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是一本由谢国桢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读后感(一):汉代的社会生活仿佛是一部轻快地纪录片

此书完全可以在一个严肃的场合欢快地看,亦或者无法专注时专心的看,因为它有一种魔力。把你深深吸引到了那离我们久远的汉代,仿佛我们行走在汉代,观看着他们的衣食住行,甚至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为其中的一员。作者的文字太有吸引力了,能让你一个字一个字接下去读,视线不忍离开,看到某处开心时,恨不得双脚垂直于房屋墙面往上奔跑,亦或是豁然开朗时忍不住与人分享那喜悦。

汉族这个名词,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从汉朝建立以后,才形成起来的。在秦汉以前,只有“华夏”的称呼,而很少看到“汉人”的叫法。而后刘邦逐步胜利以后,就以汉作为朝代的名称了。为何刘邦对汉如此喜爱呢?原来汉高祖刘邦入关破秦后,因为有楚怀王的”先入关者王之”的诺言在前,项羽就假借楚怀王的名义,封刘邦为汉中王,说:“汉中亦三秦之地也。”刘邦心中非常不满,但萧何、孟康、臣瓉都言: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读后感(二):汉代生活面面观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来形容这本“小书”再恰当不过。

读这本书时,作者谢国桢老先生已经作古三十多年,字里行间的时代烙印,也在提醒着我们时间的弥足珍贵——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超越时间的存在的,这也正暗合了作者这本书的内容,距离我们今天时间的两千两百多年的汉代,到底有没有必要了解它,探寻它,到底意义何为?

事实上,不但了解大有必要,亦大有乐趣,而学者的追痕索迹,让这一切变得简单起来。三十年后,谢老先生的这本书,依然可以起到让世人更为简单、愉悦、轻松地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作用。虽然学者自谦,这只是一本读书札记,有错多包涵,但是,历史研究类书籍,有错才是正常态,没有错就没有探寻和研究的必要了,可我们依然不能找出老先生研究的瑕疵,概因为今人对历史了解太少。

在《两汉社会生活概述》中,世俗生活可谓面面俱到,汉代寻常百姓的吃穿住行乐,一应俱全;阶级划分,每一层次人怎么生活,也一目了然;琴棋书画、科学发展都有记录。一时之间,时间就没了痕迹,好像汉代和我们现在也是无限接近,历史上的人怎么生活过来的,我们现在就是怎么生活着。除了我们冬天有暖气,有冬衣御寒,不会躲在细草中瑟瑟发抖,周遭的世界里,也没有了“一旦为奴,生不如死”的现象。两千年时间的痕迹终于渐渐浮现,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时代去生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时代。

每代人有每代人“最好的时代”,对于谢先生而言,亦是如此。书中不多的评论段落,都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恰如他自己所言,尝试用毛泽东思想钧稽史事,分析问题,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在谢先生写成这本书的岁月里,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就是他文思泉涌的理论源泉,所有研究史实,又不仅研究史实而已,学者的心中,抱有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使命,这就让文章更有了一层历史使命的意义,这在今天,怕是很多90年代之后出生的孩子们无法理解的。有些苦大仇深,但是,我们今天的时代,也是从那里走来的。到今天为止,其实读马列、毛泽东思想都是理论利器。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对这颇不以为然,但是年龄越大,越是能够静心接近经典了。否则,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泽东)的破除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今天的我们的生活,是要感谢前人,特别是伟大的开拓者的破与立的。也许是因为最近在读利比亚和叙利亚的一些战地手记,对于和平且自由的生活,充满了感恩。这本书里,谢老先生最后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不可战胜的”,但是,要有“先进的政党领导”,否则每一次的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到底是被窃取了,想想我们读过的历史,发现这些写在历史课本中我们曾经以为的标准答案,亦是有深刻的思考在其中。

尽管历史的烙印如此明显,但是拨开这时代背景,作者所言“持之有物,言之有理,不至于徒说说空话”,它担得起。先生言:”但我还活着,怎能不读书呢?“更是心有戚戚,除了文学,我们更应该起敬的,是这一份治学的态度啊,这才是真正的大家。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读后感(三):汉代的民间歌谣和文人的月旦评

在现代,要是社会上发生点什么热点事件,各种新闻信息会在互联网炸开,打开电脑和手机,消息立刻扑面而来。古人对待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也有自己的议论形式,平民百姓可能会流传出一些带着是非判断或者预言性质的歌谣、谚语,文人常常会慷慨评论,也借此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这本书里,历史学家谢国桢就讲到了汉朝一些有意思的歌谣和月旦评。民间的歌谣,和文人的月旦评,其实都是汉朝人对社会热点观察评论的民间形式。当然,歌谣中还包含了很多民间传播的基本生活常识、自然规律、朴素道理等,也是民间智慧的一种传承方式。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是一本汉朝社会史学的综合性书籍。书中不仅考证了汉代的阶级构成、工农业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情况,还讲到了文化艺术和歌舞文娱活动,一本书综述了汉代的生活概况,是谢国桢研究汉代社会史的经典之作。另外,谢国桢还是明清史研究的权威学者。

歌谣其实就是百姓把所见所闻编成的顺口溜,有的说出来,有的唱出来。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讲歌谣的时候说道,“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这里所说的歌谣,就是指民歌。《尔雅》里说,“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没有配乐单纯清唱的,叫谣,有乐器伴奏的,叫歌。

谚语一般是民间俗语。有韵的,叫谣,没有韵直接说出来的,是谚。还有一种民间私下相传、表达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叫咙。

歌谣谚语,都是民间创作的,用词上没那么文雅,但是胜在通俗易懂。比如汉代以前就流传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而“朝霞不出市,暮霞走千里”这种判断天气的方法甚至沿用到了今天,跟现在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基本一致。

民间谚语中还有不少格言警句,比如“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还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谚语简洁精炼,表达的道理深刻,我们现在还在使用。

歌谣里讽刺时政的也很多,比如“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还有专门讽刺灌夫的《颍川歌》,“颍水清,灌式宁;颍水浊,灌氏族”。

在时政方面,民间歌谣传唱得多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古代的统治阶级也会关注民间流言,有时候也会做出些举动来安抚民心。文人阶层的月旦评,通常会鉴别和衡量一些当代人物的得失,产生的影响力更大。

月旦评是东汉末年汝南郡的许劭兄弟发起的,主要针对当代人物或者诗文字画做品评,在每个月初一发表,旧历每月初一叫月旦,所以叫做“月旦评”。其实月旦评的形式,有点类似今天的评论性节目。

月旦评的影响力很大,被评论的人往往能够声名鹊起,身价百倍,袁绍、曹操等人都曾被评论过,比如许劭评论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秦观曾经作诗说道,“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可惜月旦评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在三国乱世,很快就停止了。

想到我们今天还在说着一些跟汉代人同样的话,就不得不佩服这些歌谣谚语的强大生命力。从《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去看汉代人的生活状态,这些熟悉的歌谣让人觉得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也并不遥远。

2018.09.21雾凇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读后感(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无论如何,这是一段让人无限感慨、每每想到则倍感荡气回肠的时刻。公元前36年冬,在北匈妈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遁康居八年后,西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汉胡大军向康居挺进,并斩杀郅支单于。事毕,陈汤给汉元帝发去一封疏奏:“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元帝时,卫青、霍去病驰骋疆场、北击匈奴的时代逐渐远去,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远不能和武帝的巅峰时期相比,但仍足以笑傲周边国家和游牧民族。从根本上说,支撑陈汤写出那一封扬眉吐气的疏奏的,并不仅仅是武力,更是西汉厚实的经济基础。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二个统一的王朝,两汉加起来约有400年。400年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并不算很长,却足以为今天的中国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首先,中国的主体民族,今天是以“汉族”而知名的,两汉之前则只有“华夏族”之说;中国的官方语言,今天虽然有“国语”“华文”等多种别称,但更为人所周知的称谓则是“汉语”;在所谓“国学”越来越得到提倡的今天,能和“国学”相得益彰的,则是所谓“汉服”……汉朝虽然已经远去,却第一次打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赫赫威名——正在是武帝时代,中原王朝第一次得以“凿空”西域,一举奠定了今天中国西部边陲的轮廓。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在历史学家谢国桢的《两汉社会生活概述》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说起汉朝,于今天的人来说,当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时代。那么,如果说西汉与春秋战国,它们之间的距离远还是不远呢?其实,就“最近距离”来说,从秦始皇最后灭齐、战国时代结束,到刘邦建立汉朝,之间不过就是隔了十来年而已,那个“距离”虽然不可忽视,却已经足够称得上是近距离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虽然短暂,却做了很多事情:不仅统一了全国,而且统一了度量衡、文字、钱币,为其后的汉朝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谢国桢在开篇中所言:“祖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全归功于汉族,而是由各民族融和会通、共同努力的结果。”秦汉时代,正是多民族国家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一方面导致了深重的社会灾难,但也是双方不断进行交流的契机。“不打不成交”的说法显然是不无道理的。两汉时代,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上达到了当时的巅峰,而且文化、艺术、科技实力也得以显著提升。如此,方才成为两汉时代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局面的根本基础;如此,方才是陈汤在其奏疏中慨然陈辞的根本所依。

只有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进而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国内交流、中外交流。唯有拥有开放的胸襟,才能拥有开阔的眼界,才能让自身的吸引力显现出来。这便是非同一般的“两汉”能够带给今天中国人的最大启示。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读后感(五):是悲歌,也是赞歌

汉朝建立之后形成汉族,秦汉以前称为华夏,汉朝的多民族的统一受益于秦代高度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秦朝虽只历二代,但其威名却远达西域。

汉灭秦,如虹的气势,热血奋勇的精神,一只瓦当文物上“汉并天下”就很能说明汉朝初期的社会风气。激昂、勇于担当、进取的奋发拼搏观念成就了汉朝数百年的封建气韵。谢国桢先生用翔实的史学资料和具体而微的图片,著成本书《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引领读者进入那辉煌与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汉时风云。

全书分八个篇章,详细将汉朝的社会概况、农业手工具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文化艺术、歌舞及文娱活动、汉代统治人民的方式,历史性和文学艺术性完美结合。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治学处事为人方式,谢国桢先生将史学大师的严谨、精细、良知的风采魅力,通过这本书让后来一一领悟。

读书得间(意思是领会到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持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成理(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再加上行之有恒(做事情只要持之以恒),这样的著作方是具有价值的经典之书。“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情与勇武之气,只有汉这样的时代才有这样的底气与氛围发出这样震聋发聩之音,这也是汉朝成为延续数千年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

民强国强,民富国富,这一道理亘古不变。谢国桢先生在本书中选取的碑文、汉代陶马车、画像砖、陶望楼、漆器、铜器、铁器、刻石、画作、雕刻、衣饰、饮食等无一不展露出大国的文明程度,过往历史人物的智慧与博大。

作者从汉代画像石入手,传达汉朝生活的丰富敏感,这些涉及汉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技、地理的各个方面的巅峰成就,无疑让我们为有这样的大汉而心生豪气。统一的局面,更强大的力量,更丰富的创造,更开放的胸襟以及更开阔的视野,这便是秦一统天下后,强汉的根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封建专制的汉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不可避免产生政权的腐朽衰亡,汉未重遭民从为生存而反抗。水能行舟,亦能覆舟。终于更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政权在无数次的流血牺牲后缓慢建立。时也,势也,是悲歌,也是赞歌,历史总会教会后人许多惨痛的代价换来的经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