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舆地勾稽六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舆地勾稽六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舆地勾稽六十年》是一本由谭其骧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一):看来要辑出一本谭先生的“大家小书”实在是太难了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和泰山北斗之一,谭先生的学术水平自然不待多言,但这本书却实在算不上是一本好书。

谭先生一生的学术心血都倾注在基本论文集和其主编的历史地图集中,若是要按照“大家小书”的体例编写一本普及读物,若不是在谭先生生前约稿,仅仅从先生现存的文集中摘选一些浅近平易文章(片段)来代表先生一生的学术风格和成就,难读会非常大,一则是谭先生生前写的普及文章并不多,二则历史地理学的论文阅读门槛颇高,篇幅也比较大,很难摘取出兼顾学术水准和外行易读而又能独立成篇的片段。从本书的序言和编排看来,葛先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这实在是体例不合,非编者之过。此外,书中几篇文章涉及到云梦泽、海河流域、上海的地理变迁,但却没有附上任何一张地图来参考示意,这对于读者来说是相当不友好的。

要想领略谭先生的学术风采德同时了解中国历史地理这门学科,还是建议大家去啃《长水集》,此外,周振鹤和葛剑雄这两位谭先生高足的著作也很值得一读。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二):谭其骧先生所研究的历史地理学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地理还不是要考的科目,所以当年只要顺利的通过了地理的会考就可以安心丢开不用再看书了。现在想想那时还真的算是幸运,地理门功课我并无太大的兴趣,远不及历史课让我感觉有意思。

不过最近翻看了这本《舆地勾稽六十年》,倒是让我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原来这地理还和历史有很大的联系,当年我教授我地理课的老师说过,“除了地理之外,其他任何一门功课都与地理有关系。”看来此话竟然是真的。而此书的作者谭其骧先生最重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将沿革地理或地理沿革史这门传统的学问发展成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地理学。说起来自己也算是个小小的历史爱好者了。“历史地理学”这种观点还是头一次听说,如此一来对此书的兴趣倒是更加的浓郁了。

说起来这历史地理学其实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它所研究的却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依据的,借助历史学的研究手段,用现代科学原理来复原空间和时间的真相的过程。听起来有些复杂,就好像是搜集一些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通过现代的研究推理,来破解今日的一些地理形成之谜一样。有些事情与现象是不能够一眼看穿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才能够获得事实的真相。历史地理学说到底,还是用历史知识来服务于地理研究,而谭其骧先生就是那孜孜不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者。

《舆地勾稽六十年》一书收录了谭其骧先生多年有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文章。书中一上来就先概括讲述了中国在历史上的界定范围,紧接着行政区概述、历朝古都名城,地方史志的介绍、中国古地图的流传以及历史上的知名地理学家的介绍被作者一一为读者所道来。在这其中地理与历史两门学科知识相互交织,彼此联系。因为有了历史学的支持,以往那让人感觉略有枯燥之感的地理知识读起来似乎也变得开始吸引人了。

在当下的科学发展中,许多学科知识已经变得融汇综合起来,就像是谭其骧先生所研究的“历史地理学”一样,这其实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结果。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三):埋首历史地理学一个甲子

《易·说卦》中解释:“坤为地……为大舆。”后来就以“舆地”指大地、土地,同时引申为“地理”,古时称地图为“舆地图”。勾稽,查考。谭其骧先生一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与教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谭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幼时的私塾学习经历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后来进入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并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疑古派历史大师顾颉刚。毕业后几经辗转,最终定于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谭先生戏称自己是“两栖动物”,是因为历史地理学是跨学科专业,属地理学,地理学本身包含着人文和自然地理两大方面。葛兆光在序文中说,谭先生的两栖早有苗头,不仅仅是文理科上的两栖。他旧学根底深厚,却热爱新文学,还发表过小说。学过英文专业,却又转至历史系。跨学科专业正需要人见多识广,多方涉猎,对于研究的方法和方式才能有所创新。

对于新出现的民族国家的概念,谭先生在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时则另有考量,《舆地勾稽六十年》中《历史上的中国》中提到:不能以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为基础,也不能仅限于现代中国的地理范围,而采用了清朝统一后的清朝版图,即“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的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原因有二:一、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二、不能拿今天中国范围来限定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谭先生还梳理了中国历史行政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经常提到东吴的范围是”六郡八十一州“,那么显然一郡应管辖若干州。但是谭先生指出:西汉乃至东汉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共一百零几个郡集单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改为州郡县三级制,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共有十七州。所以小说中“六郡八十一州”的说法是虚构,不符合真实的历史。

《舆地勾稽六十年》收录了谭先生多年研究文章,涉及历史上的黄河改道、云梦泽探秘、上海的形成历史等等,对专业性太强的进行了删改,以便大众阅读理解,契合“大家小书”的风格。最后的随笔部分是谭先生对过去读书、求学、工作、研究生涯的回忆,让大家对于这位历史学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四):锲而不舍,终身以之:谭其骧与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与地理沿革必不可分。我国在历史地理学上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从《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到《汉书·地理志》,从郦道元到徐霞客、王士性。

然而,有一个人对于今天的历史地理学贡献卓著,他就是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他把自己的学术生命给了历史地理学,一生著述甚多,尤以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贡献最著。

《舆地勾稽六十年》是由谭其骧的得意弟子葛见雄根据其论文作必要摘录和调整而辑的,这本书的容量不大,是名符其实的大家小书。

在这部小书中,有商定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一词含义的《历史上的中国》,有讨论云梦泽历史变迁的《云梦泽的变迁》,也有关于古代历史地理学专著的介绍和理解有关的文章,还有介绍一直以来受人忽视的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的正名。涉及面既广,文章内容且深。这背后就是谭其骧所付出的巨大辛勤劳动,厚积薄发。一篇文章短短几千字,背后有着数不清的艰辛和钻研。

我们知道,“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何尊铭文,“中国”的地理范围还很狭小。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在《历史上的中国》一文中,谭其骧在重编改绘杨守敬的《历史舆地图》时,发现杨图的缺陷是只画中原王朝的直辖版图,羁縻地区不加考虑,各相关少数民族政权疆域更不在话下。就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谭其骧以清朝统一后、帝国主义入侵前的清朝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谭其骧指出,首先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不能以古人眼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其次我们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谭其骧在历史地理学上倾注了毕生心血,治学精神严谨,一丝不苟。在其《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一篇中,他没有因郭沫若是学有所成的历史学家而放弃严谨的学术精神,对于碎叶、条支和河西的考证,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步步深入,条分缕析,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郭沫若认为唐代碎叶有两处,一处为“中亚碎叶”,另一为“焉耆碎叶”,后者为王方翼所筑,筑于唐高宗调露元年。谭其骧经过考证,一一进行纠正,并得出结论唐代只有一个碎叶城,同时否定了郭沫若认为李白不会生于碎叶的武断结论,认为李白是可以生于碎叶的(没有认为一定生于碎叶,只是从地理上认为可以)。

《舆地勾稽六十年》是一部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的大家小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络及有关历史典籍、相关资料,方能吃透文章,为已所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本书就是好此需要多读、细读,才不辜负谭其骧的孜孜不辍的钻研力作。

《舆地勾稽六十年》读后感(五):谭其骧与历史地理学

看了那么多的“大家小书”,第一眼见到《舆地勾稽六十年》这本书的时候,仍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书名是啥意思?后来才反应了过来,所谓“舆地”,即是土地的意思。《易·说卦》中说:“坤为地……为大舆。”后遂以“舆地”指大地。“勾稽”者,本意是指会计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比如会计报表项目之间基本勾稽关系就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等,用在这里就是指查考核算的意思。“六十年”,是说作者谭其骧“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地研究历史地理这门专业的时长。

历史地理虽然只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它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借助历史学的研究手段来进行,用以复原空间和时间的真相。谭其骧终其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这样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的价值几何,可以用谭其骧的一项工作成果来进行说明。

1962年,谭其骧发表了《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在这篇研究论文中,谭其骧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上黄河决滥频繁、不断改道,有时却长期平安无事,原因何在呢?以往人们往往要么将黄河灾害的轻重与社会的治乱联系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乱世黄河未必多灾,治世反而会多决多徙。要么是将黄河的灾害归结于水利工程的成败——比如将东汉后黄河出现的的长达八百年的安流,认为是王景治河的成果;但历数元、明、清三代,贾鲁、潘季驯、靳辅先后治河,治理的范围和工程都远远超过王景,技术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收效却远远不如,原因又何在呢?

通过对黄河“安流”或者“决滥”的现象从历史地理方面进行研究,谭其骧认为,黄河中下游的降水量集中是夏秋之季特别是夏季,河水挟带大量泥沙,这是黄河善淤善决的根本原因;水文实测资料也证明,下游发生洪水时的流量来自上游的不超过10%,90%以上都来自中游。所以,中游这一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就决定了下游灾害的严重程度——换言之,做好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消除下游水灾的根本性措施。所以,谭其骧认为,治理黄河,关键就是要在黄河中游地区“改进农业生产,并从单纯的农业经济逐步向农、林、牧综合经营发展……远期规划则以达到土地完全充分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基本消失为目标”。

谭其骧对黄河水灾根本原因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就是他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正在于此:毕竟,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离不开时间这个坐标;而只有善于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因素联系起来并加以认识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释很多问题。

《舆地勾稽六十年》这本“大家小书”,编录了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计有二十九项,不妨仔细读一读,一定会非常受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