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想的黄昏的读后感大全

思想的黄昏的读后感大全

《思想的黄昏》是一本由[罗]埃米尔·齐奥朗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想的黄昏》读后感(一):生活空虚无趣,一切皆是病态

这一本的语言风格有别于《在绝望之巅》和《着魔的指南》中凶猛暴烈的冲击力。连《眼泪与圣徒》里辛辣呛人的反JD情绪也骤然变得怜悯、悲叹。整体腔调像是他一边唾弃它,一边与它对话,一边孤独地走上衰老灰暗的荒漠中。

《思想的黄昏》发表于二·战期间,虽然并没有提任何一字,但这本书对善恶世界的探讨非常多。另外还有三大主题:自·杀,音乐和孤独。

齐奥朗不赞成自·杀,但他理解自·杀者的思想完成度和超我的状态。

他把音乐比喻成一场宇宙级的大灾,正在翻腾毁灭心的边界。音乐是一切,是上升的死亡。他对巴赫和瓦格纳的音乐评价极 高,两者都完美地体现人类所有负面的存在意义。

前三本作品中强烈的撕裂感逐渐退却,仿佛在这一本里齐奥朗用自己的方式舔舐过去每一个已然溃败的伤口,让其愈合。

《思想的黄昏》读后感(二):黄昏下的露西弗。

1

在尼采式的标题下,能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总之应该是颠覆性的吧。翻了四十几页就发现,算了吧,齐奥朗还是老样子,对着人类吐吐沫,毫不掩饰自己的轻蔑。

第1页,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都在寻求它。——即使这句话写于1940年,在思想界也算是一句废话。只不过BB的主题是哲学史,比如第2页说蒂欧根尼干过伪造货币的勾当。只不过,他生活在二战的欧洲,每天都有人死亡。“在巴黎,犹如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蜷缩在一角,与自己的阴影和目光作伴,”第4页,这就是他当时的写照。“一切思想犹如蚯蚓的呻吟,被天使们踩在脚下。” 第27页,不幸福是最佳的作诗状态。

他是个不讳言魔鬼的人,就好像是他永恒的哲学命题一样。第10页:行动源于撒旦的原则,以至我们挣扎着,总觉得有什么罪孽要救赎。——读着读着,你就发现他根本就是个反基督。一个哲学界的变态。说坏怂可能更准确。

翻译者根本就不是盗火者,而分明是打开了潘多拉宝盒。

2

在中国现在这个充满了一知半解者的环境下,这种充满神秘感的写作,会让很多装逼的人,找到葵花宝典。

他们找到了一个盲人做向导,手指着迷失的方向。第53页,“你发觉一切生物无非是影子,一切都是徒劳。”

而把这些模仿者写的东西当真的时候,就像二战后的法国知识分子对待齐奥朗,说:他是厌女主义者。他是反基督。

只要一理了他,就开启衅端。

所以他叫潘多拉。

3

有一些少见的与我一致的思维:

65页,任何一种明智,其实都是反思。

82页,一切必须改革,包括自杀。

如果说读哲学家就是把他们从棺材里唤醒的话,齐奥朗是一具发绿的僵尸。

《思想的黄昏》读后感(三):抬杠

我似乎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但我不是不懂,而是不惜得为它落泪。

书是好书,文字是好文字。但切忌盲从说它是高深的思想。但我不是说它不高深,而是它的深处值得商榷。

他写这本书时是三十岁左右。他让我想到一个景象,幼虫化蛹,却苦于不能蜕变。

如果说《解体概要》是中距离的谈论,那《思想的黄昏》就是近距离的谈论,离他自己的欲望和身体更近,离大众的语言习惯更远,更直露,更极端,更个人化。我不想说这是一本关于思想的书。我认为它是一本纯自由体的诗集,用他自己的思想和欲望的冲突写成。

这是最好的诗的语言。但思考的成果绝对没有超出三十岁的人能够触及的深度。他的挣扎总也透着青少年男子的天真和幼稚,我早已无法忍受。稍显复杂的是,他还要兼并基督教核心教义的单调和枯燥:你有罪,你唯有信上帝;但是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是信上帝、算不算信上帝,因为上帝沉默。这就让他的挣扎看起来不是那么纯粹。他是游走在信仰边缘的西方人,总也和无信仰、虚无主义差着实质性的一步。假如能跨过去的,应该高兴起来才对。伊壁鸠鲁似乎跨过去了。还是那句话:痛苦,就说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所以从某种可能性上说,这本书,或者说萧沆的这几本书,总有一种坏处,也许他会教坏很多人,让他们以为,思想深刻的人就该那样寻死腻活地吐苦水。但我仔细想了想,这种担心虽然不能说是多余,但也还有可以避免和化解之处。

首先,读他的书一定要提醒自己:他果真这样以为吗?他就算这样写,会如何看待自己写下的文字呢?他写下反对生命、向往死亡、生死都无救赎或幸福可盼的文字,他果真按照这样的文字指导自己的生活吗?一个人能够忍受孤独,是因为他受了什么思想的引导或训诫吗?一个人能够忍受孤独,往往是他的非理性倾向决定的,并不是理性或语言表达推理而得出的。一定要提醒自己理性和非理性孰重孰轻、孰先孰后。脑科学目前认为,语言逻辑中枢更像是“解释者”,而不是人行为的原动力。

其次,从技术角度上分析,大量、高频地将习惯上组合使用的短语拆开,然后与其含义对立的组合对调,这种造句虽然在推敲时很有启发和美感,但它绝对不意味着平时的说法错了它才是对的。比如“明亮的白昼,漆黑的夜”,可以拆开对调并构成这样的句子“明亮的夜,漆黑的白昼”、“一旦发现这个,白昼变为漆黑的,而黑夜里才明亮”。这虽然同样能够促使读者思考,在笔者的引导下,注意到自己平时不会注意到的思考角度,但它也至多努力到促使读者思考这个步骤而已。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说它只是一句作家精心炮制的废话(尼采),也不能说它惊艳无比深刻见底;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是客观、良好的阅读心理。但是我们能说,这是诗的语言。诗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它为了彰显某个隐秘的联系,不得不将目标牵拉在两个极端概念的冲突中让读者去体会。

再次,萧沆在二十多岁时失眠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绝对很重要,是他很特殊的一段人生经历。还有就是他和他母亲的关系,我只是听说了一点点信息,但认为实在关系重大。声明一下,不是说我一经听说他的生活八卦就改变了对他文字的看法,而是我本就明白知道他绝对不是个心理健康的人。而且我也相信没有多少人会不怀疑他心理的状况。而且我还想声明一点,作家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其作品的内容绝对相关,但与其作品的伟大与否毫不相关。

最后,警惕所有声明自己喜爱读尼采、戈尔凯郭尔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