为丰臣秀吉的野心,日军入侵朝鲜,朝鲜汉城,开城、平壤三都迅速丢失,此后明军入援,收复平壤,中朝联军与日军拉锯,时打时谈,最终取得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明军入朝援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有些历史书籍里,明军的作用被严重忽视,比如这本《壬辰战争》。

在这本书里,出生并成长于韩国首尔,任延世大学助教的加拿大人塞缪尔•霍利,除了描述了整个壬辰战争的过程,还认为,明军的参战并不是朝鲜取得这场战争的决定因素。

因为李舜臣带领的朝鲜水军存在,还有饥饿,疾病,以及朝鲜义军的反抗,不管明军是否入朝,朝鲜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明军的到来,只是加快了这场胜利的到来。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作为织田信长的手下大将,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政治遗产,继续着一统天下的脚步。

与织田信长真的“天下布武”,对每一个对手,都采用武力吞并,完成统一的手段不同,丰臣秀吉采取了更柔和的策略。

只要敌对的大名承认他的权威性,对他缴税,并且把家族成员送到京都,作为人质。

丰臣秀吉就不会像织田信长一样,把这些大名的领地攻打下来,分封给自己的手下。

相反的,他还会带领这些大名去攻打其他敌对的大名,把打下的土地和财富,分封给他们。

这种统一手段的转变,大大加速了日本统一的进程。原来面对田信长拼死抵抗织的大名们,很快臣服于丰臣秀吉。

九年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随之而起的是他更大的野心。

由于以前倭寇肆虐明朝东南沿海,给了丰臣秀吉明朝软弱可欺的印象,加之自以为手下有百战精兵,为了转移矛盾,夺得更多的土地,来分封给臣服自己的大名,丰臣秀吉竟然有了入主北京的狂妄想法。

在他的幻想中,借道朝鲜,攻入大明,然后再以明朝为基地,南下灭亡印度等南洋诸国,有了这样的伟业,就算他没有儿子,他丰臣家的伟业,也可以继续下去。

这种自大的野心,启发了后世日本军国主义的头脑,二战时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不就是如此吗?

于是骄傲的秀吉给朝鲜国王写信,狂妄之心,可鉴一斑:

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以“小中华”自居,不耻于与日本为伍,也看出日本狼子野心,拒绝了秀吉的无理要求。

这位日本史上独一无二的太阁气急败坏,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丰臣秀吉集结了近十六万军队,分为九个军团,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福岛正则、小早川隆景、毛利辉元等人为统帅,向朝鲜进发。

1592年5月23日(塞缪尔•霍利在书中把日期全部由阴历换算成了阳历),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团由釜山登陆,侵略朝鲜。此后的一周内,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军团,黑田长政的第三军团也开始登陆釜山,余下各军也随后而来。

从釜山到朝鲜国都汉城,一共有三条大道,首先登陆的日军三大军团,沿着不同的道路,向朝鲜北部前进。

尤其是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为了争夺军功,开始“赛跑”,疯狂的向汉城狂飙。

朝鲜自从李成桂建国后,到此时也已经两百多年了,除了北方防卫女真,朝鲜几乎没打过什么仗,国内武备松弛,士兵甚至连正常的操练都做不到。

日军则是战国时代的百战精兵。

更重要的是,日军此时已经大量装备了火绳枪,朝鲜仍然还在用弓箭,相对而言,日军不管是在军队素质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对朝军有压倒性优势。

因此日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仅用了一月多的时间,就占领了朝鲜汉城、开城、平壤等国都和陪都,朝鲜八道国土沦陷。

宣祖李昖更是一直逃到位于明朝边境的义州,甚至想要内附明朝。

在从釜山向汉城推进的过程中,加藤清正为了首先到达汉城,每天行进三十公里以上,速度可与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运用机械化部队闪击波兰的速度相比。

如此危急之下,朝鲜向大明求援的使者,在往京师的道路上,络绎不绝。

万历帝早已获悉日军侵朝的消息,只是因为明军精锐在宁夏平定哱拜之乱,无法抽身,用了沈惟敬假以和谈,拖延时间。

宁夏哱拜之乱平定后,李如松率大军入朝,带领中朝联军,猛攻平壤,日军一路后撤,退回汉城。

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受挫后,派兵烧掉了日军位于龙山的粮仓,日军补给困难,放弃了原来占领朝鲜的目的,想要再次和谈,并且退到朝鲜南部。

中朝联军收复汉城,继续南下,两军对峙,一直到1597年日军第二次入侵。

不过,在塞缪尔•霍利这本书里,对明军作用的描写不多,反而是一味的嘲讽。

他更多着墨的是李舜臣的水军,朝鲜的义军。

李舜臣的水军打败了日本水军,让日本想通过黄海输送补给的战略彻底失败,日军在北方补给苦难。

朝鲜各地反抗的义军,让日军各个军团倍感压力巨大,就连加藤清正,也从北方撤退,跟其他日军一起汇合南撤。

总之,就算没有明军,有朝鲜水军和义军的配合,再加上日军补给困难,疾病和疲劳,朝鲜也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至于丁酉再乱,从一开始就是注定失败的挣扎。

在塞缪尔•霍利看来,明朝和明军有很多令人讨厌的地方:

明朝官员虚伪,写捷报的时候,谎报军功;明朝军队狂妄自大,还十分粗暴,抢掠朝鲜百姓;作战的时候,也胆气不足,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甚至不敢追赶日军。

一看到这些对明军有固执偏见的地方,我心里就不爽,隔着书,都能感觉到塞缪尔•霍利受到朝鲜史料的影响有多严重,都能感觉到当时朝鲜人对明军的抱怨。

就没有想过:

1.明军也受补给影响

打仗打的是钱粮,在整场战争中,受到补给限制的不只是日本,明军也同样受补给限制。

战场靠北的时候,明军可以自己从国内带补给,可战场越往南,明军的补给线就越长,补给越苦难。

这也是为什么,日军在龙山粮仓被烧后,大踏步南撤的原因。

自己补给线短了不说,明军补给线更长。

朝鲜是答应了给明军供给补给,可柳成龙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结果也还是不尽如人意。

因为朝鲜已经被日军烧杀抢掠,破坏的够呛了。

补给困难,再加上水土不服,明军士兵和马匹,尤其是辽东铁骑,不断的生病减员。

再加上战损,明军的战力也在下降。

收复平壤之役,明军打的有声有色,故意围三阙一,降低其抵抗意志,然后趁其逃窜,用骑兵追杀,在这本书里被塞缪尔•霍利被苛责攻打朝鲜不想尽力。

实质上是因为朝鲜当时想让明军全歼平壤城里的小西行长,就不考虑这样做,日军困兽之斗,对明军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反正是不死朝鲜军。

在碧蹄馆之战后,塞缪尔•霍利指责李如松胆怯,不敢进军,也不考虑这个因素。

因为他在史料里看到了朝鲜人的抱怨。

2.朝鲜的抱怨

明军因为补给不足,自以为天朝上国,在朝鲜确实有抢掠现象。

而且明朝将官,对于朝鲜官员都很粗鲁。李如松的部下甚至捆绑,鞭打过柳成龙。

因此,虽然明军帮助朝鲜打仗,很多朝鲜官员对明军的观感并不是很好。

朝鲜人总想着明军帮他们回复国土,就是不考虑明军战损,死道友不死贫道。

但明军总该考虑自己的战损。

一旦明军考虑了这一点,朝鲜就会抱怨,自然会出现在史料上。

3.明军才是中流砥柱

确实,整个战争过程,李舜臣的水军,朝鲜的义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在朝鲜已经军力崩溃,快灭亡的情况下,明军大力入援,力挽狂澜,才是日军南撤的关键。

而且,塞缪尔•霍利提到了日军火绳枪的厉害,却没有提到明朝火炮、火器的厉害。

明军甚至帮助朝鲜军队建立火器部队,包括使用火炮和火器,提高了朝鲜军队战力。

如果只靠朝鲜自己,这要等到什么时候?

作为一个历史作者,写史要综合分析史料,力求客观,避免错误。

很显然,塞缪尔•霍利没有做到,在中日朝三方史料中,中方记述比较简短,日本方面也较为详实,但比较夸大,朝鲜史料,虽然详细,但是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这个时候,综合比较三方史料才更容易出真相,显然《壬辰战争》欠缺这一点,并且漏洞很多。

当然,在描述整场战争的过程,还是很全面的。

至于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看看这场战争和明亡后,朝鲜对明朝的态度就知道了。

《壬辰战争》读后感(五):《壬辰战争》: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

根据中国的干支历法,壬属龙,辰属水。所以,壬辰年,通常会被认为是吉祥年。

然而,1592年这个壬辰年,在当时的朝鲜发生了被日本入侵的战事。其惨烈程度,让朝鲜人将“壬辰”视作死亡与灾难,甚至是世界末日的同义词。

这场战役主要参战者包括侵略方日本、被侵略方朝鲜,支援方明王朝。

明王朝的史书将其称为“朝鲜之役”。它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一起,合称“万历三大征”。对朝鲜来说,这次战役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战。朝鲜人将其称为“壬辰倭乱”。

朝鲜水师的主力战船“板屋船”

长期居住在韩国的加拿大人塞缪尔·霍利,对“壬辰倭乱”进行大量的史料收集与整理,花费四年时间研究,出版《壬辰战争》一书。

这本书站着朝鲜人的角度,看待这次战争,着重分析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以及在壬辰战争的战前、战中、战后,三个参战国家状态及变化。

从15世纪60年代到1590年,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全国被各地军阀割据统治持续130年。这些军阀,史称“大名”。为争夺土地、奴隶与财物,大名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丰臣秀吉原本只是大名织田信长手下一个无名的下人。织田死后,丰臣秀吉利用由葡萄牙人传到日本的火绳枪,以及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接收了织田名下产业与军队,并逐渐让其他大名臣服于他。

只要他们将亲人送到丰臣秀吉这边当人质,并准时交税,就可以继续拥有名下土地的治理权。到了1591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六十六国,成为全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朝鲜、明王朝、吕宋(现在的菲律宾)、暹罗(现在的泰国)等等他所知道的海外陆地,都是他侵占的目标。而发动侵朝战争,是他的第一步。

丰臣秀吉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因为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他表面上收服的大名都是贪得无厌之辈。如果没有可掠夺资源,他们很可能会在日本本土制造事端、互相争斗,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统一的日本重新四分五裂。

其次,作为日本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希望自己的霸业万古长青。但是,他年过五十依然无子。直接继承人的缺失,在统治不稳的情况下,很可能在他死后,丰臣秀吉就会马上被其他大名替代。因而他认为,必须建立无可撼动的权威,再将霸业交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才能保证基业延续。

再次,在狂妄自大的丰臣秀吉眼中,那些穿着“长衫”、“宽袖”的明朝人与朝鲜人,在自己的火绳枪面前不堪一击;其余周边小国更如囊中之物。

于是,他在1592年5月底开始,入侵朝鲜。

在丰臣秀吉真正入侵之前,朝鲜人其实已经有了警觉,只是他们不知道也不相信,日本火力会超出他们的想象那么远。

所以,开战前夕,朝鲜的官员仍处在一种“君弱臣强”的状态之下。朝臣每天就是站在君主面前,分成“东人”、“西人”两派,互相指责、倾轧、陷害。

直到丰臣秀吉的军队,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突破了朝鲜的第一道防线,朝鲜君主宣祖和朝臣才开始慌乱。

在日本第一个的登陆港口——釜山港,日本人一上岸就大开杀戒。尽管朝鲜守军奋力反击,但他们手中传统的刀枪与弓箭,在日本的火绳枪下,毫无抵抗之力。当地官兵全军覆没,百姓四散逃命。

《釜山镇殉节图》(韩国军事博物馆藏)

当时参战的日本人吉野后来回忆:

“那些无处可藏的人在求饶。我们的人根本不理会他们在说什么,走上前去把他们砍死。男人、女人,甚至猫狗都被斩首。”

其他港口的守军,听闻日本人的残忍,极为恐慌。有两个港口的守将,竟然下令砸沉自己舰队的一百艘船,销毁所有武器,烧掉粮草,以防这些东西落入敌手。然后,他们全军逃跑。

仅仅用了20天,日本军队就攻占了朝鲜首都——汉城。宣祖仓皇出逃。朝鲜官员终于停止了“东人”、“西人”的争执,几乎一致同意提拔早年被弃用的将领李舜臣。

李舜臣不负众望,利用朝鲜水军优势,痛击日军。他守住黄海,截断日军的军需补给路线。朝鲜军队初有战绩。

1592年11月,金时敏率部取得第一次晋州之战的胜利(韩国战争纪念馆藏)

各个地方的官员与民众,也渐渐醒悟过来。民间开始组织义军、僧军,与官兵配合击扰日军。在平原战上,由于武器威力过于悬殊,朝鲜军民避开与日军正面作战。他们以游击方式,或在守城战役中,搏命反击。

其中赫赫有名的“天降红衣将军”郭再祐(他在战场上总是穿着显眼的红袍)动员军民,很有自己的风格:

“敌人正在快速逼近。如果你们现在不奋起抵抗,你们的妻子、孩子都会被杀。你们要坐在这里等着敌人的剑落下吗?还是你们现在要和我一起保护家人的安全?”

事实证明,朝鲜民众为了守护家园,能够战至死亡。在整个壬辰战争中,出现了大量保家卫国的英雄,包括一名名叫论介的官妓。

晋州城破后,官妓论介引诱一名日本武士到岩石上,抱着他一同跳进南江

开战的第三个月,日军渐渐明白,要吃下朝鲜并不容易。更何况,此时,刚刚从宁夏之役抽身出来的明王朝,立马向朝鲜调去四万援兵。

明军的到来,让朝鲜君主宣祖看到了收复江山的希望。当时戚继光已经去世,率领明军跨过鸭绿江的主将是李如松。虽初战不利,但在后来与朝军的配合下,渐渐占据上风。

加上由于黄海的补给线被李舜臣的水军截断,日军在朝鲜进入一个非常难熬的时间段。饥饿、寒冷、瘟疫、思乡,开始损兵折将。

明、朝联军逐渐将日军逼退至朝鲜南部的一个地方。然后,明王朝派人去往日本名护屋,与丰臣秀吉进行谈判。明王朝与日本的军队,同时撤出朝鲜。

明、朝联军进攻平壤,图最左侧骑白马的是明军将领李如松

战事平息不久,贪心不足的丰臣秀吉军队于1597年,又再扑向朝鲜。此次,明王朝没有过多考虑,马上向朝鲜调遣前后超过十万的援兵。这在朝鲜史上称为“丁酉再乱”,与1592年的“壬辰倭乱”合称“壬辰战争”。

经过“壬辰倭乱”,无论是朝鲜人,还是明朝人,都知道日本是个拥有窃国欲望的狂徒。所以,两国在这几年间,均对日本保持防备的心态。

因此,虽然日军进击勇猛,朝鲜依然伤亡惨重,但明、朝联军比起上一次的“壬辰倭乱”有了更充分的准备。而且 ,开战不久,丰臣秀吉病亡,日军迅速撤退。“丁酉再乱”很快结束。

但是,“抗日援朝”导致明王朝国内军力耗损太大,加上皇帝宋神宗二十多年未上朝,以至于被女真族努尔哈赤乘虚而入。因此可以说,“壬辰战争”是明朝后来衰亡的间接原因之一。

佛教休静大师,带领僧兵参与平壤之战(韩国战争纪念馆藏)

对于明王朝的竭力援助,在懂得感恩的朝鲜人心中,永存恩蒂。1865年,一名朝鲜学者写道:

“我们的神宗皇帝为了赶走邪恶的侵略者,召集帝国军队,耗尽帝国资源,收复我国三千里江山。皇帝陛下不吝啬一草一发......自那时起,人们从未忘记要偿还这笔债......即使沧海变桑田,这项义务也永远不会被忘记。”

起于1592年,前后持续七年多的壬辰战争说明,日本为了占领他国领土而出兵海外,绝不仅从甲午战争开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个狼子野心的近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