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灵捕手读后感1000字

心灵捕手读后感1000字

《心灵捕手》是一本由王溢嘉 著 / 紫云文心 出品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捕手》读后感(一):没有哪个人能永远守住内心的秘密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通过破解人的潜意识,就能够挖掘出对方不为人知的动机,换言之,我们内心紧紧守护的秘密,都会被人通过破解潜意识而暴露在太阳下。所以,弗洛伊德才说:“没有哪个人能永远守住内心的秘密。”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里,人的心理被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现象两种,而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心理最不容易被人察觉,但却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一生。

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在《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一书中,就列举了30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为我们揭示出,潜意识是如何影响并支配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的。

在这三十个案例中,有一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案例中的女士年约三十,受过良好的教育,言谈举止都非常端庄,看起来生活幸福美满。但她经常产生一些可怕的念头,比如,经常想从公寓大楼的窗户跳下去,或者,担心自己在某天,用刀子刺死自己的孩子。

这些念头实在太可怕了!

正是这些挥之不去的恐怖念头,搅扰得这位女士痛苦不堪。

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了解到这位女士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幸,但她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弗洛伊德在分析病情时,向这位女士解释了一下每个人内心的三个“我”:“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则按照道德原则行事;而“自我”就依照“现实原则”行事。

“本我”、“超我”和“自我”就是每个人内心中存在的三个“我”。

“本我”在人类本能的驱动下,会追求让自己更加舒服、满意的生存状态。但是,“超我”却具有极强的道德感,每当“本我”冒出一点要满足欲望的苗头,“超我”就会对“本我”进行无情的打压。于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处于分裂之中。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活得幸福美满”,实际上内心已经千疮百孔,因为,在“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对抗下,心灵已经成为了内在冲突的战场,就像案例中的这位女士那样。

弗洛伊德提出,为了让自己的内在状态更加平和,我们应该调动“自我”,让“自我”来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通过王溢嘉创作的这本《心灵捕手》,我们了解到潜意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精神分析法在心理治疗方面起到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人格结构理论比较复杂,但王溢嘉笔下的《心灵捕手》就比较浅显易读了。这是因为,王溢嘉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我们获得了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王溢嘉还不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出发,对案例进行剖析。如此一来,我们作为心理学专业的门外汉,既能了解到精神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又收获到阅读故事的乐趣。

可见,王溢嘉的这种写作手法很是明智啊,——没有人会拒绝精彩有趣的故事,但几乎每个人都很难面对艰涩的理论,而《心灵捕手》恰好满足了我们双方面的心理需求,通过故事来了解理论,这样的阅读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心灵捕手》读后感(二):那些不愿意告诉孩子的事情,最后成为了人生的绊脚石

曾经看到过一条这样的新闻: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并且不被别人侵犯,小学课堂里开展了性教育课堂,并发放了相关书籍。书籍里有基本的知识,也有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道理,可是当家长们看到书籍之后,却集体反对。家长们认为,这太露骨,不应该让单纯的孩子们知道这些东西。最后性教育课程被取消,书籍被回收。

这是一个谈性变色的时代,或者说在所有人的眼里,孩子们应该是纯白的和纸张一样,什么都不懂。于是,应该获得的保护没有,而孩子们也不懂得哪些事情是被允许哪些事情是不被允许的。当他们遇到坏人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也不知道要如何去求救。甚至在有的孩子被侵犯之后,还会被自己的至亲嫌弃……

《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讲述的是孩子的世界里,那些被大人认为不可以教导并且忽略不计的事情,最终带来的各种心理负担以及其他后果。换句话说,我们现役人生里的每一个事情,都必然会有一个前因去引导,而这引导的结局确是我们无法确定的一个结局。

《心灵捕手》档案8,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青春年华的少女,对家里请的女佣从来就没有觉得顺眼过,每一任女佣最后都选择了辞职。最后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终于发现了少女对女佣痛恨的原因——幼年的她看到了母亲和陌生男人欢愉的场面,她觉得自己无法与母亲面对面,却又无法离开母亲,因为母亲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最后,她将这所有的恨意都引发在了女佣的身上。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对于很多的事情可能并不了解。如果没有人正确的去教导他们,最后就会在人生的轨迹上产生偏差。档案8里的少女,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母亲,所以选择了将这一份憎恨转移到了家里的女仆身上,每一任的女仆都会因为无法忍受而最终选择离职。那么,如果少女将这份憎恨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呢?

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行为,总是觉得无法理解。在他们的眼睛里,孩子做的事情只要是不符合大众标准的,便是错误的,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和孩子们如何沟通,何为对错。有的家长认为,和孩子沟通了之后孩子不愿意说,还是孩子的问题,可是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为何孩子不愿意跟自己吐露心声呢?为什么孩子拒绝沟通呢?

一次两次的反驳和拒绝,对于孩子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多次的反驳和拒绝,绝对能够把一个开朗的孩子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因为,他无法得到肯定,他觉得在这个世界里,沟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一次的反驳都代表着不愿意去倾听,所以最后只能选择沉默,将所有的心事都放在了自己的心里。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必定是一个沉默的人。

人类拥有五官,并且通过五感来感触这个世界。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然发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必定会有一个相对应的转折点。有的人能够自己寻找到转折点,继而修复自己行走的人生道路,但是更多的人,需要的是咨询师来帮助自己寻找到这一个转折点。转折点,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弗洛伊德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谁都无法永远的守住他内心的秘密。

不要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应该告诉孩子,毕竟这是大家都生存的世界。那些不愿意告诉孩子的事情,最后成为了人生的绊脚石,我们却反过来指责这些绊脚石耽误了成长。其实,也许在遥远的过去就已经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只是没有人发现而已。

《心灵捕手》读后感(三):性不是肮脏的

文/欧阳欣

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被成为“心理分析之父”,他的著作《梦的解析》几乎家喻户晓,但真正能够读懂这本书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有的人对这本书产生极大的误解。

那么读不懂《梦的解析》就没有办法了解弗洛伊德的基础理论了吗?其实并不然,或许这本《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能够让你撕开通往弗洛伊德理论殿堂的密道。

《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的作者王溢佳,别出心裁地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最具代表性的30个病例提取出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弗洛伊德的推理表达得一清二楚。 让小白也对精神分析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案例的解析,王溢佳也将弗洛伊德对于“性”的看法明明白白地传达给读者。

弗洛伊德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的维也纳,在那里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宗教对于性的态度也是异常保守的,这导致人们对性有了错误的认知。在许多人看来,性欲是肮脏的,是可耻的,然而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欲是原欲,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最原始的欲望,是正常的,是自然的,也是美好的。

许多到弗洛伊德处做心理咨询的病人大都深受“性是肮脏”的理论的困扰,他们无法克制自己最原始的欲望,为此悔恨不已,因而产生了种种心理疾病,有的甚至表现出生理上的病态。

例如《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中提到的一个频繁上厕所的女子,因为害怕在街上找不到厕所尿湿自己而选择闭门不出。弗洛伊德刚开始以为她的泌尿系统出了问题,但泌尿科医生检查的结果一切正常,弗洛伊德便确定了这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毛病。

弗洛伊德了解到该女子生活在一个保守而严厉的家庭里,从小就被灌输“性是肮脏的、邪恶的”观念,因此在她对心仪的男子产生最原始的性冲动时,她羞愤难当,直接把性兴奋曲解为小便的冲动。她压抑这种冲动,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无法祛除自己对于心仪男子的欲望,越是如此,她就越羞愧,因而产生极大压力,出现了尿频这样的强迫症,甚至不敢上街,以断绝一切可能遇到心仪男子的机会。

而在《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的另一个例子中,一个少女深陷在“犯罪妄想”里无法自拔,她总是在看到报纸上的犯罪新闻时“承认”自己就是罪犯,然而她有确切的不在场证明,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少女终于说出自己沉溺于手淫无法自拔的隐疾。

原来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大都认为手淫就是犯罪,少女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就臆想自己是重大犯罪案件的罪犯,当家人费劲地向她解释她不是罪犯时,她有一种被原谅的放松感,于是她越来越喜欢用这种方式忏悔,而在家人看来这就是病态。

弗洛伊德告诉少女青春期强烈的性欲是正常的,性是健康的,美好的,没有必要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应该适度地满足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摆脱罪恶感。

距离弗洛伊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年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认为性是肮脏的,他们压抑自己最本能的欲望,有的人因为压抑性欲而产生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在生理上因此发生病变。

性欲是人类最正常,最原始的欲望。只有正视自己的原欲,改变观念,把“性是肮脏的”这几个字从内心里抹除,心灵才能够真正获得解放。

《心灵捕手》读后感(四):你难以启齿的秘密多源于你本身

弗洛伊德说“经验显示,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不宜于禁欲。”而禁欲,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意思是它是一种生活型态,一种以剥夺某些基本需求和欲望,特别是禁止性方面的欲望,来达成某些特定目的的手段,这个词特别指和宗教相关的此类行为。

性需求,是作为常人的三大基本需求之一,因为隐晦而显得神秘,羞涩觉得拿出来沟通感到羞耻。实际上,任何与常态性需求相反地生理现象,在弗洛伊德看来都是有据可循的。可能《梦的解析》对很多人来说会显得晦涩难懂,为此,这本被称为“弗洛伊德通俗化的扛鼎之作”就应运而生了,主要讲述的就是关于人的一切性反常需求都来自于人内心不被轻易发现的秘密。

渴望被丈夫羞辱的妻子,实际上在童年时就目睹了父亲在床上狠狠地欺负了自己的母亲,在她心灵深处开始慢慢认为,这才是夫妻之间的正常同房生活。所以,年轻的妻子结婚后大方且迫切地要求丈夫按照当年自己父亲那样的做法对待自己。她不是追求被虐的快感,而是真正地认为,如果不这么做才不正常。在弗洛伊德的帮助之下,年轻的妻子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以及发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最终她表示自己愿意尝试像大多数妻子一样对待丈夫,但不再保证自己对婚姻一定忠贞。

也许有很多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弗洛伊德帮助了她回归了正常人,而自己又开始找理由背叛感情了呢?到底是感情背叛了她,还是她背叛了感情?我们会成为不一样的人,是因为我们各自的经历不同,所以观念不同。年轻的妻子因为小时候的见闻不同,所以产生了对夫妻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她没错,错的是在不正确的时间接受了不正确的引导。而发现事情的真相并没有让眼前这位年轻的妻子感到释怀,她只是知道了原来那么久以来,自己的行为是被丈夫怀疑的。丈夫没有试着了解并接纳这样的她,反而希望她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出一些改变。这一段禁欲的结果最后就变成了,既然你希望我称为不是我的人,那么我就另外寻找能够满足我这样异于常人欲望的人。

不敢单独进商店的女子,每当独自一人走进商店的时候,就会手心出汗,心跳加快。但是在有人陪同一起进去的情况之下,这种症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弗洛伊德在和她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女子在八岁的时候进入商店曾经遭到老板的性侵犯。而这位儿童居然在这次突如其来的侵犯中感到了丝丝快感,所以她准备下一次再独自进入商店,从内心深处渴望再一次受到侵犯。但是,清醒如她,对于自己这样的秘密是难以启齿的。人类的心灵极其复杂,要在这么复杂的心情中承认自己,并不是见容易的事。

后来,女子说自己这样奇怪的病被治好了,可是弗洛伊德对病人再次巡防后发现,实际上,女子是深知自己做错了事,但嘴巴上坚决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且还加紧时间,准备在常人面前隐藏自己的一切歹念。

不能直视自己需求的人,是不会被幸福感包围的人。我们所谈的夫妻生活也是一样的,正视自己的性需求,如果出现双方都不能接受的行为,就学会沟通商量,最后达成共识。而不是一昧的不做任何观察,立马进医院做更加详细的诊断。

爱欲是人之常情,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身体的第一步。

《心灵捕手》读后感(五):无法言语的隐私秘密

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人生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心理疾病,尤其是如今物质基础无比丰裕的现代生活,心理压力众多空虚寂寞症状更甚,抑郁症也自然成为当今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心理学家深知,每一个心理疾病症状,都有一个根源,只要从根部治疗,拔草除根,再隐秘的痛楚也都可以解决。

当网络媒体将各种犯罪行径公布于众时,我们常人在恐惧害怕中,专业人士却在调查研究这种心理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世人皆知,福尔摩斯探案是最引人入胜的犯罪事实案例,而弗洛伊德推理也牵动着全球人内心深处。心理犯罪,最隐秘,最不容察觉,也最让人心惊胆战,那么心理问题究竟会有哪些缘由呢,有一本国版的《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会让我们有所了解。

实不相瞒,一个小时看完书中的三十个案例,感触颇多,即使看完每个故事,都还有点意犹未尽,不太过瘾,但从中也能看出众多令人诧异的门道。看王溢嘉的这本弗洛伊德推理书,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看微博标题党新闻的感觉,深深被吸引在其中,难以自拔。书中的案例,有点匪夷所思,只是因为我们并未细细了解,实际上生活中很常见的心理状态,因为太过私密,经常被忽视。

《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是从弗洛伊德作品中精选出的三十个离奇性案例,他们有潜意识里想杀死孩子的母亲,有害怕被割掉鸡鸡的男童,还有恋父恨母的女儿,这些看起来毫无性意味的表象,其实都暗含着一段隐秘的性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当事人的被虐症、躁郁症、性无能以及被害焦虑、缺失焦虑等。

《对女佣莫名恨意的背后》这个故事,其实还是在讲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出轨不应该让孩子成为受害者,故事中的少女因为儿时目睹了母亲的出轨,而不断地将那种厌恶转移到家中的女佣,因为母亲是她最爱的人,她不能够恨,不能够讨厌,于是替罪羊女佣,跟她接触最多的女人就成为她讨厌的对象了。而另一个目睹父亲出轨的女孩,深知自己不能恨父亲,所以一味的惩罚自己,说自己是最丑陋最邪恶的人,同样的经历,缘由都是父母的越轨,孩子却始终承受着痛苦。期望父母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让孩子成为痛苦的边缘人,因为有些事你是无法察觉的。

《咳嗽与珠宝盒》故事中的杜拉小姑娘因为曾经被一个长辈克劳斯强行搂抱,于是产生了厌恶情绪,在此过程中,克劳斯推卸责任,父母也多方责备谩骂,导致这个女孩子变得特别的歇斯底里。我特别感触的是弗洛伊德大夫说的:当一个病人一再责备他人时,意味着他的内心其实也充满了自责。孩子的内心深处没有得到尊重,让她成为了一个病人,所有的长辈都要为此负责内疚。

这本书以弗洛伊德作品及理论作支撑,以短篇推理小说的形式,讲述弗洛伊德如何像福尔摩斯,从病人诡谲的症状里抽丝剥茧,破解潜意识的惑人手法,挖掘不为人知的过去和动机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