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年到此为止读后感1000字

青年到此为止读后感1000字

《青年到此为止》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 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到此为止》读后感(一):重要的是作家的美学认识

重要的是作家的美学认识

@ 平方

《世界文学》的编辑们推介好作品的同时,还从小说散文诗歌不同体裁出发,分门别类选取并结集了优秀作品,可以说,他们在做收藏者的事情。我们打开书,就像阅读一部收藏夹,随心认真去体会世界文学的魅力。

这本随笔合集《青年到此为止》自然少不了名家名作。比如毛姆和培根的随笔,早已在文学界被奉为经典。为什么拿毛姆作为开篇呢?作为开篇,毛姆深刻打动了我们每位读者,这篇文章是作者诚恳的经验之谈,将所感所悟化作谆谆教导,确实属于身心交流最切合的那一部分。

夏日漱石的《杂忆录》,文中节选了其中两章,也是诚恳之作。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作者面对死亡的坦然心态,审视亲情,感悟人性,一种豁达一直在文字中蔓延。《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曾在缅甸参加工作,收录在本集中的散文《射象》,以寓言气质给读者以精神的震撼,因为一头疯掉的大象,破坏了财产伤害了生命,“我”在众人的注视下开枪射死了它,这到底是对是错?如果“我”不射死它,就会像一个傻瓜那样被人看不起,而“我”的暴力到底是拯救还是伤害呢?这也是一个问题,在矛盾中提取发人深思的问题,越发凸显了精神层面。

本辑中名家解读名人也是一个看点,萧伯纳致敬贝多芬,黑塞的《感激歌德》,而薇拉·凯瑟以讨论小说中家具器件为切入点,侧面对大作家们深入探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劳伦斯等,一个个都是闪光的名字。法国小说家阿兰在《读书之乐》中谈到巴尔扎克,总有令人惊叹之处,这便是有才华的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意。

专注于环境描写的优美散文,给人以愉悦的赏析,也牵动了共通的情感,比如泰戈尔的作品,华丽的词藻带来美的享受,仿佛身临其境,身心通透。惠特曼因诗歌得名,他的随笔也透着散文诗的特质,对自然一次次梳理,人在其中溶解、然后沉淀,让思想绽放,收获新的体验。

作为集大成者的随笔合集,《青年到此为止》的文章体现了散文和随笔的精华特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字优美,结构奇巧。而这两方面属于表面,更深一步的应该是作者的思想,就像灵魂的碰撞,文字完成了思想火花的呈现,让我们看清作者刻意塑造的美学认识,这才是读书应该拥有的收获吧。

《青年到此为止》读后感(二):文学永不止步

初选中这本书,仅仅是被封面设计与书名所吸引,便自觉自发有了一番理解。认为这是一本由过来人描述“青年时光的稍纵即逝及对珍惜时光的一些警示”的书,而后翻开序言,发现并不是如此。

“青年到此为止”,紧接着引出的是“文学永不止步”——在六十余年,近四百多期《世界文学》期刊里翻译介绍的部分优秀散文之选集。

最早的有原载于《译文》(《世界文学》前身)1957年第9期,出自法国博物学家、文学家布封的《马的素描》(范希衡译),作者通过文字勾勒出其对马的认识与喜爱;有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随笔三则》(王佐良译),此篇原载于《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距离我们最近的则有原载于《世界文学》2013年第5期,来自日本的小说家永井荷风《虫声》(吴鸿春译)等,就不再一一列举。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内容不拘泥于某一个领域或是某一个国家,文风也各有千秋。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这种恨放到如今又何尝有减少了一分一毫呢。

这是一种别样的观察途经,文字在脑中呈现的观感也和平时全然不同,好像加上了一组摩斯密码,披上了一层伪装者的外衣。

……

每一篇文章的开启,都是未知,因为不晓得这一位作者的风格和主题将是什么。也许你对这位作者笔下的人物很熟悉,但却对这位作者本人不甚了解,那么或许可以通过他的散文来了解一些他的观点与生活。

《青年到此为止》采用的是32开本,初拿到手感觉比平时阅读的书籍稍稍小了一些,排版也是走朴实无华的风格。莫名给我一种熟悉感,很像七八年前看过的一些较有年代感的书籍。还有就是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有附带上译者的名字,这是一种无声的尊重。

青年会老,但文学不老。沉淀下来的文学是经典,不是老朽。

《青年到此为止》读后感(三):写者与译者带来的“珍宝”

记得上学时,老师针对散文说过的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应该是自己理解能力比较差吧,好像看不懂散文这种文学形式的文章,不知道这类文体的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精神与主旨。最近,阅读了《青年到此为止》一书,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理解能力欠缺的这一问题,唉。言归正传,发表下本人对这本书的看法。

《青年到此为止》一书中的内容来自《世界文学》中甄选出来的29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独具特色,毛姆、夏目漱石、詹姆斯·瑟伯、萧伯纳等等著名作家的散文均在其列。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青年到此为止”、“一个诗人的诞生”、“不带家具的小说”、“静”,每一篇都不长,但都可以引人思考。

编者在每一篇文章前都会标注作者简介,让读者了解每一位作者的生平及著作,并备注上这篇文章出于《世界文学》的哪一期次。印象最深的两篇文章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的《射象》一文,文中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之事,当时是一名在缅甸的印度警署工作的警察,我认为,奥威尔先生在那个时期内心是矛盾的,厌恶压迫,却又不得不为之。因一头发春情的驯象,他不得不拿起了枪,而他却不知道要怎样做,他本不想去射杀那头大象,只是想用这把枪保护自己,文中内容也描述了他的心理想法,“我并没有打算打死那头大象,我派人去把那只抢取来只不过是在必要时进行自卫而已”,但是到了后来,由于人群的不可控性,“我突然明白了,我非得射杀那头大象不可。大家都这么期待我,我非这么做不可;我可以感觉得到他们两千个人的意志在不可抗拒地把我推向前”,“但我又不愿意射杀那头大象”,最后,“我”还是射杀了那头大象,还开了好几枪。围观的人很兴奋,“缅甸人还没有等我走开就提着桶和篮子来了,据说到了下午他们已把它剥得只剩骨骼了。”这件事情虽然议论不断,但除了驯象人有所损失外,对其他人并未带来影响,生活还在继续。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药》这篇文章,虽然文章的性质意义不同,但都是一条生命在被结束时,旁观者对生命的漠视与麻木,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事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另外,最大的感触就是,厉害了,翻译老师们。感谢他们多年来的付出,造就了每一册《世界文学》精彩的内容,让国人通过他们手下的译文了解这个这个世界,了解大师们的杰作。个人最喜欢的是王佐良老师翻译的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的《随笔三则》,这篇文章竟然是通篇文言文形式,要知道,翻译这件事情本来就很难了,而用文言文形式更是难上加难,可见王老师之高深造诣。

这本书,还需要我更细致的研读,才不枉费这本“珍宝”。

《青年到此为止》读后感(四):【转】赵丹霞:编后记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有着比诗歌、小说、戏剧等更为纷杂的定义和称谓。侧重于说理性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统称为“杂文”;叙事和抒情因素并重的散文,就是“小品”或“散文小品”或狭义的散文……实际上,绝大多数散文作品都包含叙事、抒情和说理的因素,只不过侧重不同而已,我们不妨将之统称为“散文”。

《世界文学》自创刊以来,就是本着这样的大散文观,来经营自己的散文栏目的。迄今,在近四百期的《世界文学》上所发表的散文已逾千篇,文字数百万。议论、评说、对话、随想、游记、书信、演说、日记……不一而足。

从体量论,散文比起小说、戏剧等鸿篇巨制,不过是一株小花。然而,“虽小道,亦有可观者焉”。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常常在它身上体现。自称为“笛卡儿主义者”的法国人,无论是语言还是文章风格,都把“明晰”作为准则:读一读列那尔的《冷冰冰的微笑》或布封的《马的素描》,我们将对这一特点有所会心。西方随笔虽可以说是由法国的蒙田开创,这一形式却是在英国不断壮大。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散文风格流变,佳作频出,很难概括出它的个性。但读罢《青年到此为止》《现代书信》《我与绘画的缘分》,我们是否会感觉到不管是毛姆,还是伍尔夫或丘吉尔,他们的行文中都透露出一种亲切坦诚的态度,一点幽默和机智的口吻。从《踩麦子·春》《奥州小径》《虫声》这些标题,我们就可知道对自然的吟咏是东瀛岛国散文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歌咏自然美景的同时,日本人往往对现世人生抱着关怀、叹惋的情感态度:从夏目漱石的《杂忆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物哀”的精神传统……

若说“文如其人”,比起小说、戏剧等体裁,散文似乎更能担当。散文的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传达给读者,文章的信息里包含了作者的个性、人格、气质。小说家、剧作家可以“隐匿”自己,散文作者却不能。在读小说、观戏剧时,我们有可能被情节迷住而忘掉作者。在读散文时,我们时时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听到他的心声,感受着他思想的闪光。因此,散文最是要求作家的真诚——没有真诚,就没有真情的流露,也就没有散文。像黑塞的《感激歌德》、阿兰的《读书之乐》、奥威尔的《射象》,都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就是在那些不直接写一己经验的篇章里,字里行间也都透着作者的个性特点,如苔菲在《懒惰》中表现出的幽默,或是瑟伯在《求爱万象》中的揶揄……

我们本着名家名译的原则,从《世界文学》各个时期的散文佳作中遴选出二十九篇奉献给读者,遗珠之恨在所难免。如若这些篇什能够对诸君的生活起到一点“滋润”的作用,将是对编者最大的勉励。

《青年到此为止》读后感(五):青年到此为止,但是阅读不会

《青年到此为止》是《世界文学》创刊65周年珍藏书系中国的其中一本,内含毛姆、乔治﹒奥威尔、伍尔夫等作家的29篇散文,是这些大家们创作生涯中的吉光片羽。全书分为四大部分:《青年到此为止》含五篇人生随笔、《一个诗人的诞生》含七个诗人或意识流派作家的散文、《不带家具的小说》内含八篇作家关于文艺创作的随笔、《静》则主要是作家的自然感悟。

看集合册子的一大好处是,这可以是你的一个索引,也许你是冲着喜欢的作家去的,但是其他不熟悉的作家也许可以在册子中发现意外的惊喜。当然,与之相对应的,也会存在不那么对胃的作品,看集合册子就是个开宝箱的过程,是惊喜还是惊吓,既跟册子的整体质量有关,也跟读者的鉴赏力和个人喜好相关。

于我而言,毛姆的名字就足以让我入手这部册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他的名字就代表一切,是不由分说的照单全收。看《青年到此为止》之前,我喜欢的作家还有赫尔曼﹒黑塞、聂鲁达、夏目漱石、松尾芭蕉。当然,这本书里的每个作者,都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这个索引也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发现了更多值得探索的作品。我喜欢的读书方式,是树状的度数方式,由一个点去触发,读他的作品,与他相关的其他作品,由点及面。

毛姆在其《读书随笔》和其他作品中写过不少评论性的随笔,评论他所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毛姆作品中的冷静客观、异域风情、信仰和神学探究都深抵人性痛处,一个冷静节制客观理性的人,都应该一睹毛姆的作品,历史的长河中,人只是长河一滴水,你的所有悲痛喜乐、想法追求都不稀奇,更有毛姆这样的作家早就看破一切、记录一切,在毛姆的作品中,他把所有用以遮羞的、掩饰的、浮夸的面纱全部揭开,给读者的是赤裸裸的真相。《青年到此为止》是毛姆晚年对自己人生和文学生涯的一个简单回顾,在这篇回顾中,他也毫不吝啬自己的敏锐刻薄,将老年人的尴尬痛楚和理应克制自持写的毫不掩饰,这与他一贯的作风一致,是本性使然。使世界变坏的,从来不是作家的直言不讳,《面纱》里凯蒂哪怕历经生死仍敌不过欲望之手,《刀锋》里索菲的自我毁灭,艾略特对全是欲望全无掩饰的追求希冀……上帝让人吃羊,于是我们闻到了膻味,有罪的既不是羊、也不是膻味,毛姆善于写吃羊的丑态,我们看见了自己的恶。

人有喜怒好恶,《青年到此为止》里也有我不喜欢的作家。比如夏巴尼。他在《夜空》中写道“要描述天空或夜色之美,需要诗人的天赋……普通的人是不会昂首去尽兴地观赏、描述天空之美妙的。诚然,农民也常常观望天空,但不过是想知道夜色之降临或是否会下雨。”诗人和作家自然能描述出美,但是夏巴尼的眼里,却是把普通人欣赏美的能力也一并抹煞了,如此极端自负的想法,怕是难以苟同。

此外,乔治﹒奥威尔的《射象》重现了帝国统治者们是如何被心理扭曲的过程、詹姆斯﹒瑟伯的《求爱万象》生动了展示了大自然中雄性的曲折求爱过程,动物与人从来就息息相通,人概不能免除其动物本能特性。……

在我看来,这个册子虽是随笔,实则全面展示了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的依据,他们的文学指引人,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敏锐洞察,他们在洞察之上的反思和脑海中文思汹涌的构想流动,他们对语言和绘画等相关艺术的控制力和创造力。感谢这些优秀作家和译者,让我们有幸看到文学中熠熠闪光的星。

毛姆睿智,但他还是有一点说错了,这一代以后,毛姆的作品和其他更好地作品依然被人们喜爱并推崇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