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经典读后感有感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经典读后感有感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是一本由章敬平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读后感(一):哗众取宠,不敢苟同!

昨日阅读章敬平所写《欧阳修传》,读罢意忿难平。笔者绪论道明带领大众走进一个与醉翁形象之外的欧阳永叔。《醉翁亭记》无疑体现了儒家经典的快乐思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此当是《醉翁亭记》流传之重要原因。同时,不可否认,本人对欧阳公较偏爱,可是,我认为笔者无异于哗众取宠,语言鄙俗,缺少史料证实,随意将野史写进书中。欧阳公的确闹过绯闻,后经证实,此为政敌攻击陷害,可是笔者从头到尾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绯闻事件。也一直夹杂着笔者自己对欧阳公的偏见,欧阳公的确写过不少艳词,但是编撰过《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一代文宗不能写艳词吗?诗品是诗品,人品是人品,二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闲暇之余,我也会写一些艳词,难道就能说品行不正?何况《花间集》所有的艳词作者都品行不正?宋代本就是词人与歌姬的结合,没有歌姬的传唱,哪有词人的名声?并且笔者对欧阳公和同时期的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比较,就是要证明欧阳公比起他们,是低级趣味。个人认为,笔者所写,不是让大众了解欧阳公,而是让大众认为欧阳公有多么不堪。我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写一本客观公正、不误人子弟的《欧阳修传》。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读后感(二):世俗的圣贤

关于欧阳修,印象最深的是他所写的《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欧阳修晚年自号,还有这么一段小故事。欧阳修在《六一居传》中写到,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这便是,我对欧阳修的最初印象,好酒、风雅。

最近得闲,读了章敬平的《欧阳修传》。作者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笔触,记录了欧阳修草根逆袭、烟火气很重的一生。作者在自序中写到,希望这本书达到6个目的,一是让欧阳修活过来,不再是单调乏味的《醉翁亭记》的作者;二是帮助梦想“草根逆袭”的年轻人,发现人生建设的价值观、方法论;三是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所启发;四是重现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五是作为一本宋代文学的入门书;六是成为一本理解宋代历史的导读手册。个人觉得1、2、3、4、5、6,1确实做得很好了,一个满身缺点,却尊崇名誉节操、尊重人情事理、豁达不拘小节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他5项,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所谓尊崇名誉节操,书中讲了欧阳修与包拯、狄青的故事。狄青,出身贫门,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一生经历二十五战,以1053年夜袭昆仑关最著名,官拜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最高领导枢密使。过去,这个职务是文官担任的。对此,欧阳修认为,狄青是一个不知道捍卫“名节”的粗人,一个不知进退的武夫。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先是肯定狄青的良将之才,为人勇敢。但他认为一个军官,文化素养低,一旦被下级军官忽悠,动了谋反的心,岂不是害他一世英名。在欧阳修看来,知进退、懂避嫌,是懂得珍惜名节的重要方法。

所谓尊重人情事理,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中可见一斑。欧阳修觉得,五代之乱,乱在廉耻丧尽。臣子谋杀皇帝,儿子谋杀老爸,士大夫只要给官做有工资拿,谁当皇帝都可以。身处这样一个乱世,如果硬要责备士大夫不以死抗争,那么,天下就没有士大夫了。都被皇帝干掉了。可见,欧阳修不迂腐,尊重实情。

所谓不拘小节,书中更是八卦了很多事例。

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写到“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三十二人,阻豆馨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其中欧就是指欧阳修。

既志向高远,一生注重名节;又不拘小节,恣意而活,愿与书、琴、棋、酒为伴,确实应了作者的副标题,世俗的圣贤。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读后感(三):普通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传记能给你启发

一个俗人能不能成为圣贤?

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历史里去找个样板,它对于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一定有某种启发。

今天为你推荐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传记——《欧阳修传》。

1. 这是一部草根逆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欧阳修四岁丧父,二十四岁才考中进士,长相又丑又矮,三任妻子死了两位,八个儿子夭折四个,三个女儿全部夭折……一生绝大多数时光都在穷困潦倒中。按一般人来讲,被命运摧残成这样,早就没了心气儿,但就在这样的逆境中,他做过副宰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为一代文宗、大历史学家,编过《新唐书》和《新五代史》。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本书为你细细道来。

2. 这是一部让欧阳修鲜活起来的传记

以往我们对欧阳修的了解大都是来源于中学课本里的那篇《醉翁亭记》,但是你一定不知道这篇千古名篇,源自于欧阳修“偷情外甥女”的绯闻指控。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但你可能不那么清楚“欧母画荻”的故事,也不知道欧阳修的母亲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欧阳修有自己的圣贤理想,但也有生活作风上的小节堪忧。在这本书里,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文学家、政治家,而是一个跟你我很像的、贴近烟火的俗人。

3. 从一个人的故事看历史的逻辑

欧阳修那个时代的皇帝们叫什么名字你可能不知道,但是欧阳修这个名字能传到今天,是因为他为中国文化创造性地明确了三个原则:①正统理论,即皇帝是否符合一以贯之的历史标准;②忠君思想,即臣子是否彻底无保留地忠于皇帝;③名节观念,即普通人是否严格按照道德标准过一生。

这套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的制度,从人的思想上让乱世变成安居乐业的稳定社会,最后还演变出了宋明理学。

4. 给所有人一面镜子

欧阳修的一生告诉我们,成才与成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急也没用。任何人遇到挫折都会焦躁、懈怠,欧阳修也不例外;人同时也要始终认清自己的不成熟,哪怕到了欧阳修这样圣贤的境界,晚年也还会干傻事、出丑。这就是人生。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读后感(四):原来“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是从欧阳修开始确立的呀。

内容简介:

欧阳修和宋仁宗皇帝同事34年。对皇帝,他是既敬畏又忠诚,有时候也拍皇帝的马屁,跟那些世俗的官僚相比,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为了赡养老母亲,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欧阳修努力工作,渴望升官,渴望得到更高的薪资待遇。政治品格,只能说是正常,谈不上多突出。至少比他的官场大哥范仲淹,文治武功差远了。论起诗文,就是《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最有名,也谈不上多么意境深远。他怎么就能是一代文宗呢?曾国藩为啥能把他列为“千古三十二圣哲”之一呢? 章敬平这本《欧阳修传》中讲:欧阳修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为中国文化创造性地明确了三个原则,那就是: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 简单理解就是三件事:当皇帝的,是不是符合那个一以贯之的历史标准?这是正统理论。当臣子的,是不是彻底的,无保留地忠于皇帝?这是忠君思想。每一个普通人,是不是按照严格的道德标准度过一生?这是名节观念。这些原则,我们今天听起来,肯定不喜欢,甚至觉得很腐朽。但是,中国文化的这些基本原则,就是从欧阳修这儿明确起来的。至少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就拿忠君思想来说,宋代之前的儒家,多多少少还认为,忠君,不是一个绝对的道德要求。你忠君的同时,皇帝也得是那么回事才行。皇帝太不像话,上天是要换人当皇帝的。从汉朝到五代十国,换皇帝的戏码反复上演,背后其实是有这么个理论在支撑的。 但是,到了欧阳修这里,忠君就变成了无条件的了。确实,宋代以后,中国的内部果然就没有成功篡位的臣子了。思想转弯就是从欧阳修这里开始的。正统、忠君、名节,这一套观念系统,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解决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 在北宋那一代知识分子看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皇帝换了一大把。那个时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部下杀皇帝就像杀猪一样稀松平常。这样的世道谁愿意在里面待着,不但皇帝的宝座保不住,老百姓也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是一个权宜之计,但这不是长久的办法。要想社会彻底转型,从乱世变成一个稳定的社会,最终还得在思想上转弯。所以,为什么宋代的儒家,最终搞出了全套的理学体系,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而欧阳修,就是这个思想转型的始作俑者。更准确地说,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这不是欧阳修一个人的发明,这是儒家思想演化到宋代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共识。欧阳修只是系统地、准确地、持之以恒地把它表达了而已。 普通人被私德约束,士大夫被名节约束,大臣被忠君思想约束,君主被正统约束。这套东西,最终为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上层士大夫,确立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行为准则。道德,不再是私德,每个人的道德和一个更大、更宏观、更超越时空的价值联系起来了。 举例,北宋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狄青,这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人物。皇帝把他提拔为武装部队最高指挥官,就是枢密使。这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一个武将能到这样的位置,本来是一段非常难得的佳话。但是欧阳修不干,三天两头给皇帝打报告,赶狄青下台。欧阳修这么做,一方面是对国家负责,他认为武将掌握军权对国家不利,对皇帝不利。这个教训五代十国时期有的是。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也是为狄青好。他担心狄青这样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武将,原则性不强,被手下蛊惑,一旦像赵匡胤那样黄袍加身,变成了乱臣贼子,丢了晚节,就可惜了一世英名。在欧阳修看来,他是在保护狄青。 还有一个事,欧阳修还对我们大家都很熟的包拯包青天,动过手。包拯曾经弹劾过当时的财政部长,赶他下台。皇帝说,你觉得他不行,那你自己干呗。包拯说,可以啊,我干就我干。这本来没啥吧?欧阳修又不干了。他跳出来说,你弹劾别人,然后取而代之,那你原来弹劾他的动机就存疑。这就是有损名节的大事,所以这个财政部长,你不能当。 欧阳修强调的名节,不是用来欺负普通人的,而是束缚那些大人物,那些肩负社会责任的人的。不像理学发展到后面,非要女人裹小脚。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读后感(五):欧阳修做了当时最正确的事情。

内容简介:

欧阳修和宋仁宗皇帝同事34年。对皇帝,他是既敬畏又忠诚,有时候也拍皇帝的马屁,跟那些世俗的官僚相比,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为了赡养老母亲,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欧阳修努力工作,渴望升官,渴望得到更高的薪资待遇。政治品格,只能说是正常,谈不上多突出。至少比他的官场大哥范仲淹,文治武功差远了。论起诗文,就是《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最有名,也谈不上多么意境深远。他怎么就能是一代文宗呢?曾国藩为啥能把他列为“千古三十二圣哲”之一呢?

章敬平这本《欧阳修传》中讲:欧阳修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为中国文化创造性地明确了三个原则,那就是: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

简单理解就是三件事:当皇帝的,是不是符合那个一以贯之的历史标准?这是正统理论。当臣子的,是不是彻底的,无保留地忠于皇帝?这是忠君思想。每一个普通人,是不是按照严格的道德标准度过一生?这是名节观念。这些原则,我们今天听起来,肯定不喜欢,甚至觉得很腐朽。但是,中国文化的这些基本原则,就是从欧阳修这儿明确起来的。至少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就拿忠君思想来说,宋代之前的儒家,多多少少还认为,忠君,不是一个绝对的道德要求。你忠君的同时,皇帝也得是那么回事才行。皇帝太不像话,上天是要换人当皇帝的。从汉朝到五代十国,换皇帝的戏码反复上演,背后其实是有这么个理论在支撑的。

但是,到了欧阳修这里,忠君就变成了无条件的了。确实,宋代以后,中国的内部果然就没有成功篡位的臣子了。思想转弯就是从欧阳修这里开始的。正统、忠君、名节,这一套观念系统,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解决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

在北宋那一代知识分子看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皇帝换了一大把。那个时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部下杀皇帝就像杀猪一样稀松平常。这样的世道谁愿意在里面待着,不但皇帝的宝座保不住,老百姓也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是一个权宜之计,但这不是长久的办法。要想社会彻底转型,从乱世变成一个稳定的社会,最终还得在思想上转弯。所以,为什么宋代的儒家,最终搞出了全套的理学体系,这是最大的政治背景。而欧阳修,就是这个思想转型的始作俑者。更准确地说,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这不是欧阳修一个人的发明,这是儒家思想演化到宋代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共识。欧阳修只是系统地、准确地、持之以恒地把它表达了而已。

普通人被私德约束,士大夫被名节约束,大臣被忠君思想约束,君主被正统约束。这套东西,最终为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上层士大夫,确立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行为准则。道德,不再是私德,每个人的道德和一个更大、更宏观、更超越时空的价值联系起来了。

举例,北宋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狄青,这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人物。皇帝把他提拔为武装部队最高指挥官,就是枢密使。这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一个武将能到这样的位置,本来是一段非常难得的佳话。但是欧阳修不干,三天两头给皇帝打报告,赶狄青下台。欧阳修这么做,一方面是对国家负责,他认为武将掌握军权对国家不利,对皇帝不利。这个教训五代十国时期有的是。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也是为狄青好。他担心狄青这样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武将,原则性不强,被手下蛊惑,一旦像赵匡胤那样黄袍加身,变成了乱臣贼子,丢了晚节,就可惜了一世英名。在欧阳修看来,他是在保护狄青。

还有一个事,欧阳修还对我们大家都很熟的包拯包青天,动过手。包拯曾经弹劾过当时的财政部长,赶他下台。皇帝说,你觉得他不行,那你自己干呗。包拯说,可以啊,我干就我干。这本来没啥吧?欧阳修又不干了。他跳出来说,你弹劾别人,然后取而代之,那你原来弹劾他的动机就存疑。这就是有损名节的大事,所以这个财政部长,你不能当。

欧阳修强调的名节,不是用来欺负普通人的,而是束缚那些大人物,那些肩负社会责任的人的。不像理学发展到后面,非要女人裹小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