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精选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精选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是一本由[英]乔纳森·沃尔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精选点评:

●哲学总是让我望而却步,没想到这本书出乎意料地非常有趣——它展现了道德更为深远广阔的一面,非常thought-provoking:)

●没有政治哲学那本好,但是仍然值得推荐。每章后面的概括、名词索引、延伸阅读好评!讲得十分明了,说理也严谨,比程炼的《伦理学导论》更有阅读体验。只可惜还有两章的笔记没做完就要回学校了(不想上学),不打算费力气拿去成都了,放家里算了。哎,有点爱上做笔记了,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而言,认认真真、简练地梳理信息真的十分有帮助!最后,在暑假里读的最后一本书这总结一下这一个半月的阅读经历:总体来说,开始的时候阅读很专注、用心,后来玩了两天就不行了,中间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自我怀疑的迷茫期,还好现在大体走出来了。虽然没有达成自己暑假前的阅读计划,但大体还是满意的,尤其是上学期期末极度紧张、焦虑的感觉终于消退了!新的一个学期打算多看看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好好学习吧。ps.暑假真的孤独,几乎没跟人说过话...太自闭了。

●翻译质量不错,个别疏漏,比如功利主义误写作功力主义。

●疯狂的世界去读一点道德 还真的是一言难尽

●入门挺好。抛出问题层层递进,好读好上手。最重要的是最开始的几章把形式逻辑给规范好了,我觉得这挺重要。

●道德哲学让我们思考“我该怎么生活”,政治哲学则是让我们思考“我们如何在一起生活”。

●搭配程炼老师的《伦理学导论》,一起阅读,效果更佳。 喜欢文后思考题和相应书单~ 在简明清晰上,觉得还是程老师那本更优

●不如作者另一本《政治哲学》清晰简明,或许要归咎于道德本身过于复杂微妙以及人们将太多野心隐藏在自己的道德立场之后。

●这本导论作为教科书或通识读物很棒,体例清晰,内容完备详细。但也典型反映了当代欧美伦理学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即概念/术语太多,概念多于问题,理论架空存在,一言不合就造个新概念。简单整理了全书相关概念/术语,基础的就有57个。许多理论完全建立在辞藻基础上,讲主义讲框架但没有伦理学的核心——人,的存在。有发展成那种树不见林、琐碎的「伦理分类学」的危险。相比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反而是要紧回归古典传统里重新审视一下自身了

●(大陆出版)罕见的包含元伦理学内容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导论书。结构安排上统一设计了介绍某理论+后一章介绍反驳论证。每章总结和附录术语表都是极好的学习资料。行文简洁,适合作为入门书,但难免有些地方也讲得不太清楚易懂。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一):道德哲学入门之书,也是何谓道德良好而非简单美好生活之书。

可不可以说,市场经济和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和”拉扯“,是与习得和践行的是边沁的功利主义,还是康德的道义论,再或是亚里士多德的的德性伦理学的占比决定的??

毕竟边沁的功利主义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多见于经济学类的丛书,容易理解,也更受人喜欢,因为那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利益‘。而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则属于哲学类的思辨丛书里,没法像经济学类书籍般受到欢迎。而道德哲学是可以启发和刺激真正的社会变革,让我们生活的社会变得更好。

要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应该以这本书论述的倒序方式开展通识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开始,再到康德的道义论,最后才到边沁的功利主义。而这个顺序应该从学校开始逐一递进。这是本道德、伦理、德性学的入门指导书。

我们社会现阶段在自由市场和科技技术发展的进程下,从成功学到“996”,再从“996”到今天的“躺平主义”.....是否应该反省这和严重缺失康德的道义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把人性当价格而非尊严,把人性当手段而非目的,集体功利性的追求最大化原则而导致社会整体的不公正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与关系?

读读康德的:A.固有价值,而非工具价值理论;B.行动时所遵照的准则,也是检验是否属于道德最高原则的检验标准是——是否会希望它成为普遍原则;C.人在行动时,永远要把人性,无论是你自己的人性,还是她人的人性,同时视为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A.美好的生活和道德良好生活之间的区别;B.道德与个人品格和行动之间的关系;C.不能指望也不要想着用一条道德准则来回答我们所有问题。需要时刻思考我们做的事情,会怎样将那些无法和我们享有同等特权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边缘化。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二):好读的哲学入门

作为通识教材的易读和逻辑严密 我觉得对道德哲学入门来说很友善 让我学习到了从自然法 社会契约论 到功利主义 道义论 德性论 关怀主义等一系列的理念 同时也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演进 但其中关于道德难题的思考确实难有定论 现在推崇的罗尔斯无知之幕的理论 我觉得有个疑问 无知之幕是想象出来的 但制定规则者却是具体的有不同身份等级的人 或许理想状态只能指引人们前往追寻 就像完美的圆一样 很难画出来。 下面部分是本书的精华摘录了 "边沁和穆勒认为的那样,论证的基础只能是事物对人有害还是有益,而非宗教传统要求怎么做。 由此,边沁和穆勒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行为和政策的后果上:什么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什么又能使他们受益?不过,功利主义立场最大的棘手之处在于,最大化原则可能会导致不公正。 康德的两个洞见中获得一些启发。 首先,普遍法则公式问你是否会希望你的行为准则应当成为普遍法则。第二个洞见是人性公式,即永远不要把他人仅仅视作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公式可以排除某些功利主义似乎被迫接受的不公正(比如那些虽然无辜但仍受到惩罚的人,就是被视作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帮助你思考和周围的人拥有合适的道德关系会是什么样,还要求你即便后来发现违背诺言对你有利,也要遵守自己原先的承诺。 认同女权主义关怀伦理对康德(和功利主义)道德的大部分批判:我们需要多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以及我们的情感生活,并且承认我们遭遇的许多道德境遇具有复杂性。 从亚里士多德主要汲取了三个观点。第一,美好的生活和道德良好的生活之间的区别,并不像哲学家有时认为的那样明确。道德良好的生活也应该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比如对于教养得当的人来说便是如此。第二,由此可以得出:道德同个人品格和行动都有关系。因此,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以及我们在同他人打交道或处理道德问题的特定场合中表现出的相应情绪,都关涉重要的伦理问题。第三,我们不能指望道德具有精准性,也不要想着可以用一条道德准则来回答我们的所有问题。但需要再次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注重女权主义者的洞见,也就是道德和道德哲学是两种社会实践,可能将女性排除在外,甚至导致她们受到压迫。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思考我们做的事情会怎样将那些无法和我们享有同等特权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边缘化。"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三):几个书中没有阐述清的分类

强调:不同分类标准并不相同,可能某种伦理学同时属于以下几种,但每一标题是相互区分的。

1.正义伦理学与关怀伦理学

正义伦理学是指以形式、抽象的途径进行道德推理,其基础是将一般原则应用在具体个案上。

关怀伦理学通常从女性主义角度处理伦理问题,强调人际关系和特定情况的重要性。

2.规则伦理学与行动伦理学、境遇伦理学

范围相对于前者更小。

规则伦理学通常指从行动遵守规则的角度来定义行为。例如穆勒的规则功利主义。

行动能力学则强调行动的本身的道德性,如义务论、行动功利主义。

境遇(情境)伦理学的范围要更小,对具体情况的强调更多,并非所有事情都可以按照适用于不同情况的一般原则来做。(通常视作行动伦理学)

3.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研究的是道德要求人们做什么。

德性伦理学关注一个人的性格,其理论基础是德性和恶习等概念。

4.后果主义(目的论、结果主义)与义务论(道义论)

二者都属于规范伦理学。

结果主义指任何按照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理论。通常从善的角度定义正确的行为。常见的有功利主义。

义务论强调从履行义务而非实现可与结果的角度来定义正确的行为。主张道义的理论在定义的正确通常与善无关。代表人物是康德。

5.一元论与多元论

可以和不同的伦理学结合,通常强调善的终极性是否唯一。康德的绝对命令属于一元论。

6.元伦理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与其他

通常情况探讨的伦理学主要为上述部分,包括结果论,义务论,德性伦理学等,简称伦理学。

实际上伦理学包括许多和其他学科交叉的伦理学。

元伦理学主要探讨伦理学本身,包括道德与价值的定义、起源等。

应用伦理学是通过哲学推理探索某一道德问题,如讨论伦理学常见的思想实验。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读后感(四):沃尔夫《道德哲学》涉及关键概念/术语提要

本书在末尾的术语表里给出了所有术语的原文与解释。本文的整理按概念/术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整理,并按论述语境解释。同时删去一些不必要概念/术语,精简复习容量。

1.元伦理学(meta-ethics):有关价值的本质、伦理规则的来源和我们如何了解它们的问题。

2.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有关“我们应该在道德上怎么做”这类偏实际问题的研究。

3.应用伦理学(applied ethics):通常始于某个具体问题,然后再寻找可以用来解决它的价值观、原则或者其他规范性标准。

4.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是思想传统而非教条。

5.道德直觉(moral intuition):某种道德理论,如果与人们的道德直觉一致,通常会被认为具有很大优势。

6.客观主义(objectivism):[元伦理学]某些习惯做法体现了真正的或者正确的道德观,其他的则都是错误的。

7.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元伦理学]道德真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或者传统,认为某一种比其他都优越并没有任何根据。

8. 常识道德(commonsense morality):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使用的道德规范。

9. 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似乎预设了价值是“真实”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存在于世界中。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存在于世界中,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

10. 个人主观主义(individual subjectivism):指道德主张的真实性取决于每个人的偏好或者判断。文化相对主义所做的,是将道德主张的真实性置于文化群体的传统或者判断之中。

11. 道德虚无主义(moral nihilism):声言根本就不存在道德这种东西——或者换种说法就是,没有什么是不道德的。

12. 表达主义(expressivism):这种修正后的观点提出,道德判断是在不做出关于你有某种态度的陈述的情况下表达某种喜恶的态度。

13. 情绪主义(emotivism):道德陈述表达的是我们的态度或者情感。

14. 非认知主义(noncognitivism):道德判断表达情绪而非陈述事实的观点。

15. 薄/厚伦理概念(thin and thick ethical concepts):(伯纳德·威廉斯)对与错、好与坏等概念被描述为薄,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它们似乎只是被用来传达道德认同或谴责。但日常道德规范的概念,比如善良、勇敢、体贴,要比前者厚:它们还包含所谓的描述性内容。

16. 错误论(error theory):(J.L.麦凯)主张道德判断表达的是真正的信念,但鉴于客观道德价值并不存在,而所有道德判断都预设了道德价值的存在,所以这类判断都是错误的。

17. 古怪性论证(argument from queerness): (J.L.麦凯)如果客观价值存在的话,它们会是一种极为古怪的实体或特性或关系,完全不同于宇宙里的任何事物。

18. 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人类拥有自由意志的观点,主张我们有做出自由选择的自由。

19. 行动者因果性(agent causation):人作为行动者可以导致自己行为的发生。而决定论认为,行为由不受行动者控制的因素导致发生。

20. 不相容论(incompatibilism):认为决定论和道德责任不相容。因果责任和道德责任不是一回事,二者可以分开:有因果责任而无道德责任,有道德责任而无因果责任,都有可能发生。

21. 相容论(compatibilism):决定论可以同道德责任兼容。

22. 神命论(divine command theory):道德是一套由上帝提出的道德准则,是上帝的命令,因而有权支配我们的行动。

23. 困境或二难推理(dilemma):一是上帝发现了道德真理,二是他发明了道德真理(神命论)。但两个回答都给宗教道德带来了麻烦。如果是前者,那就说明道德真理肯定已经先存在了,而且独立于上帝之外;而后者,是我们熟悉的道德规范,那他原本也有可能以别的什么方式来发明一套完全不同的诫命。假设上帝发明了一套在我们看来不符合道德的规则,那我们有责任去遵守它们吗?

24. 目的论观点(teleological view):自然法道德的基础是上帝的计划,但人类必须自己去发现如何实现该计划,即道德规范。这种道德建基于某种在世界上的目的或意义的理论。

25. 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m):人无法不追求自身的利益。如其为真,就可以排除做出符合道德行为的可能性,除非该行为恰好同自身利益相吻合。

26. 伦理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人类有权利甚至有义务不顾他人的利益而追求自利。

27. 亲缘利他主义(selfish gene[自私基因])你自私的基因会让你无私地对待那些与你有亲缘关系的人。你和这些人的亲缘关系越紧,你就越无私,而你对稍远一些的亲戚就会少一些无私。

28. 群体利他论(group altruism):群体若不发展起利他主义,便会灭绝。

29.互惠利他论(reciprocal altruism):一种相对局部、小规模的机制,人们心照不宣地同意互相帮助。

30. 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道德只被视作一种获取自利的手段。

31. 固有价值(intrinsic value):道德工具价值论的结果,没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除非人们就何为对错达成共识。道德被简化为自利,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32. 公共物品问题(public goods problem):把博弈变成了所谓的多囚徒困境。

33. 道德感(moral sense):把日常道德直觉包装成了一种伪道德理论,因此给不了我们任何有关道德的深刻见解,对道德推理也毫无帮助。

34. 善理论(theory of the good):善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哪些东西是好的(和坏的)。

35. 对理论(theory of the right):对理论则聚焦于我们的行动,告诉我们行为的对错。

36. 功利的人际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我们得把不同的快乐和痛苦用数字量化。要使最大化有意义,我们就需要数字。不仅如此,我们还得能拿这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与那个人的做比较。

37. 狭隘性(narrowness):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功利主义善理论太过狭隘,因为幸福只是善的一种。比如,知识和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在不考虑它们对快乐造成何种影响的情况下,被认为是好的。

38. 行动性(agency):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诺齐克)最重要的不完全是事物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而是我们是否真的完成了我们努力想要在人生中完成的那些事。

39. 邪恶的快乐(evil pleasures):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有施虐倾向的人折磨他人时的快乐,与受害者感受到的痛苦相比,有资格被说成是善吗?

40. 质量(quality):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大部分快乐会减弱,或者更常见的是完全消失。在经济学中,这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41. 无关性(irrelevance):功利主义的反对论之一。将道德推理建立在幸福概念之上是很大的错误。

42. 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它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功利主义只不过是结果主义的一个例子。

43. 道义论(deontology):主张道义的理论在定义正确的行为时,通常不是以幸福最大化为根据的,而是会遵循一系列限制我们有可能做什么的道德规则。

44. 行为功利主义(act utilitarianism):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取决于其预期的结果。

45. 规则功利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罗伊·哈罗德)功利主义应该是一种由法律或规则组成的道德规范。

46. 总督府功利主义(government house utilitarianism):该理论以西季威克的见解为基础,即功利主义是一种比较结果优劣的理论,但这和给予个人一种行为的动机是两码事。

47. 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定言命令]):它给出的指令,在某种程度上本身便是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并不是为了完成什么外部的目标。任何具体的绝对命令,比如“不要说谎”,只要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保持一致,便具有正当理由。

48. 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s):它们是有关如何达成某一特定目标的指令,不包含任何道德内容。

49. 行为准则(maxim of action):康德将准则的概念解释为“意志的原则”,并且将“意志”同偏好或情感做了区分。

50. 绝对义务和非绝对义务(perfect and imperfect duties):绝对义务适用于所有情况,具有普遍性。对非绝对义务的违背,从逻辑上来讲,可以成为一条普遍原则;不过,康德说,这会违背我们作为理性生物的天性。

51. 自律(autonomy):在康德看来,有道德的人是自律的(autonomous),自然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他或她在行动时,必须要像是在制定适用于所有理性生物的法律一样。

52. 他律(heteronomy):他律的人本质上就是那种在行动时或许出于自利,甚或出于对他人的同情,而缺乏自律的人。

53. 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有时也叫德性论。简单来说,一个道德上令人钦佩的人就是“有德性”的人,而德性则是指一套有价值的、坚定秉承的性格特征。

54. 境遇伦理学(situational ethics):在“实时”的伦理困境中,真正重要的是你所处的境遇本身,而不是你是哪种人。

55. 正义伦理学(ethics of justice[原则伦理学]):康德哲学以及功利主义提供的学说,且将女性的声音和关切排除在外。

56. 关怀伦理学(ethics of care):从女权角度思考伦理学的主要进路,但绝非唯一进路,它同样看重情境,关注每种具体情况的细节,而非追求一般化的公式。此外,关怀伦理学还主张,情感投入和个人关系,尤其是爱、同情和同理心这类关怀性质的关系,对于道德思考来说至关重要。

57. 政治责任模式(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model):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改变。根据这个观点,我们不应该执着于谁该为不公正负责这种“向后看”的问题,而是要集中“向前看”,问一问谁有能力做出有益的改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