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精选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精选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是一本由叶圣陶著作,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一):一堂特殊的写作课

对于叶圣陶老师的记忆,应该就是小学时学过的课文,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描述爬山虎,如今过去了20几年,会想起细节描写依旧是记忆深刻。他的文章成为了很多人写作的范本,有时总是会从他的文章中找到一些写作的灵感。

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写作中,在文字中呈现能有百分之八十可以说是非常长不错了。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二):补上了中学语文的一课!

刚刚读完了叶圣淘先生之子叶至善先生的回忆父亲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在此之前,又一口气读了叶圣淘先生的《文心》(与夏丏尊先生合作)、《落花水面皆文章》等几本书,《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反而是这套开明国文丛书中最后读完的。但无论在至善先生的传记中,或是在叶圣淘先生前面的文集中,都提到过这本《文章例话》(现在出版时的名称就是《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来就感觉如同再翻开一本已经读过的好书了。

如果你从前面的几本书里了解到,叶圣淘先生不仅是我们曾经语文课上了解到的那个词条上的内容,而且读了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那么多的真知灼见,再看《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可能就会明白该怎么读这本书了。

犹记中学时代学语文,每节课老师会带读,分析段落,提炼中心思想,几年学下来,现在回想,那些文章好在哪里,让你现在说,恐怕你可能说不出来。因为不知所然,所以也很难想象,那些曾经的好文章会化为你的东西,让你在提笔写作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响。

时隔多年,读《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就像一个好老师带着你,指点你重新上一期语文课。

先说所选范文的作者吧,几乎全是暌违多年的名家,但在叶先生选编此书的时代,这些人却无疑是当时的名作家,其影响无异于现在的十万加公号了。半个多世纪后,读这些文章,语气与描述的人或事物对于现在的读者,有着不可避免的隔膜感,但从这些文章中,无意间可以窥见民国时的风貌,也算一个读书偶得了。

事易时移,但对于写作的指导原则,却是不变的。这本书,补上了曾经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憾。

读矛盾先生的《浴池速写》,讲在一个日本浴池中洗澡所碰见的一组人物。叶先生分析这篇文章时候讲到,作者写的一定是其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光景,至于平常的光景,虽看在眼里,却不会高兴地提起笔来写。但读完叶先生的指点,以后阅读和写作时遇到类似的情境,你就能明白其妙了。

学摄影的朋友一定会了解光圈大小的原理,叶先生在分析中就借鉴了这个原理。他说,“写这类文章,必须在种种光圈里化一圈界线,把要写的都圈在界线里面,用不着的都搁在界线外面。矛盾先生写这篇文章就先画这么一圈界线。”就这样,他带着读者按照矛盾先生所描摹的这组人物群像,仔细还原现场。这样读完分析,返回头来再重读一遍选文,读者会恍然大悟,原来好文章为何好,是有迹可循的啊。

所以,一个小建议,就是读完赏析后再回头读遍原文,会更真切地体会作者写作的妙处。

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话虽如此,如果有一位名师指点,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的。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三):选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P14-17

瑰丽的春光,这是你野游的时期。可爱的路政,这里不比中国,哪一处不是坦荡荡的大道?徒步是一个愉快,但骑自转车是一个更大的愉快。在康桥骑车是普遍的技术;妇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这双轮舞的快乐。(在康桥听说自转车是不怕人偷的,就为人人都自己有车,没人要偷。)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荫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借宿,有酷浆与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恣你尝新。你如爱酒,这乡间每“望”都为你储有好的新酸,黑牢如大浓,苹果酒姜酒都是供你解渴润肺的。

叶老点评:

前面的文章是徐志摩先生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一部分,全篇太长,只能截取。这是记叙景物的文章。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一种。有的作者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的告诉读者。后一种当然是作者接触过景物以后才动手的。前一种作者自己虽然不露脸,但是也要接触过景物才能动手。再不然,作者对于景物也得有了详明的知晓,才可以对读者尽介绍和指导的责任。所以,记叙景物的文章无论用哪一种手法写,接触或知晓是根本的条件。

一望而知,本篇所用的是后一种手法。作者对于景物不只是接触或知晓,他比接触或知晓更进一步, 简直曾经沉溺在康桥的景物中间。因此,他告诉读者的不单是呆板的景物,而是景物怎样招邀他,引诱他,他怎样为景物所颠倒,所陶醉。换一句说,他告诉读者的是他和康桥的一番永不能忘的交情。这就规定了他所采用的笔调。要是他采用冷静的严正的笔调,说不定会把这一番交情写得索然无味。他不得不采用一种热情的活泼的笔调,像对着一个极熟的朋友,无所不谈,没有一点儿拘束,谈到眉飞色舞的时候,无妨指手画脚,来几声传神的愉快的叫唤。读者读了前面的文章,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吗?

Susie的读后感:

个人觉得叶老说的就是沉浸式写作,把自己当做一个导游,向朋友安利自己喜欢的景物,带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套路,文章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如果自己都不熟悉或者喜欢这些景物,写出来的句子难免生硬。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四):源头活水,生活中来

语文老师总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课主要就是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阅读的积累到最后也是为写作服务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这似乎与学生时期命题作文有一点出入,其实叶老是想要说明,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或者是高分的作文,说不难也不难。“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把材料选得精当一点,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就能写出好文章。

叶老又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就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写出来的也往往就是好文章。” 叶老总结说:“文学创作本身就来自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这两段话读上几遍,细细揣摩,越来越觉得精妙,更加佩服叶圣陶老先生的伟大之处。

叶老基于这样的理念思想,对练习写作,培养阅读和写作习惯,也提出了好的方法。 1936年的时候,《新少年》杂志创刊,叶老做了一个专栏,每期选取好的文章介绍给少年读者们,并附上点评,当时的栏目叫做“文章展览”,非常受欢迎。后来,他又将这个栏目的内容汇编成书,叫做《文章例话》。1983年,叶老的儿子叶至善再版重印这本书时做了一些修改,并强调了“阅读与写作并重”。最新版的这本书,因为书中一共挑选了二十七篇名家作品,所以书名改作《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在这本书里,叶圣陶先生开篇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还有夏衍《包身工》,鲁迅的《看戏》等都曾入选过我们当时的中学课本,所以非常熟悉。而叶老选取名家名作时也考虑到了文章的体裁,要包含写人的,记事的,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散文,还要有科普说明文,等等。比如,老舍的《北平的洋车夫》,巴金的《朋友》,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丰子恺的《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周作人的《小河》,还有蔡元培的《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等等,都收录在这本书里。 可贵的是,最新版的本书,还增加了三篇附录,收进了两篇外国作家的文章,比如契科夫的《苦恼》。

诚然,名家名作固然是好,值得反复品读。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篇名家名作后面,叶老都亲自写了更多页的导读。有的指出文章的好,好在哪里;有的说明该类文章的特点和作法;有的甚至也对文章中不妥当的地方或者不合法度的地方也有提及。所有的点评指南都旨在帮助读者思考揣摩,怎样的文章更好,怎样的方法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怎样在写作中避免不妥。 总之读完叶老的点评,再回过头重新读一下名作原文,方知道自己的阅读太“蜻蜓点水”,或者说应为水平不够而不足以消化吸收。 读完这二十七篇文章,即读完每一篇名家原文和品评导文,果然犹如上了二十七堂文学课,文学鉴赏能力有提高,写作方法更加了然。

孟郊说“搜心思有效, 抽策期称最。”关于写作,文学课的补益固然重要,而最好的方法,正如叶老所说,还要回到生活里,要注重于“养成习惯”。源头活水在生活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技法便在生活的习惯里。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五):放下功利心,去接近美好

这是一本讲写作的入门书,侧重在文学性写作。书的结构也很简单,是经典的例文再结合作者的评析。 在作者的引导之下,会感觉很多文章中有着丰富的意味,那些可以细细咀嚼的细节。学习文学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为了见到生活中那些动人的地方。 快节奏的时代,信息多到我们看不完。信息本身是不具有情感的。但是一个有着生活经历,生活体悟的人,他会对自己看到的一些信息、了解到的一些细节细细品味。整理思考之后形成的观点是我们其他阅读的人可以感受到情绪、牵动到某根神经的。 生活中时间来不及让我们对每个事情都有细细思索的机会。但是通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去体会更快的得到我们想要感受到的情感。而想要更好的阅读,除了个人有经历经验之外,也需要有人来进行一个引导,帮助我们把生活中固化的那种快的思维软化,我认为本书就是起到了一个这样的作用。 我们喜欢有趣的,喜欢温暖的,喜欢让我们能够产生共鸣的事物。我们凭借自己的感觉来体会,但是如何确认我们喜欢的这种感觉是什么?好的文章可以告诉我们。 “文章的内容本来是各色各样的,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桩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种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从我们的生活中去提炼那种感觉,在表达的时候书写和描绘出那种感觉,这是我们写文章所要做的,也是我们读文章所要做的。 从我们的视角出发,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在文章中蕴含了一个人的胸怀,气度,学识,还有超凡的境界。不断的修养自身,提高个人的境界,这样所成的文章也自然有这种境界洋溢在其中了。 当一个人的境界达到了一种可以观赏的地步,他的文字里自然也充满了韵味。但要达到个人境界的高度,其实是有难度的。而我们写一篇文章,不一定是要把自己的所有感悟还有见解都表达出来。只要在一个角度下有可以赏玩和思索的内容就可以了。 作者在评析例文的过程中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他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中可以赏玩和思索的点在哪里。同时又循循善诱,告诉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感觉。

*如果胸中涌起了某一种情感,你要把它抒发出来,让别人对你抱有同感,那你可以把引起你情感的缘由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是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到的写出来,这就书写了感情。

*感情从哪里来,从事物中来,任何感情都有个人和环绕周围的人物是发生交涉而来。写情感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让读者读的时候有一股满足的感情浇灌着好像人体的血脉分布到全身。

*随笔的唯一条件在于新鲜的意趣。得到了一点感想,觉得有意趣,而且别人也没有说过自己觉得新鲜又认为必然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新鲜,把它分享出来。 *写文章的真诚是利用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材料,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 *写一篇文章期待他受到的最大的效果,是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让读者自己从文章里发现意思,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 平时的积聚是很重要的,无中生有是做不到的。要在平日里就积聚一些有意味的意思在心中。做有心人。 我个人是认为,写作是一件需要创作力的事。人在世界上久久的留存,不光是为了活着,肯定也想制造一点自己的印记。写作就是表达自己存在的一个过程。我希望成为一个好的书写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