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读后感100字

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读后感100字

《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是一本由陈镭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读后感(一):起风了

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旁边放着一首《起风了》,竟然是分外的搭,整个人的思绪都沉浸在有些迷幻的旋律和有些忧伤的文字当中,不知今夕何年。

本书是作者朋友圈文字和图片集合成书,正因为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陈镭并没有别的想法,所以才最纯真质朴和真实。时间是从16年1月起到同年9月止,看完我只想先说一句,有文艺倾向的人,只要你给一个小舞台,他都可以翩翩起舞,所以这朋友圈的每日一更也便不奇怪了。

首先我要说这种文字出书很让我惊讶,也很让我惊喜。私以为这象征着文字真正的开始落地了,不用去在乎其文学性和是否有什么故事连贯性,只要有最真实的感受就好,就足以打动人心。人心有时候很硬,但有时候也是最脆弱的东西,作者陈镭每日的图文与我们差不多,都是看见一些事一些景,然后发表下当时的所思所想,不同的也许就是作者想的很深很文艺。但并不是那种小青年般的无病呻吟,也不是纯文人式的伤春悲秋,更像是一种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平静,一种看过高山之后的淡然。

每日几百字的文字看似不多,但作者的朋友圈每段都很有内涵,或者说最少也能引起思考,所以点赞络绎不绝,但其实也都是寻常日子,只是作者有了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灵魂,然后记录下来,这就足以甩掉无数所谓每日玩微信的人。更多人可能是被微信在玩,不来个自拍浑身难受,不秀点什么就不舒服,所以作者的文字夹杂在这里面便显得尤为清新脱俗,无怪乎大家如此喜爱。

并且作者所关注的点也很常见,都是寻常人寻常事寻常景,例如单是夕阳这话题作者就连着说了几天,但是每次的感受都不同,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说一下夕阳真美然后来张自拍,结果人占据了照片的80%。作者确实单单一张夕阳,然后去思考人生了,这就是差距啊,这就是骨子里的文艺青年。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所以疯狂去索取去占有,但是之后的快乐真的有所期待的那么快乐么?不见得。所以作者更多时候都是安安静静的喝茶看书,实在烦闷了那便抽支烟吧,人生多苦何妨,良人当归即好。

《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读后感(二):一景一文说心境

初看到此书,便被书名吸引住了,《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听上去总有那么一种让人回忆年少的感觉。人,有经历的才会感慨,有阅历了才有分析判断。当一个人从年少时代慢慢成长,所遇之事,所学之道,所知之人,都会成为不在年长之后的感触。

我并不认识作者陈镭,看书之后特意去百度了陈镭,以及别人称呼的陈雷这个名字,都无法找到简介中所说的作者转入电视圈,参与与策划、编导,制作了多类电视节目的作品,想来也是一种遗憾。但在本书中,陈镭给读者呈现了一种慢得刚刚好的生活与阅读。一景一文,都是曾经每天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图文,从一月到九月,每天的记录就这样汇成了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拍照是人们现在生活中常做的事情,随手拍下来好吃的好看的有意思的东西,然后配上几句话就发送朋友圈,也成为了朋友圈常见的状态。但这种状态放在作文中,就叫做就“流水账”。只单纯的记录你在什么时间干什么,这个不叫好的作文。在大家都看到的景色中看的出不一样的东西来,这才叫考试能得到高分的好作文。

比如四月中的一篇,照片是拍摄的是一个晴天,一根绳子拴住电线杆,几件衣服正晾晒在上面。一副晒衣图,作者配字入下:

将诗意托付给远方,

在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无耻。

在我们当下的生活里,

清风吹来的日常生活并非只能苟且。

真的,你完全不必悲哀或者慌张,

真正的诗歌恰是在平凡中显现,

一如这春风中的衣裤,

看得见苟且,也看得见诗意。

高晓松就写过这么一句话: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简简单单的晾衣图中,能看到生活的苟且和诗意,从晾衣图中能联想到诗歌和远方。而我从他的文字中却想到另一首歌的歌词: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唤醒我的向往温柔了寒窗

于是可以不回头的逆风飞翔

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

人生有多少个日落日出、日出日落的演示,才能让你我幡然醒喻,新的一天都会到来,你我却已经不是昨日的自己。一景一文,作者用心用笔记录,把所见所感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值得让人称赞的情怀。

《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读后感(三):编辑手记——结缘蒲公英

镭老鼓励我写作,他说,就从自己最想说的开始写起。

那就写写和镭老的故事。

大概是今年夏天,老马说要给慢半拍供个稿子,我那时候不知为什么忙得四脚朝天,总也静不下心来读。只知道作者是《感动中国》《艺术人生》的总策划,是电视圈里的大牛,人称“镭老”。

后来镭老办了一次诗会,因为是在晚上,我下班雷打不动回家看娃,缺席了。之后说要见面,也被我一拖再拖,等想起来的时候,镭老已经陪儿子去马来西亚上学了。

直到这里,缘分都没有苏醒。

我一直原谅自己的拖拉和“怠慢”,总觉得,没见成面,那是老天觉得时机还不到。

有一天,领导让我看镭老诗会的直播,说可以更了解作者。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对着手机屏幕,心心里满满都是敬重和仰慕。诗会上,镭老说,一个人传承下去的方法有两个,一生个孩子,二写本书。孩子我有了,我还少本书。

这话给了我莫大的感动。这么爱书的一个人,他的书,就经我的手来出版。我顿时有种,捧在手里怕化的小心。然后我就跟他微信聊起来了,道歉了我的拖拉和失约,开始认真策划书稿。那一段时间,我每天都会把他那本沉沉的小样拿回家去,孩子睡了安静读几篇,真的是微信时代的寂静阅读,心里清凉。

镭老很贴心,我有一次发烧,在朋友圈问哺乳期怎么退烧,他就小窗我,告诉我不用吃药的退烧偏方。结果,偏方也没有管用,我的病毒太严重,最后还是用了抗生素。但是呢,温柔的种子就这么种在了心里。

聊着聊着,就熟悉了起来。我会和他说起家事,说起生活中的烦恼,他就耐心听,然后点播我几句。因为我们相差20多岁,他生活中的那些“盐”,随便撒撒,就帮我铺好了“路”。新交就这么成了故知。 这时候,他在我心里,和刚开始觉得遥不可及的那个电视圈大牛,已经截然不同。

也会说起《感动中国》。我还记得十几岁时候,对着电视屏幕第一次听到《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时候,心里的震撼。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这位华丽颁奖词背后的写作者,会成为我的作者。

后来我就开始好好做书了。这本书是镭老二百余日的一日一图一文,每天并无大事,一些随手的感悟和私语,串联起来,才知道文章是这样写成的,真实,贴切,诗人情怀,哲人犀利,已经尽在其中。我把这本书做成了很好翻阅的精装书,那个大小,刚好适合安静地窝在沙发上,一手托书,一手翻书,无关顺序,随手翻开一篇,都是属于你的时间。

书里的设计两百余日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练习。书的最后一部分收集了50后到80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镭老这些小文的感言,都是他人生不同时期的朋友。很有意思,他们的话还原了镭老过去数十年的人生电影,文字也变得鲜活起来。

书名来自镭老写的诗——《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第一个版本的封面很抢眼,但对于55岁的镭老来说,热闹了一点。他很客气,不大好意思提出异议,除了感谢就是尊重出版社的决定。我怕他有遗憾,就悄悄问了问他,然后决定再试一个新方案。直到,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端出了这枚蒲公英。

镭老说,因为这个封面,他心里对世界充满善念。

我呢,又给绿色的精装壳上画了一朵蒲公英,算是给我们彼此的留念吧。

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终于见面了。他刚从马来西亚回来就风尘仆仆地来了,说是2017年要有交代。镭老谦卑,见过才觉得,只有这么好的人,才有那个才,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帮他,才能来到那样的高位。所以哪有什么理所当然和好命,你给这个世界什么,它就会还你什么。

书快出版的时候,我问镭老还有什么愿望,他说想要一黑一白两条飘带。白色飘带白天阅读用作书签标记,黑色飘带晚上阅读。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诉求,也不是什么难事,心思都花了99,最后的1必须实现啊。

后来,书做出来了,是想象中的样子。镭老还在马来西亚当他的24孝老爸,到今天,还没看到书呢。也快了,有些事,就是急不得。

书做完了,感觉好像为镭老量身定制了一身衣服,也算是给自己那晚对着手机屏幕的感动,一个心安理得的交代。这本书的每一篇,文字都不多,就像是随手刷到的一条朋友圈。字字珠玑,绵里藏针,凌厉从容。在阅读时的感受,无论是感动或是悲伤,其实都已经和作者没什么关系了,因为那已经是,你和自己的相处了。

《微风吹来少年的心事》读后感(四):一日,一图,一念

从高中开始,对于每一年的《感动中国》,我都是一点不漏的看完了的。每一次,感动于人物的故事,震惊于颁奖词的文采。每一次都是妥妥的佩服。虽然自己也是学文学,但是看到那些颁奖词,我感觉自己真的low爆了。感觉自己真的太需要学习了。一看到这本书,看到作者是颁奖词的撰写者,果断选择买下这本书。那么,我们一起来阅读《感动中国》动人颁奖词写作者的笔下生花。

首先,先来题为一下作者写过的那些颁奖词吧。“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写给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颁奖词。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再来看一个——“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这是写的关于——老骥伏枥的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我说的很对吧。故事很感人,颁奖词铿锵有力,锦上添花。我推荐大家多看看《感动中国》你也会学到很多东西。

回归正题,这本书是一本文学随笔,是资深媒体人陈镭每日的生活感念,一日,一图,一念。二百余日笔耕不辍,诗意并不在远方,眼前也并非只有苟且。在以数字化和高速度为特征的时代,慢慢品味生活的日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慢品生活的样本。本书带领读者从外在喧腾的歧路,回到宁静的内心,也疗愈自我。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它采用了独特的排版方式。一月,内心慌张——年关将至,所有的生命都要遭遇盘点。二月,稍纵即逝——最短的日历,却布满暗藏的新希望。三月,放纵春天——思绪一如迎春花,张扬无序且又娇嫩无比。四月,严肃妩媚——风,乱向而吹,柳絮成为最恼人的街景。五月,热烈迷人——鲜花逐渐败落,而歌声也断断续续。六月,孤独站立——不是每一个黄昏,都在催促人们入睡。七月,闭关心情——年中时刻,无法回望,生命只能自然耗散。八月,花香遍地——收获之时,也是检验人们贪心与否的刹那。九月,凋零初现——过往的痕迹,在涂涂改改中显示真情。

二百余日的笔耕不辍,诗意并不在远方,眼前也并非只有苟且。活过寂静,回归宁静。在心里,给不同方向吹来的风一一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