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100字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100字

《苏丹的犀角》是一本由作者:戴芸 / 绘者:李星明著作,21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一):国内非常好的儿童绘本,应该被更多的人读到

适合4岁以上小朋友亲子共读

孩子现在幼儿园大班,这些年陪她一起看过很多儿童绘本,苏丹的犀角是我很喜欢的绘本,这本书讲诉的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故事。是蒲蒲兰绘本出版,由国内两位年轻的作者和插画师合作的作品,我觉得品质非常好。早些年我也更风,买过一些网上风很大的儿童绘本,大部分是国外的作品,得过各种奖呀什么的,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我发现很多作品翻译过来,小朋友看了觉得没有什么共鸣(看不懂,不理解,)毕竟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很不同。(不是说作品本身不好,而是文化差异)于是我就开始给孩子找找我们本土的绘本。

儿童绘本,我觉得绘画非常重要,毕竟小朋友识字不多,只能看看图,这本的画风很美而且很细腻。整本书用了3个色调来表现犀牛的童年(橙红色),青壮年(蓝色),老年(淡淡的黄绿色),书的最后一页绘者画了粉色的夕阳,来表达梦境的颜色,结束了苏丹的故事。

文字也很好,“小犀牛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没有妈妈,这里黑漆漆的,却看不到星星,这里有草,却闻不到泥土的气味。他的肚皮贴着冰冷的地面。他的耳朵被打了一个小洞,上面挂着一个标签。“ 简洁易懂的文字,刻画出小犀牛的命运。

带着小朋友读完这本书,心里会咯噔一下,对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感到惋惜,而又无能为力。不知道幼儿园的小孩读完会有何感想呢,或许现在他们还不太能理解。但是任然希望小朋友能读到这样的优秀作品。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二):孩子应该多看看这种书,对周围的世界多一些深刻的思考

最近读了一本特别好的原创绘本,是今年获得丰子恺图画书首奖的作品《苏丹的犀牛》。 这本绘本是按照真实的故事写的,讲的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就非常打动人心。 小犀牛出生在苏丹。它在童年时目睹自己的妈妈被偷猎者断角、杀戮的过程。后来,小犀牛被运送到捷克的动物园,被命名为“苏丹”。一次,它不小心撞断了犀角,因为不再需要挖草根、战斗,所以它的犀角慢慢老化成一个圆圈。苏丹在这里过了三十五年的圈养生活,它的饲养员也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老伯伯。苏丹老了以后回到了非洲,生活在肯尼亚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了防止偷猎者杀害苏丹,就锯掉了它的犀角。 故事里有一句反复出现的富有象征意味的话:每一只犀牛都是自己领地里的国王,而犀角就是它们的王冠。 犀角是犀牛的王冠。而苏丹从来就不曾拥有这真正的王冠。是我们人类的自私和贪婪,剥夺了它的骄傲、它的自由。 故事是以犀牛苏丹的口吻来写的,文笔细腻、深情。绘者的色彩的使用非常能烘托犀牛内心的孤独和悲凉的气氛。 比如书里是这么描写苏丹到捷克的动物园以后的场景的: “这里没有妈妈。 这里黑漆漆的,却看不到星星。 这里有草,却闻不到泥土的气味。 他的肚皮粘着冰冷的地面。 他的耳朵被打了一个小洞,上面挂着一个标签。” 这段文字的配图中,苏丹坐在动物园房间角落里的图,苏丹的眼神黯淡,一道黄色的灯光透过栅栏投射到苏丹身上,那种凄凉的感觉跃然纸上。 书的导读页上有关于苏丹的故事的详细介绍,还可以扫码看当时作者和绘者去肯尼亚保护区拍的视频。另外,BBC有部纪录片叫《苏丹:最后的犀牛(Sudam: The Last of the Rhinos)》,可以和娃一起看看。 是一本很有情怀的绘本作品。孩子应该多看看这种书,对周围的世界多一些深刻的思考。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三):来自国内外环保组织、艺术家的倾情推荐

苏丹是我拥抱过的第一头也是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他的离开代表了北白犀即将灭绝的事实。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强烈的人性欲望其实也威胁着人类本身。

苏丹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和警醒,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我们需要尊重天地善待万物,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和行动,人类还有最后的机会,修复地球的伤痕。

——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WildAid保护犀牛项目公益大使 江一燕

这是一则精美而真实的寓言,插图画得克制和浪漫,令人赏心悦目。主题涉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人们对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所应给予的尊重。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这个主题的真实性,而不是过多地虚构苏丹的故事,或试图使其乐观或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只是或多或少地渗透出来。

——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华裔绘本大师陈志勇

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件事,孤独与死亡。远离故乡,没有同类,苏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我们无法体会的孤独。我们正在改变着世界,高速的发展碾碎了脆弱的自然,随着一个又一个物种的逝去,我们最终将体会到独处的悲哀。我们也正在改变这世界,保护的呼声聚沙成塔,终会让自然回归。这里会变成美好的地方,每一只犀牛都是它领地里的王,高昂着犀角冠冕。

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故事,他的家远在千里之外,他的死亡让我们第一次感觉一个物种的消亡离我们这么近。他是最孤独的犀牛,为了留住他的生命,留住这个物种最后的希望,人们荷枪实弹保护他,甚至为了避免被盗猎者惦记,锯掉了他的犀角,而角本是犀牛的防身武器。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在苏丹死前几年,最后一头爪哇犀印支亚种死于盗猎。盗猎和栖息地破坏让这个繁衍了近千万年的大块头濒临灭绝,而我们,该怎么办?

你能想象世界只剩3个人类吗?而你是其中的一位,而这却是苏丹面临的现实。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制品的贪婪追求,一个个物种被推向了濒危和灭绝。可是当大自然中没有了它们,我们人类还能独自存活吗?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请将苏丹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吧,不要夺走它的“王冠”犀角,做一名犀牛的守护者。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这是一个来自非洲浩瀚草原的故事,通过优美的文字与图画,让我们和孩子有机会再次思考人与动物、人与世界的关系。

——“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

所有生命,都应该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自由地活着。

——陈漫(视觉艺术家、时尚摄影师)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四):作者后记:如果犀牛没有角

戴芸

此刻的我坐在新加坡湿热的空气里,回想2016年9月的肯尼亚。草原的气息充满了鼻腔,干爽的风刮过皮肤,苏丹蹒跚走来。伸出手去,碰到它身体的瞬间,有尘土轻轻在晨光中跳起了舞。啊,是大树的感觉! 我看到苏丹的时候,它平静地生活在专属于它的围栏之中,头上没有完整的犀角,身边没有第二只犀牛,除了偶尔停留的飞鸟,也没有其他任何野生动物为伴。饲养员照顾着它的生活,持枪警卫整日巡逻以保证它的安全,几乎每天都有媒体和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与它说“你好”和“再见”——而这个“再见”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们来说,其实就是永别。苏丹就在这样的极度孤独和极度热闹中,带着“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标签,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几年。 但是,在这个巨大的标签之下,到底存在过一个怎样真实的生命呢?而我们又要如何在一本小小的图画书里面,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讲述它传奇的一生呢?有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浓缩它所有的悲喜,道尽它全部的困惑,承载它和人类那一幕幕的相爱相杀呢?犀角,似乎是唯一答案。 北白犀的灭绝不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完全是人类为了获取犀角牟取暴利而导致的。犀角是犀牛的魔咒。如果犀牛没有角,也许它们就可以逃脱被滥杀的命运。但是,如果犀牛没有角,它们还是犀牛吗?犀角是犀牛生命的象征,定义了它们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存方式。 苏丹的一生平静安逸,但是它之所以能够活到寿终正寝,是因为早当它在动物园里第一次断角的时候,它作为一只真正犀牛的身份,已经和那个来自非洲大草原的又尖又翘的犀角一起,永远地离开了它。从此,定义它的是一个被圈养生活扭曲了的变形犀角,是一辈子都离不开的胡萝卜,是用来悬挂名牌的耳洞,和一个被全世界喊了一辈子但它本来并不需要的名字。 在肯尼亚,我看到过一座小小的“土堆”。不过,这个“土堆”并不是由土堆成的,而是105吨象牙和1.35吨犀角焚烧之后留下的灰烬。这些象牙、犀角,已经和滋养它们的6500头大象以及450头犀牛各自安息。我留不住这些生命,但是可以借《苏丹的犀角》,努力留住它们的故事。感谢画家李星明以爱与热诚完成了这本书。相信孩子们可以在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壮丽,并愿意成为这些生命的守护者。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捷克Dvůr Králové野生动物园的传媒与国际项目总监Jan Stejskal。该动物园是苏丹和其他三只被同时运回非洲的北白犀的所有者,为北白犀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Jan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苏丹的信息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同时,也要感谢肯尼亚Ol Pejeta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我们不仅获得了近距离接触苏丹的机会,还得以跟苏丹最后的守护者——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兽医、饲养员和巡警,进行了广泛交流。 苏丹已逝,但是地球上仍有万千物种,生生不息。一个故事种一颗种子。等到种子成荫那一天,愿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标志都能够与它所代表的生命同在。

《苏丹的犀角》读后感(五):三生三世话犀牛

北京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讲解员 高源

始祖鸟科学教育联合创始人 贺苏晨

目前,地球上只剩下五种犀牛,除了白犀状况稍好一些,其他四种都危在旦夕。而在地球历史上,犀牛曾经是个非常兴旺的家族,地球上曾经有过几十种形状各异的犀牛,有的像马,有的像河马,还有的像恐龙……那么,它们是如何衰落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犀牛的三生三世:过去它们曾如何鼎盛,现在它们的境遇如何,未来它们将何去何从…… 犀牛家族的鼎盛前世 犀牛最早出现在五千多万年前。最早的犀牛叫犀貘,它没有角,体长1.5米左右,比现在的犀牛轻盈很多。在犀貘之后,犀牛分化成了三支,第一支朝着轻盈的方向发展,变成了跑犀类;第二支向着水陆两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两栖犀;最后一支则向着现代犀牛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犀类动物。 【跑犀类】 跑犀类共有多达12个属,没有角,绝大部分都是中等大小,擅长奔跑,可是其中的一支却演变成为史上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巨犀,它的体型甚至可以和超大的蜥脚类恐龙相比肩,成为哺乳动物界的奇迹。 【两栖犀】 两栖犀体型像现代的河马,四肢粗短,身躯巨大,也没有角,生活在河畔。有的两栖犀还长着像河马一样的大獠牙。 【犀类动物】 犀类动物是犀牛三个分支中最繁荣的一类,现存所有犀牛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发展出超过50个属。犀类动物中,有的没有角,有的则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犀角。现存的五种犀牛中,印度犀和爪哇犀属于亚洲单角犀,苏门答腊犀属于亚洲双角犀,黑犀和白犀属于非洲双角犀。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犀牛家族的惨淡今生 印度犀体型庞大,体重可达3~4吨,肩高最高可达两米,角最长可达约60厘米。印度犀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像盔甲一样的厚皮,厚皮分成好几个区域,以皱褶连在一起。现在数量不足3000头。 爪哇犀是犀牛中体型偏小的一种,重约1.5吨,肩高最高可达1.8米。它的角是所有犀牛中最短的,最长只有25厘米左右。和印度犀一样,它也有盔甲状的厚皮。爪哇犀是目前数目最少的犀牛,仅有60头左右。 苏门答腊犀是所有犀牛中体型最小的一种,身高只有1.5米。它是唯一一种有毛的犀牛。它有两只角,前角可达25厘米左右,后角通常只有一个突起。苏门答腊犀是又一种最濒临灭绝的犀牛,全球只有约300头。 白犀是动物园里最常见的犀牛,也是最大的现代犀牛。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双角,它的前角最长可达1.5米,非常威武。大方嘴是它的显著特征。事实上,白犀并不是白色的,而是浅灰到浅棕色的。白犀有两个亚种,北白犀被认为即将灭绝,南白犀还有过万头,后者相对而言是最不濒临灭绝的犀牛。 黑犀的大小和爪哇犀差不多。黑犀也不是黑色的,它的肤色是棕灰色。和白犀的大方嘴不同,黑犀的嘴是尖的,上唇非常灵活,可以伸长抓住树枝和野草,送入自己的嘴巴。黑犀目前有4000多头。 企盼安康未来 这最后的五种犀牛本来数目不少,分布相当广泛。在古代中国,所有三种亚洲犀牛曾经都有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一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酒器,证明中国古代是有犀牛的。但现在中国境内已经没有犀牛了。犀牛在全球范围内都变得非常濒危,它为何会沦落到今天的悲惨境地?这与我们人类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对犀牛滥杀无度,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导致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 在野蛮时代,人类为捕食而滥杀犀牛;后来,人类又有了新的理由——犀角。人类把犀牛角用作药物,而实际上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与我们的指甲成分是一样的!人类还把犀牛角做成盛酒的容器或做成装饰品,这些都是以犀牛的生命为代价的。 希望小读者们懂得尊重生命,保护物种,不要购买任何犀牛制品,并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让犀牛能够生存于一个安康的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