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五个街角的读后感大全

五个街角的读后感大全

《五个街角》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个街角》读后感(一):政治谋杀暴力情色冶于一炉

因为加入了99的读书微信群,才知道略萨。在之前99组织了读略萨活动,请译者侯老师讲解略萨,我才开始读了两本略萨。儿子之前买过他的《城市与狗》,我在中图网看到几本略萨在特价,就买了。

对南美马尔克斯以降,我读的都不多,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读起来没有共鸣。读得最多的是博尔赫斯,很简洁凌厉又克制,他几个短篇我很喜欢,至于其他人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比如科塔萨尔以及巴西那个女作家。这次读略萨是觉得好玩,啊啊啊,他怎么这么热闹。他胡乱跳切乱炖一通,文章结构上是与众不同,但是故事还是很通俗很劲爆,为什么这么高评价。

这本《五个街角》是略萨得过诺贝尔奖之后的作品。还是他传统的风格, 故事劲爆刺激,峰回路转,政治谋杀暴力情色冶于一炉,多线叙事。

矿业大亨被小报主编敲诈,因为他两年前参加了一个淫乱派对。他几乎崩溃,找了律师,拒绝支付敲诈,我觉得他只是面临家庭的压力而已。之后主编死了,他作为嫌疑人被捕。然后脱身然后妻子和他和好。更有了进一步惊喜的发展。主编那条线他手下的写手成功上位,晋升主编,继续做总统顾问的走狗,并成功反转,为主编谋杀案告破,她成为大咖。还有一条线是朗诵诗人的被小报舆论破坏职业生涯的一生。至于正直形象出现的律师在书的最后也有反转的暗示。

故事很刺激,也许是因为我们见惯多次反转的新闻段子,对这些已经免疫。我觉得这书很普通一般。多线叙事在伊坂幸太郎哪里也见多了。没有新鲜感了。

书里的女性角色强大让人喜欢,这是书让人欣赏的地方。

《五个街角》读后感(二):不要把正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新闻工作者身上,或者换种说法,不要把正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不算喜欢的一部略萨2016年新作。《五个街角》情节建构在我看来其实略显草率、而且有些浮,不过最后三节的“连通器”结构(《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所使用的创新结构)还是一如既往沉稳,虽然情节设计略诡异,但结构上有填坑之感,而且这种密集型多场景立体对话+文字材料的形式其实看起来真的意外流畅,功力不浅。

考虑到这是老爷子八十岁高龄的创作,虽然真的想三星走起,但还是照顾一下老爷子的面子好了。打四星,但属于略萨作品中不太推荐系列。文笔风格倒总体还属于略萨水平线,要说社会讽刺性吧,可能自己脑补的多于作者想表达的。

几点感想:1、以舆论瓦解暴政可能确实更大概率只会出现在作家的想象中——有追求的聪明政府和有追求的聪明新闻工作者之间其实应当存在某种默契以更好地推进社会进步——寄希望于新闻工作者一己的振臂欢呼配合所谓正义司法来粉碎暴政,其实不太现实,这是这部作品不合理结果(八卦小报控诉暴政,掌权者毫无防备流出录音视频,然后被司法彻底掰倒)的一大漏洞;况且新闻工作者也一般不是纯粹的正义化身,沦为摇旗呐喊的人也有可能嘛,能把控舆论的人也可以把黑抹白(比如书里死去的敲诈者、作为政治走狗的八卦主编,只是因为敲诈了富翁引发掌权者不满被杀,然后……就被洗白了?)、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要把正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新闻工作者身上,或者换种说法,不要把正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2、所谓的暴君看起来是耀武扬威,要是不掌握经济武器,还是会沦为资本的奴隶嘛,书里的掌权者拼命维护大资本家,最后监里的是掌权者,逍遥的还是大资本家,糜烂的3P、4P、狂欢趴,老爷子这是把性当家常便饭的点缀了啊。作者施以资本家这种唯美的描绘(无辜陷害、为情所动而非纵欲、克制的性幻想等等),把流氓无产阶级倒是抹得一脸黑,至于可怜的替罪羊则施以高高在上的同情——一副既得利益者的视角。只是老爷子倒是比较冷静地呈现出这种奢靡生活,看不太出来是讽刺还是称颂。

3、书里的“扒皮女”其实也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复杂的小人物,但按作者的想法最后拒绝同流合污、曝光了掌权者,然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自由斗士。emmm,这人物设定前半部分(成长环境不好却心怀记者梦,在八卦小报脱颖而出)感觉还挺正常,最后这波正义化身真的有点不太对劲。作者看起来很欣赏,但我却觉得很可怜。还有个小人物摄影师最后跟着一起造反也不符合长期铺垫的贪生怕死、小心谨慎的懦弱形象,诸如此类种种,结局我不喜欢。

哎,也只是一点想说的点吧。但这书确实也就三星及格水平,作家老了,状态也不知道是浮了还是就跟不上,反正功力真是不太够,前面是情节可以结构略乱,后面是结构可以情节糟糕,总体感觉骨质疏松+身体虚弱,很像个状况不太好的老人了。也可能老人家就是希望有个好结局吧。

最后一点,这本书化成了二十二个小节,以十四万字规模每小节内容不多,而且一直都在变换主角视角,有点意思,这一点倒不能说得上是结构乱,只是最后收得不太好显得前面埋了很多杂乱的东西,单独看每一小节当然还是比较舒服的,也不知道是不是驾驭长篇的能力有所下滑,以及这种写法我感觉还蛮适合我这种初创者。

《五个街角》读后感(三):身在局中不知局

《五个街角》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略萨用流畅的文字,讲述矿业大亨的一则桃色爆炸新闻引发的一连串惊人事件,政商界、媒体等多方纷纷登场,各自谋划,牵动着事件走向未知的结局。

从封面来看,飘飞着若干新闻报纸的背景上,被衬托的彩色照相机异常显眼。很明显,新闻、报纸、照片是故事围绕的核心。社会名人活在聚光灯下,最害怕爆出丑闻有损名誉,进而影响仕途和生意。可偏偏就有那么一波无聊的八卦记者,跟踪、窥视,用镜头死死地盯着名人的私生活。名人们稍有不慎就会被抓住把柄,真是防不胜防。

故事讲述的明明是政商界的一场大地震,略萨却将书名定为《五个街角》。“五个街角”是什么地方?它是秘鲁首都利马城中心的一块小小的街区,曾经是著名艺术家、音乐家、演艺者的聚集之地,文化繁荣;如今却沦为藏污纳垢、犯罪丛生的堕落之地,剧场变成了赌场。那么,肮脏的阴谋发酵于此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报主编加洛、八卦记者“扒皮女”,他们选择这份不太光彩的职业也自有缘由。他们处于社会底层,遭遇不幸,生活困苦,流落在贫民区艰难度日。他们怨恨社会的不公平,憎恶权贵阶层,乐于曝光富人的丑闻,以此挑战富人的权威,发泄心中的不满。

八卦小报依靠爆光丑闻敲诈勒索有钱人、用恶劣的抨击搞垮艺人的工作和生活,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让人不齿。所以,当猥琐的小报主编登场之时,浑身带着惹人嫌的习气。然而,当他被残忍谋杀在五个街角,事情的走向变得扑朔迷离。敲诈勒索演变到公然谋杀,事态的严重性骤然升级。难道仅仅因为主编不自量力试图挑战商业大亨,便白白殒命?窝在五个街角的罪恶,当其触角跨越权贵的红线后,便被无情斩断?大亨敢公然报复还是另有隐情?

当商业大亨误入陷阱被偷拍时,他并不知晓自己已经落入了圈套。同样,当小报主编得意满满地曝光丑闻时,他只一厢情愿地认为权贵已经落入自己的布局中,必定会低头认输,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早已成为更大布局的猎物。

五个街角也许堕落,但这里所聚集的罪恶人尽皆知。诸如八卦小报主编、八卦记者“扒皮女”这等以爆料谋生的小人物,他们行为卑劣,但做在表面,也只能算是五个街角内的小恶。更可怕的是藏身背后、隐匿于无形、利用和操纵八卦小报这些卑劣行为以达到更大目的的幕后主谋。控制五个街角内各类犯罪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大恶。但人们往往只见小恶不见大恶,身在局中不知局。

“扒皮女”的工作并不讨喜,扒别人的丑闻并不光明,但她突然爆发的过人勇气让人佩服。以一己之力挑战大恶,试问有几人敢为?这中间暗含着一层向死而生的正义感和来自贫民阶层那股不服输的韧性。应该庆幸,来自五个街角的小人物,在大是大非的考验来临之时,也敢不问前程、奋力一搏。

如果说矿业大亨的桃色丑闻是一场地震,那么幸存的人们该庆幸劫后余生。人们善于遗忘,大亨继续奢靡放纵的生活,“扒皮女”依然长于爆料,丑闻仿佛一个玩笑。然而,五个街角真的宁静了么?还会有新的幕后主使、谋划新的布局么?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人们只看到表面的风平浪静,却不知内里是否暗波汹涌。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新的丑闻仍然在继续发生着,就如同地底能量在悄然积累,说不准哪天又会以一场剧烈地震的面目掀起风波。

炒作八卦的堕落让人厌恶,滋养八卦的温床也并不无辜。若不是政商大亨、演艺名人有这样那样不欲人知的丑闻,怎会有八卦爆料的活跃空间呢?正是矿业大亨曾有的丑恶行为,让其落入八卦小报的局中。可是大亨依然故我,继续放纵的私生活,苍蝇怎会错过这只有缝的蛋呢。由此看来,五个街角真想宁静,只怕颇不容易。

2018.05.18雾凇

《五个街角》读后感(四):当略萨变得克制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新作《五个街角》大可用尽吸睛的宣传语:丑闻、八卦、政商暗战,哪一个都能制造话题。可是,八十多岁的略萨却表现得如此节制:不再以结构现实主义手法频频丢出快闪式的刺痛感,不再让主人公的语言先于他们措手不及的逻辑,甚至回避了涉险的情节,由着结果赤裸裸地去补充过程。难道,故事的情节不足以构造出一部令读者心跳加快的犯罪小说吗?主人公的成功不易,但且先撇下“不觉屐齿之折”的窃喜,略萨要呈现的是现实,是挟着双重标准、人人自危又人人习以为常,默认了预设的前提,在其中求生存的现实。

小说渗着隐隐的愤怒,没有一套适用的道德标准:以爆料名人丑闻谋利的周刊《大曝光》刊登了矿业巨头卡尔德纳斯昔年的裸照。一边是周刊的万人空巷,一边是主编的陈尸街角,写稿的“扒皮女”和拍照的阿奎略担忧起自身的安危。为求自保,“扒皮女”出险招,直接指控卡尔德纳斯为凶手,未料真凶另有其人。众人谈之色变的总统顾问“博士”,曾是《大曝光》周刊的金主,利用其曝光服务于政治目的。但他对前任主编擅作主张、得罪有钱人的做法不能容忍,遂要“扒皮女”取而代之,继续让周刊充当政府机器,报酬自是飞黄腾达。至于杀害主编的凶手,他们也早就找好了替罪羔羊。

这样的故事惊人吗?或许丑陋,却不意外。小说中的平民大多不愚蠢,他们知道制度之恶,也知道社会运行的潜规则,规则逼着人就范:不需要尊严,穷人“穷得没有资格拥有自尊心”,要活下去,要养活家人已经不易;不需要智慧,苛政猛于虎,安全感是稀缺的,“让一个人消失实在太容易了,只需要把它推到恐怖分子身上就行了”;不需要道德,个人的道德观渐渐无足轻重,且去围观他人的八卦,为名人的丑闻幸灾乐祸,杀人凶手也不重要,“别想着去掺合他们(掌权者)处理过的事情,管他凶手是谁呢?”;不需要责任感,在这种环境下,媒体不是风向标,只是政府的“呕吐物”,“作用就是去堵住政府的批评者们”……只有活下去是重要的。一个无可依靠的人,只有去依附权力;一个有抱负的人,也不会去以卵击石。身在其中,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妥协,不问缘由。

可是,略萨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先隐忍,再伺机而动,一举推翻旧有体制。顺着略萨克制的笔触,终于迎来略萨特色的章节《乱象》,如同大雨将至时低徊的动物,仓促地等待尘埃落定。结局是冒险故事套路般的约定俗成,却在略萨的铺垫下显得“意外”。成功来得太突然,英雄从来不磊落,令人怀疑一切是否真有这么顺利?或者一切是否真与我们有关?倘若激烈的反抗不得善终,那么节制的图谋就可以得胜吗?

答案依然是晦涩的。且看小说的支线,“博士”不想得罪的富人卡尔德纳斯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的穷奢极欲是可以被原谅的,他的妻子和无所事事的富人朋友们搜寻着感官的欢愉,风波可以被摆平,羞辱可以被淡忘,前路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弱势的群体有重来的机会吗?被牺牲的替罪羔羊,他不可能再被救赎,被无妄之灾打入无底的深渊。所谓的正义有力量吗?成为英雄的“扒皮女”更像是个投机主义者,笔端的渲染力是她的天赋,她对前任主编的致敬,将之描述成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媒体人显然与真相有出入,她可以粉饰自己的初衷,也可以继续用她的笔充当战斗的利器。休怪读者的戒备,高压过后,焉能迅速进入歌功颂德的新角色?力量有限的大多数,并不意味着天真无知。

“扒皮女”走出了“五个街角”,这个象征着贫穷、压制、阴暗的地方,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她将不再回去。理智的人们不再喊打喊杀地声讨权威,克制地争取、迂回地行动,是否就能冲破看不见的枷锁?在略萨的秘鲁,多的是沉默的呐喊,多的是不认命的奔走,更多的是且行且观望的人。

——戊戌年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五个街角》

《五个街角》读后感(五):熟悉的略萨,熟悉的秘鲁现实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在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新长篇小说《五个街角》里,“五个街角”是利马城最暴力的街区之一。绰号“扒皮女”的记者胡丽叶塔·莱吉萨蒙就住在这个街区,她供职于一家名叫《大曝光》的“狗仔”杂志。罗兰多·加洛是她的老板,一个品性恶劣、闻臭而逐、不择手段的媒体人,同时也是她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可以说是家人。有一天,加洛陈尸“五个街角”。谁杀了他?

性、暴力、政治、权谋、资本、新闻黑幕与阶层差异……经由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精心调和,冶炼一炉,成为长篇小说《五个街角》。对于熟悉略萨风格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配方并不陌生,它们几乎出现在这位作家的所有小说里,以不同的方式见证秘鲁纷繁复杂的社会面貌。

略萨的每部长篇小说都以悬念和情节见长。为了让故事具有戏剧性,略萨常使用“中国套盒”式的手法,一个盒子里套着另一个盒子,一个故事生发另一个或几个故事,不是单纯的并置,而是共生或者具有牵连的互相影响效果,神秘、模糊、复杂。

1963年的《城市与狗》,略萨就已经建构出多层次的故事框架,通过变幻的时间线把小说分割成一系列的片段。1977年的《胡利娅姨妈和作家》,以奇数章讲述男女主角的爱情,以偶数章讲述电台主播的文稿,在虚实交织的情境中推进人物的处境。《五个街角》则包含了三个故事,除了“扒皮女”这条线,还有加洛正在追查的大资本家恩里克·卡尔德纳斯的性丑闻以及两对夫妻的情感纠葛,另外还有因加洛造谣导致事业、家庭俱毁的吟诵诗人胡安·佩内塔的命运。人物和地点不断转换,盒子一个一个开启,故事一个一个揭幕。

玛丽萨与恰贝拉是一对闺蜜,她俩的丈夫恩里克与卢西亚诺也是好友。《五个街角》以玛丽萨与恰贝拉的同性爱欲开场。这部分的描写轻盈愉悦,让人几乎以为这是一部情感小说。但是,略萨显然不会停留在色情层面,这只是他喜欢的手法,在“大菜”里加点佐料,无疑会让“食客”更加惬意吧。略萨曾经在一次访谈里谈及劳伦斯作品和其他小说中性欲所扮演的角色。略萨认为,性体验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不应该忽视性爱、感官以及情色内容,不要让理智主义扼杀生活中的乐趣,自然性恰恰是赋予生命以活力的关键力量。略萨的很多小说都有着突破性禁忌的尝试。不过,《五个街角》的性描写没有达到劳伦斯的深度,并不具备对人性本身的探索与思考,大致上是作为一种点缀,仿佛蛋糕上的漂亮雕花,装饰的意味浓厚。

在1969年的《酒吧长谈》里,军方人物卡约·贝穆德斯有种偷窥欲的变态心理,热衷于观看女同的性场面。《五个街角》也有类似场面。两者的不同在于,《酒吧长谈》让人感觉到贝穆德斯的权力欲望,而《五个街角》似乎只是恩里克、玛丽萨、恰贝拉的三角性游戏。在最后的迈阿密之行中,还加上了卢西亚诺。小说就此轻松结尾。

略萨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连通器”技巧。这个技巧在《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中使用得非常出色。在这部新作中,劳军队、方舟兄弟会、军方和上尉的家庭,各方事态跳跃式地相互交叉。略萨在正文之间穿插了很多剪报、文件、通信等内容,借以揭示多视角、多方位的态度与想法。在这方面,《五个街角》不如《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它的“连通器”技巧让人觉得略显生硬,尤其后面“扒皮女”的反转,只能用“博士”疏于防范来解释,显得突兀,铺垫不足。

《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的“公文佐证法”主要基于它的情节优势,和主角的身份严丝合缝,上尉作为军人需要随时报告进展;《五个街角》相对则运用得不那么自如,作为面向大众的新闻,不可能过早地把内容同步公开,只能把所有的进程压缩在最后才能一口气讲出,效果上当然就不如前者,缺少了前者的自如,没有那种卡夫卡式的荒诞氛围。

第二十章是《五个街角》最奇异的一章。全部由对话构成。玛丽萨与恰贝拉的性爱,“扒皮女”与“博士”的会面,恩里克与律师卢西亚诺的谈话,警方对胡安的讯问,“扒皮女”与摄影记者塞费里诺的秘密会晤。展现了略萨擅长的“伸缩性对话”。通过这种技术,略萨把多角度、多镜头的对话置于平行空间,各个方面的矛盾、各个环节的冲突集中在一起,相互烘托,小说的紧张氛围呼之欲出。章名为“乱象”,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吸收了二十世纪流行的诸如毕加索的名画《吉他、活页乐谱和玻璃杯》,或者杜尚名作《下楼梯的裸女》之类立体主义画派的风格,力求在读者头脑中也营造出立体的形象,不仅要有视觉的印象,还要有听觉的感受,打破文字层面的表达阈限。仿佛有一部摄影机徐徐扫过小说的各处场景,视角的转换,拼贴的运用,让不同角色正在动作的一切彼此重叠,读者们则可以将碎片情节自动拼凑成整体。

略萨在谈论创作观时说过:“伟大的小说不是去抄袭现实,而是把现实解体而又适当地加以组合或夸张。这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把现实表现得更富于多面性。”略萨的写作经验,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经历相关。略萨从小与父亲关系不睦,因此他的小说都有种反抗父权的意识。少年时代的军校遭遇,让略萨进一步看清了封闭的、充满等级观念的国家机器是怎样运转的。略萨出版于1962年的早期作品《城市与狗》,矛头就直指军方,在那以后,略萨尽情地用小说嘲弄军队和秘鲁政府。

略萨的作品以敢于揭露现实,大胆反映社会现状,抨击独裁和腐败而著称。拉美这块土壤很特殊,那里生长的作家,没有谁可以不受到政治的牵绊,好的拉美作家,都具有非凡的洞察力,都会力求做到“把现实解体”而又重构,主动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

秘鲁对他而言既是“热情”,又是“症结”,他对它怀抱着深挚情感及微妙爱恨。略萨年轻时任职过一段时间的播音员,新闻从业的经历经常被略萨加工运用于小说,一方面他讥嘲媒体的不堪,一方面他依然把媒体作为主持正义的最后堡垒,这在《五个街角》里就表现为《大曝光》的特刊。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揭晓谜底,可以达到事实归纳,也有种秩序重建的理想。

略萨的小说可视作秘鲁社会的缩影,不过它们并非一本正经,其中有许多调侃的诙谐成分。略萨还喜欢自我指涉。在《五个街角》里,“博士”的背后靠山是“藤森”,就是那位在总统决选中击败了略萨的政敌。这也是“很略萨”的做法。所以说,不要得罪小说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