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摘抄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摘抄

《檐上的月亮》是一本由阿微木依萝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一):喜欢

阿微的书值得大家用心阅读,她的文字里有她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风景。朴素的人生哲学里蕴含着真情实意,通过她的文字,你可以与内心的自己再次相逢:童年美好的记忆,青春四处的流浪。农村家长里短,城市冷暖交织,亲情沉重而难以割舍,爱情痛并快乐着。无法放下的就是你毕生追求的,用力选择的就是你此生信仰的。

生活里的诸多不易在她笔下就是云淡风轻,经历的困惑与艰难,就是慢慢读懂自己。

坚持难吗?你可以问问这个在文字里活出自己的女子。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二):生活之味----《檐上的月亮》

在这纷繁琐碎的世界,在这熙来人往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不断地品尝着源自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许生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却总可以从自己,又或是周边的旁人提炼着不同的味道。

我们会通过新闻广播见证着大人物们的风光事迹;我们也可以借由《檐上的月亮》观摩那些小人物的琐碎事情。诚然大人们的丰功伟业会促成某些社会的大事件,小人物只见微妙又复杂事亦交汇融入平淡生活的真谛。至少,我觉得少数民族作者阿微木依萝的这部散文作品集让我触动颇深。

相较于以往读到名家散文而言,《檐上的月亮》的翻读带给着我别样的感悟。书中没有刻画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人物的大事件,有的只是些小人物门的小故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也就是在这个“小”字入手。所谓的小其实并非真正的小,经由作者细致的关注,生动的诠释,细腻的描述,幽默的调侃,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瞬间充满着某种灵动。那是属于将作品中的人物写活了的精彩。以小见微,以写实为基调,散文中的描述无疑带给了读者更多的心灵共鸣。事实上,我推测这本作品的读者群体大部分也不外乎是平凡世间的平凡你我。我们也许会被某些大事件激发好奇心,但是我们更容易会被这些仿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琐碎的,真实的生活小事而吸引。这些小事仿佛似曾相识地发生过在你我身边。经由着作者文字的创作,情感的升华,真切的感悟,我在翻读的过程中更多了几分的耐心,几分的真挚。《母亲》,《理发店》,《行乞者》,《手艺人》等等作品皆在真切描绘中让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地立体生动。

类似于《手艺人》这篇作品就在看似不经意间带领着读者认识了一位有个性的手艺人。卖手艺活是他的赢生,但他同样是一个有着自己脾气的手艺人。也许是迂腐让他变得做手艺不懂变通,也许是他的个性让他特立独行地只以自己的方式出卖手艺活。尽管我在翻看完整个故事后都未曾知晓这名手艺人的名字,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位手艺人借由作者的文字描绘让我仿佛印刻于心。假使哪一天相遇于街头,我定当会对他有着不一样的熟悉感。因为作者巧妙地将这名手艺人涂抹上了真切的生活之味,所以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就此变得生动真实。

生活本就是一个大大的调色盘,而我们每个人无疑是其中的不同色彩元素。经由着作者细心地刻画勾勒,我们于《檐上的月亮》画面上欣赏到了一幅幅动人真实的有味道故事。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三):生活中的你我他。

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是炎热的八月,随着台风刚走的第一天,我不知道是被暂时的降温而治愈,还是被这本书治愈了。相比其他题材,我非常喜欢看散文。也许是更加喜欢这种贴近生活的故事,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几十年前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我喜欢看别人的趣事,也喜欢带入他们的情景和作者一起回忆。这种细细碎碎的琐事才是生活的组成。而这些琐事能成为一个章节一篇小文,一定是有它分享出来的意义。谁也不会要看一篇低气压的文章来消遣时间吧。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不得不分享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文笔很怀旧,让我突然有种恍如15年前读《城南旧事》的感觉。说不出的安定和自在。我借由作者的眼睛,走入她的生活,大山深处,市井小弄,亲人故友,邻里街坊,都在作者的笔下真实而动人。很多人都说散文无非就是这些题材,确实也是,但每位作者的经历不同,写作手法不同,想传达的信息也是不同的。就比如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爱国爱家思念之情。张晓风先生的作品中则是一种豪秀兼备的文风。阿微木伊萝的风格又不一样,很写实,也很会讲故事。就好像一个会讲故事的长辈在你耳边慢慢讲着家长里短和外面世界的故事,而我仿佛还是那个刚下课回到家里听故事的孩子一般。

在她的故事里,有从小离家的四叔和他的儿子,有的人有开始的勇气但是却没有找到改变的方向。所以结尾作者说,人的选择就和树叶一样,从树上落下来,之后的命运多半是听风安排。

有她的母亲,和母亲的缘分在16岁那年越来越浅,不是那个撒娇陪伴在身边的女儿,但是是不能忍受母亲收一点委屈的女儿。写的很真诚,亲人之间的感情恐怕不能用眼睛来猜测,只有心里最知道。

有天桥上手艺人,不苟言笑也不是能说会道的生意人,坚持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迎合大众。说他是养家糊口吧更像是随性而为。这么有个性的手艺人恐怕真的不多。

有卖梨的小红,在咸鱼巷卖咸鱼的王婆婆,八里庄不会算数但是要摆摊的苏美美。这些走族们,风风火火的做着自己的生意,但是不知道回去的路上,肩膀上的担子是否能轻一点呢?

从这些散文中,我看到作者丰富多彩的经历,远离家乡,在外打工,和走族们一样卖东西,如果她不写字,不让我们看到她的世界,实在是有点可惜。这些朴实而又现实向的文字里,我可以体会到这些人物的心境,也能看到这些社会百态。感动抑或唏嘘,都是生活。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四):大大的城市里小小的你我

“你看他弯腰驼背的样子,很像传说中背井离乡的人。”——阿微木依萝《檐上的月亮·夜盲症》

阿微木依萝,四川大凉山里走出的80后彝族姑娘,虽然初中肄业,却坚持写作,在《钟山》、《花城》、《民族文学》、《散文》、《天涯》等刊物上发表了小说和散文,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两部,获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第二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民族文学》2016年度散文奖等。

《檐上的月亮》是阿微木依萝根据她在家乡的生活,以及异乡打拼的真实生活经历而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此书精选了阿微木依萝的三十二篇散文随笔,每一篇都能感受到作者过人的才气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她将贫瘠大凉山与繁华都市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下的对冲、城市下层居民的流离困苦的体认、经济社会下人与人的关系变迁,均刻画得入木三分。因为其生活经历的缘故,在80后女作者中视角独特。

在书中,阿微木依萝对故乡大凉山彝族村寨的回忆占了不小的篇幅。在她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古老村寨里有神秘的仪式:毛坡的巫师、龙女求雨仪式、烧鸡毛驱风,也有旱季艰辛的挑水、桑树栽种、烤烟叶。有性格各异的亲戚朋友:奶奶、大伯母、三婶、母亲、欧磊一家、菜饼先生、尔布、吉芝阿妈等等,他们共同演绎了纯朴而自然的生活状态。但伴随着这种生活的是地处偏远,信息不畅,教育文化水平不高。而如此种种让新时期的彝族青年陷入了生活的困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满足不了物质需求,也追不上物价的飞涨和不断出现的新商品;外出打工,却被祖辈留传的彝语、生活方式阻碍了与外部社会的畅联;不高的学历让四叔和堂弟连进厂打工都困难重重;郁郁葱葱的大山限制了彝人的眼光,在子噶眼中,妻子依妞做保姆就是十分好的工作;最后,有的彝族人留在社会底层苦苦支持,有的回到村寨,继续祖辈的生活。

在大大的城市里,除了作者的彝族乡亲,还有许许多多奋力生活的人们,他们或喜或悲,或相聚或别离。作者有时用直白的文字,有时用隐寓的方式,清醒真实地记录下了城市生活贫困、艰辛、愁苦的另一面。习惯了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的便利,看到书中提及的城市另一面的生活,一方面感觉新奇,一方面也有唏嘘。城乡二级分化,城市本身也在默默分裂。小小的我们,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不被抛下,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更多,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唯愿生活的苦难打倒不了坚韧不屈的你我,一切的不放弃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能站上生活的高地,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檐上的月亮》读后感(五):解文识人,感悟点滴

世间万象,我们总在不经意间遇到着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群。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样的人群其实仅仅只是一个个小人物的存在。在太多的时候,他们实在显得那样地微不足道,并不起眼。但假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他们时,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存在演绎着世间最真实生动的生活图景。

《檐上的月亮》这本书很是独特地通过小人物们的故事向书外的读者展现着很多我们也许遇到的,却被忽略掉的人世间丰富的小人物们演绎的丰富影像。正如本书编者推荐的,这本书里是『一幅幅色彩鲜丽、生动活泼的小人物生活图景,让读者了解到不同个体丰富有趣、充满差异性的精神世界』。

也许是见多了那些大人物们轰轰烈烈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我觉得小人物的点滴其实同样也颇有看头。也许更是因为这些小人物们的故事更仿佛何时似曾相识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这本书里的故事更加地容易激发我的阅读共鸣。

小人物自有她们的生活轨迹;小人物自有属于他们的生活故事。本书的作者就是以这样故事作为切入点,细致生动地向我们书外的读者勾勒下了别样的人世间风景。在以往读惯了名人传记的我而言,我觉得这本读本其实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揭开着人世间的世相百态。于书中,我们可以翻看到《檐上的月亮》(七章);《落叶》;《小马哥和他的女人》等等故事。细细数来,其实这里描绘刻画的人物其实就是那些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们。很是感叹作者细腻的情感和灵魂把握,我觉得书中故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将这些小人物们的细节把握非常地到位。虽然读者并未认识这些书中描写的人物,但是读着这里的描写却凭空地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地认识了解着故事中的角色。哪怕这些角色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形象饱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类似于书中的《行乞者》这篇文章,我尤其是感慨其中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行乞者是有关于乞讨者身份的人群。但是每个乞讨者们其实也并非是千篇一律的画面。借由着天气,场景的陪衬,我们犹如看着电影放映般地于天桥上走入作者笔下的行乞者世界。以乞讨为生,却并不千篇一律地相似乞讨。因为哪怕是乞讨者,他们每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共性相似的乞讨目的,却用着不同的形式来乞讨生活。有的会用一只碗摆放在面前于天桥上乞讨;有的会以学生打扮的形象借由粉笔字其他路费;有的则是四处转战战场地寻觅乞讨的机会-----对于这般细致入微的观察,入木三分的刻画,我觉得作者写活了这些行乞者们。生活于世间最底层的他们也是世间的大彩图上刻画着肚属于他们的形象一角。

从某种角度而言,我觉得《檐上的月亮》难能可贵地引领着读者们解文识人,在感悟的同时更是收获着点滴的世相百态,人间风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