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100字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100字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是一本由[英]卡罗琳·芬克尔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元,页数:6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利用二十天的时间读完的,本来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历史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因为之前读了关于地中海和马耳他骑士团的书籍,想顺便了解下这个历史上给欧洲造成无数伤痛至今仍在影响巴尔干和高加索政治格局和文化的历史第一伊斯兰帝国。

因为本书将帝国600年的历史浓缩在了500多页正文的书里,所以很多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君士坦丁堡之战” “马耳他之围” “罗得岛之围”“勒班陀海战” ” “维也纳之围”等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如果想详细了解,还需要读《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大围攻1565》等书籍。另外推荐两部比较好的纪录片,BBC的三集纪录片《奥斯曼帝国》(主持人居然是个黑人)和6集纪录片《君士坦丁堡1453》以及《西蒙里夫带你游土耳其》等。

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坦布尔是我到过的第一座欧洲城市,经过几次伊斯坦布尔的机场长时间转机后,在2014年的8月初利用近12小时的转机时间,提前办好了过境签并约好了同事,走马观花逛了逛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应该是各国里唯一一个不喜欢它却又很想去旅游的国家。对它有一定了解,对今天近东问题乃至新疆问题也就有了进一步了解。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二):大量运用一手文献是最大亮点

前不久读到土裔德国学者苏莱雅·法洛希总结近几十年来奥斯曼帝国史研究新动向的一篇短文,她特别提到两点:一是原始档案的公布与整理,让学界得以摆脱长期以来从西方视角看奥斯曼帝国的局限与误解;二是除了奥斯曼与欧洲的关系外,对她与阿拉伯半岛、埃及乃至印度伊斯兰国家间关系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让我们得以建立起了对这个广域帝国架构的全面认识。值得高兴的是,法洛希提到的这两点在芬克尔的这本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芬克尔客居土耳其有年,谙熟历史语言,能熟练运用一手档案,在本书中频见原始文献的大段征引,令叙事生动而翔实。她依靠内外视角的结合与互补,澄清了许多对奥斯曼帝国历史的误解和前人阐释未尽之处。例如在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勃兴之前,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统治远比在安纳托利亚更为稳固,这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巴尔干诸国纷纷独立之时人们难以想象的。又例如最后一位专制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的三十年为何一举终止了坦齐马特(西化)改革,重新祭出普世伊斯兰帝国大旗?这绝非他个人的盲目冒险,而是基于对当时内外局势的判读。随着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扩张阶段,扶植奥斯曼近代化的国际环境已不具备,19世纪的丧师失地,令奥斯曼帝国损失了大片基督徒占人口多数的领土,进一步削弱了西化改革的基础。 遗憾的是,这样的政策大转向也未能挽救奥斯曼,虽然伊斯兰世界普遍将苏丹奉为精神领袖,但在政治上却积极挑战帝国。除了与伊斯坦布尔素来不睦的也门和汉志,阿尔巴尼亚的穆斯林同样寻求独立,连帝国东方的大本营叙利亚也涌动着建国渴望。应该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伊斯兰帝国梦想的幻灭预示了凯末尔时代的国家建构,“大奥斯曼”让位于“小土耳其”,“土耳其人”这个曾经的贬损性称呼,成为了凯末尔主义在安纳托利亚打造一个小疆域民族国家的核心身份,东西方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也是库尔德人民族定位的纠葛之源。可见,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深刻影响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政治议程。 关于奥斯曼帝国的通史类著作,国内已有数种,笔者目力所及,本书应该是目前篇幅最厚重的一本(正文600页,版权页字数70万字),这本初版于2005年的著作,也为有意进一步了解奥斯曼帝国史的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份涵盖了原始文献在内的博赡而时新的参考书目。 芬克尔在前言中期许本书能够为有兴趣了解奥斯曼历史的普通读者提供一部有趣而新颖的著作,也能为有志研究奥斯曼帝国的历史系学生提供一本好用的单卷本教材,我认为她的期待圆满达成了。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三):扫雷

1(致谢页1行12)这里漏译了another oasis for the Ottomanist。 2(致谢页2行18)这里有歧义。 3(致谢页3行3)原文明明是the black sea,不知道为什么译成“北海地区”。 4(致谢页9)这里漏译了Vic-i büzürg and Vic-i sagir。 5(序言页7行13)“要求政府宣布”应为“要求各国政府宣布”。 6(序言页7行29)“一些关联性”应为“一些连续性”。 7(序言页8行22据下文,“叙述传统”应为“传统叙述”。 8(序言页11)Celebi应为Çelebi。 9(序言页13行10)原文明明是to use a modern name would have been an anachronism too far, and idiosyncrasy seemed a lesser sin,译者居然自己编了一个说法。 10(序言页13行11)这句话完全错了。 11(序言页13行17)“引用到的章节”应为“引用到的段落”。 12(页2行21)“美梦”应为“预兆”。 13(页3行5)据下文页14,“奥斯曼驾崩的1323年”应为“奥斯曼驾崩的1323至1324年间”。 14(页3行7)这里漏译了the visible success of Osman and his descendants。 15(页5行6)“喀喇昆仑山脉的蒙古可汗”应为“哈拉和林的蒙古可汗”。 16(页5行23)据上文页4,“罗姆斯苏丹国”应为“罗姆苏丹国”。 17(页6行6)原文是become the sole inheritor of both these states,应为“成为这些小国的唯一后继者”。 18(页6行10)原文明明是Latin,译者居然译成了“罗马尼亚”。 19(页7行3)“奥斯曼埃米尔国”应为“土库曼埃米尔国”。 20(页8行14)“土库曼埃米尔”应为“土库曼埃米尔国”。 21(页19行11)“14世纪30年代夺下的埃迪尔内”应为“14世纪60年代夺下的埃迪尔内”。 22(页21行4)这里有个脚注,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23(页25行2)“妹妹奥利维拉”应为“姐姐奥利维拉”。 24(页33行13)据页32,“斯蒂芬·拉扎列维奇”应为“斯特凡·拉扎列维奇”。 25(页37行2)“安纳托利亚西部的锡诺普港”应为“安纳托利亚北部的锡诺普港”。 26(页43行14)“河水流入的一座湖泊”应为“河水流出的一座湖泊”。 27(页45行4)据页23,“自己的弟弟雅各”应为“自己的弟弟雅各布”。 28(页48行15)据页51,“杜拉德·布兰科维奇”应为“乔治·布兰科维奇”。 29(页49)为什么一会儿教皇,一会儿教宗? 30(页50行23)“瓦迪斯瓦夫一世”应为“瓦迪斯瓦夫三世”。 31(页51行23)“穿过巴尔干和河谷”是什么鬼? 32(页57行1)“如梅利城堡”应为“鲁米利亚城堡”。 33(页58行21)这里有个脚注,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34(页61行26)上一行明明还是“耶迪库勒堡”,这里怎么就成了“雅蒂库勒堡”? 35(页67行27)“马加什·科维努斯”应为“马蒂亚斯·科维努斯”。 36(页70行10)据页58,“乔治·斯弗朗齐斯”应为“乔治·斯弗兰齐斯”。 37(页74行3)据页3:“托鲁斯山脉”应为“托罗斯山脉”。 38(页81行19)“从南方的大草原被带进奥斯曼宫廷”应为“从北方的大草原被带进奥斯曼宫廷”。 39(页92行24)据页69,“阿哈迈德帕夏”应为“艾哈迈德帕夏”。 40.(页95行2)据页97,“皮埃尔·道布森”应为“奥布森的皮埃尔”。 41(页110行8)猛立·格莱是赛利姆的岳父,不是苏莱曼的岳父。 41(页126行7)“查理士五世”是谁? 42(页131行14)据页142,“1503年”应为“1530年”。 43(页144行25)根据匈牙利人的习惯,“亚诺什·西吉斯蒙德”应为“西吉斯蒙德·亚诺什”。 44(页145行15)哈迪奇是苏莱曼的姐姐,不是妹妹。 45(页154行6)亚齐生产的是胡椒,不是辣椒。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四):详细展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成就与文明特色

最早了解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身影,是在历史课本中(北师大版)“早在中世纪后期,西欧人就享用来自东方国家的香料、丝绸、宝石等物品,来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的东方商品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东方商品在欧洲价格昂贵,所以贩运起来十分有利可图。但是15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使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猛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第8页)

如果我们对于世界近代史细加探析,便会发现,每个重大历史格局的演变中,总可以觅得土耳其的隐约身影。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中,也会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幕后暗潮涌动,这股力量就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帝国,它横亘欧亚非三大洲,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路线。它的一举一动,对欧亚大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却渐渐衰落,沦为备受欧洲压迫、剥削的“欧洲病夫”,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

那么,奥斯曼帝国是如何从一个边缘部落成长为一个大帝国,又是如何从一个强盛的帝国沦为备受欧洲压迫、剥削的“欧洲病夫”,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的?

《奥斯曼帝国1299—1923》是第一部以内部视角描写奥斯曼帝国崛起至衰落历程的著作,完全摆脱西方中心和东方主义视角。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3世纪末建国起,至1927年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

本书的作者卡罗琳·芬克尔,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奥斯曼史博士,奥斯曼研究专家,在伊斯坦布尔生活多年。其他著作包括土耳其语写作的《战争的管理:奥斯曼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1593—1606》与《奥斯曼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1500—1800》。

01.

奥斯曼帝国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了在小亚细亚的扩张之路。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历代苏丹的对外扩张,这个庞大的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扼住大陆交通的咽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帝国之一。

由此奥斯曼一世也许是历史上名声最响的帝王了,他的名字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国号延续了600多年。在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史中,最为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和整个欧洲的对抗。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是源自一场大梦。第一位苏丹奥斯曼一日夜宿在圣人艾德巴利家中,在梦中:奥斯曼望见一轮明月之圣人胸中妍妍升起,迎面飞来沉入自己胸中。一棵大树自他的肚脐长出,树荫笼罩全世界。树荫之下并有山岭,条条溪水自各山山脚流出,有人自潺潺溪流中取水而饮,有人径取溪水莳花弄草,亦有巧匠引水建造喷泉。

奥斯曼醒后,他将梦中所见告知圣人,圣人答曰:“奥斯曼,吾子,恭贺你!真主已将皇帝宝座赐给你和你的子孙后代。我的女儿玛尔红亦将成为你的妻子。”

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拜占庭帝国皇帝,攻占了孔亚,并迁都于此。

1354年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苏丹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曾压过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区的优势。在16世纪鼎盛时期,曾经拥有能和古罗马帝国抗衡的强大国力,几个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不仅对欧洲,同时也对伊朗和其他伊斯兰国家造成了军事上的威胁;奥斯曼的建筑师建造了雄伟的清真寺,它们的轮廓构成了伊斯坦布尔和其他许多城市的天际线;帝国的法律体系不断改变着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

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奥斯曼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奥斯曼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而奥斯曼帝国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及葡萄牙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

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垄断了欧亚大陆的贸易。当时欧洲国家要想与东方进行贸易,必须接受奥斯曼帝国的盘剥。

02.

奥斯曼帝国为军政合一的军事性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设有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苏丹,被认为是帝国最高统治者。

奥斯曼帝国每定都一处,皆大幅改革当地经济,使其成为新政经中心。帝国掌控东西贸易之咽喉,堵塞了欧洲向东的陆路交通,迫使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航海家循海路前往东方。帝国亦控制了马可·波罗所用的香料之路。

正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抵达巴哈马时,土耳其的国势正处于高峰,其经济影响力横跨三大洲。现代研究奥斯曼帝国的学者认为,奥斯曼帝国与中欧关系的转变是源于海路的开通,西欧打通了绕过中东和地中海的远洋路线,使陆路的重要性大减,从而导致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实际上的由盛转衰,其实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早。这个衰落过程还不是由奥斯曼人自己引起的,却因为奥斯曼应以为傲的成功制度,而对帝国本身造成了超乎想象的破坏。骄奢淫逸的帝国贵族从未平等地对待过帝国内被征服的各民族,而是实行残暴的高压政策。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愤懑情绪增长。1730年9月,伊斯坦布尔爆发人民起义。到18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也掀起争取独立的斗争。

在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令西方的国家主义思想引入奥斯曼帝国,使帝国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国内滋生了不少革命政党。

民族主义兴起对19世纪的帝国影响深远,还影响着二十世纪初帝国的国策。许多奥斯曼土耳其人质疑当时的国家政策,一些人认为种族冲突源自外部,与行政无关。帝国在那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应付民族主义的能力也备受质疑。

在奥斯曼帝国最后的日子里,内忧外患的帝国在野蛮的贵族指挥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惨案。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屠杀并没有减缓奥斯曼帝国的分崩离析,反而坚定了内部各少数民族反抗帝国残暴统治的决心,

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土耳其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

土耳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国家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奥斯曼帝国1299—1923》用16个章节叙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早期奥斯曼苏丹为领土扩张、国家强盛所做的各种努力,奥斯曼人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时的各种反应,也有奥斯曼末期各种势力挽救国家于颓败的努力,并在其中展现了奥斯曼的成就与文明特色。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五):奥斯曼帝国的制度对其六百年兴衰成败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1299-1923》是奥斯曼研究专家卡罗琳·芬克尔的作品,被称作“英语世界第一部以内部视角描写奥斯曼帝国崛起至衰落历程的著作”。奥斯曼帝国绵延六百年,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崛起为世界瞩目的泱泱大国,其后又逐渐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被称为“欧洲病夫”,最终千疮百孔的帝国回春法术,难逃崩溃的命运。

通读《奥斯曼帝国:1299-1923》后能明显感觉到,奥斯曼帝国从极盛到衰败的转变,都与其制度的影响密不可分。

奥斯曼帝国前期的苏丹们,基本都是喜欢率领大军亲征四方、擅于开疆拓土的战士苏丹。比如穆罕默德二世掌权30年,率军亲征了18次,果断是个尚武的苏丹代表。正是他们一代代的努力,带领奥斯曼帝国迅速壮大起来。虽然说多数王朝在初期都会出现几个类似的名君,能够把草创的基业推向强盛,但奥斯曼帝国的继承人制度的确在培养强有力的继承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奥斯曼帝国这种厉害的继承人制度,就是一切凭实力说话。前一位苏丹根本不指定继承人,“由真主决定”。这听起来很浪漫实际上非常任性而残酷。也就是说,谁强谁上,能抢到苏丹之位就是王者。所以,在帝国早期,出现了很多次兄弟相残的悲惨事件,搞得那些善于“文过饰非”的编年史家们得挖空心思才能把兄弟争夺苏丹之位的过程写得云淡风轻。不难想象,跟自家兄弟一路拼杀走上苏丹之位的胜利者们,他们对武力的嗜好和对外侵略的野心都融入了血脉。

其实,这种制度也有一个很大的隐患。苏丹把作为竞争对手的兄弟们都杀掉了,自己又好战,万一在没有生出男性子嗣的情况下命陨战场,帝王血脉一断,大概就要改朝换代了。不过,幸运的是,奥斯曼帝国早期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

当然,敢实行这样的制度,帝国还是有一定准备措施的。比如,至少从穆罕默德二世时代开始,每位妃嫔只准生一个儿子。“一母一子”政策保证苏丹的所有儿子都拥有相同的继承权。每一位妃嫔都会全力支持自己惟一的儿子,不至于因为多子而必须取舍和分心。至于母亲及其家族能给王子多大的支持,就看王子各自投胎的运气了。不过,这个政策后来因苏莱曼一世盛宠许蕾姆苏丹而被打破,这是题外话了。另外,苏丹会把王子们派去各省担任王子总督,这也给了王子们锻炼治国才干、储备力量的机会。更被苏丹中意的王子,还会被安排在离苏丹比较近的行省,当前一任苏丹过世时,让他们拥有比其他王子提前到达的优势。

也不是前期的每一位苏丹都经历过兄弟相残。苏莱曼一世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他没有任何竞争者,顺利继位。不过,他的幸运有可能来自于父亲“冷酷者”塞利姆一世的强硬手腕。根据作者推测,他可能存在一些兄弟,并且这些兄弟们很可能因为父亲塞利姆一世要防止出征时爆发内乱而被处死。没有文献资料证明这个推测,所以,我们姑且相信苏莱曼一世的确拥有无比的幸运。

总之,凭实力说话的继承人制度,加上“一母一子”以及王子担任行省总督的政策,在奥斯曼帝国的早期有效培养出了一个个能征善战的战士苏丹,为帝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说来奇怪,从塞利姆二世开始,苏丹们抛弃了先祖们爱好亲征的习惯,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塞利姆二世从来不远离伊斯坦布尔,最远只去过埃迪尔内的皇家猎场。其后的穆拉德三世和穆罕默德三世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愿意宅在私人寝宫,也不愿去议事厅讨论国事,对大小国事的决策都通过书信传达给大维齐尔,开启“遥控治国模式”。之后的苏丹们大多喜欢待在皇宫里享乐,干脆把政事丢给大臣们,很少率军亲征,即使亲征也是迫于形势要求当个摆设,再没有早期战士苏丹们的雄心和风采。

苏丹变软弱,可能跟他们继位的状况变化有关。当塞利姆二世突然去世时,长子穆拉德三世才20岁,他自己并没什么治理行省的经验,那些未成年的弟弟们尽管没给他带来什么威胁也被处死。穆罕默德三世继位时同样处死了所有年轻的弟弟们。很显然,继位的苏丹们开始变得年轻化,缺乏治国经验,没有从以往培养出富于野心并拥有实力的先祖们的继承人制度中获得有益的锻炼。所以,他们变得性格软弱、实力弱小也不足为奇。

这个时候,帝国对王子们的培养制度早就废了。连苏丹都不亲征了,那王子们就更不用学习怎么带兵打仗了,让王子管理行省、锻炼才干的制度也直接被废除了。从穆罕默德三世时期开始,王子们不但不被授予任何公开职衔,还直接被限制在后宫之内,和公主们一样被圈养起来。这看起来像是苏丹自废武功放弃了帝国大权,也是苏丹的权力变弱的一个标志。

苏丹的这种转变,早期还没显示出太大影响,但久而久之,最高阶的大臣大维齐尔便逐渐掌握了控制国家的实权,后来推出的终身包税权又养肥了地方势力,给帝国埋下长久隐患,皇太后也开始走上了权力的舞台参与政务。于是,王权走弱,帝国实权渐渐旁落、分散,各方派系逐渐兴起互相争权。所以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发现,苏丹们慢慢变得没什么存在感,如同傀儡一样躲在宫里。掌控国事的先是一个个在历史上留下响亮外号的大维齐尔们,大维齐尔甚至可以不经苏丹同意而自行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仿佛他们才是帝国真正的主人一样。再后来,大维齐尔也渐渐力有不逮,难以控制不断壮大的地方势力。帝国变得越来越松散,冲突不断。

长此以往,无权的苏丹终有一天保不住自己的地位。不出所料,很快,穆斯塔法一世就成了奥斯曼王朝第一个被宫廷政变废黜、而不是被王室成员政变推翻的苏丹。以后被宫廷政变废黜的苏丹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苏丹彻底成为各方势力角力的傀儡。

在帝国早期,战士苏丹们手握强权,牢牢掌控着整个帝国。那时候,素来桀骜不驯的禁卫军也掀不起多大的浪,有实力的大维齐尔也可能因为某次失败被处死,苏丹的权威不容置疑。到了帝国中后期,软弱无权的苏丹们再也控制不住大维齐尔、禁卫军、地方豪族等各方力量,只能任由摆布,即使有心想扭转帝国局势,也往往无力回天,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帝国的中后期,苏丹自身的能力变弱,无力管控大臣和军队,还放弃了让王子总督行省的有效培养制度,终身包税权制的施行也实实在在地把原属中央的收入分散到地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苏丹王权旁落,大臣和地方豪族做大,苏丹变成了各方势力的傀儡。

奥斯曼帝国实权的旁落和分散地方,不断撕扯着这个曾经的大国,使得奥斯曼帝国在后期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对外战事不断失利,失去很多土地和人口,经济更是一团糟糕,军队和各方势力都集聚了太多不满,蠢蠢欲动,民众也苦不堪言,革命党派兴起,各地叛乱频发,就像随时会倾塌的大厦。

实际上,奥斯曼帝国末期的苏丹们的确是想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努力挽救国家,只可惜帝国早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治标不治本的修补措施也无济于事。

奥斯曼帝国从开始就是崇尚武力的,甚至可以说是以武力为本。早期的苏丹都是战士苏丹,苏丹亲征横扫四方是人民最为怀念、也最想重现的帝国光辉和荣耀。然而,经过几个世纪的变化,世界局势早已不同往日,外交的重要性逐渐赶上甚至超越了军事的影响,西方的科技、政治和法治制度优势也凸显出来。苏丹们意识到光靠武力已经行不通了,也在努力适应新时代,并向西方学习,尝试进行各种改革。

禁卫军制度在早期壮大了帝国的军事实力,支撑了帝国扩张的军事需求。但发展到帝国后期,早已变成帝国的累赘,不但毫无防卫国家的能力,还埋藏着腐败的隐患和不安的因素。但是,几个世纪以来民众对禁卫军的认可和崇拜早已根深蒂固,苏丹想要推行进行军事改革、另外培养新的军队,就像触碰了帝国的逆鳞,引起了从豪族到平民上下一致的不满,引起更多叛乱。

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等级划分制度,奠定了帝国社会秩序的基础,同样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当苏丹推行的改革措施触及这两方利益时,也同时引起了双方的不满和反抗。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试图在奥斯曼帝国进行一次社会秩序重整,开启“坦泽马特”时代,并寻求一种让各个民族共享的奥斯曼公民认同。但其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拉大了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裂痕,还引起了民众、军队、新兴革命团体更多的抵抗和叛乱。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抓住宗教信仰这最后一根稻草,寻求苏丹-哈里发双重身份的统一,试图强化伊斯兰教对民众的影响力,重新塑造民众凝聚力和对苏丹的忠诚,最终也未能得偿所愿。

禁卫军制度、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等级划分制度让早期帝国获益,得到了民众几个世纪的认可,在末期却逐渐变质,成了帝国的顽疾。让帝国受损、地方豪族做大的终身包税权制也是如此。这些制度都拥有庞大的地方力量和民众支持,难以改变,拖着帝国走向崩溃。帝国后期的苏丹们的确很努力地想要通过各种改革来拯救国家。但是,当他们的改革措施与根深蒂固的帝国制度相抵牾的时候,必然遭到激烈的反抗最终失败告终。

通过《奥斯曼帝国:1299-1923》纵观奥斯曼帝国绵延六百年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到,制度的有效与否一直影响着帝国的走向。有效的制度伴随这个庞大帝国的崛起,不当的和变质的制度也必然引起它的衰败和灭亡。一个帝国的兴衰历程,自然有复杂的影响因素,难以一言尽述,但其制度的内因影响的确不可忽视。

2019.08.29雾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