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是一本由杰弗瑞·萨德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读后感(一):读完这本,我正式宣布好好学习心理学

最近好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电子书实体书都标记了不少,这本是最后一本实体的,以后我决定认真研习。

书里的一个很新颖的地方——通过人生经验做治疗,我当时一看到就觉得这不就是我一直践行但是没有组织用语好的行为吗?书里详尽得描写了体现,目标,方法以及评估。

从思考到态度再到模式的筛选,我觉得一方面总结很到位,一方面,经验可复制但可遇不可求。我们不光可以利用自己的,周围的,甚至是书中,影视剧中的经验,拟定方法,加以借鉴。这个的重点就看我们如何通过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的沟通。

中间部分的催眠也是超级有趣的课题,我从未想过催眠竟然也属于心理疗法(孤陋寡闻的我以为这是神婆理论)

治疗里建设目标,实践中处理讯息,使用三种感知系统,进行评估。

这个知识点比较深层,我还没搜到比较靠谱的相关书籍,所以我准备好好再仔细读一下这本,整理个知识脉络!

留着催眠迪哥,哈哈哈哈,当然是为他好!

老爷子还挺喜庆

作者大人杰弗瑞萨德是艾瑞克森医师嫡传大弟子,催眠领域四十年的经验,马克了他的几篇著作,还没读,等我把心理学基础教材再好好瞅瞅的。

2019把心理学当个事儿去做,每一门学问都是最美的!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读后感(二):艾瑞克森的经验式治疗

米尔顿.艾瑞克森(1901—1980年)

艾瑞克森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在17岁时罹患了小儿麻痹症,使他完全瘫痪,除了说话和动眼之外,不能做任何其他的事情。而且,医生们都认为他无法活下来。

但艾瑞克森自己发展出一套方法,他运用精神专注力去产生细微的移动,在精神上反复体验这种移动。他把握每个机会去锻炼更多的肌肉,学着用拐杖走路,骑脚踏车,甚至一个人完成了独木舟之旅。在完成这次旅行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有了大幅改善,肩膀的肌肉更加结实有力,为他的大学生涯做好了准备。

在艾瑞克森的余年里,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疾病发作。每一次发作后,虽然他还是能够回到工作岗位、旅行、撰写文章或做研究,但是,每次的复发都使他失去一些身体的活动能力。

在他的晚年,艾瑞克森逐渐丧失了肌力,需要用较灵活的左手来扶着右手来写字。他的腿也只能短暂地支撑自己,再靠轮椅转移到办公室的椅子上。最后,他连舌头和两颊的肌肉都变得难以控制,所以他既不能戴假牙,说话也口齿不清。

艾瑞克森虽然承受着巨大的身体折磨,但他却是最懂得感恩生命的人。他曾告诉本书作者萨德博士:“今天凌晨四点,我觉得我应该会死掉。中午的时候,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从中午一直高兴到现在。”他这方面的人格特质,大大地增添了他身为一位治疗师的说服力。

艾瑞克森在处理个人问题和专业领域都有着天才般的突出贡献。在专业领域,他是治疗技巧运用的大师,他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治疗”你。我想,这可能是他被称为“催眠大师”的主要原因吧。

本书作者萨德举了一个例子,说他还是一个研究生的学生时,去拜见艾瑞克森。那时他有一个嗜好——抽烟斗。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年轻的心理学家,而心理学家给人的印象总是叼着烟斗。当他与艾瑞克森见面时,艾瑞克森跟他讲了一个轻松有趣的故事,一个关于抽烟斗的朋友的故事。

艾瑞克森说这个朋友很笨拙,他不知道该把烟斗放在嘴巴的什么地方,是嘴中间,还是偏左或偏右?他不知道该从哪里吐出烟圈或是如何吐烟,向上吐,还是向下吐?不知道该如何握着他的烟斗,用拇指和食指握着,还是五指紧握着?他不知道该如何点烟,是用火柴,还是打火机?他不知道烟斗抽完要放在哪里,是放在桌子上,还是椅子上?

几天之后,作者在开车回家的途中,停在红绿灯前面,内心对自己发誓:“我再也不想抽烟斗了,我今后再也不想抽烟斗了。”作者的潜意识一定是连接了艾瑞克森的话语:“烟斗——笨拙;烟斗——笨拙。”在某种程度上,艾瑞克森运用了作者的意识心智来对抗他的潜意识心智。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每当作者拿起烟斗,握着它总是感觉不自然,不知道放在嘴巴的哪里,不知道该怎样点烟,不知道该如何吐烟。

就这样,艾瑞克森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助作者戒烟了。

这是一个催眠治疗的例子,也是一个经验式治疗的例子。(本书的“经验式”也可理解为“体验式”,英文为experiential。)通过艾瑞克森讲述的故事,作者深刻地体验到了抽烟斗是笨拙的,这比单纯地提供知识或建议——告诉他“要戒烟”或“吸烟有害健康”——要有效得多。

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面临一个简单的任务时,知识或建议或许是有效的,如果要诱发不一样的状态,我们就要创造一种蜕变经验。”

艾瑞克森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感谢萨德写了这本《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读后感(三):这是写给心理治疗师的书,但非治疗师也能从中看到自己

其实,我没有太看懂。

但这也是意料之中。严格来讲,这是一本写给治疗师的书,作为一个近两年才开始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同学,理解其中的专业话语确实有些门槛,需要基础知识,所以读下来一边感觉大开眼界,一边感觉磕磕碰碰。合上书之后,我发现我还是一知半解。

但我又想,幸亏我遇上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写给治疗师的书,但非治疗师也适合读。是这样的,如果你将自己代入了“被治疗者”的身份,会发现不少趣事。毕竟这里头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有大量的案例。那些案例换个性别、换个年龄、换个不同的场景,你就很容易想到你自己。

比如会有这样的事:作者说,有天他在做运动,一边听着个关于饮食的演讲。演讲的专家建议:“不要吃糖。”作者说他从来没想过要改变自己的饮食,觉得当时只是随便听一耳朵而已,但奇怪的是,“某件事正在潜意识层面进行概念蜕变实现的过程”,他不再想念甜食了。

尽管你不是治疗师,但看到这样的例子也会勾出更多的联想,或许对心理治疗这回事有更多的认识。你也会时不时对其中的一些心理分析表示赞同,比如几乎人人都会赞同“负责任”是种美德,而阻碍孩子学会负责任的,一定是恶劣的想法和习惯吗?不一定。它有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某种需求。比如,为了反抗父母,建立自我身份认同。“青少年致力于创造自我身份认同,而他们经常通过反对或反抗父母的观念想法来建立自我身份认同。所以,治疗师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取他们的理想状态。”作者说。

在以上趣事和真实诉求之外,一些治疗行业的真相和基础知识也在其中不时出现,你会知道这些看上去玄乎的话指什么:“在心理治疗里,没有某种特殊技巧是专门用来治疗某种问题的。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由许多元素组成的。恢复健康的心智是一个建立状态的过程。”“要诱发改变,治疗师要确定所采取的策略性小步骤是个案愿意去做的。记得这个概念:处理小元素,而不是大目标。原则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元素和小步骤,然后策略性地建设这些小步骤,就可能改变整个更大的系统。”如果你有参与心理咨询的经验,也会更有帮助些。尽管仍然一知半解,但收获也会不少。

啊,对了。忘了说写这书的是谁——是个叫杰弗瑞·萨德的博士。不对,应该这么说,有个很大的咖,叫做米尔顿·艾瑞克森,他是个催眠治疗师,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用书里的话来说,就像精神分析领域的弗洛伊德,和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

作者呢,那个叫杰弗瑞·萨德的博士,是这位大咖的学生,“嫡传大弟子”,如今也是位比较大的咖,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世界短期心理治疗大会创始人兼主席,也是众多大学和医院都在邀请的导师。作者杰弗瑞·萨德博士花费几十年研究了米尔顿·艾瑞克森的理论,发展出了“经验式治疗”的教学方法,这本书便是这个系统的呈现。

什么是经验式治疗啊?这位萨德博士曾说:“心理治疗里的改变最好是通过个人生活经验诱发而不是通过知识理解。”就像上面那个吃糖的例子,治疗师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奇怪的重复,比如刻意的提醒让某种信念进入听者的潜意识,这是经验式治疗的一种体现。嗯,这是我目前一知半解的理解。

或者,再举一个好玩的例子吧。最后一章,大概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能读得挺带劲的:有个人,总有撕指甲的习惯,她找治疗师,希望戒掉这个习惯。治疗师对她的建议是,给自己找五个借口,只有找到这五个借口,才能撕一个指甲……后来,还有更狠的方法:在皮包里准备三个信封,第一个信封放一美金,第二个信封放五美金,第三个信封放十美金;要是忍不住撕了一次指甲,那就把第一个信封寄出去,违反第二次规矩就寄第二个信封……而且,第一次犯规,就要在皮包里补上一个一美金的信封,以此类推……

这些信寄给谁呢?寄给纳粹组织。

听上去是有点疯,但这个“经验式治疗”,至少在举出的案例里,确实显现出了某些魔力。而对于没有涉猎过心理治疗的人来说,这里有句话也会让人驻足:“就像进行身体锻炼一样,我们也应该经常进行心理治疗训练。”

好了,我合上书了,作为个门外汉,我之后还要再看一遍的。毕竟读起来也有点像个听课笔记本,挺整齐挺清晰。

下次见。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读后感(四):读杰佛瑞-萨德《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

萨德是心理治疗大师艾瑞克森的嫡传弟子。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1901-1980年)被喻为“现代催眠之父”,是医疗催眠及心理治疗的顶尖权威。在这本力作中,他比较详尽的解释了艾瑞克森学派的重要技巧。 艾瑞克森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疾病侵袭,但是身体上的苦痛激发了他面向外界的独特能力。通过研究总结成千上万个独特的临床案例,艾瑞克森善于创造使人永生难忘的经验。弗洛伊德对于人们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感兴趣,艾瑞克森对人们可以如何改变感兴趣。弗洛伊德的焦点放在过去,艾瑞克森则关注于现在及未来的发展。 在治疗上,艾瑞克森是一个非凡卓越的沟通者。他使用“醒觉式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有别于一般的讯息式沟通。艾瑞克森通常会通过故事、隐喻、游戏、困惑、人物和催眠,来提供给个案不一样的体验,他的这些做法使简单的概念变得活灵活现。 萨德博士很好的讲述了在艾瑞克森身边所看到的一些重要的治疗实践。例如抽烟斗的故事,艾瑞克森通过一个故事植入,改变了萨德抽烟斗习惯的情绪背景。他并没有直接跟萨德讨论抽烟斗这个问题本身,而是改变了其中的元素。这是艾瑞克森学派的一个重要且基本的原则:不要讨论大问题,要改变其中的小元素。要创造许多诱发点,让对象自己来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样更有说服力,也会让个案感觉更有成就感。这就像是小时候玩连连看,当把许多点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图案时,我们会得到很大的情绪奖励。而反过来,当你将一个完整单位分解成许多小元素时,完整单位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 艾瑞克森和萨德所推行的经验学派假设个案在僵化的状态里持续痛苦,而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帮助个案亲身体验到改变。经验会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和状态,而讯息、知识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其实这种方法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例如中国家长比较头痛的教育问题,大部分的父母提供给孩子建议和知识,不停的提醒,但结果效果不佳。青少年听到关于好成绩和好学校对自身未来的重要性,往往会认为是说教而不会放在心上。萨德博士指出,当我们面对一个简单的任务时,知识和建议或许是有效的,但如果要诱发不一样状态,我们就要创造一种蜕变经验。青少年反抗父母,为了建立自我身份认同,父母必须要将负责任的思想内化到青少年的经验中,才能促进其自身的醒觉,并将负责任的习惯贯穿到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中。 在读者对经验学派的方法形成比较生动的初步印象之后,萨德博士针对治疗方法的宏观架构,以及催眠、评估、礼物包装、定制等各个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重点对抑郁症、飞机恐惧症等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部分,不论对专业治疗师还是业余读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总体来看,这本书超出了我的预期,是一本兼具内容与质量的好书。

本书很大一部分篇幅是研讨抑郁症的治疗。

p6 当你将一个完整单位分解成许多小元素时,完整单位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这可以破坏它的完整形态。

p21 关于爱的研究,这是一种现象学,而不是科学。。。。爱必须是“自然”发生的,无法强求,就像改变的独特体验必须“自然发生”一样。

p22 (实际上是一种现象学)爱的蔓延是通过醒觉经验,而不是公式演算。爱的醒觉是一种直觉的感受,对于爱与被爱的双方讯息可能隐晦不明。对对方慈爱、保护对方、关心对方的需求,这些都可能让对方感受到爱;但或许这些方法也可能无效。爱的过程你必须亲身体验,而不能通过学术或是科学的方法。

与其把抑郁症当做一个大的问题来治疗,不如聚焦在许多小元素上,如钻牛角尖、缺乏奋斗目标、害怕与人接触、对人生悲观等不同的元素。

p28 礼物包装的技巧。

p30 艾瑞克森学派的一个重要原则:通过不同技巧我们可以用礼物包装概念和经验,技巧本身不会有疗效。催眠无法疗愈任何人。眼动减敏治疗技巧、系统化去敏感技巧,或是认知行为技巧,无法疗愈任何人。

p57 抑郁与快乐的不同元素,以及如何翻转它们。

p75 在心理治疗里,没有某种特殊技巧是专门用来治疗某种问题的。

大部分人都有自由流动的注意力风格:有时候非常聚焦专注,有时候注意力散乱无章。强迫症个案通常是高度聚焦,而疑心病的个案或者爱捣蛋的青少年通常是散乱失焦。

p94 对称式关系如果没有一个调节器,很可能快速崩坏瓦解。

p176 当练习的模式从工作记忆变成身体记忆,我们才算真正踏进熟练精通的领域--职业运动员会把这个状态叫做“巅峰状态”或是“心流状态”。

《心理治疗艺术之经验式治疗》读后感(五):创造一种蜕变的经验

这本书可以说是看到现在最详尽具体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方法论,可以做满满几页纸笔记。诚如蔡忠杰医师在序中说的,“世上唯一能够’解剖’艾瑞克森的人就是杰弗瑞·萨德”。当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了,不过跟着艾瑞克森学了8年,继续传播艾瑞克森催眠40年,有着近50年的沉浸,在这个世上应该也没几个人了。

此时会想到吉利根,而我们能看到的这两位艾瑞克森的杰出弟子风格还是差异蛮大的。

也许萨德的风格是能把言简意赅的把催眠治疗中的一些本质问题都说清楚了。同时也将艾瑞克森看似“神乎其神”的治疗整理出宏观架构、一般流程和原则(见附录)做了精彩的归纳,这是相当不容易,也以此注定这本书是一本艾瑞克森学派必看的书。

甚至慢慢感觉在看NLP的书一般。无论是“评估”还是“进阶地图”,都像极了NLP的后设程式。只是有些维度是要帮助案主去拓展完整的地图,有些维度则是要同步进而利用建立关系。

最精彩的是,这本书应该是作为萨德自己治疗理念的核心书刊,能把自己老师的理论说清楚的同时也可以展现自己的发展,这里可以看出萨德厉害的地方。也许这种包容性,或者说成弹性是催眠治疗中最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

原本我对萨德自己的ARE模式不是非常理解,在这里经过书上的进一步阐述即变成了一种解离陈述的方式三个步骤,跟随、暗示、激励。这就非常的清晰明了。同时也与萨德总结的催眠三种内在心灵元素:注意力的改变、感官强度的变化、解离现象的诱发,可以遥相呼应。

非常喜欢“醒觉式(evocative)沟通”这个词,这也是对于催眠治疗的一种浓缩。而作为这对师徒催眠治疗的精髓就在于“经验”。而且是“创造使人永生难忘的经验”。

随着对于催眠学习越来越深入,会发现“经验”几乎是贯穿在核心的一个概念。无论是利用旧经验、体验新经验,产生新经验等等都是催眠本质上在做的工作。或者借用萨德的话,“身份认同都是通过经验来创建的,而不是通过知识讯息来建立的。”“当我们面对一个简单的任务时,知识和建立或许是有效的,如果要诱发不一样的状态,我们就要创造一种蜕变经验。”

相比知识、讯息,乃至观点、建议来说,也许经验是更重要的因素。而艾瑞克森催眠就是在做“经验”的文章,“将一个讯息包装精美是艾瑞克森经验式风格的骨干。”

同时也非常喜欢对于曼德拉的那句引用,“如果你用一个听得懂的语言与他沟通,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对方的经验语言与他沟通,他会记在心里。”

一切都会回到“经验”这个词,一针见血的点破催眠治疗乃至催眠的发生。

而且从体验性状态的角度出发,“催眠(hypnosis)不见得要定义为催眠状态(trance);催眠可以被定义为体验性同频共振的状态。”可以说是对于催眠概念的进一步升华。

回到对于艾瑞克森学派治疗的宏观结构总结,是基于艾瑞克森本人强调的四种状态:成为经验性的,顺势而为、引导导向、策略性的出发,萨德将其归纳为一个钻石选择点模式。突然发现这些大师都好喜欢用钻石结构去归纳。其实在5分钟治疗视频中也能看到这本书的另外一种呈现形式。

同时,针对具体的一般治疗流程又有了SIFT模式,也以此评估了艾瑞克森的特质:外向的、视觉型的、强化正向,而最重要的则是致力于在上位者,所以相应的艾瑞克森治疗师也需要朝向这个框架去思考。如果基于在上位者来说,我们可以说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其实是一种权威式的治疗理念。

当然对于技术描述的越具体,其实就是对于实际操作的限制就越多,而一旦贴了标签就不再是艾瑞克森了。所以萨德也在反复强调“评估(assessment)和评量(evaluation)这两个词,比诊断(diagnosis)更有弹性且更有宽广涵盖。”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

立法也是为了破法,很喜欢萨德用的词“路标”,我觉得这个比喻也说清楚了和标签最大的区别,一旦路过一个路标,这个路标也就消失了。

非常喜欢一句话,即顺势而为的原则,“不论个案用什么东西来维持问题状态,治疗师可以运用同样的东西来产生改变,促进美好人生。”也许这就是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最吸引人的地方,类似于转阴为阳的能力。

对于我来说,特别新的收获是对于沟通元素的解构,分为六个主要(认知、情感、行为、感知、关系、生理)和八个次要(态度、情境、品质、象征、模糊、历史、文化、灵性)。这个不光践行了对于“元素”和“过程”这两个化整为零的治疗取向,更重要的也以此将各个心理治疗学派都一网打尽,每个学派都是针对一个或者几个元素进行的工作。不得不说,萨德已经是心理治疗领域的大家了。

能够传承老师的衣钵,继续走在助人之路上,最后能够清晰的总结出一个结构化的治疗思路。杰弗瑞·萨德对于催眠治疗的贡献功不可没,现在发一个终身成就奖给他也不为过。

看了这些,学了这些,最后关键还是要会用。当然萨德也强调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心理治疗技巧本身不会有疗效,但你把礼物包装好了,用正确的方式打开,就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这就是催眠的经验式治疗,帮你创造一种蜕变的经验。

2019-3-2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