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的读后感大全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的读后感大全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一):幽微处见光明:从字里行间学写作

提起散文,有位作家是绕不过去的,写作《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匆匆》的朱自清先生,立德立言上都颇有建树。有人说,“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处。郁达夫也说,“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朱自清先生熟悉古典诗词并且十分喜爱,加之爱用叠词,使他的文章呈现一种读来错落有致、迭宕复沓的韵律美。最难得是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英雄气节,实为后世敬佩。

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对于文章写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以下简称《写作杂谈》)收录了他谈写作、谈语文、谈散文和谈读书等的文章。文中他不厌其烦列举并指正了所授学生的文病,以及细数学生作文易犯的毛病。譬如他说,思路表现在文字里是条理,是“文脉”;表现在语言里,是“语脉”。若一味随心所向,则至于说的话别人听不懂,作的文别人看不懂。他还指出青年朋友对于作文,特别是文字技术方面的普遍错误,即“不好不要紧”的态度。

他不仅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还对散文和文学进行了探讨。《什么是散文》中他当时展望了散文发展可能的新路,认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基于新经济特区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一是以人生为题精悍的抒情散文,如西塞罗《说老》一类。谈到读书,他说“百读不厌”与沉溺的区别是前者以纯正的趣味为主,后者则是作者企图通过粗劣的笑料吸引读者,迎合低级趣味所致。作为一名文学教授他还总结了“多看、多朗读,多习作”的写作奥秘。《写作杂谈二》里他从自身的写作经历谈起,一开始也犯了些错,好在坚持写下去。而关于写作经验有两点,一是不放松文字,二是不一定创作,可以做新闻的写作。

综上所述,写作离不开多读书或多阅世,非一时能取得成绩。朱自清先生对于文学时弊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洞见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以自己能写能教的双重经验将自己的写作方法赠予读者,使写作新手免于走冤枉路,获得一些有用的建议。综上所述,写作离不开多读书或多阅世,非一时能取得成绩。朱自清先生对于文学时弊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洞见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以自己能写能教的双重经验将自己的写作方法赠予读者,使写作新手免于走冤枉路,获得一些有用的建议。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二):论写作

这本书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如果不会写东西,那就说明读得还不够多。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并不是读得多的人就会写,也并不是读得少的人就不会写。会写的人必定得读,但是读得多就会写却不是必然的结果。写作不是词藻的堆砌,你需要知道每个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你需要知道各种词性的不同用法和恰当的搭配。同时,写作还要去口语化,比如你在脑子里构思了一个故事,也许你可以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但是你不一定能把这个故事写好。当你说的时候,听众就在你面前,你可以看到听众的表情,结合听众的反应来调整说话的语调和故事的节奏,以此来实现一个最优的效果。但是,当你写的时候,你的面前没有听众,你不知道你写的文字能得到怎样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有写得好,才放心把这个故事呈现给大众,也就是任何能够阅读的人看。所以,相对来说,写比说要更困难。这也就是朱自清说的,不放松文字,如果不能创作,可以尝试新闻写作。

正如书中提到的施蛰存先生说的,“我们欢迎多数青年人爱好文学而不欢迎多数爱好文学的青年大家都动手写作(即创作)。爱好文学是表示他对于文学有感情,但是要成为一个好的创作家,仅仅靠这一点点感情是不够的。”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大部分时候只是在读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只停留在这本书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我读完之后的感受是什么。但是,读书的另一层面是欣赏,学会辨别,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等,当然,并不是学会这种欣赏就可以写作,但是这种欣赏可以让写作带些文学的趣味,也就是梁启超所谓的,“笔锋常带感情”。

记得第二辑有提到,文学大多是偏重在表示感情的,有人说文字使人知,文学使人感。有把文字的功用分成四种的:一表达意思,二表达感情,三表示口气,四表示目的。而诗歌表达的感情往往最强烈,所以诗是最文学的。文学的三种性质是: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逼人性,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性质联合起来就是美,也就是明白且动人。也许把文字写得明白不算太难,但是要写得动人就没那么容易了。打动人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指共鸣,你的文字是否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读得太少,观察力和判断力相对贫乏,而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如果有敏锐的感受力,你就能发现生活中动人的事物,这不失为一种创作素材的收集,这大概也就是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的原因了。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三):跟着大师学写作

我们熟悉朱自清先生,多半是从语文课本上的《背影》、《荷塘月色》等课文中。但很少有人知道,朱自清先生也是一位国文教师,他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也就是他写作生活的开始。这本书收录了很多朱自清先生关于写作的文章,正因如此,这本书也不是一本系统性的教学指南,虽然分为“写作杂谈”“语文杂谈”“雅俗共赏”三个部分,但仍需自己归纳总结。

写作杂谈这部分从先生批改学生作文时遇到的问题开始讲起,引出先生对写作的独特见解-“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并且推崇通过“多看、多朗读、多习作”来获得写作的奥秘。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先生是从小就下笔如有神,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生也不是从小就很会写,他是一直爱好文学,却总不能深入。他知道自己的情感与想象贫弱,就不放松每一个文字,尽力用文字去表达,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他都随时斟酌,努力补救自己的薄弱之处。但是,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缺少对文字的敬畏,似乎不大在乎文字,只注重输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在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但能让人记住的却很少。对词语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实在应该重视起来。

先生主张多读书,多思考。但这里的读书不只是看好书,先生批改作文时也常常摘抄一些学生的文病,希望学生看了可以改正。这里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先生都有好好讲解,虽然身处不同的时空,读书的时候却像是在听语文老师讲课似的。

“语文杂谈”这部分主要讲了先生对散文、诗等文体的语言文字的一些见解,先生还建议中学生多诵读,写作的时候文字和语言应当是统一的,作文和说话之间不当失了联系,多多诵读,才能将纷岐的语言和文字统一起来,方能做到真正正确表达心中所想。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当经过分章析句的分析,以求尽量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多读精读,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会下笔如有神。“雅俗共赏”这一卷里,也收录了一些先生对读过的好写书的见解,先生从这些书中探讨文学的标准及文学的严肃性等。里面有一篇《论无话说》看得让人忍不住笑出声,居然是编辑催稿,先生无话可说,于是便写了一篇文正来“论无话说”。

写作,是多数人学生时期的必修课,从依葫芦画瓢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大部分人是从毕业后便不再写字,只有个别的少数人还在坚持着写,而这其中出类拔萃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学习写作并不一定要求我们成为那一小部分出类拔萃的人,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欣赏文学和写作文学似乎是一种骄傲,即使不足夸耀于人,也可以教自己满意”。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四):跟着大师学写作

提起朱自清,第一反应是他的白话文《背影》,其中父亲买橘子的情节更是让人记忆犹新。作为白话文的模范,朱自清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文学系主任。他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文学素养,体现出文学大家的风范。

这本《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深感汗颜。作为一个写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便是条理清晰,也就是逻辑清晰。我自小时起便喜欢读点什么,也想通过文字将自己一些浅薄的想法写出来,但是写起来却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华丽的词藻、动人的写作手法都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一个个文字如同士兵,能够将这些士兵统帅如臂使指,才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以《背影》为例,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将父亲的形象塑造的清晰而伟大,以至于现在提到父爱时,总是会想到在月台蹒跚去买橘子的背影。 朱自清作为文学大家,在日常的文案教学生活中发现了学生的很多写作毛病,再加上他对于写作的一些想法,整理成了这本书。通过大师的眼光,我们可以学习和解决在写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脉,很多人写作时容易思路不清,毫无条理,就是因为对于文脉的把握和掌控不当造成的。从每一个词语、语句、段落,都包含了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更好更清晰的表达给读者,就需要做到文章有条理。不断的锤炼语句,多多阅读和积累,如同堆积财富一样的丰富自己的文章,最后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说到词语和语句的使用,这在语文课时都学习过,主要考察词语含义的掌握程度和语法的正常通顺,很多时候一个词语错误的使用,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章的思想,而语法的错误使用则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因此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章的写作,多读多看多积累,做一块饥渴的海绵吸收一切知识。

朱自清处于的年代白话文方兴未艾,许多写作的常识在如今已成为老生常谈,但是先生带给我们严谨的写作态度,是值得我们一生去践行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的更远,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我们会更透彻,而在前人大师的教诲中,我们会更加虚心进步。

《跟大师写文章:写作杂谈》读后感(五):跟朱自清先生学写作与国文

我对朱自清先生了解不多,只知道他的荷塘月色和背影。背影着实让我印象很深的,它用平实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表达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就是朱自清先生本文中提到的,表情,也即,表达情感,文字的功用之一。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学习写作,我对写作很感兴趣,可总觉得自己写得并不好,阅读也不得章法,似乎总是不求甚解。曾经很是担忧,后来也便自暴自弃了。读过先生的这本书后,我又改变了想法。先生说,不求甚解是不对的,应该用逐字逐句分析斟酌的认真态度,才能达成不求甚解也了解主要意思的目的和境界。 朱自清先生非常清楚写作者常遇的问题,这种时候感觉他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大师,他从高处走下来,谆谆教诲我们,只希望给让我们端正写作的态度,最好,还能对我们实际的写作产生一些裨益。 先生先是提到了语脉和文脉,语言,演说,和写作是不同的,不过语脉的训练对写作也是有帮助的,重点还是多阅读,多思考,多习作,虽是老生常谈,却十分有用。我也容易犯这个逻辑不清的毛病,我的文章总是很散乱,没有一个中心的论点。也就切合了先生说的,人们不太擅长应用文体,也就是说明和议论文,反而过度地追求纯文学的创作。虽然杂文学的创作看起来比纯文学容易,但也同样重要,不能成为一个作家,成为一个不错的时事记者,也是值得骄傲的。 除了语脉文脉,语病和标点符号也很重要,人们总是不注重标点符号的运用,包括我,时常有错用乱用滥用的现象出现。 先生还提到了诵读,重点在于读,用说话的语调读出来有助于白话文的学习,因为诵读能帮助理解文义,理解了文义,也就能逐渐抓住文脉。 我对文学的定义一直迷惑不解,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解答。文学的作用,不外表意达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他说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逼人性,就是要动人人。文学只是好的文章,妙的文章,条理清楚的美文罢了。这一下子瞬间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我也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建议大家多看报刊杂志,把它当做写作的目标。同时假想自己的读者,从最熟悉的生活中选择议论文的题目,便能得到白话文写作的很好的锻炼。至于对白话文的理解,只要用说话的方式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述出来即可。先生在书中给我们的建议通俗易懂且实践操作性强,不失为一本指导写作和国文学习的好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