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考上瘾的读后感大全

思考上瘾的读后感大全

《思考上瘾》是一本由[日本] 斋藤孝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上瘾》读后感(一):2022年第140本,思考上瘾

#阅读打卡#《思考上瘾》斋藤孝 计划阅读150min ,实际阅读108min,完成率100%

摘录:

他们如果真正认真的话,应该全力拿出自己的创意和意见。换言之,拿不出创意和意见的人仅是做出“认真的样子”而已,实际上是极其不认真的。

感悟:

我是觉得很奇怪,经常会收录斋藤孝的书放到书单上来阅读,原来习惯并善于思考的他,竟然写了800多本书!

《思考上瘾》读后感(二):“思考”是什么?“思考上瘾”又是什么?

信息时代的优势就是,自己发表的感想,一定会有人浏览;如果能得到善意的评价,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这句话源自于书上,恰好也激发我写下书评的热情。

最近的日子,常常让我陷入了沉思,恰好遇到齋藤孝的《思考上瘾》( 『思考中毒になる! 』 ) ,好奇驱使,想知道“思考”是什么?“思考上瘾”又是什么?

想不到,看完之后,发现自己正是一个“思考上瘾”的人。书中分为多个章节分析“思考”以及思考的好处,不同章节的观点却能够相互call back(呼应)。然而,最让我震惊的是,书中的观点居然没有一条让我反感,或者不认同。反而看到书中的一些举例的时候,会想起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叹一句:原来这样,好像还真的是这样。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有意引导,将观点与我的现实相互连接,加深印象和思考。

对我来说,书中比较深刻的内容总结如下:

①真正在思考的人,所想的内容是具体且有细节,例如说当我画画的时候,我希望把这朵花画得更加真实,我想到的是利用“光影”衬托,而“光影”就是具体。相反,如果一个人看着好像“很认真的思考”,可能并不是真的在思考,而是犹豫不决。无法具体说出思考中的细节的人,一定是没有思考,或者有所隐瞒。

②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判断力和表达能力都很优秀。诙谐幽默的人往往是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三者完美结合。感觉现在大环境对“幽默”都有歧义了,在我看来,真正的幽默是无论何人听到的时候,是觉得好笑且有意义,而不是哗众取宠,因为搞笑而搞笑的话。当时看到书中的例子,立刻想起了张77,近年来,让我感到幽默谦虚且才华横溢的人。想起来,他还是学校辩论队队长,还真是又和现实相重合。

③最简单锻炼思考力的方式:分析所喜所爱,可以是爱豆、身边的人、或者想到的一切,为什么为之心动?

④思考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最好的锻炼方式是阅读,可以将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沟通与表达也是思考,同样也是锻炼的好方法。

⑤固执己见=思想僵化。

全书阅读之后,我感叹到:尽管没有真切感受到如今的“思考”对我的直接作用,像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但回顾过去,思考一番,却应该是因为在我看来工作这样复杂的社会面上,并不适合我表达自己。反倒是在校园中,我善于沟通,而同学也喜欢让我教他们做题,在这样沟通与表达之下,锻炼了思考力和表达力,我的成绩更进一步。

另外,最让我诧异的是书中的观点和我的思维高度契合,又不得让我感叹:难道,这是因为日剧看多了?从而有点“日式思维”,这些看法总是非常务实。 最后,又不得不感叹,我真是“思维上瘾”。总言之,思考使人进步,思考上瘾使人更加进步。

《思考上瘾》读后感(三):学会动脑思考,摆脱胡思乱想

思考与“想事儿”不是一回事。

日本专家测试过,人在胡思乱想时,或者臆想,或者浮想联翩时,大脑前额叶的血流速度并不是很快;而在人大声朗读英语、汉语、日语时,大脑前额叶的血流量更大。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认为的想事情就是“动脑子”,其实并不准确,对于大脑的使用和训练,还达不到简单朗读的水平。

所谓的“想事儿”,不管是想高兴的事情,还是为某个事担忧,其特点是反复进行同样的思考,大脑结构中的运行是反复兜圈子。很多中小学生写作文,上班族写总结、提案、方案,经常会出现想了一整天,结果还是没法动笔,这就说明反复进行同样的、低质量的想,其实还达不到动脑思考的地步,所以花费很多时间还是没有进展。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动脑思考”,而不是陷入低层次的“想事儿”,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因此提高效率。

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家长都喜欢收看足球比赛,比如男足世界杯、欧冠联赛。如果只是当成休闲的“看比赛”,确实也会获得很多快乐,对于重大赛事进程中的变化尤其是戏剧性变化会感到震惊。但还有另外一种“看比赛”的方式,那就是认真“做功课”,重大比赛前对两队进行认真分析,尤其是知名球星的状态、配合等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对两队以往交锋的情况有所把握——这种情况下,“看比赛”其实就是对自己分析判断进行校验。保持这样的习惯,会让自己的思维水平得到训练,加深对于足球运动的规律、重大赛事运行特征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替换人类岗位,也就是“机器换人”是无法逆转的现实。人工智能相对于人类自有的智能,有其短板所在,也有其优点。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且更加应当注意培养“动脑思考”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从而具备适应复杂工作的素质,这无疑在“机器换人”背景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新出版的《思考上瘾》书中,日本畅销书作家、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指出,要学会“动脑思考”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逐渐提高思维水平,首先要确定主题。这个主题可以与学业或者工作有关,也可以与爱好或者社会、经济、文化的现象有关。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世界杯、欧冠联赛,或者NBA。家长可以跟孩子共同收集信息,经过讨论,参照媒体的报道、专家的看法,形成一个主题。然后按照这样的主题系统地汇集信息,包括过往的赛事报道、球员信息、运动科学知识、赛事举办地的天气以及场馆特点、球队战术打法、球队“顺风球”和“逆风球”状态的各自表现、球队与球迷群体和媒体(大众舆论)的关系,等等,进行思考分析。这一过程中,家长、孩子都可能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可以将之进行简明扼要的记录(只写自己的思考判断),然后有意识地推动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记录转向同一问题的其他切入点、重点。

又比如,可以选择孩子某一课程的一个主题,家长提供辅助,由孩子做主对该主题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拓展,然后再得出思考的主题,如上所述,继续收集信息,进行思考,记录想法、交换想法,再到网上搜寻相关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予以验证。

思考的大忌,就是追求“完全正确”。我们看《三国演义》,就知道“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也没有做到思考的百分百正确。按照《思考上瘾》这本书的观点,家长在培养孩子“动脑思考”习惯时,要明确表达思考过程重于结果,如果孩子经过研判,却没能得出正确的比赛结果,或是在推导课程相关的某类知识主题时出错,家长则应当鼓励其继续保持这样的研判方式,不要拘泥于结果,而是要复盘自己的研判方式,找出出错的问题所在。

《思考上瘾》这本书指出,人在相对紧张、存在任务完成时限的压力情况下,更可能达成更高的效能。因此,在培养“动脑思考”过程中,家长需要重视的一个衡量标志就是孩子能否真正实现全神贯注,要给予一定的思考主题完成时限,为之排除必要的干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