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作中的大作家》读后感锦集

《写作中的大作家》读后感锦集

《写作中的大作家》是一本由〔美〕萨拉•斯托多拉 著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中的大作家》读后感(一):大文豪们的写作日常

花了几近一周时间把九九读书人下经典写作课系列的两本书《写作中的大作家》和《与达洛维夫人共舞文学名著背后的灵感故事》读完了。全明星的作家阵容,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第一本的每章即每个作家的故事结束都会有一段关于其写作一天的总结,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参考了许多的文献展现给我们一个鲜活的作家形象。不过因为作家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反倒读完后留下不多的印象。第二本也是如此,类似第一本都分了类,但我更喜欢第二本的分类,同时不是每章末尾有结语而是在分类的开篇即归纳了灵感的来源。两本了解大作家写作生活八卦的书,可以当做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来阅读,也或许能增加一些闲余的谈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鲜能找到愿意倾听这些故事的人吧。

《写作中的大作家》读后感(二):一些酣畅 一些习得 一些巧合

一些酣畅

读到凯鲁亚克,比起前述对其他作者的冷静而克制的视角,这一篇15页介绍无疑是一气呵成、喷涌而出,有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通感,甚至感觉作者、译者甚或是两个人对他的尤其偏爱。以至于在一口气读完这篇后再看海明威需要暂时放一放,让心情重归和缓。

一些习得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上作文课写两节课作文,如同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要开始写了。于是长大后潜意识就想要固定时间坐下写。然而灵感总是不期而至,比如车上,比如睡前,比如做梦后,等到既定时间已经流失。这些大作家用的是学英语学数学的办法,卡片、小本,各种碎片化的方式记下灵感,以前积累勾勒人物画像和生活细节。

以前没有电脑,大作家们往往习惯手写初稿,再用打印机打出来,如此反复修改六七遍之多,网络文学,在人类重度依赖电脑后,写完读过就发,实感缺失,总有很多搞笑的错误,每次读到这种地方我就出戏,甚至产生作者到底是什么水平的怀疑。所以反过来,如果有自己的作品成为经典的野望,不妨在电脑打印完后抄写一遍,估计能提高字均含金量了。

一些巧合

五一前,在二手书店,通过在豆瓣核较检索,得到一本好书。那是一家有猫的书店,我把小猫的前腿从她脖子上的铃铛绳子里解救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大胆的互动,而调皮懵懂的她那一刻没有任何反抗),获得了她的感恩挨蹭,内心已大满足。十天后,读到本书的最后一个作者,惊奇发现那本随笔正是这位大作家的作品。于是下一本打开的书就这样定了。

《写作中的大作家》读后感(三):他在婚礼上也依旧写作

书里描写的卡夫卡、托妮·莫里森、伊迪丝·华顿、伍尔夫、纳博科夫、凯鲁亚克、海明威、乔伊斯、菲茨杰拉德、菲利普·罗斯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都是我熟悉的。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乔治·奥威尔。

他对写作的倾情奉献,取代了生活中许多原本可能是很重要的东西,包括友谊和罗曼史。奥威尔的传记作家和其他研究奥威尔的专家大多就此认为奥威尔根本不擅长与女性相处,但真相并非如此,奥威尔年轻时身边一直有几个闲交的女友,他只是不向她们轻许爱情而已。此局面俟他遇到未来的妻子时有所改善。但即使结婚以后,他与妻子艾琳的相处也只是因为艾琳愿牺牲自己的工作来成全他才得以维系。艾琳本人就说过这样的话:“他的写作永远比任何人都重要。”连婚礼那天,他都能挤时间写。

一个写作项目一旦落笔,奥威尔就进展神速。他的《巴黎伦敦落魄记》,经过将近五年的体验,九个多月就写完了。《一九八四》的整个酝酿过程长达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而动笔之后,他几乎玩命地写,半夜3:30才停手,早晨7:45醒过来又继续。

对很多作家来说,初稿过于生涩,他们会难以为继,但这对奥威尔根本不是问题。相反,特别是在他的晚期创作中——那时他已摆脱了为生计而写稿的后顾之忧——他几乎不停地在纸上写出各种初稿,而后不厌其烦地编辑修改,一直到最终成型。“草稿未免凌乱得令人难堪,与最终出品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它们是写作的主要环节。”奥威尔在1947年对他的出版人如是说。《一九八四》著名的开场白“这是个晴冷的四月天,时钟正报十三点”,出版前的数稿都没有这么精悍。开始他写成“这是个寒风凛冽的四月天,一百万台收音机都响了十三下”,后来又将那些收音机改成“无数时钟”,最终连“无数”也省略了,干脆就作“时钟”,而“寒风凛冽”变为“晴冷”,用语明快。整部小说不同手稿都有类似的反复推敲。对奥威尔而言,最重要的是先让那块黏土竖将起来,而后才开始在上面精雕细琢。

无论是他的日志、多重初稿、还是他的调研,都体现出奥威尔投入写作的强度,罕有匹敌。而他对写作的痴迷,加上他自愿承受生活的磨难,最终压垮了他的身体。奥威尔在《一九八四》出版七个月后死于肺结核感染,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在朱拉岛上写作时囿于过分艰苦的条件所致,本是容易防范的。奥威尔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