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鲁迅选集•杂感I》经典读后感有感

《鲁迅选集•杂感I》经典读后感有感

《鲁迅选集•杂感I》是一本由鲁迅 著 / 林贤治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28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20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当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在广大人民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以至于拿到鲁迅的书,让我想到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弃医从文后的余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等等。

当然,我们对鲁迅的文章并不陌生,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鲁迅的文章,知道鲁迅的事迹,后来大一点又知道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阿Q精神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我们对鲁迅的杂感类的文章知道的比较少,却又很想认真的读一读,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碍于文章太多,正好遇见了林贤治评注的这本《鲁迅选集·杂感》,深感幸运。

林贤治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硬性,他曾深入的研究过鲁迅,写过《人间鲁迅》和《鲁迅的最后十年》等。而他编选的这本书,是菁华摘选,贴心备注,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阅读大师的文章,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的思想。

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包括《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老调子已经唱完》《关于妇女解放》等文章,是鲁迅作品中最具魅力的部分,触及了小说创作所没有或者不可能接触的问题,是鲁迅的思想精髓所在,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是我们要阅读和理解鲁迅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鲁迅的杂感文字依旧犀利精辟,比如我最喜欢的一篇《娜拉走后怎样》中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以及后面那段“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等等,欲知详情,还是请大家去仔细研读一下大师鲁迅的文章。

虽然鲁迅是上个世纪的人,写的文章也大多是旧社会动荡时代的事情,但是他的文字和思想依旧值得我们世人借鉴和学习。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二):鲁迅精神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想这个名字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不会陌生吧。尤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每次出现他的篇章,总是考试必考的重点。那时候由于年纪尚下,读鲁迅的文章基本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意思。现在随着年龄增长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当我重新拿起它的时候,自然读出了另一番味道,先生的文章往往寓意深刻,往往比当时的普罗大众看的透彻想得深远,读完文章更能体会这位大师的悠悠爱国心。

这本书为林贤治评注《鲁迅选集》系列中的杂感卷I,不仅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等一百多篇文章,我觉得它更是传承鲁迅作品中最具魅力的部分,触及了小说创作中所没有或者不可能接触的问题,每篇文章林老师都给予自己的注解和解释,这些注释往往一针见血,他的点评更富有现代性。读下来让我们更体会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的鲁迅那时的所思所想,他的那种忧国忧民,想唤醒众人,但是众人不解的心境。这本书不仅是鲁迅的战斗武器,也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是阅读和理解鲁迅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先生的小说写得好,他的杂文更是读来让人印象深刻。那片《无声的中国》的文章简直就是对新文化的运动的大力提倡,先生讲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就是我们的文字 ,这可怕的遗产,它竟然难以应用自如,从清朝入关来,有新意的文字和东西越来越少,敢于讲话的人也越来越少,要么就是唐宋的声音,一点没有现代的声音。先生高呼我们要用白话文,要说现代的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先生需要的是用白话文。我们听的懂语言而不是抱着古文不肯放手。

如今鲁迅先生已经长眠地下很久了,但他的叹息已经不再是叹息,他的殷殷期望已经慢慢实现,我们一代代年轻人用自己的血和汗 ,铸造起我们新的辉煌。中国的声音响起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一代代的先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争取来中国自己的话语权,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无声的中国,现在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也是掷地有声的。现在的我们敢于说真话也勇于说真话。读完鲁迅先生的文章使我们能跳出时代,林老师的犀利的点评使鲁迅的文章更有了现代的意义,从而使读者从一种新的视角和高度来理解鲁迅。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三):有这么一个人,万世永生

我还记得小学时代读鲁迅先生文章时那个吓人的“美女蛇”,课桌角上的“早”字,孩儿被狼吃了的“祥林嫂”,西瓜地里带着银项圈的“闰土”,百草园里除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痕迹,还有山海经里的一个个精怪故事,让我从小就对志怪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代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似乎开启了新的世界,之乎者也孔乙己、精神胜利阿Q,人血馒头华老栓,他塑造了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也揭开了这个世界真实的面目。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各个出版社所出版的鲁迅文集非常多,让人眼花缭乱。或许他们选取的文章大同小异,重点在于注评的人是谁。同一件事,每个人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本《鲁迅选集》是由当代著名学者和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所做注评的,正因为他对鲁迅先生做过研究,对先生的生平十分清楚,因此在选取文章时也颇能见到不一样的地方。《鲁迅选集》由林贤治精心选取了他认为鲁迅文章中最具魅力的一百来篇,他按照文体分为四卷,这本《鲁迅选集》包含两个部分评论28篇,序跋24篇,保留杂感名目,在文言文章节每段旁边做了简单地说解便于读者阅读。 鲁迅的经历我想没有必要再重复说了,本打算学医救治国人,却发现国人骨子里的麻木压根治愈不了,因此决定用笔写文章来唤醒万千儿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间曾经一度流行过这样的说法,无外乎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许多文言词语被淘汰,考试又总喜欢问鲁迅文章的深意,让人不免想起来瑟瑟发抖。可是,路过学生时代之后,当拿起鲁迅文章再来品读时又是一番滋味。 “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它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虽然鲁迅先生离我们现今的时代较远,他的观点却一如既往的犀利,一刀子就戳向了要害。 “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如果仔细观察,同样的事情每天仍在发生。你越讨厌什么样的人,曾经发誓不要变成那样的人,到最后发现自己反倒成为了那样的人,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这厚厚的一本《鲁迅选集》非常值得放在床头品读,常读常新。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四):也谈心中的鲁迅先生

有那么一种作家,大名鼎鼎高高在上,知道他写的东西很好,你对他的态度也相当肯定,读起来想来应该大有裨益,但是,你并不会那么主动的想起来读他的书。这样的作家在我心中就有很多,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应该是周先生哈哈)。提到鲁迅先生,总感觉弄弄的双眉下面有那么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在注视着你,让我感觉不辣么轻松自在。他笔下的东西,小说故事如《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也还好点,但一旦到了杂文随笔这里,不自觉的便正襟危坐,神情严肃起来,他的境界之于我来四字可以概括:无处安放。因此,我往往又讪讪的翻起那些谈笑“雅痞”风味浓重的书读起来。

在时下知识付费风潮蓬勃发展的引领之下,各种以文化知识为主题的传播方式则变得更加人性化,在诸般溺爱之下,我们的知识品读口味也更加趋向娱乐化+干货这样的标配,好像你的沟通方式不够幽默和通俗化,你的思想便会失去受众无人问津。因此,我一直以来便认为可能属于这一帮老先生们的时代真正已经过了。直到我读到眼前这本《鲁迅选集》的第三部:杂感1。

我对市面上常见到不能再常见了的各种版本的鲁迅选集,一般抱以视而不见的态度,一则是不喜欢落伍的封面装帧,其次便是知道即便买来我也很难有适合的心境去读鲁迅的文章。而眼前这个版本的选集方式很特别,除了小说杂文个占去一本之外,竟然还有杂感1和2,什么是杂感,我不知道。无聊翻开目录一瞅,竟是一些文学评论和先生为其创作和译作写就的序跋,其中不乏挺有趣味的主题,就比方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闲来无事,我在书店中翻开(所幸篇幅并不长)捧读,这一读不要紧,这篇短短的文章把我路转粉,对鲁迅先生从无感变喜欢了。原来,鲁迅先生的魅力不仅是在笔下的文章中,他作为一名近代可以说最伟大的文人而言,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了解,竟是如此的全面。相比之下,一些类似百家讲坛的知识大众化内容,尚倒不及先生了。

就拿这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来讲,先生一改文学战士的风格,转而以幽默睿智的大师形象娓娓道来,我向来对魏晋颇感兴趣,但直到读这篇文章方知先生学识之深,对狂放不羁的阮籍和嵇康内心竟洞若观火,我们向来只知不信礼教之其一,而不知极端反对的背后更是极端信奉之其二,正是在先生的幽默解读之下,我才对所谓魏晋风度的隐士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先生水平之高,举重若轻,我可能错过鲁迅先生太久了。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五):再读鲁迅先生——鲁迅选集杂感I

小时候读不懂鲁迅先生,总觉得他是霸占语文课本的霸主,最有趣的文章要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长大后,再读鲁先生迅,才能慢慢体会出一代文豪心中的那份情怀。

而且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因为爱之深所以憎之切,他用笔尖深深刺痛了中国人民的愚昧之处,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拉出来。在很多篇文章中,他就对中国的很多陋习感到悲哀,对中国的人吃人感到恐惧,但他还是说破了,因为他爱的太深了。也许是这份诚挚的感情才使得文章动人有魅力。其实,鲁迅对祖国的爱是以骂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为他所深爱的祖国当时已病入膏肓——这就仿佛对一个病人,真正的爱不是无休止地对这病人唱赞歌,甚至连病态也称颂不已——所谓“红肿之处,艳如桃李;溃烂之时,美若酪”。这样的“爱”,能说是真正的爱么?这只能使病态更加严重。真正的爱只能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病症,引起疗效”痛下针砭——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连自己民族的苦难都不敢正视的人,遑论爱国。也许,就是这个原因。鲁迅才会有“能憎,才能爱”的名言。

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这是因为她们虽然到了社会上,还是靠着别人的“养”;要别人“养”,就得听人的唠叨,甚而至于侮辱。我们看看孔夫子的唠叨,就知道他是为了要“养”而“难”,“近之”“远之”都不十分妥帖的缘故。这也是现在的男子汉大丈夫的一般的叹息。也是女子的一般的苦痛。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界限以前,这叹息和苦痛是永远不会消灭的。这并未改革的社会里,一切单独的新花样,都不过一块招牌,实际上和先前并无两样。拿一匹小鸟关在笼中,或给站在竿子上,地位好象改变了,其实还只是一样的在给别人做玩意,一饮一啄,都听命于别人。俗语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就是这。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自然,在生理和心理上,男女是有差别的;即在同性中,彼此也都不免有些差别,然而地位却应该同等。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会有真的女人和男人,才会消失了叹息和苦痛。

鲁迅先生的女性要经济独立这一思想也是大多数现代女性的指导思想。无论家庭多么富裕、美满,女人不能完全依赖丈夫,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事业,不然会与社会脱节,会变得目光狭窄。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思想真的很超前、自由。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不乏先辈人士的思想宣扬与努力。

这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一百多篇文章,让我们可以一次性加入艺术的最高境界,去体验鲁迅先生思想的独特魅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