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过那片森林读后感1000字

走过那片森林读后感1000字

《走过那片森林》是一本由[意] 里卡尔多·博兹 著 / [西] 比奥莱塔·洛佩斯 绘 /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过那片森林》读后感(一):这本书昭示着纸质书存在的意义啊!

手上的这本《走过那片森林》是我第一次接触纸雕书。查了一下资料,颇为吃惊,纸雕这种工艺居然起源于中国的汉朝。因为造纸术的改良,纸雕艺术应运而生。纸雕真正兴盛起来应该该是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那时有一群喜爱创作的艺术家开启了纸雕艺术的大门,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及不同的纸张,创作了许多主题式的纸雕作品。本书的创作者们也都无一例外全都来自欧洲,他们将不同材质的纸、绘画和纸雕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这段美妙绝伦的视觉体验。

初拿到书的时候看不太清白纸上凹凸不平的图像,用手摸起来却非常有质感,让我最开始误以为这本书可以给盲童看,或者可以涂色。直到晚上把书放在灯光下,隐去的线条得以在光线的阴影中显现出来,我才看到了这些堪称艺术品的纸雕作品的全貌。

醋酸纸的封面真的好漂亮的

纯白的纸雕艺术试图描述人类在不同成长阶段和生命状态,从一开始刚出生的婴儿,到后来的少年、青年,再到老年的状态,看到最后再重新看一遍,能感受到作者在讲述生命的轮回。纸雕艺术所雕刻的状态和水彩画所描绘的内心状态、生命历程是相辅相成的,在水彩画中能看出对纸雕艺术的呼应。比如说第13页,纸雕所雕刻的是一个倒着的小男孩。为什么是倒着的呢?难道是我的书出现了印刷错误吗?翻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这个调皮的孩子在倒立啊。文案也与画面交相辉映,暗喻着出于青春期之前的儿童的顽皮、活力和对未知的好奇。

本书的几乎每一页都是由双层纸做成的,其中有两张做成了风琴页,可以完全摊开。这两本做成风琴页的书非常值得推敲。

第一页出现在23和24页,这两页中,作者用纸雕做了一个男人的侧脸和一个女人的侧脸,他们在眼睛的地方是重合的。这就完美呼应了文本“有时,还会产生爱情。”,通过相对的脸和相重叠的眼睛来表现两性在坠入爱河之时的情投意合。25页的绘画作品中也用纸雕艺术对这两页进行了呼应。

另外被做成风琴页的还有第27页、28页。这一页用纸雕描绘了迷人的单细胞生物和各种容易被忽视的渺小生物。而后一页则以同样的形状,辅之以色彩,用画笔描绘了浩瀚宇宙和各类天体。而有意思的是,这一页出现在“爱情”页之后,显然是在描绘新生命所产生的神秘。这一段的文案是:“很久以前,探险家们就养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围在火堆旁讲故事,防止野兽靠近,驱赶自己心中的恐惧。”这段描述极其隐晦,产生新生命的活动往往在晚上进行,而着活动中掺杂着彼此依存的欢愉和即将为人父母的恐惧。

故事中处处都是这样隐晦的描述,只有看到了最后才能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人总会有攀登不过去的高峰,总会在一个悬崖上摔下去,达到生命的尽头。用刀的割痕所变现的皱纹,在岁月中会逐渐被隐去,生命的尽头最后也只剩下了生命初始所拥有的东西。轮回一场,生命的奥秘还是在于未知。

《走过那片森林》读后感(二):震撼的视觉体验,发人深省的生命之诗,“探险”带给我的深刻思考

拿到《走过那片森林》内心非常震撼,迟迟不敢动笔。

的确这样,整本书不到800字,但却意味深长。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三位艺术家共同创造,由纸雕、绘画和故事三部分构成。

原始森林从无到有的探险,探险者沉浸其中,忘记了白天黑夜。他们发明了词语和游戏,开始记录与讲述。有人结伴攀登,有人独自前行……

哪怕遇到危险,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

《走过那片森林》由插画家瓦莱里奥·维达利和比奥莱塔·洛佩斯共同完成。

瓦莱里奥·维达利已出版作品《你想过怎样的一生》,因为这本书我喜欢上这位插画家,他的插画作品曾获得国际插图双年展、 美国插画家协会和博洛尼亚童书展多项插画大奖。

比奥莱塔·洛佩斯, 曾被杂志El Culture誉为当代西班牙十大插画师之一。《走过那片森林》独特的浮雕、模切艺术,便是她的作品。

如果只是单单文字,感觉就只是一本哲理书,但这本书的设计却不只是这么简单,匠心独具的凹凸压花模切,高级的触感还有精彩的插画为这本书的内容增加了非常丰富的韵味。

文字的右侧是一个压花人物,懵懂的、吐着舌头对未来世界充满探索的婴儿,镂空之处(眼睛)是下一个页面当中对应的松林,是衔接也是探索。

小松林里面的树木稀稀落落,的确是没什么危险,治愈系的插图带领我们深度探索。

松树林一般没什么危险,是个散步的好地方。

据说,森林的前方一眼就能望到尽头,两边却是无限延展。探险家们怀着愉快和好奇的心情,在这里开始了冒险。

文字的右侧,婴变成了幼儿,扎着短俏的辫子,面带微笑,她的眼神充满着未来的好奇,有绿色的森林,有昆虫,世界变得些许丰富多彩。

图片中的少年张大了嘴巴,镂空的嘴巴里对应的是下一副画面当中森林里凶猛的老虎。

随着森林的深度探索,凹凸压花模切页的人像从婴儿到少年,年龄渐增,越往后翻,岁数越大。

巧妙、丰富的设计,为视觉增加了非常有趣的解读以及内心的震撼,这种解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除了整本书的压花、触摸感,插画的设计也非常有意境以及治愈力。

松树林的绿色,简单自然而又纯粹,像极了婴儿时期的孩子,也像极了刚步入职场时的样子。

探险家开始森林探险时,绿色为主色的森林中,有孩子的探索与驻足,小昆虫的引入,一片安静祥和。

当越来越多的探险家加入到森林里,发现它的美与危险时,茂密的森林里也越来越难深入,插画师通过错综复杂的植物叶子带入神秘感,凶猛的狮子以及鳄鱼为整个画面带来了紧张的气息。

后来,探险家们发现他们不只是一个人前行,身边还有很多旅行者,这种发现,插画师通过倒影的方式表现,太高级了。

绿色为主色,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表现不同的主旨。

互相帮助,独自前行的森林中,有绿色黄色相间,错综复杂的植物与树木相互交织,黄色带来一丝预警,对于未来无人知晓。

未来无法预知,人们已知无法回头,于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短森林中的小片空地让探险家得以暂的停歇,插画师通过仰视天空的角度描绘停歇步伐,拜托了黑暗中的恐惧,让人的内心得以放松。

内心的目标是我们前行的动力,针对这个场景,插画师用了非常直的的主干树木以及以及大面积的绿色平铺场景表达探险家目标的明确与坚定。

旅程最后一段异常艰难。

插画师下的图片赋予了爬山时山上石头不同的色彩,山上的绿意盎然下是红色的血汗(寓意着努力与结果),有人停歇,有人压力重负继续前行,也有人快到了山顶,此时的探险家寥寥无几。

森林的尽头,插画师用不同的形式表达,有满是皱纹的额头,有小小的松树。

大面积的留白,带给我们深入思考。

这种丰富的形式让《走过那片森林》变得与众不同,直抵内心。

《走过那片森林》是为数不多的好书,它让我耐心、安静读完之余有了太多的深入思考,让我深刻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

我一直在思考,文字不多,形式新颖,非常具有宝藏价值的这本书,究竟要怎么表达,才能展示出它的好、它的美,生怕自己的文字不足以,多次思索后,尝试写下了这篇文字。

人生,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人可以完整讲述明白,而《走过那片森林》的巧妙之处在于文字、插画以及纸雕背后带给人的深入思考。

《走过那片森林》有人看到了人生百态、有人看到自己成长轨迹,有人看到了职场... ...

18个插画场景,11张不同年龄的纸艺脸庞,串联起整个故事,隐喻很多规律:成长、友谊,亲情、爱情、孤独等等。

它告诉我们珍惜感情;它诉说着人们通过互相帮助,驱赶心中的恐惧;它教会我们接纳自己,理解他人;它让我们明白成长中的难与苦是可以克服的;它让我们了解目标的重要性;它也告诉我们人终究是“孤独”的。

很多时候,迷茫是常有之事,面对迷茫,曾经有人告诉我,问你自己的内心。

看见自己的内心,清楚知道要什么,这点很重要,这个道理用于职场那就是自我优势的发掘以及个人职业规划。

走过那片森林

评价人数不足

[意] 里卡尔多·博兹 著 [西] 比奥莱塔·洛佩斯 绘 [意] 瓦莱里奥·维达利 绘 / 2021 /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为人知的难,我们只看到了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从不了解背后。

其实反观自己,生活不总是有好的一面,或多或少总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绊绊,难也好,压力大也罢,请一定要记得,自己的需求与目标。

当在我遇到职场压力时,想到是因为经济压力大不得不工作时,我沮丧郁闷,我会告诉自己这也是一种自我提升方式,快节奏工作让我头脑灵活,思路清晰,与时俱进。

当我被误解、被委屈时,我压抑,伤心,我告诉自己,人总是差异性存在的群体,思路不同,想法也难免存在差异,做好自己,开心更重要。

无数次,我会对比,会郁闷,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也会默默告诉自己,人生充满着太多的选择,不一定如今的选择就是错的,对比毫无意义,朝着目标前进过内心想要的生活才是内心深处最重要的需求。

无论如何,要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关注自己的内心与前行目标,真正努力。

《走过那片森林》,人生探险,你的未来,你做主。

《走过那片森林》读后感(三):不必等人来治愈你,最后总是自己给自己勇气。

里卡尔多·博兹说:“当我们学会如何聆听树木时,我们的思想变得简洁、敏锐,因而会感到孩子般的快乐。”于是,在某一天,他写下了《走过那片森林》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出彩方式,很不寻常。要知道它所有的文字加起来其实还不到700字。可是,每一个阅读它的成年人,只消翻上几页,就会神神秘秘地蹦出四个字:

「大有玄机」。

之所以大家有这样的反应,那是因为有三种东西构建了这书的神秘气质:

如果只是图文,人们可能会认为它只是一个漂亮的自然哲理绘本。但是大巧若拙的纸艺设计,不仅在形式感方面将效果拉满,奇数页暗藏玄机的人像规律,还能很快激发读者更多关于人生的想象。

有句话说,“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但是这个规律在这本书里给破掉了。

你觉得行文写的森林,插画也是森林,书名也有森林,那真的只是在聊森林吗?翻几页,你就会发现,作者也许说得并不只是森林。

是的,我们可以先展示开头的图文:

❝这是一片原始的大森林, 还没有太多探险家来过。最开始,这里长着一片小松树。松林里一般没什么危险,是个散步的好地方。

据说,森林的前方一眼就能望到尽头,两边却是无限延展。探险家们带着愉快和好奇的心情,在这里开始了冒险。在这个阶段,探险家们观察昆虫,忘记了白天和黑夜。

他们用石头、数字、树枝、苔藓、词语和脚印,发明复杂的游戏。他们唱着仿佛永远不会结束的歌,直到喉咙变得沙哑。每一天,都有新的探险家踏上孤独的征程, 前去体验森林的神秘, 发现它的美与危险。……❞

看到这里,一切似乎平平无奇。但是,你要知道,上面是隔页展示,另一半我还没给你看。这书最厉害的是,除了一半像上面那样的插画,还有一半是我们最开始说的——凹凸压花模切。

就像下面这一页,第一句后面,正是一个压花构成的婴儿脸。如果你用手抚摸会有明显的触感,一个字:高级!

透过眼睛我们看到了小松树的绿色,而窥视本身就是一种指引,顺着这个“提示”,翻开以后正是刚才那个松林。

接着往后再翻,又是一个压花人像。

然后,才是彩插。如果你仔细看下图,插画上倒挂的那个小人,跟压花模切倒挂的脑袋,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呼应。

每一个翻书到这里的人,几乎都能看出来,凹凸压花模切页的人像从婴儿到少年,年龄渐增,越往后翻,岁数越大。

这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图文看上去像是一次普通的森林远足,但是,一旦把模切页加进去,作品的多语义性开始显现」。

穿越森林,也可以是穿越人生,可以是加入和离开一个团队,也可以是一段渐入佳境但又戛然而止的爱情……

这种凹凸压花模切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别的时间符号,它的高级感不仅来自于纸艺本身,也来自于不得不慢下来的翻页节奏。阅读诗歌,需要人慢下来,而这部分压花模切就是一种让你慢下来的工具。一旦你发现这些图案里的人在慢慢变老,森林的时间尺度就不再是现时性的了,它被拉长或者叫扭曲了,森林的隐喻,变得很明显,于是更容易被人看见。换句话说,你所经历的一切场合都是森林,《走过那片森林》就是经历本身。每个人,只要怀疑过人生,或者思考过自己的生活,抑或想改变些什么,那他就会看到森林所指代的东西,一些他自己关心的东西。

我初次看见“森林的前方一眼就能看到头”时,把它理解为:凡人皆有一死。“两边却是无限延展”,就是说虽然都有一死,但生命依然有很多可能。所以走过那片森林,其实就是在自己的人生里冒险。但当我把同样的画面给其他人看时,一个人说:公司里每个岗位都有天花板,但是怎么去做,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那片森林又何尝不是职场?

可以说,树木能告诉我们的远比想象的要多。每个人从中看到完全不同的内容,一本书便激发了无数的映射。这是开放性好书的最大魅力!你自己读出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的插画非常有意境。瓦莱里奥·维达利和比奥莱塔·洛佩斯珠联璧合的配合,让《走过那片森林》的艺术气息变得更加浓厚了。

上图画的是一条河,你注意到倒影和河的两岸了吗?现在我们加个效果:

动图虽然在手机上展示更清晰,但是如果你拿到实体书,你就会意识到静态图在你手上的感觉,一种非常特别的静谧之美。

再比如,这幅图讲的文字内容是:

注意到留白处的细纹了吗?如果你放大看,就能看到上面凸起的纹路:

这种石刻效果,意外逼真,仿佛让人看到了远古壁画。而在下一页,巧妙的镂空,又让后来人直接看到了这些记录,与文字部分形成完美的互动。

剥离了这些插画,就完全失去了那种感觉。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源泉之一。

在所有的插画中,我最喜欢的有一张是黑白的,它对夜晚的刻画,让人想到很多,这一页的诗歌是这样讲的:

用白色而不是红色来表现篝火,有一种特别的禅意。就像用凹凸纹路来表现壁画一样,这些小细节,让《走过那片森林》变得与众不同。

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使完全抛去形式上的亮点,这依然是一本很棒的书,诗画的治愈力量,一定会给很多人带来勇气。

18个插画场景,11张不同年龄的纸艺脸庞,共同串联起整个故事,诉说着“成、住、坏、空”的基本规律。

很多事情无法回头,做人做事也总会有恐惧和挫败,奇妙的是,这样一本“大美无言”,仅有不到700字的书,却格外有力量。

它提醒你发现同行者,告诉你其他人如何珍惜人与人的感情。它诉说着人们如何互相帮助,驱赶心中的恐惧,又如何接纳自己,理解他人。

很多事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你也可以中途小憩。你会看到很多像你一样的人,不顾疼痛和艰难,去奔向目标。

所以无论如何,你总是要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没人知道你将走向何方,但只要你走下去,属于你的旅程,自然有属于你的收获。

「有时候,特别佩服这些艺术家。他们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架构一个沟通场。不过我们一样也要为自己点赞,并没有谁来拯救你,一本书所唤起的,正是你心中那种想要自愈的生命冲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