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野生作家访谈录的读后感大全

野生作家访谈录的读后感大全

《野生作家访谈录》是一本由界面文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生作家访谈录》精选点评:

●写作和写作者要如何定义,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参照,原来文字可以这样自在生长。

●顾前有..酷,简介里说自己是醉汉、牌友、不会看电路图的电工,回答问题也是:“这个问题我丝毫不关心”“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认为也不重要” 倒是蛮像刚认识的时候的dy的

●很好看,一天就看完了。从盛文强开始,后半部的几篇都非常精彩,作为野生作家,但术业有专攻,有些攻得很偏,研究海怪的、喜欢古琴的、打口一代等等,最后一篇关于顾前的最有意思。顾老师绝口不提理想、文学之类的词汇,而是不断强调自己的底层身份,将“不知道”、“不关心”挂在嘴边,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干简单的活,好逸恶劳,“有吃有喝,我才不写小说。”真是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很生动的瘫坐在“loser”人生泥沼里的形象。这种形象我太熟悉了,说这些话把自己贬得很低很低,无非是想让自己心理好过些,让自己能稍稍原谅一点自己的失败。

●越来越喜欢看短篇的访谈,它们描绘一个人的截面,让自己在十几分钟里代入别人的生活。这本有很多地方读着其实很沉重,但也许写作者们过成了寻常生活,所以还带着一些诙谐。毕竟,我们都是「出生入死的凡人」。

●把认识的都挑着看了

●有趣。虽然是视奸软弱人士的那种恶意有趣。

●在书店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一些作家

●采编文字挺扎实,有生活,有态度,有看头,够真诚。

●四星给采写的同事和采访对象,扣的一星是自己,还有进步空间!

●平凡,写实,有趣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一):边缘写作

边缘写作,野生作家,这种用词本身就让这些作家标签化。在我眼里每一个想写的人都是作家!莫言把一本新华字典奉为“圣经”,我也觉得文字在一定规范之下排列组合,谁写都行,只要用了心,就没有好坏之分。我都愿意为之点赞!在这个层面,我就是这么没有原则。

文字呈现给读者的感觉,就如同人的长相,天生丽质,内秀于外,砸钱整容,给人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评判权永远不是附和谁,也不为了迎合所谓大众口味。有些自认为意见领袖形成的评判标准,就那么肯定不是井底之蛙所见。

其实,很多人都是为了逐利或者逐名而走上写作之列,我也是为了让一个小书店能够博得更多人关注而在豆瓣写写字,照照书,随便评论评论。我的这种行为,也算是野生作为,或者由边缘向内挤的努力。

粉丝没几个,说明确实不行!突然想买一本野生作家的书读一下,选了又选,想选一本《对虾养殖手册》拜读,青岛人写的。

结果,买不到。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二):摘

为了玩,顾前经常向工厂里“请病假”。有时候“病假”时间太长了,请病假就变成了“泡病假”。他把朋友的肝炎血液报告伪造成自己的,从单位批下来了几个月的假期,这几个月里,他跟着养蜂人去山里养蜜蜂了。

他养蜜蜂不是为了挣钱——事实上一分钱不挣,只是觉得在深山老林里很好,“我当时想,山里多好玩啊,多安静,养蜜蜂多有趣啊。听说我要去,养蜂人挺高兴的,白干活不拿钱嘛。”顾前在山里跟养蜂人住在一起。白天要给养蜂人烧饭,没别的饭菜,只有黄豆加酱油,实在想吃蔬菜了,就用蜂蜜跟农家人以物易物换点儿;晚上睡在帐篷里,这帐篷是用一根竹竿搭在两棵树上,上面再搭块帆布构成的。睡在这样的帐篷里,头可以摆在外面,还可以看看星星。养蜜蜂久了,他经常被蜜蜂蜇伤,蜂毒又引起各种风疹过敏,最厉害的时候,头和身子都肿了起来。

但对怎么采蜂蜜,他讲得就比做电工活细致多了。“蜜蜂把蜜采回来就放在那个蜂房里,蜜在里面怎么把它取出来呢?你要把蜂框拿出来。有一个蜜桶,你把蜂框卡在里面、卡满。外面有一个把手,一摇里面就在转,利用离心力就可以把蜂巢里面的蜜甩出来了。等摇蜜桶里面的蜜多了,再把蜜倒到塑料桶里。

追着花期的时候最忙。养蜂人听说滁州槐花开了,又没有雨,就要搬家了,他负责去找人拼车,顾前就在家里钉蜂箱。“蜂是一筐一筐的,卡车上、火车上一碰撞,蜜蜂会撞死的,所以我要拿小木头塞子钉在每个蜂筐之间。那么多蜂箱,要慢慢钉。”养蜂人找了另外一个养蜂的老头拼了一辆卡车,老头和养蜂人坐在车前头,顾前跟老头的两个女儿就待在车后头,为了不被车甩出去,他们三个一起被高高地绑在蜂箱上面。

后来,集体工厂愈发不景气,混日子也逐新到头了——工厂在偏远的地方成立了一个分厂,要分配一部分工人去农村上班,顾前因为整日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当然也在发配的行伍之中。他实在受不了这么偏远的环境,索性辞了职。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三):野生作家百态,脱俗真诚实在

「平凡、写实、有趣,真诚,自然,作家百态,才华横溢,脱俗的思想。」合上书,我想到了这些关键词。

受访作家的经历访谈、同题回答,以及采写方记者的文笔,都值得一读。可以通过他们的文字,看到这个世界别人不一样的活法,那些自由创作者的生活、看人看物的眼光,还有不一样的表达,超凡脱俗的谈吐,以及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一边认识这些野生作家,学习他们的写作态度、处世思想,一边偷偷品味记者笔下的内容,学习他们的采写文笔。

书中受访谈的作家都特别牛,华丽的人生经历,旺盛的写作欲望,以及强大的内心,甚至连学历类似北大中文系、北大建筑系、协和医科博士等,都让人望尘莫及。他们把写作当做一种非功利性的爱好,极好。

我很欣赏他们有相同的一份态度,那就是进入在某一个很具体的领域钻研,深入后冒出,有了丰富的技术、或社会阅历、或学术知识,再进行自我写作。

这些野生作家们,认为写作是一件纯粹的事情,可以不用在意读者,可以不用考虑金钱,但一定要真诚。真诚的文字往往是最打动人的。确实,这本书14名作家的讲述,打动了我。

写作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基于有保障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的一种兴趣爱好,其中有的人将写作由爱好上升至谋生手段,更多人则是仅仅停留在在了爱好层面。

如书中作家胡凌云所言,「谋生给日常人生提供着一种冷静,防止我陷入对精神境界的迷醉。也有一种追求踏实生活的含义。先得有这个基石,才能构筑自己的瞭望塔。」也有像作家盛文强一样,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更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把它嵌入饮食起居当中,随着岁月的推移,它就会变得枝叶丰茂。」

喜欢写作的人,别错过这本书,你可以在书中学到一些写作思想,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通过阅读访谈者的内容,可以思考写作与自己的关系。

这本书唯一的缺点,应该就是自己会因为好奇,将摸查作家们读过的作品,导致延长自己的书单。

(ps:书中采访者有一人叫做付适野,见到此人时我略微震惊了一下,我才发现原来她是一名记者。惊讶是因为我经常听到她的声音。这个人和另外两个小伙伴共同搭建制作了一个响亮的播客,节目叫做“随机波动”。)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四):游离在体制之外

小时候喜欢读家里的《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人民文学》以及茅盾、巴金 blahblah,后来才知道这些书和这些作家都属于体制——一个神奇的词,仿佛有了它就有了金饭碗。那游离在体制之外,就算是野生作家咯,挺贴切。

这本书是界面文化的访谈合集,里面写朱岳的那篇我去年在界面的官网读过,再读发现朱岳说他喜欢的中国作家是孙甘露,恰好有位 99 的编辑大佬也推荐了孙甘露,果然大佬所见略同。

书的每篇都分为介绍部分和同题问答部分,说实在的,同题问答里有些题挺无聊,譬如那个“你混圈子吗”,在中国特色偏儒家文化里,很少有人不混圈子吧,但是他们面对问题总会回答说“sort of 不混圈子”,谁会承认自己抱团取暖呢……

书的封皮挺有特色的,分黄绿两版,随机发售(不知道为啥想起青黄不接)。我手头这版是绿色。看完书后发现做的相关豆列里居然有 87 本书,所以每本作家访谈都是行走的种草书单。

世纪文景好像很擅长发掘本土小众作家;好像很多作家喜欢鲁迅和《金瓶梅》;法国新小说影响了不少作家;学过哲学的谈起问题来就很形而上;好些作家表示“不读当代中国文学”,但是自己又写当代中国文学;里面有不少作家是理工科背景,不乏名校——譬如协和八年制常青、清华建筑系刘天昭、清华建筑系叶杨(独眼);大部分作家都不靠写作吃饭;神他么这十四位作家里面居然有我校校友。

看于是的那篇看哭。

看史杰鹏那篇超感动,喜欢坦诚,“孔融、祢衡这些人,难道就不懂祸从口出的道理吗?其实就是性格使然,一时激愤,把命丢了。我知道很多道理,但我做不到。”

看盛文强那篇看得超级种草他的海洋志怪小说系列。

看康赫那篇,他把老婆孩子扔下,自己在北京打游戏一个多月;让读者读完在微博@他,他给他们 assign 编号……行为主义真有趣啊。

其实这种访谈,如果纯谈文学,经验性的东西居多,倒不如这样,多一些每个人的生活故事,生动活泼。警惕经验,小马过河。

认同史杰鹏说的,历史里百姓崇拜的英雄人物多是残害百姓的人渣——这也是我不喜欢读满是大人物的历史的一个原因吧。所以接下来,应该要把去年就“在读”的史杰鹏自传体小说《户口本》读完——该书出版导致他堂姐痛骂他把她父母和他自己都写猥琐了,痛骂三次。

这个是整理的豆列:《野生作家访谈录》里提到的书

《野生作家访谈录》读后感(五):用心“野生”吧。

“很多东西实现不了,只能用文字去实现”——胡凌云

调侃年轻人“躺平”、“专业不要选文科”、“不上985、211就没有人生”……用别人眼中的成功定义自己的成功是缺乏思考的,最好也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见过90后的旗袍设计师、苔藓养殖艺术家、文物修复师,他们本来也是传统的大学生,被期待着进入高薪高竞争的领域,才不枉父母学校的悉心培养,可到底,他们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并且干得风生水起。

我一位前同事,从优雅的外企HR,毅然决然的在30多岁回炉重造,选择了自己内心最喜欢的事业——做一名室内设计师,她去杭州进修,去清华上课,最终消失在老同事的视野里,毅然决然地转身摆脱正经熟悉的行业、人脉和城市。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她的决心和经济保障,无法脱离生存去谈梦想,所以有个词叫“野生**”,自己有一份主业作为生存的保障,在主业之外又为自己的梦想添砖加瓦,比如刘慈欣,南派三叔等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写小说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成功,更有一些并不出名的“野生作家”,默默耕耘,不为人所知,甚至从安稳的环境下脱离出来,面对周围人的不解,坚定地走向未知。

如果你也有梦想,不愿意受困于一个身份、一个职业、一个环境,那么看看这本《野生作家》,你也可以成为“野生的自己”。当社会主流价值观还在提倡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整齐划一的生活,而那些“野生的”才更显生机勃勃,也更具有智慧。

如果你也有梦想,不愿意受困于一个身份、一个职业、一个环境,那么看看这本《野生作家访谈录》,你也可以成为“野生的自己”。当社会主流价值观还在提倡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整齐划一的生活,而那些“野生的”才更显生机勃勃,也更具有智慧。

《野生作家访谈录》里提到的作家,很多读者不太认得,他们的作品没有被拍成电视剧、电影,甚至在圈内也不算响亮,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做“野生”作家呢。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人是很容易乏味的,写作可以带来戏剧性。——赵松”

“写小说和哲学对我来说,都有一种解开谜题的心态。——朱岳”

“我怀疑自己投入社会生活之初,就是为了安心离开它。——刘天昭”

“文字裂变成两种,一种为了生存,一种为了存在。——于是”

“我没有一边书写苦难,一边遛着狗住豪宅。——袁凌”

“以人分饰两角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常青”

……

这些野生作家们已经能够面对内心,你不论支持ta还是无视ta,他们都正在用自己努力用写作“扎根”,野蛮地生长着。野生的,才是最强韧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