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精选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精选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一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著作,39.8元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一):每一次相逢都是久别相逢

追随闫红的文字有些日子了,比如那些文学大咖,她并不自带才华横溢的光环,却能心灵手巧般通过文字的组合与排列,与读者隔着千山万水,交换思想,融洽情感,成就并不遥远的文学梦、铺就并不轻松的人生路。至少,我认为闫红的文字乃至人格具有三大特点: 闫红是我见过的第一位能将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的优秀作家,对于文学体裁的运用游刃有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乃特点一也。 对于小县城、小乡村、小事件、小人物的眷念,总是在细节中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尽管我们都生活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但能像这样,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初心,并非易事,此乃特点二也。 发乎情,止于理,不擅长于长篇大论,却能像邻家小妹一般与你唠嗑,说说心里话,不做作,不虚夸、不诅咒、忒真诚,此乃特点三也。 每一次相逢其实都是久别相逢,我们为了各自的理想而打拼,就无法保证时时处处能在一起抱团取暖,通过现代化的沟通方式可以了解各自的方位,但却无法逃脱时光在我们心灵中镌刻的印记,于是有了文字,让我们可以隔空喊话,可以情同意合。 回忆是甜蜜的梦。我们走过的路、迈过的桥,看过的风景,一点一滴地沉淀在我们的回忆中。在回忆中,你是天真的小伙子,我是可爱的小姑娘,我们都曾经有过无忧无虑的时光,犯过错、走过弯路,对未来总是抱有理想,对现实总是多份抱怨,然而,时间不会让我们踏入同一条河流,任由遗憾与悔恨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读着读着,我们哭了,并不是我们天生软弱,而是闫红将自己的前尘往事一件件扯碎了,抚平了,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幸运、如此的快乐。比起早年闫红的咬牙切齿,比起当下闫红的无可奈何,我们能不为自己的坚持、坚强、坚信而喝采吗? 往事已如烟,既往不可追,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让眼泪随风而逝,不再在亲人的怜悯中品尝失败的痛苦,不再在友朋的欢呼中释放胜利的骄傲。生命终有止境,我们与每一个人的交集,无论亲疏远近,都是一场场迟早会到来的或长或短的告别。不说再见,是因为我们无法预料明天与意外哪个先至,也许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最好的放下是让我们永远葆有对未来的信心与力量。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二):回不去的不仅仅是回忆

看着书名,我就已经开始无限回忆我的过去,我的故乡,我的童年,但是闫红带我回到她的童年里,在她的童年李,我看到了很多我自己的影子,还有很多有有趣的往事,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很轻松也很愉快。这是一本值得我们这个年代阅读的书。

我们总是怀念过去,怀念以前,为什么?因为那是我们成长的过程,那是我们青春的历程,甚至是我们幼稚的过往,一切的一切都是回不去的,所以我们才会无比的珍惜,也很渴望回到过去,例如,书中提到的青梅竹马,在我孩童时期,也有一个邻居,我们每一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每天都是一起相伴,包括夜晚的自习,那时候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闺蜜,然而毕业后,我们却渐行渐远,慢慢开始没有联系,直到现在不联系,我有时候也会怀念我们的从前,但是我明白,就算现在我们之间相遇,我们也不可能回到从前那样的要好,就想书中的作者和S一样,都是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其实书中描述娥好多场景都是我很喜欢的,但是最喜欢是关于作者如何成为作者的那一段,当她认识到自己不喜欢去上学,她就开始偷偷逃学,直到最后,不得不和父亲坦白,最让我震惊的就是她父亲的态度,她父亲很严肃地问了作者:你真的想好啦?作者答:是的,她的父亲就这样酒同意了,不仅同意,还给她联系到复旦大学的文学班,花着大价钱但却没有毕业证,尽管如此,她父亲还是尽力的去满足作者,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如果我当年要是说不上学,我父亲可能会打折我的腿,直到我毕业很多年后,我想去上海闯荡时,我父亲还是把我臭骂一顿,这反差对比,实话,我内心有很大一片阴影,我父亲对我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尽管我现在已成为人母,但是我的家庭导致我的性格和一些习惯,至今我都无法摆脱,不是说我父亲就不爱我,只是他的爱很多时候都是沉重的,给予我的不是支持,都是批评,我从未得到过他的赞许,这对我的成长来说,真的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就像作者与妈妈的关系一样,每次都吵到不可开交,但每当有需要的时候,又对对方是奋不顾身,也许我和父亲就是两只刺猬,总想彼此的取暖,但每一次抱在一起,就会相互伤害,可能伤害也是一种爱吧,只是这种爱不被儿女所接受,又或者他仅仅是不会表达自己的爱,不管怎么样,我都知道我父亲是爱我的,这杨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有自己的回忆,最回不去的就是故乡,还有故乡里面的一切,就像书中所说,既然回不去了,那么我们就向前看,把自己的遗憾深深留在心理,尽量不再留遗憾在以后吧!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三):往事只能成追忆

我常抬起头,迎着光,眯起眼,伸出手,看着指缝间流失的时光,感叹时间过得真快。那些走过的路,说过的话,爱过的人……时而清晰,仿佛就在昨天;时而模糊,仿佛早已遥远。难掩的失落,不言而喻的惆怅,因为往事只能成追忆。

我们喜欢忆童年,闫红也不例外,她也喜欢讲童年的故事。可能我们都喜欢那些曾经的以往日子,不管当时的苦与乐,酸与甜,再忆时,只是感觉当年再紧张、再烦恼、再痛苦、再快乐的事情,都似过眼云烟,不值一提,因为那些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总会产生一种错觉,固执地认为别人的一切都比我们好,开始埋怨上天不公,命运坎坷,一生曲折。读闫红的“未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妈不温柔,生下来五个月时父母就离婚。童年经常在骂声中度过,参加工作了,为了让家里经济宽裕些,下班后还要不停地忙碌,多少年都过不上安生的日子。但是她不抱怨,不争论,最糟糕的日子里,她依然觉得命运待她不薄。因为她学会把不好的放下,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比每天活在痛苦中更重要。她也教会我们认识真正的生活应该怎样过。多与少,其实只是个比较的问题;多与少,只是个感觉的问题。之所以闫红能走到今天,我想和她的妈妈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应该做到有陪伴,不纠结;有相知,没恩怨,有时顶顶嘴,很快又合好。因为一切都是容易承受的快乐,不甜不咸,不轻不重。正如她所说,因为任何的千疮百孔,我们都有能力修复到柳暗花明。

追忆童年,那时没有大鱼大肉、灯红酒绿,我们拥有乡村背景,从春夏到秋冬,还有蔚蓝的天空,涓涓的河流和美丽的田野。生长在农村,接触新事物少,知识结构单一,有的甚至连电脑都没碰过,虽然都很刻苦,但学习上还是显得很吃力,人也会不自信,可能内心深处就带有一种自卑感。人有比较才会觉得有伤害,再看看黑柳彻子的童年,她在巴学园里的成长过程,也算是给闫红和我们这些有着相同成长环境的人,一点心理安慰,因为童年毕竟已经远去,纵然有些伤痕,也在时间的消逝中渐渐治愈。

闫红著写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里面的故事总有一个能和我们碰撞。旧日,我们回不去了,但我们经历的一切,我们的故事,终将与记忆里的那个风华正茂的自己重逢。

流年在时光的树上开出了淡雅的花,岁月在时光的心中留下刻骨的痕。每一天,每一年,它让我们享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更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好的、坏的,不去计较,不去沉伦,因为时光永远不可能倒流。那些过往的曾经,都只能成追忆。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完闫红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仿若跟多年未见的老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畅谈了一番。感慨万千,收获满满。写这篇书评的时候,一直想取一个特别一点儿的名字,最好还能有点诗情画意。奈何知识储备有限,一直没想出合适的名字。只好起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一个表面看来不太恰当的,所以特意加了双引号。但其实,这样取名也有我的用意,青春年少之时,总以为时间还多,路程还远,朋友、家人还有很多的时间彼此相处陪伴……但其实,更多的时候,人生就是一场相遇与分离的过程。

闫红真的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作者,因为你在读书的时候,从不会觉得有距离感,有时候甚至会把自己代入到故事情境中,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这一个个的小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闫红妈妈对她的爱——“我妈后来更重视我的吃。她的补救之道是每天炒两个鸡蛋埋在我碗底,再手疾眼快地将餐桌上猪肉之外的所有好吃的,抢到我碗中。”“上海人带来的巧克力之类,她藏起来,见家里没人——主要是我弟弟不在家时,塞给我一小块”短短几语,就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刻画地淋漓尽致。

我自己是独生一代,没有过兄弟姐妹,也体会不到父母的差别对待。书中作者的某个行为我也曾经有过,如今想来,只剩下满满的愧疚。作者遇到自己不爱吃的东西,便转身塞进抽屉的最后一格,直到这些东西终于被她的妈妈勃然大怒地发现。让我想起,自己工作之后一直在宿舍住,有时懒得做饭,妈妈经常会做一些方便吃的食物拿到宿舍,我自己煮一煮或者蒸一蒸便可以吃了。奈何自己有时应酬多,又或者犯懒,赶上是夏天,食物坏掉被我扔掉了。妈妈打电话来问好吃吗,我下意识地说了谎,说很好吃。可惜不巧,妈妈突然来看我,发现了垃圾桶里的食物。当时她只是淡淡地吐槽了我几句。后来有次说起我脾胃虚弱,妈妈说,给你磨点山药粉加点核桃、红枣、枸杞,你冲水喝。说完了自己默默地补了一句:“给你弄什么,你都不吃,放到最后都坏了,浪费我的心意。”回想起自己在这方面确实“劣迹斑斑”,未免觉得有些心酸,感觉很对不起妈妈。可是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不管子女做了什么,是否伤到了他们的心,他们都会一如既往地对你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毫无保留地留给你。我文笔水平有限,没法像作者一样将母亲的感情刻画地生动,但是天下母亲的爱从不逊色于他人分毫。

每段青春或平淡、或精彩,每段感情或刻骨、或遗憾,无论如何;我都建议你看一看这本《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你一定可以找到曾经那个风华正茂的自己。对曾经的自己说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未来我们还会相遇”。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五):回不去的过去

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缩影,甚至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读到有些地方,我也感同身受。

作者更多地采用一个十多岁孩子的视角来讲述她小时候的人和事,有时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来回望时间轴的另一端。在时间之河的上游,那里安放着作者的童年。作者十分重视细节,大概是这些童年往事对她来说太过珍贵,又或者发生时身临其境,所以印象深刻。作者把她小时候的世界直愣愣地用孩童的眼睛表达了出来。

在描述和母亲的关系时,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比如在饭桌上母亲如武林高手一般为女儿夹她爱吃的食物,让人啼笑皆非,也让人非常羡慕母亲对女儿的偏爱。但是看到后来母女的紧张关系,根源在于作者觉得母亲对她的爱不够,起码相对于弟弟来说。当然,最后作者选择了理解母亲,也选择了放过自己。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多和少,其实是个比较的问题。”

关于发小,我们每个人都遗憾于过去曾经亲密无间的人,现在变成了好友列表中一个个沉默的符号。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时光流逝,世界在变,人也在变。一段关系,如果缺少勤劳的维护,当然会慢慢变淡。真正珍贵的是,有一段时光,他或她曾经陪你一起并肩走过,眉眼带笑地在你的时光里留下了灿烂的脚印,这就足够了。

作者把一些感受描绘得十分贴切。比如,在描写一段美丽的邂逅时,作者与他在窗内外目光相对:“……用余光感觉到那个人,一直站在窗外的那棵梧桐树下,路灯洒下的光,就像金色的雨,从他的肩膀,一直落到脚下的青砖地面上。”描写得好美啊,把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形象地传达了出来。然后作者又说道这些都是慢时代里的前尘旧梦,如同“昏昏然地摇过来摇过去”的幻影,说明了一见钟情的飘渺虚无。

作者将姥姥的一生描写得家长里短,却又荡气回肠。姥姥这个人脾气火爆,当地人称“鬼见愁”,却阴差阳错地和姥爷离了婚,想要回头,姥爷却已经娶了第二任妻子,作者叫她孟姥。姥姥带着作者的妈妈还是在原来的村子住下了,因为这样索要生活费方便。低头不见抬头见,姥姥总是和孟姥吵架。虽然这样,但也是姥姥在孟姥因为政治批斗被迫和姥爷离婚时,收留了孟姥和她的三个孩子。等到孟姥改造回来,姥爷已经娶了第三任妻子施姥。姥姥莫名充满了荒谬的正义感,和孟姥联手,三天两头跑到姥爷家闹。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姥姥放不下姥爷。当姥爷离世时,孟姥和施姥也已经离开人世,而作者的姥姥在姥爷灵前说“好的很,我要活到见五辈人呢!”当老一辈人的恩恩怨怨过去,只留姥姥一个故人留在人世,爱的人不在,不平的人也不在,姥姥的心里大概也有一丝苍凉之感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