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读后感精选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读后感精选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是一本由[阿根廷]皮耶尔保罗·巴维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读后感(一):熟悉和陌生

历史和经济学结合非常好的著作,二战前贸易战,民族主义的抬头,经济危机的影响,林林种种对于今天都有很好的参考警示,历史常常螺旋上升式的重复,一次又一次,似曾相识又不尽然。

“以牺牲贸易伙伴的利益为代价维持竞争力。这一做法只会进一步削弱国际合作。很快人们便痛苦地认识到,就像银行挤兑一样,保护主义也是一种自我强化的现象。不应忽略的是,这些政策不是由强权的独裁者实行的,而是由民主政体实行的:英国、法国和美国并没有设法抵制全球化的终结,而是不惜损害伙伴的利益来增进自身私利。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夺路逃生”,是由政客决定的,但是由民主力量和错误的经济学驱动。经济形势越糟糕,选民就越不愿投票支持良药苦口式的选择,尽管从理论角度看这些选择“在经济上更合理”。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民主国家,民族主义式的民粹主义都是最强的潮流。”

熟不熟悉。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读后感(二):《希特勒的影子帝国》 作者:(阿根廷)皮耶尔保罗·巴维里

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1933-1945)在“二战”期间一度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但最终昙花一现的帝国。历史的这一面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实际上,纳粹德国还进行了一种纳粹治理经济的扩张,在经济民族主义的逻辑下控制西班牙等国外市场并从中获益。皮耶尔保罗·巴维里在他的《希特勒的影子帝国》一书中称之为“影子帝国”。

“影子帝国”最主要的设计者是亚尔马·沙赫特,期间他曾担任“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企图重塑德国在欧洲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他的设计对内包括支持希特勒军备计划,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对外包括打造纳粹德国庞大的外债,将贸易转向相对不发达国家,制定或改变贸易规则、条件,使之有利于纳粹德国的经济扩张。此间,作为经济学家他放弃了经济自由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希特勒的影子帝国》再现了亚尔马·沙赫特如何设计出经济民族主义体系及其命运:从使纳粹德国成功干预西班牙,到在政治派系和扩张战略斗争中衰落。书中关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政治秩序、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政权的史论读来也可谓惊心动魄。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读后感(三):沙赫特的中间道路

沙赫特作为德国传统精英阶层的代表,信奉弗雷德里希·李斯特的历史学派经济思想,同亚当斯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派相对立,这一学派认为 “经验是一种文化变量,复杂到难以用数学方式来衡量”,他们“尝试解决德国快速工业化造成的社会紧张关系”。他认为解救德国的道路在于建立“母国-殖民地保护体系”,由此衍生出来的政治经济理念就是“全球政治”,这是沙赫特们对后威廉二世殖民帝国框架的改良,聚焦于“国际市场和非正式的控制”。

“全球政治”是当时传统德国保守经济主流思想的延续,沙赫特是其代表人物。他们给德国开出的经济药方就是与东欧、巴尔干、西班牙等工业欠发达国家开展易货贸易,以德国工业品换取能源、原材料,从而规避英美体系国际贸易对英镑、美元的需求。他们不反对适当整军备战,但前提是军备不能打破经济平衡。他们对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态度也类似。西班牙内战恰恰就是沙赫特们“全球政治”理念的试验场。纳粹通过输出武器和军事人员给弗朗哥,换来了国民军派提供的矿石和粮食,后来又通过西班牙转口进口战争所需的石油和钨矿。武器的出口将纳粹整军所形成的无法贸易的成果巧妙地输出换来了珍贵的外汇和矿藏,一时间仿佛“全球政治”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沙赫特没想到他志得意满的时候,自己开始逐渐失去了对德国经济掌控力(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但是“全球政治”理念本身是脆弱的、不稳定的。从外部看,巴尔干、西班牙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地区能否支撑起德国的外部贸易需求,还未可知。纳粹平衡经济的产出——基础设施、武器(“1935-1938年,德国经济产出增长的一半归功军备生产,这意味着军备生产对失业率下降起到了关键作用”)——都很难形成出口,而要大量出口势必挑起别国内战,但战乱的国家如何形成持续购买力?西班牙内战拖延两年就有纳粹故意拉长战争形势之嫌。一旦“全球政治”影响扩大,英美是不是还会袖手旁观?届时“全球政治”的外部边际就到了尽头。从内部讲,沙赫特们自作聪明,以为希特勒是他们驾驭得了得傀儡,殊不知希特勒天生狂人不是任何人控制,一旦德国开始走上军备扩张道路,就不可能停下来,绝不会满足于西班牙、巴尔干的小试牛刀。这是洞若观火的趋势,奈何沙赫特们不自知?

《希特勒的影子帝国》读后感(四):历史上的影子金融帝国

孔笑微/文

时间已到,捍卫帝国的荣耀吧。(歌剧《罗恩格林》)

1936年7月25日,出席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希特勒,欣赏完动人心魄的瓦格纳歌剧《齐格菲尔德》,在晚宴餐桌上宣布了一个并不意外、却至关重要的决定:

纳粹德国将武装干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西班牙内战。元首的援助,在叛军各派系中,只给予佛朗哥将军一人。

希特勒迅速、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国民军派领导层的内部态势,西班牙政变的主要策划者摩拉将军,以及米格尔·卡瓦内利亚斯将军为首的国民军政府,很快被扫出了战争和历史的边缘。几年以后希特勒据说对自己亲手挑选的法西斯领袖颇为不满,但是此时此刻,在瓦格纳式的亢奋和历史自负感中,西班牙内战甚至欧洲命运的阴霾,无可避免地缓缓铺开了。

然而,除了“拜罗伊特晚餐”与瓦格纳式的典型希特勒冲动,干涉西班牙还有更为深远、精密和广阔的脉络,这个故事的迷人与恐怖之处,远非开始和终结于西班牙。

AdChoices

它关于未发生过的历史,没有被选择过的另一条道路,一个庞大的影子帝国。

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博士很少声称自己热爱音乐,但是1934年7月他不无得意地对政治对手夸耀,上个周末他在拜罗伊特。

此时距离西班牙内战爆发还有两年,沙赫特高昂的情绪也和瓦格纳毫无关系,而是因为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摆脱应对财政危机不力的老官僚施米特,召见并邀请他主持经济部。自此之后,他对货币和财政事务都拥有了史无前例的权力。

对沙赫特来说,这并非第一次。

亚尔马·沙赫特成名于成功平抑了德国20年代初的超级通货膨胀,他的货币改革成就和在英美金融界的广泛人脉,让他享有“金融巫师”的传奇声誉。和魏玛政府的其他技术官僚们略有不同的是,沙赫特博士没有对第二帝国依依不舍的君主制感伤,也并非施特雷泽曼那样的“大西洋主义者”。沙赫特的民族主义观点和对《凡尔赛条约》的痛恨,向来直言不讳并且气势汹汹。

沙赫特是一个“新重商主义者”,他对国际贸易盈余的重视,既有德国历史学派理论上的根源,也因为迫在眉睫的现实压力。沙赫特虽然熟悉英美银行货币体系的政策操作手段,内核思想上仍然如同他的博士论文一样,认为国际贸易平衡和顺差是保护国家经济稳定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德国在凡尔赛条约重压下想要喘息,就必须从国际贸易中赚到出口收入作为赔款,这也要求德国必须有顺畅的原材料进口渠道,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沙赫特精心设想了一个恢弘的国际贸易体系,一个新的“全球政治”观点下的新殖民体系。和第二帝国的“威廉主义”不同,沙赫特不需要耀武扬威的军事占领和殖民政府,这个影子帝国的力量是通过私人公司与国际贸易完成的,马克的国际化避免了汇兑风险,德国缺乏的自然资源输入和工业品出口,由连接殖民地的大型私人公司有效率地完成,就像东印度公司几百年来所做的那样。归根结底,这与英联邦的庞大内部贸易体系有什么不同呢?这与美国把美洲国家看作自家后院的门罗主义有什么区别呢?大萧条之后,难道他们不都在争相贬值自己的货币。增加关税,把贸易紧缩在安全的本币货币区与附属殖民经济体吗?德国又有什么理由被阻碍呢?

唯一的阻碍是,德国必须先与民主国家的贸易伙伴脱钩,从而获得通货的自主权。在这个非正式的帝国中,金融体系是最脆弱而敏感的一环,即使从政治意义上也是。

“专制国家不会发生通胀。”——德意志帝国银行副行长库尔特·郎格,1936

两次大战之间的德国,产生了庞大的影子金融和通货神话。

为了让德国经济能够生存下去以便偿付赔款,英美,确切地说是华尔街,允许了德国国际信贷与融资的复苏。通过“道威斯计划”与“杨格计划”输送了大量资本,让德国也变成了一个总体上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债务结构出奇复杂,国际收支如同高难度走钢丝的经济体。外国信贷同时重新塑造了德国的企业,在集中的投资下各个行业都迅速卡特尔化,形成集中便于控制的巨头。

对希特勒政权而言,这无疑是天生的金色土壤。破产的小企业主、城市手工业者和一部分技术工人,跌落下来碎裂为汉娜·阿伦特笔下的“原子化市民”,创造了纳粹的群众基础;而巨型卡特尔又无比方便地可以整合成未来的高效战争齿轮,提振军备的时候把失业人口迅速吸纳在基建投资狂潮当中,一箭双雕创造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奇迹。

这首胜利之歌当中,唯一的隐忧,就是必须控制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稳定,此刻远不止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正确。是任何德国政客不敢触及的底线,即使希特勒也不例外。

一个逻辑困境产生了,当大萧条之后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时候,德国不敢像其他国家一样退出金本位或者贬值货币去打贸易战,但这样一来又不能保持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以获得外汇或者黄金来维持汇率稳定。

沙赫特用一种新颖大胆而诡异的手段处理了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创造了帝国银行有史以来最大的表外体系,也就是一套官方的影子金融,用五花八门、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非正式票据与通货创造了信用。其中后世最著名的就是梅福(Mefo)军用券,专门用于支付军工生产,由财政秘密贴现,工业家强制接受。最多的时候,德国同时有三十多种类似的表外信用工具在同时运行,仅马克账户就有十七种。与此同时,沙赫特管制私人的黄金和外汇,居民私藏最高可判死刑,境外旅行携带资金也受到严格限制,即使戈培尔夫人这样的高层权贵也不例外。经常账户方面,“沙赫特建立起了一套制度框架,使他能以精细到具体产品和生产者的程度,来调节德国的外贸水平。”他在巴尔干和南美伸出触角,以半利诱半恫吓的方式,与原材料生产国建立双边谈判下的互换贸易关系,以工业品交换原材料,用更多以物易物的贸易安排代替与民主国家的透明贸易。他还鼓励出口商在境外回购处于低价的杨格债券,然后帝国银行以马克接近原价贴现,这样不仅趁波动(他还故意制造这种波动)减少了外债,同时也节省了外汇。

这是一系列将“拖”字诀发挥到极限的眼花缭乱的手法。“不可能三角形”实际上并没有被打破,但是货币政策的弹性被影子债务极大的延展了,国际资本流动没有被全面禁止然而被深度干预,前两个粘性条件的妥协,支撑住了汇率与物价刚性的稳定——考虑到德国微不足道到外汇储备总量——实际上已经到了近于奇迹的水平。

奇迹不会永远发生,西班牙内战的前夜,1936年的德国,虽然气势如虹形势大好,但国际收支已经悄然到了用尽政策储备的边缘。当然,沉浸在瓦格纳的元首很难承认这一点。

西班牙内战是一个转折点,沙赫特希望把它作为“影子帝国”的新支柱,西班牙的矿产资源与农业国的潜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很适合当德国非正式的殖民地。但帝国银行主席现在发现,他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对手。

四年来我们处处碰壁,这已经够了。我们现在必须发挥自己的潜力。——阿道夫·希特勒,1936年9月

1936年起,希特勒逐渐被戈林的“自给自足”计划说服。“自给自足”比沙赫特的“新全球政治”更符合元首开拓“生存空间”的战争目标。

脑满肠肥的帝国元帅计划用四年时间,完成德国经济充分的战争准备,抛开一切贸易与金融的尝试,用强制性的物价管理代替沙赫特精妙复杂的通货体系。当然这将使戈林染指全面的经济权力,大炮和面包的逻辑即将开始了,德国人民在振奋的就业增长之下没有注意到有什么不妥,如果一个正式的帝国可以唾手可得,“影子帝国”又有什么必要呢?

1937年11月,沙赫特被迫从帝国经济部离职,此时经济部部长的大部分职权已经被戈林的“四年机构”代替。

也许无关/遥远的回声

2010年五月,欧盟正在经历成立以来的最大主权债务危机的考验。危机的高峰发生在希腊,四月,希腊国债降级为垃圾级。同期前后冰岛、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都爆发类似的债务危机。为什么南欧经济欠缺竞争力?

发生危机的国家开始反思欧元区成立二十年来对本国的负面影响,矛头自然指向了“屋子的大象”——欧洲统一市场和货币的最大的获益者德国。

欧元流通之后,德国对欧盟国家的贸易盈余突飞猛进,在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已经达到了盈余总量的60%!而西班牙、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对德国的贸易赤字与德国的顺差同比例增长,他们有竞争力的产业在移出或者重组,年轻人在涌入柏林、巴黎、法兰克福、慕尼黑和布鲁塞尔找工作。

独立货币政策工具已经一去不复返,南欧的“小猪”们并不能用贬值货币来拯救贸易逆差,随后欧元的整体量化宽松,落到他们身上效果寥寥,反而德国在欧洲以外市场的顺差进一步拉大了。

为什么南欧经济欠缺竞争力?沙赫特的幽灵在微笑。

今天的强势经济力量还需要“影子帝国”吗?或者说除了这样的主导-压制型贸易安排,还有没有更加公正、稳定、弹性和包容的全球化路径?当经济形势变得严峻时,人们会变得多健忘与短视呢?

从“影子帝国”到战争经济,这段冷门的历史里饱含的思考,具有当下的现实延展性。没有人可以许诺永恒和平的玫瑰园——科技的发展,人文的进步,“地球村”的图景,交错的国际经济依赖——所有这些人们曾经相信能够阻止、消灭战争的故事,都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被相信和失败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