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读后感锦集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读后感锦集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是一本由余光中 蒋勋 朱天心 等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读后感(一):在人生的旅途中相遇。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却又孤单漫长。旅途中的人,感受到的是百种滋味。

本书也是将人生比作旅程,封面图片设计里,有着几位孤独的旅人。他们虽不相识,但在同一时刻相遇。所以呐,人生这旅程虽然孤独,但是我们并非始终独自前行,也会遇到旅伴,有所陪伴。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是一本散文集,散文么,形散而神不散,收录的虽是零零碎碎的感触,但这感触是真实而又灵动的。本书中选用的大部分是台湾地区作家的文章,还包括几篇马来西亚等华语区作家的文章。

其中,余光中、蒋勋、朱天心等人较为著名,我们也较为熟识。还有很多作家的名字,我是第一次见到,但这并不影响阅读的感受。中文是我们共同的母语,无论是思想还是神髓,都通过书页上的汉字传递。

有时候,我在想,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想要提笔书写?无非是记录自己的思绪和感触,这些思绪和感触存在于某个瞬间,却又并非独有。当读者在阅读时,恍然感悟,原来,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也曾有人有过这样共同的感触呀。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共鸣”。

本书的第二篇文章名为《质数》,开篇作者就说“我其实是个质数”。曾经,我读过一本小说《质数的孤独》,懂得质数的含义,孤独的人都是质数,因为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如此看来,孤独的人的感触是多么相似。

不过,《质数》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这说法让我豁然开朗。她说:“就算是质数,除了本身之外,也还拥有那个1”。这么说来,质数也并不孤独,身边也始终有人陪伴。更进一步,“质数不需要他者合成,却可以和他人相乘,成就出更大的数字”,蕴藏的是巨大的能量。

孤独并不可耻,认识人生,接受人生,享受人生,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在人生的旅途中,来来往往的过客,他们在思考些什么?这也是写作和阅读的意义所在。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读后感(二):念念不忘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台湾散文名家的合集,收录包括蒋勋余光中等人有关于孤独的感叹。生活是非线性的,很多时候活在当下却认知不了当下,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某一个点才恍然大悟,那时不懂的哀伤,岁月都已经教给了我们。

这些散文大家们或是回忆逝去的挚爱,或是追思曾经的某个片段,哪怕仅仅是对着烛火念一念“灭烛怜光满”,从而引发的对生命中无法抹去的孤单感就溢余满纸,读来字字幽深冷寂,不知今夕何夕。

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散文合集,在同一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思想里跳来跳去,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经历,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烦恼和不舍,就连孤独感都表现的千差万别,但奇怪的是读起来所有人又分外统一。故事不同,人物不同,但感受相似,大师们就好像在纬度不同的时空共同营造了一个有些伤感的环境,供人去静坐深思。

从孤单谈到成长,从人生最美的清欢到对生命旅途的安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而这一点忧愁恰恰给了我们一丝人情味,在这红尘俗世点亮了烟火气。

台湾文学好大陆文学实际读起来感觉是有些不一样的,每次读台湾大家的文字,总会感觉到文人的傲骨,就像生活中的琐事非但没有阻碍他们,反而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无论是文字还是思考都能更纯粹,更有质感,更接地气。想来也有地域的原因,文字如岛,四面环海,恰如本书的主题孤独,成长的各个阶段总是在海边眺望,渴望有人出现在天边,让着孤岛有些盼头,往后余生,目光所至,都是你。

但孤单是无解的,所以孤岛始终是孤岛。不过也正是如此,读本书则更能体会到作家们的心,是期盼过后的淡然,是习惯之后的释然,是看过千山万水后的进门一笑。

本书的书名《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在遍观本书后却发现这个同类更多时候指的是心灵契合,是灵魂共鸣。有人懂你,而你也会怀念他,孤独好像只有一段时间,但在漫长的岁月过后,转头却看不到同行之人,那时的你们、我们,是并肩的,如今肉体灭亡,能感受和慰藉的,也就只有从前共鸣的那个点,微不足道的却也重于千金的那个点。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读后感(三):目光所至,都是你

能写出精美散文的人,都是拥有细腻心灵的,平常的生活场景,配上细腻的心思,就能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余光中于2017年12月离开了我们的世界,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精神食粮,足够我们几代人享用。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余老的《乡愁》却因为不能感同身受,学过就忘。直到多年后,有一次在电视节目上再次看到余老朗诵,突然觉得,这短短的文字完全说出了许多多年在外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听着听着不觉眼眶湿润。

《再孤独的人也有同伴》第一篇是蒋勋的“灭烛,怜光满”,通过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这首诗,引出有些情感,只有在丰富了自我的人生阅历之后才能体会到。这首诗最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直被我们用在中秋月圆时,而后面几句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其中就有这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首诗描述的也是思乡之情,以及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回故乡的无奈。

独自生活在异乡的人,对于孤独的情感特别有感触,但每个人对于孤独的理解又是不相同。

学会理解自己的孤独,才能理解别人的孤独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由此又能反过来为自己建立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如何能从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孤独不等同于寂寞,学会与自己独处,能使得我们内心得到成长、精进。努力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在成长的路上,每一步都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做铺垫,最好的时光,都会存在与我们回忆里,不管路上有多少坎坷艰辛,最后留在回忆中的只会是美好。

孤独也是一种艺术,掌握了就能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人生最美是清欢”,以清静之心看待这个世界,做简单的人,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的过好每一天。每次读这类散文,总是让人感觉内心是乎能随着文字的递进,慢慢体会着书中文字的意境,慢慢平静下来。

孤独不等同于寂寞,学会与自己独处,能使得我们内心得到成长、精进。

我们无法靠其他事情来壮大自己,但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那个“一”,通过了解自我,面对自我精进到提升自我,时间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岁月的打磨中,我们将愈加光彩夺目。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读后感(四):目光所至,都是你

能写出精美散文的人,都是拥有细腻心灵的,平常的生活场景,配上细腻的心思,就能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余光中于2017年12月离开了我们的世界,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精神食粮,足够我们几代人享用。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余老的《乡愁》却因为不能感同身受,学过就忘。直到多年后,有一次在电视节目上再次看到余老朗诵,突然觉得,这短短的文字完全说出了许多多年在外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听着听着不觉眼眶湿润。

《再孤独的人也有同伴》第一篇是蒋勋的“灭烛,怜光满”,通过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这首诗,引出有些情感,只有在丰富了自我的人生阅历之后才能体会到。这首诗最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直被我们用在中秋月圆时,而后面几句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其中就有这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首诗描述的也是思乡之情,以及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回故乡的无奈。

独自生活在异乡的人,对于孤独的情感特别有感触,但每个人对于孤独的理解又是不相同。

学会理解自己的孤独,才能理解别人的孤独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由此又能反过来为自己建立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如何能从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孤独不等同于寂寞,学会与自己独处,能使得我们内心得到成长、精进。努力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在成长的路上,每一步都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做铺垫,最好的时光,都会存在与我们回忆里,不管路上有多少坎坷艰辛,最后留在回忆中的只会是美好。

孤独也是一种艺术,掌握了就能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人生最美是清欢”,以清静之心看待这个世界,做简单的人,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的过好每一天。每次读这类散文,总是让人感觉内心是乎能随着文字的递进,慢慢体会着书中文字的意境,慢慢平静下来。

孤独不等同于寂寞,学会与自己独处,能使得我们内心得到成长、精进。

我们无法靠其他事情来壮大自己,但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那个“一”,通过了解自我,面对自我精进到提升自我,时间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岁月的打磨中,我们将愈加光彩夺目。

《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读后感(五):孤单是人生本色

孤单是人生本色,是我们本有的属性,不论我们年岁几何,性别又是哪种,总能在某个时刻,尝到孤单的滋味,或是夜深人静时,或是喧哗吵闹时.每个人的人生路,总是要自己一个人走的.

但是孤单带来的体验往往并不好,它会让人觉得自己被抛弃被孤立,形单影只,自信心也受到打击.可以说,没有人喜欢这些感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向外向内寻找方法,向外的人交友旅游,向内的人冥思苦想.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和孤单或者孤独有关的书籍,其中,蒋勋的《孤独六讲》很有名,叔本华的《孤独通行证》也毫不逊色.

这本《再孤单的人也有同类》,以孤单和成长为主题,收录了余光中、蒋勋、朱天心等当代著名作家的精美散文。让人们得以知晓,在这些作家的生命里,是如何处理孤单这个问题,又是如何和生命和解的呢?

余光中,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一首《乡愁》,大陆海峡两岸都为之动容.蒋勋,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与画家,代表作有《孤独六讲》《蒋勋说红楼》《生活十讲》等,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朱天心,台湾著名作家,曾主编《三三集刊》,多次荣获台湾地区时报文学奖及联合报小说奖。

其余作家,如黄信恩和黄春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也是在台湾有一定名气的作家.或许你已经发现了,本书选择的作家,几乎全是台湾人.阅读此书,也让我们得以了解台湾同胞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许,也能够缩小几分心灵上的距离.

本书开篇是蒋勋的《灭烛,怜光满》,灭掉微弱的烛光,整个人浸入在饱满丰富的月光里,心中生起十分的爱怜与欢喜.那一瞬间,宇宙自然和己身,浑然一体.小小年纪时背诵的古诗,在长大后的一次旅行中,提领出来,享用不尽.

然而,现在光变了,很多地方都存在光污染,星星不见了,月亮的光也日益黯淡,而霓虹灯和路灯却精神奕奕,似要打造一个不夜城.节日变了,没有皎皎月光的上元节和中元中秋节,都失去了几分自然的宏伟美丽.

人也变了.以前人们出行,随性而至随遇而安,将己身托付给大自然,没有隔阂.现在人们出行,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才肯迈出出发的脚步,有的人甚至要把沿途计划都规划好了才能出行.

作者提出的遗憾,确实是工业时代飞速增长的经济背后的代价了.月是故乡明,希望人类不会丢掉这轮照了我们世世代代的明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