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门背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门背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门背后》是一本由[美]威廉·里奇·牛顿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门背后》读后感(一):从皇宫的“边角料”看法国王权的衰落史

凡尔赛宫是巴洛克城市和建筑设计风格的典范, 也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它曾是路易十四“太阳王”绝对王权的象征,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凡尔赛宫震撼人心的宏伟华丽或许会让你以为王宫中的生活同样光彩夺目,但《大门背后》这本书却告诉了你一个令人叹息的王宫真相。

凡尔赛宫全景

著名的镜厅

本书作者威廉 • 里奇 • 牛顿是美国历史学家、凡尔赛宫史专家,二十年来专注于凡尔赛宫廷盛衰史。担任纽约多家出版社的丛书主编,同时继续从事近代法国史的研究。他出版过的主要著作无一不与凡尔赛宫相关,包括 《国王的地盘——凡尔赛宫的法国朝廷,1682—1789年》(2000)、《小宫廷:18世纪凡尔赛宫的侍奉工作和侍从》(2006)、《凡尔赛的花园:光辉和惨淡,从路易十四到大革命》(2011)、《生活在凡尔赛:宫墙之内的日常生活》(2014),因此本书述的凡尔赛宫廷生活史绝对权威。

《大门背后》读后感(二):凡尔赛宫廷吃饭制度指南

01. 对于普通人来讲,宫廷生活永远充满神秘,特别在吃上面,看影视剧时,看到桌子上一道道佳肴,我们会想:宫廷里吃什么?国王还有后宫妃子是如何吃饭的?宫廷美食真的很丰盛吗? 其中,我对法国凡尔赛宫的饮食充满好奇。因为凡尔赛宫是法国权力的中心,就跟中国的紫禁城一样,是权力和欲望的地带。 那么,权力中心地带该怎么吃,才能凸显自己呢? 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02. 《大门背后》这本书讲述18世纪凡尔赛宫廷的日常生活。这本书从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和洗衣这七个方面,全面介绍凡尔赛的日常,揭露富丽堂皇的背后隐藏着阶级等级观念。 在这7个方面,我最引起我兴趣的就是吃了。所以我将详细阐述凡尔赛宫廷膳食方面的内容。 03. 看《甄嬛传》的时候,太监总是会问皇帝:今天要去哪里用膳。"这一点,在凡尔赛宫廷也常会问。 延臣(朝臣)每天都会打听可以去哪里吃饭。凡尔赛宫廷有一个规律:邀请者发出饭局请帖,无论饭局大小,只要客人接受邀请就必须履行赴宴即便是鸿门宴你也要硬着头皮去。 我个人感觉就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都是以等级还有身份论英雄。 书中说如果朝臣是国王的客人,那么侍从就是国王的"同席者"。 如何判断朝臣是国王的客人呢?我个人觉得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国王的亲戚;第二种:国王的红人。这两种可能也许能称为"国王的客人"。 至于侍从者也就变成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的人。让我想起一句俗语:打狗还要看主人呢。 你的主子是国王身边的红人,做侍从的也水涨船高。去等级低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吃自己家饭。 从接待可以看出,凡尔赛宫廷跟我们国家古代差不多,可能我们国家在古代,侍从地位没有那么高,可以跟主人在别人家平起平坐。 如同冯磊所说:同是饮食,穷人有穷人的吃法,富人有富人的吃法。一句话:美食也有它的等级性。 04. 第二个引起我好奇的是:宴会。 在影视剧里,我们总能看到皇帝跟后宫妃子,还有朝臣举办宴会。 在看《皇帝吃什么》这本书时,里边提到家宴是礼仪仪式的一部分,在《紫禁城悦读》说,皇帝和后妃的重要性,在于"尽夫妻之情答阴阳和合",而和亲王阿哥的重要性则是"以表人伦之大,以寓血脉续嗣"。 可见,在清朝家宴是非常重要的场合。那么凡尔赛宫廷的宴会又是怎样呢? 在18世纪30年代后期,路易十五命人在办公室上方,靠近情妇们套房得地方建"小乐园"。一间厨房,两个餐厅,分冬季餐厅和夏季餐厅,一间客厅供客人玩牌游戏, 晚宴宾客候选人要在国王寝室等候国王打猎归来。晚宴之前,接待人员会朗读被国王选中的宾客,当日得宠的臣子可以在国王圆桌就坐,离国王的远近取决于受宠程度。 这怎么有点像我们古代皇帝对后宫妃子一样呢,喜欢就多翻牌,去哪都带上,不喜欢,就不见。 其实,在那个年代,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凡尔赛都是有皇权统治,你的吃穿住行都是由"皇帝"掌控,并没有所谓的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只因"皇帝"手上握着权力。 如同《权力的游戏》里台词:权力就想墙上的阴影,再渺小的人也能投下巨大的影子。 05. 在膳食这一块,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凡尔赛宫廷上菜顺序是什么?国王和朝臣分别要有几道菜?那些吃剩下的菜该怎么办?如何应聘成为公务员,成为宫廷"厨师"。 这些因为篇幅的关系,不能详细展开。但是,你都可以在这本《大门背后》找到答案。 《大门背后》这个书名隐藏深意。一门之间,是普通百姓和朝臣的区别;一门之间,是阶级的差距。 美好的东西都是有毒的。凡尔赛宫廷是普通百姓向往的地方,但是,真的进去后,阶级制度的森严,各种规律,压的你喘不过气。 如同《围城》里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有人说在美食面前,是没有阶级的。 我不认同,因为在《大门背后》我看到的是:在食物面前并非人人平等,朝臣和仆人之间的食物天壤之别。 如同《瓦尔登湖》里的一段话:一个阶级的奢侈全靠另一个阶级的贫苦来维持。西方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大门背后》读后感(三):大门背后,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日常

(1)

18世纪,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廷里面,有一个特别忙的男人,叫诺瓦耶伯爵,他当时的职位是城市和宫殿的总管,有点类似于我们古代皇帝身边的得力太监(大内总管),都是负责管理一些鸡毛碎皮的一些琐事。

诺瓦耶伯爵估计也没有想到,当他的老板路易十四,决定把一个小小的城堡改建成凡尔赛皇宫后,会带来这么多麻烦。

比如,人多了,房子少了,这是他每天都需要操心的事情。法国人不像当时的中国人一样,可以睡通铺,而是必须一人一个小房间,确保有自己的个人隐私。他们是宁愿房间里窄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小床,也不愿意弄个上下铺,大伙一起过上同居的日子。

所以,不管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子弟,还是默默无闻的侍从奴仆,都无时无刻在向他发出对房子的急迫需求。

而这些真实有趣,又饱含辛酸的日常生活,都在这本《大门背后》里面,用着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我们一一呈现那些场景。

(2)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里奇·牛顿(William Ritchey Newton)是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也是对凡尔赛宫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光是他发布的有关凡尔赛宫的书籍就有好几本,比如最早的一部作品,是《国王的地盘——凡尔赛宫的法国朝廷,1682-1789年》,还有《小宫廷:18世纪凡尔赛宫的侍奉工作和侍从》,《凡尔赛的花园:光辉和惨淡,从路易十四到大革命》,以及《生活在凡尔赛:宫墙之内的日常生活》。

而如今这本《大门背后》,又是一本关于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研究,作者从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洗衣七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在权利色彩的掩盖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日常。

比如,如今占地111万平方米的凡尔赛宫,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有1300多间房。而据书中记载,18世纪之前,除了专门服务国王和王后及其他王室家族的御膳房,整座宫殿只有一间厨房。虽然后来也有扩建了几个厨房,或者私下搭建的厨房,但是很多人都吃不到一口热饭菜,或者说连食物都没有,需要到宫外购买。

当时宫外还有一种摊贩,卖的是宫廷剩菜,就是国王餐桌上的最后一点剩菜残留。不过是冷的,买回去需要自己加热下。这种剩菜价格低廉,但是品质极差。因为是剩菜,人们会再次加工进行处理,比如加一些更重的调味料来掩盖食物的变质,虽然味道有待商榷,但在当时,这种食品也是供不应求。

(3)

在金碧辉煌的凡尔赛皇宫里,普通人挤在一张狭窄的小床里,没有窗户,房间也是昏暗的,连一根蜡烛都舍不得随便点燃,因为蜡烛在当时也是一种形同货币的方式在流通着。

当时的蜡烛有两种,一种是白蜡烛,主要是供餐桌和卧室里面使用;另外一种是黄蜡烛,品质低一点,但是燃烧得比白蜡烛快,蜡油也容易四处流淌。

根据书中提到的内容,当时国王寝室的6名侍从每人每年都可以收获1000里弗尔,而这些都是来自国王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和贡比涅寝宫燃烧所剩下的蜡烛。据了解,当时城里一个普通非技术工人一天的工资约是1里弗尔,也就是说,这些侍从一年光是蜡烛的收入,就比普通人多3倍。

占据高位,或者说接近国王的人,都能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获取一些额外的利益。比如,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王后,寝宫每年的蜡烛开销达到200000里弗尔,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用完的蜡烛都成了王后寝宫两位首席女侍从的“额外收入”。

所以,在凡尔赛宫里,到处可以看到,阶级等级观点充斥在每个角落,人人都想着往上爬,只要能更加贴近国王或者其他王室成员,就能以此来保证自己在衣食住行上的富余和便捷,以及能充分享受到地位上的优越生活。

(4)

凡尔赛宫的前身,仅仅是以前路易十三命人修建的几座简朴的房子,是路易十四继承后,才慢慢修葺并且扩建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建造,成为了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

在当时所有人的眼中,它代表着阶级等级,代表着权利和地位。能住在里面的人,不管是王公贵族,或者是侍从奴仆,都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因为这代表着他们比常人更为接近王权中心。

但是,随着国王的更替,王朝也渐渐落败,凡尔赛宫廷的权利象征渐渐削减。人们不再以住在宫殿里为荣,甚至开始远离所谓的权力中心,喜欢上了当时的潮流中心——巴黎。不过,生活依旧在继续,人们依旧为着自身的衣食住行而烦恼。这些掩盖在历史河流下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一种不同的面貌,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

《大门背后》通过描述叙写18世纪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揭露了繁华背后,阶级等级观念充斥的法国宫廷,从盛兴到衰落的变迁史。见微知著,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值得推荐。

《大门背后》读后感(四):王国的兴衰背后——那些宫廷生活的琐碎

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来讲,翻开一本历史书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这是一本外国历史书。

当然,一开始我只是被“大门背后”这个名字自带的神秘感所吸引了。然而翻开来之后,我才惊觉这是一本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纪实史书。

这是什么国家的历史呢?法国。

法国在我的印象中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浪漫。再让我联想一个词语,就是“笨猪”——法语的你好。

除此之外,脑子里仅存的就是几部经典的法国电影。

那么,这本书,讲的是法国的哪段历史呢?

这本名为《大门背后》的书本,讲的是凡尔赛宫的历史。它出自“美国历史学家、凡尔赛宫史专家”威廉·里奇·牛顿之手,这位作者是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的历史学博士。

一看介绍,发现这位博士,果然是凡尔赛宫史专家,因为他写了4本关于凡尔赛宫的书,这本《大门背后》已经是他写的第五本。书本后面占了整整十页的注释也充分说明了他的专业性——有根有据很靠谱。

凡尔赛宫,这四个字不可能没听过。但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它没有太多概念。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之后,内心是相当奔溃的——这并不是历史故事,而是更加倾向于考究详实的纪实性文献。

《大门背后》正是用说明文的写作方式,引经据典、客观介绍了凡尔赛宫华丽的宫门背后的生活琐事,涉及到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这七个方面。

为了对书中讲的内容有那么一点感觉,我去了解了一下凡尔赛宫的历史。

凡尔赛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建造的皇宫,路易十四在位时间为1661年~1715年。

路易十四的继承人是路易十五,他是十四的曾孙,在位时间为1715年~1774年。

路易十五死于天花,传位给了他的孙子——路易十六,路易十六的在位时间为1774年~1792年。

路易十六就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头的国王,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和王后也就被迫搬离了凡尔赛宫。

所以,凡尔赛宫曾经的主人,就是路易十四到十六,这三代国王。

从1682年路易十四迁入凡尔赛宫居住,到1789年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撤离,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

这100多年,凡尔赛宫尽管表面上极尽奢华,但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很多东西都在逐渐衰败。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宫殿中琐碎的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这些杂事才立体起来,它们在每个国王的统治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且,跟金碧辉煌的外观相比,凡尔赛宫大门背后也有着诸多令人想象不到的不便。

比如,随着皇家人口的增多,凡尔赛宫越来越拥挤,路易十六时期,住房紧缺的问题对宫廷生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宫廷的总管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住所问题。

而在路易十四时期常常举办的大宴,到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就很少出现,仅在礼仪需要的时候举办。但尽管如此,早些年为举办大宴而设置的人员、机构却并未减少。而那些国王王后吃剩的剩饭菜,还会形成一条产业链,分级流向不同的渠道,最次的卖给凡尔赛城的最普通居民。

在路易十四时代,洗澡还被视为性方面的行为,慢慢才转变为个人卫生方面的要求。到了路易十五、十六时代,洗澡就变得越来越普及。同样的,厕所的发展也贯穿了整个凡尔赛宫的历史:从一开始的没有概念,到后来的不够用——排泄问题始终是一件困扰宫人的问题。因为种种原因,那些为国王服务的仆人们,他们必须面临厕所不够用、且脏乱不卫生的状况,有些人还会住在终年散发着臭味的公共厕所旁边、忍受自己房间的墙壁被污水渗透的不堪。

你能想象在这样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会有这样肮脏又恶臭的事情吗?至少我就从未想过,这可真是“大门背后”让人意外的真相啊。不过仔细想想,一个宫殿养了那么多人,在古代那种卫生硬件设施不健全的状况下,难免会出现各种状况——毕竟,宫殿的设计者考虑的总是主人——国王的需求,哪去管那些仆人的需求。

所以,尽管人们都削尖了脑袋也要往凡尔赛宫钻,以最大限度接近皇权为荣,也确实好像获得了尊贵的地位,但在这繁华背后、在这权力中心的背后,人们永远都要为衣食住行操心。

在《大门背后》,你可以看到他们为了申请住房而绞尽脑汁,可以看到他们为了追逐利益而使尽各种手段。

这部凡尔赛宫的历史,写尽了皇权背后的纷争和矛盾,写尽了宫廷背后的各种生活琐事,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宫廷生活——那里不只有国王和王后,还有各种贵族和为之效命的众人。

在这些日益变化的历史中,矛盾愈发激烈,新思潮不断涌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些为王位效力的廷臣,逐渐忍受不了日益艰难的处境。于是,曾经的权力被摧毁,路易十六夫妇被推上断头台,法国君主制从此衰落和灭亡。新的世纪就在巴黎展开。

《大门背后》读后感(五):法兰西的镜子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凡尔赛宫可谓是法兰西的历史之镜。从17世纪末凡尔赛宫建成,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一百多年的时间,凡尔赛宫一直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权力舞台。权力的戏剧在这里上演,影响着整个法国以及欧洲甚至是世界的命运。在凡尔赛宫这个历史之镜,镜子本身就带有丰富的内涵。凡尔赛宫最奢华最辉煌的部分就是有17面大镜子的镜厅,这里被视为镇宫之宝。18世纪,镜厅是宫廷举行大型宴会和国王接见使团的场所,见证了法兰西的辉煌与荣耀。镜子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威廉•里奇•牛顿博士在《大门背后》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故事。

威廉•里奇•牛顿博士是凡尔赛宫廷史专家,20多年的时间一直专注于研究凡尔赛宫廷的历史。《大门背后》关注的不是国王本人,也不是那些王公贵族,而是宫廷的日常生活状态,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从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七个主题,为我们还原了宫廷的秘密生活,通过生活画面来折射18世纪的法国社会变迁。

在凡尔赛宫,镜子的用途并非只用来正衣冠,更多的用途是照明。那时候没有电灯,宫里的照明工具是蜡烛,镜子的功能就是发射光,增强照明效果。镜厅的大镜子效果非常好,宴会时,会点上24000支蜡烛,在镜子的作用下,镜厅变得异常辉煌,令人炫目。也许是路易十四本人对光非常热爱,不然无法理解他要把自己必做太阳,镜厅的光芒就是路易十四本人的光芒。不过在18世纪,镜子非常昂贵,只有威尼斯等地能够制造,运往法国的途中又会损毁不少,因此镜子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对光的追求引起了凡尔赛的人们对镜子的狂热。贵族们纷纷要求在自己房间里安装镜子,在得不到国王许可的时候,他们甚至自己掏钱买镜子。为了镜子,经常出现纠纷,一些贵族在搬家的时候,想把镜子带走,这时候需要提供证明镜子到底是不是自己买的。

对镜子的狂热不过是住在凡尔赛宫里的人对于照明需求的一个方面,作为18世纪的权力中心,能够住在宫里,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是一种稀缺资源,会引起许多人的争夺。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所需的资源都很紧张。能够获得这些资源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跟国王亲近的人,地位自然也就不同。在这种资源竞争中,我们能看到由于权力关系的变化,引发的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位高权重的公爵不用担心生活问题,但是一旦被冷落了,生活质量立马就降低一大截。连同他们的仆人,也一起享受着这种起伏。即使是最低微的清洁工,也会受到这种影响。他们的主人被冷落了,会搬到一个很脏的房间,而且没钱雇佣更多的清洁人员,清洁工作就异常辛苦。

路易十四执政前期,法国国力强大,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凡尔赛宫这面镜子向全欧洲照射出太阳王的光芒。然而太阳王后期战争频繁,出现了财政危机,他的继任者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一直没能解决财政问题。凡尔赛宫之后就仿佛蒙上了灰尘,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七个主题很鲜活的展示了太阳王之后凡尔赛宫的蒙尘。随着人口的增加,住宿越来越紧张,但是却没钱盖新的,甚至连王子出生后也得不到新房子。很多房间得不到及时修缮,被壁炉的烟熏得黑乎乎的。大型宴会办得越来越少,路易十四时期经常办的宴会,到了路易十六时期,偶然办了一次,都会引起一场轰动。饮水也成了问题,路易十四时期的供水设备得不到修缮,供水工程也没钱实施,害得人们经常生病。照明方面,蜡烛供应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严格,出现了一些吝啬鬼,还有人因为看不见楼梯摔断了胳膊。厕所是个大问题,公厕数量太少,仆人和侍卫经常随便大小便。有限的厕所也散发着臭味,国王也被迫离开凡尔赛,住在别的地方,等厕所清理完再回来。

一切都是钱的问题,然而那些达官显贵不理会这些,他们永远有更多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多的镜子,大落地窗,更多的木材用于取暖。波旁王朝正在走向没落。

书中讲了很多凡尔赛宫中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比如那些仆人。他们最初进宫中是想获得更好的收入和名声。18世纪,整个巴黎有10%的人从事仆人工作。仆人的薪水非常低。即使是宫廷的仆人,每个月的收入也租不起一间凡尔赛城内的房子。他们侍奉王室和贵族,获取他们赐给的恩惠。这些恩惠无非就是宴会上的剩菜之类。起初,人们以能够在宫廷服务为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名女侍从到了婚配年龄,家里人希望把她嫁给以为侯爵的儿子。男方承诺可以让女孩做国王妹妹的梳妆女官,但是女孩拒绝了。女孩认为这份工作收入低,而且还令人难堪。

贵族们的想法也变了,他们开始觉得路易十四时期的礼仪规范非常可笑,即使是可以蹭饭的宴会,他们也不乐意参加了,因为不愿意被那些礼仪束缚。连路易十六的王后都不愿意参加宴会,宁愿私下吃饭。时代在进步,而凡尔赛宫越来越落伍。宫殿日益破败,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巴黎城里出现了很多新玩意,而凡尔赛却一如以往。贵族们逐渐搬走了,很多人只带走了镜子,留下破败的房间。在法兰西,君主专制也只剩下了一个躯壳,自由即将散发出新的光芒,通过法兰西这面镜子照向全世界。

不过,国王们的选择依旧是压制,从太阳王到路易十六,这个策略从未改变,只是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威廉•里奇•牛顿博士在《大门背后》中说,“整个18世纪,凡尔赛宫都存在着一种不可逾越的矛盾。伟大与卑微并存,排场与穷困同在,浮华与现实共生”。这种矛盾正是18世纪整个法兰西的写照,启蒙思想已经传遍了法国,像明灯一样照亮了专制制度下的黑暗天空。正如伏尔泰的那句话“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那么太阳王的后代既然不能成为国家的功臣,那么他们也就不应该继续掌权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