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1000字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1000字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一):人生的答案要自己找寻

极为混乱地讲了纪德本人对陀氏的观感(当然纪德自己以陀氏作品中思想的极度复杂性和矛盾性作为混乱的遁词)。陀氏和尼采都预见到了虚无主义的到来,但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习惯じこひげ的本人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拥有自信认为自己是尼采意义上的超人,而且觉得这种自信可能会导致这种人做出像拉斯克尔尼科夫一样的愚蠢行为。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一个朋友说读尼采会让人情商变低。但是像托尔斯泰和陀氏一样一头倒向所谓俄罗斯的民族性以及东正教信仰我同样不能理解。只能说陀氏让人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问题,但答案还是要自己找寻。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二):我们是谁?我们应该走向哪里?我们如何才能抵达?

不乏说其中有武断的成分,但是纪德在这里再次强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对人的认识、呈现在混沌之中。托翁对人总是毫无保留和筛选的宽容,爱一切人和物事之后再爱自己,抓住每一瞬间的那真实的存在。他总是拖着我们走向“真福”的领域,在放弃的那一刻、自杀的那一刻、杀人的那一刻、彻底爱的那一刻、转瞬即逝的那一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一切言语/行为都是被诠释为推动我们必须的走向“爱他人”“真福”的途径。 托翁小说里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随时都在思想中挣扎、因为纷乱、混淆、混乱而痛苦不堪,这也是走向“真福”的一种必要方式。人与事中的放弃、对立、轮流并存、同时涌现、人物之间的互涉、相互虚构,同为一个人的几面(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老子和三个儿子及私生子的合体,其实四个孩子无非是老子人性中的几个内在角斗力量)。 我们是谁?我们应该走向哪里?我们如何才能抵达?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魅力在本书中论述的十分透彻。但它们或许只会为部分人欣赏,这要求对人性的模糊、幽暗与复杂有足够的感知,那些被惯俗揉成一团的笼统定性为负面的人性组成部分,是本能的缠结于个人的潜意识深处的。我们必须贬低它,尽可能的忽视它,免受它的困扰。但正如纪德所说,这些魔鬼的成分,这些大众强迫自己忽视的自我一部分是艺术家迸发全新创作力的不可或缺的邪恶伴侣,是避免平庸必须聆听的内在声音。它可以成为摧毁性的颠覆力量,也能以满贯的活力洋溢爱的热情,但这不是说必须以其中一面目固定示人。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让人惊异的神经质的胡言乱语和背德举动,往往与不可抑制的自绝于我的爱剧烈交战,搅得每个主人公分裂的歇斯底里。一下是散发光辉的天使,一会儿古怪的像个恶魔。与其说,这样的剧烈冲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俄罗斯民族性格强化描写到了极端,不如说这是全人类某一方面特质显明了它不容忽视的存在。而让人从生命中体验到更多的艺术,便是当之无愧的最富魅力的艺术。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四):读书日记

说来惭愧,初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十几岁的小女孩那知道的,其中一段话大概是“世界上没人能背出来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名字”。我就特别好奇的找来《卡拉马佐夫兄弟》读,读完后确实知道了三兄弟的名字了,可似乎也只是知道名字而已,我觉得我应该读更多他的书,于是读了《罪与罚》,越读越biaji点味道出来了,于是又读了《死屋手记》和《被伤害与侮辱的人》,越读越能品其味了,可却始终说不清楚读出了些什么,直至读到这本书,但心里也只敢说稍微有了一些大致的理解和认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是始终是在成长中的,在成长当中不停的变化,毫不顾忌性格的一致性,乐于向其天性尚能容忍的一切矛盾,一切否定面让步。陀思妥耶夫斯基带领我们凝望的是如同宇宙黑洞般的“人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就没有寻找过自己,他只是狂热地投身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他迷失在他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因为,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安德烈·纪德

2019—2021读书记录,第147本。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读后感(五):纪德谈陀翁

纪德谈陀翁。托尔斯泰是巨人,但被他挡住的是远远的最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德·伏居耶将陀翁介绍到法国时,称赞他最好的三本是《穷人》《死屋手记》《罪与罚》,这显然折损了陀翁的实力。陀翁《书信集》笨拙而混乱;除了《书信集》,还有《作家日记》。他终年为贫穷和债务困扰,但他一直希望能够自由写作,他信奉修改。他认为,欧洲的各种对抗思想,在俄罗斯可以调和起来。他说:认认真真生活过,这比按时赴一次约,远远重要得多。也即,他强调一种个性的东西。陀翁,超出了模子,超出了完美,达到了个体真正独立,在病态中达到了深度。 传记作品写得好的,或许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茨威格的陀翁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罗志田的《胡适传》,陈怡焮的《杜甫评传》。 陀翁说:不应该为了任何目的而糟蹋生命。他说:哥哥,世界上有许多高贵的心灵。 关于作家与金钱的关系值得思考,陀翁,巴尔扎克,曹雪芹等等。1849年,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他被逮捕,由此经历行刑,然后流放西伯利亚,发现囚犯中的高贵心灵。可以这样说,陀翁的人物既傲慢又谦逊。换言之,他的人物大多具有两重性,并且轮流表现出来。纪德看来,陀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地方在于尼采强调的心理学层面。一个有趣的说法是陀翁作品中充斥着儿童,有一种尚未完全成型的模糊感。纪德认为,陀翁的文学巅峰在于《地下室手记》。他认为陀翁人物本性分为三个区域:知识区,激情区(如戏剧)以及激情达不到的深层区。魔鬼参与作品,成就艺术。陀翁认为,俄罗斯不应该过于欧洲化,基里洛夫的秘密或许藏在这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