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潜水艇》读后感100字

《潜水艇》读后感100字

《潜水艇》是一本由[日]伊坂幸太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水艇》读后感(一):潜水艇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信息时代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丰富,速度更快捷,但在效率更高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我们不加思考的接收这些信息,凭自己的想象迅速判断是非曲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语言暴力攻击他人。但我们很少会深入了解一个事件的全貌,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这本书其实是关于青少年犯罪和义愤的报复行动的一些思考。 我们在看到青少年犯罪尤其是威胁他人生命之类的案件时,总会认为凭什么因为他是孩子就放过他,这种人就应该直接枪毙。但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思考方式,这些孩子的行为大多有原生家庭的影响。作为法律,预防再次犯罪的意义应该大于惩治的意义,否则法律就成为了单纯的报复而已,与野蛮人毫无差异。

而关于义愤,作者提出了另一个犀利的问题:过失致人死亡和为了义愤报复他人致人死亡,哪个危害性更大?这很难回答,但结果都是毁掉两个家庭的后半生。

这本小说的情节,就像我们黑暗中摸索着那条引领着我们前进的绳索,慢慢勾勒出整条崎岖小路的全貌:它景色宜人,却荆棘丛生,如此而已。

《潜水艇》读后感(二):友情、爱、救赎——探讨少年犯罪之杰作

一直很佩服伊坂,就算是冷酷的、深刻的话题,也能写得很温暖。

从少年犯罪展开,写了如今与十年前两起车祸事件,《孩子们》中的阵内再次登场,十年前车祸事件受害者的好友(其父母亦死于车祸)为何会再次制造车祸事件,十年前的凶手又过得如何?除此之外,本书还写了恐吓与恐吓实施事件、如今这次车祸事件目击者——某盲人的电车遭遇及后继事件,对某天才少年也着墨颇多,伊坂多线叙述的能力再次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伊坂借阵内与武藤对蓄谋杀人不成及无意杀人展开的对话让我感触颇多,话说这两种人,或许前者更让人觉得可怕吧?对未成年犯罪与恐吓及恐吓实施均作出了深刻探讨。

随着真相一层层被剥开,无限的救赎与温暖便像排山倒海般扑来,让人唏嘘动容,该作中除了伊坂中永恒的爱与友情的主题外,还带着救赎与希望,实属完美!

以下略泄(慎看):如今的少年车祸事件实为该少年欲杀十年前的凶手,无奈突出导盲犬加之其车技不好,撞死别人,而某天才少年得出恐吓者欲在学校实施恐吓,内阵与武藤出击制止,十年前的凶手也出现,找内阵叙旧,述其救赎之路,顺带讲了讲如今与十年前犯案少年的成长环境与经历,然后是盲人证人电车遭遇后引发的带血闹剧,后面天才少年在带血闹剧后告诉受伤武藤如今少年车祸事件撞死之人可能是个恐吓将实施者,也没确定,诸君要什么结局就怎么想吧,其实,内阵为了实现对十年前车祸事件被害者之友(即如今车祸事件嫌疑人)的把当年被害者喜欢的烂尾漫画让漫画家画出来的承诺,求了漫画家十年终于成功的场面,还蛮让人感动的,至于带血闹剧中那位凶手(即电车上欺负某盲证人的那货),纯人渣,不解释!

或许在孩子犯罪这方面,对有些孩子该给予他们宽容与关怀,如此,他们还真有可能对社会予以回报呢!十年前车祸凶手那个孩子,不就一直在坚持吗:承认自己当初之过,还立志去救人,尽管屡屡受挫。

主人公内阵的形象更令我难忘,当今社会,兴许正缺少他这样的“傻瓜”吧?

《潜水艇》读后感(三):背后的真相

一个少年无证驾驶撞死无辜行人的事件发酵为社会媒体与群众议论的焦点,谩骂声一片,可是事实,真相到底什么?当家庭法院介入调查,背后的故事是黑暗,心酸,是讽刺,是永远不能抹去的伤痛。《潜水艇》以一个事件为导火索,挖出故事的真相,揭开陈年旧事,深入人心,直戳社会问题。

作者伊坂幸太郎,日本畅销作家,曾五度入围直木奖,作品屡次被改编成电影,代表作《重力小丑》、《金色梦想》等。《潜水艇》讲述了少年犯罪与法律罪罚的故事,十年时间,相似的案件再次重演,两位少年镜子般的对比,讽刺,救赎。在写作结构上,书中设计了多重“反转”、“意外”,让表面上简单的犯罪事件,谍影重重,一点一滴挖出棚冈佑真、若林的关系,揭开十年的伤疤。同时,笔者竟然用一只狗的闯入改变了棚冈故意撞人的想法,而更为讽刺的是意外的事故竟然受害者是可能制造犯罪的暴力者。一连串的“改变”将情节推向让人更多思考的深渊。

《潜水艇》以少年棚冈无证驾驶撞死无辜人为开端,家庭法庭介入调查,武藤和阵内作为案件的负责人,层层剥茧,揭开十年仇怨。棚冈曾经历过两次车祸,一次父母在车祸中离世,一次十年前好友荣太郎被撞死。他体验到身边瞬间消失的痛苦,永远不能被抹掉,他怨恨肇事者若林,少年法的不公平也让他心中愤怒,十年后的他仍然是少年,内心终于压制不住,用同样的方式复仇若林,可是意外的出现,让他和十年前的若林处在了同样的情况。若林,十年里一直在为自己的过失,自己的良心进行着救赎,无论多艰难,世人带有多偏见的眼光,他都坚持一个诚实的人,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人。想想棚冈的未来,若林给了他最好的答案。不仅想起贝娄的《洪堡的礼物》,西特林看到了洪堡的下场,他重新认识自己,开始了救赎,本书中的若林其实已经给了棚冈做出了一面镜子。不知道看到救赎的若林,棚冈心中会有什么,给人无限遐想。

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阵内,他是十年前案件的参与者,十年后他仍然是见证者,十年,他依然倔强,依然口无遮拦,依然直戳人的内心。他为了十年前棚冈的承诺,折磨漫画家八年,终于画完结局。他为了棚冈背后的真相,大胆推测,为了十年前的案件,一直关注着伤痛中的田村守。他用一连串的“猜想”借问武藤,让人发现他内心的无奈和纠结。

直面少年犯罪与少年法的社会问题,讨论少年法的判罚是否公平,在若林的事件上,个人觉得少年法偏向于犯罪方,若林的救赎让人看到新的希望,毕竟死者已逝,不能回来,而生者年纪尚小。但对判罚上,有点过于轻,毕竟是失去一条人命,不能轻判。

《潜水艇》告诉世人不能光看表面,要看到背后的真相。

《潜水艇》读后感(四):寻求真相,然后直面痛苦

真相才不会自己浮出水面 总得有人费力打捞。

但所幸这个世界,总有人不遗余力去寻找真相。

《潜水艇》部分延续《孩子们》里的角色设定:家庭调查官,又是那个怕麻烦又爱惹麻烦的阵内。家庭调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本书也继续以这项工作切入,层层深入那些“问题少年”。在我看来,第一人称的武藤更像是我们这群普罗大众,而阵内是少数的有意思有头脑有魅力的“明灯”。想起来初识伊坂幸太郎是因为这样一句话:“人生不是计算和进度检查什么的。人生或许应该是一边挠着头发‘我不懂啊,怎么这样啊’,一边前进。”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

故事的主线从一起案件开始:十九岁少年棚冈佑真无证驾驶,撞死无辜行人。在调查显示他为惯犯,还经常偷车开后,媒体与大众舆论霎时间轮番指责,要求着重判刑,并批判他为“目无法纪的少年”。

武藤和阵内展开调查,和棚冈面谈、找车祸现场的目击证人、找棚冈佑真的儿时好友……

在这过程中,真相被一层一层揭开。

他们发现棚冈幼年经历两次车祸,第一次带走了他的父母,第二次带走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们还发现棚冈为了帮幼年的朋友报仇,算准了当年撞死好友的那位肇事者的经过时间,排练多遍。最后,他们发现棚冈在踩油门的瞬间犹豫分神,被马路上突如其来的吉娃娃吓慌了神,在避开之间撞死了另一位行人……

棚冈曾是受害者,正因难以从被害的伤痛中走出,才逐步成为了加害者。如伊坂在书中所说,人们无法坦然接受“这就是命”,于是积累了更多的痛苦和憎恨,但无论多痛苦都毫无办法,所以人们拼命去寻找让自己妥协的点。但是,棚冈找不到。“为什么……不行”,我仿佛听到棚冈在愤怒嘶吼,为什么不行,那家伙曾经将他的好友送进医院,为什么他不能把那家伙送进医院?为什么?武藤无法回答,我也无法回答。棚冈经历丧失亲友之痛,但就是不能以牙还牙。为什么?不知道。当他经历无法度过的悲痛时如何自处?不知道。

罪与罚到底如何界定?当曾经的加害者和受害者互换身份,犯下的罪过能被宽恕吗?但是,这当中无辜的人,又为何要承受这份伤痛?如武藤所想,“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完全是因为飞来横祸而堕入地狱的人,为什么还要承受拼命寻找妥协之处的痛苦呢?”

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李晓明是一单随机杀人案件的加害者,他的父母和妹妹因此而遭受到很多来自网络、媒体、甚至是周遭朋友的攻击、非议和伤害。大部分的剧情里,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无法抚平曾经的伤害带来的痛苦,他们很难去重建生活。有人酗酒,有人隐姓埋名,也有人在崎岖不平的真相之路苦苦追寻。

伊坂的《潜水艇》和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对于罪与罚的探讨,是大多数人都疑惑却又无法解决的:造成伤害的一切已经无法挽回,虽说时间可以抚平伤痛,却不能将悲伤化零。逝去的人已经逝去,还存在的人该如何存在?

书和剧都没有给出答案,但他们都做了同一件事:寻求真相,然后,直面痛苦。唯有如此,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感谢伊坂让我去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书里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像是喜欢钻研网络的问题少年通过观察人们在网络发表的暴力语言,间接阻止了一项恶行。后来他发现一位极度危险人物,但是这个危险人物已经“不幸”在棚冈的车祸事件中丧生。看到这里,天晓得我的瞳孔被放大多少倍。世事难料。虽说我松了一口气,可是这也不能说棚冈做了一件好事,只能说,坏人终将得到报应。

伊坂真会抚平读者心里的“伤痛”啊~

《潜水艇》读后感(五):在对待熊孩子这件事上,伊坂比谁都认真

读《潜水艇》的时候,时不时会产生一种自己在听相声的错觉。

一边是讲话无厘头,做事丝毫不讲规矩的怪人阵内;另一边则是表面一本正经,实际上却吐槽能力MAX的武藤——两个人真的像极了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只是,这两位调查官每天需要打交道的不是德云社底下的那些“积极接梗”的观众,而是一群配合度极低的少年犯。

熟悉作者伊坂幸太郎的人,大概会有印象,青少年犯罪一直以来都是作家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主题,从他的成名作《奥杜邦的祈祷》、《重力小丑》,到他专门以少年犯为写作对象的《孩子们》,伊坂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在推理作家中恐怕无人能及。

在这些以青少年为主角的作品里,伊坂充分显示了他朋克少年的本色和法律专业出身的素养。通过一个个极其有张力的故事,他一直试图引导读者们去思考什么是“法律”、“正义”、“舆论”和“伦理”,而这些浸透了成年人思维方式的观念,又是如何与孩子们的世界产生了碰撞。

作为《孩子们》的续作,《潜水艇》也延续了这样的写作主题,但这一次,伊坂显然更加用力了一点。如果说在《孩子们》中,小说的主角还是怪人阵内,少年们更多时候只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由此凸显阵内的与众不同;那么,到了《潜水艇》,这个舞台显然则已经完全让给了这些令人头疼的“熊孩子”——棚冈、小山、若林,这三位彼此看似毫无关联的少年犯,各自的命运却因阵内与武藤的工作在不经意间被串联在了一起。

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熊孩子”似乎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甚至偶然出现了“熊孩子玩脱了伤亡”这样的新闻事件时,下面也都是一片叫好的声音。至于少年犯,那更是罪无可赦、不能饶恕,无论是日本的《少年法》、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好像都因为它们的“宽容”成了成年人们攻击的对象。

然而,当整个社会陷入到了极度的个人主义中,人人都只关心“惩罚”而不在乎“原因”时,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些大人眼中的“熊孩子”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共同塑造的结果。他们或被家庭忽视,或被社会排挤,或者则是因为不满于成人世界的规则而变得反叛,最终因为缺少他人的引导陷入偏执,酿成恶果。而在犯下罪行后,这些孩子更是需要面对舆论的连番轰炸,仿佛个个都是十恶不赦,却没有人去反思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经历和情感,孩子们内心又经历过怎样的痛苦。

或许与个人经历相关,或许是因为深受音乐和电影的影响,与社会上这种谴责熊孩子的普遍情绪相反,偏爱“反叛”与“反抗”的伊坂则始终保留了一份对孩子们的同理心。如同戈达尔的《四百击》或尼古拉斯·雷的《无因的反叛》,在伊坂的笔下,那些不被成人社会所容纳的孩子们始终显示着他们的善良的一面,他们犯下的那些罪行,更多时候都不是纯粹的“恶意”,而是因无法在成人世界中容身,或者因不愿参与那个世界导致的“恨”。

正是因为注意到了这点,认同于孩子们的伊坂才会一次次地强调:就算是那些最令人讨厌的熊孩子,也绝对不是罪无可赦的。大人们需要做的是应该是给予他们爱,帮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引领他们成人,或者用阵内的话说,就是“创造奇迹”,而不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孩子,自己则毫无反思地敲打着键盘,叫嚣着“《少年法》真是太宽容了”。

在侦案技术越来越先进,犯罪却越来越低龄化的今天,逮捕一个 “熊孩子” 、惩罚一个 “熊孩子” 恐怕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是,这些孩子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做错,而我们这些大人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当所有的这些现状被人们不加反思地接受,那么,一个个的气泡就会在水底聚集起来,一点又一点,组成一艘在水底潜伏的潜水艇,直到某天因为受到刺激,才冲出水面发起攻击。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我们去谴责一个熊孩子,也再也无法弥补因攻击而失去的东西。

这是一个孩子们的故事,它同时也属于孩子般的作者伊坂幸太郎,和孩子般的调查官阵内。或许,也正因为他们还像是孩子,他们才能抱有最大的热情,去试图与一群孩子沟通,慢慢地拆解掉那艘水底里的潜水艇,创造孩子们的奇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