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精选

《中国人的智慧》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一):啰嗦着你的啰嗦 智慧着你的智慧——读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因过书林听易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近日先读了郭齐勇《中国人的智慧》,学术性写法,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在对中国古代主要思想进行介绍的同时,也提出对当下中华文明建设的想法。 接着读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百家讲坛的写法,通俗、口语化,用聊天的方式来展现中国的传统智慧。

此书没有把诸子百家再历数一遍,只拈出六个主题: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易中天深入浅出,将学术与日常很好地结合,把中国先哲的智慧进行通俗化的总结和解读,给人启迪,还有不少新鲜的认识。

——在把《周易》和《易传》说明白后,易中天将《周易》的方法总结为三条: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总结出四条启示: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说句题外话,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编出的“降龙十八掌”,就是化用《易经》的卦象。

——对于中庸的认识,易中天有辩诬辩证的讲述,先说中庸不是什么: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进而认为: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最后得出三个结论: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对于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作者又提出“做减法、唱反调、开汽车”的比喻。这一套论述下来,只要识字的,大概没人会看不懂啦。

——对于老子“以柔克刚”等思想的解读,易中天不避荤腥,比较大胆地把房中术用到讲解中。并指出老子思想的一体两面:真无为,假无为,都是老子的思想。

——对魏晋“怪诞”的风度,作者概括为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三个特点;总结出五条价值取向: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视世俗、服从内心、热爱自然;认为魏晋风度是中国智慧的一个转折点:从有用到没用,从人格到人情,从社会到自然。

——禅宗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人间化,将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自己开悟,随处成佛。结庐人境,净心理佛。佛不再是虚无的偶像,他就是人本身。

想来,听课和读书还是有区别的,讲课时有起承转合和口语化的东西会很自然,把百家讲坛的方式原锅端到书里,往往显得饶舌啰嗦。这是易中天的表达风格,喜不喜欢是你的事,你若说他啰嗦,他或许会还以机锋:我的耳朵背。你若仍不悟,或许会把口罩罩在眼睛鼻子上,而把嘴露在外面。若你还不悟,肯定没慧根,浑浑噩噩与世浮沉吧。

啰嗦着你的啰嗦,智慧着你的智慧。

《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二):易老师真的是太啰嗦了

心得 我在为读书会选书,冲着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读这本书。 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我发现易中天老师真的是太啰嗦了,啰嗦得简直有些惊天地泣鬼神了,一句话能说完的要用一大段来说。基于此,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更适合作为中小学生的普及读物。 文摘 《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这八卦呢,也有一个记忆的办法,是朱熹想出来的,编成了一首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音训)下断。 《易经》原本就是巫术,巫术也不是伪科学,至少,原始时代的巫术不是。那它是什么呢?前科学。或者说,科学前的科学。巫术,就是人类认识的“试错阶段”。科学诞生之后,如果还要搞巫术,还要说他们搞的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了。 巫术变成科学,是人类的进步。可惜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何况原始时代的科学,水平还很低,总会有认识不到的地方、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时候,宗教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办法都用完了嘛!我用过了巫术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我现在用科学的办法,还是不行。那我就只好相信,自然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我只能拜倒在这个力量前面,五体投地,诚惶诚恐。 由此可见,宗教和巫术刚好是相反的。巫术是征服,宗教是臣服。科学和巫术则是相通的,只不过科学走对了路,巫术没走对。但是,没有巫术,就没有科学,也不会有宗教。所以,世界各民族在她的原始时期,都有巫术,都要经过巫术阶段巫术巫术,这是无一例外的。不同的是,在《周易》这里,巫术变成了哲学。《易经》就是巫术中有哲学,《易传》就是哲学中有巫术。 《周易》认为,世界永远在变化,事物永远在发展。那么,发展变化到什么程度最好?时间、地点、方式,都恰到好处,就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这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中庸”。“中庸”,就是《周易》的原则。 盗是财产侵犯,賊是人身伤害,寇是外敌入侵,匪是犯上作乱。 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无原则。中庸其实很简单,简单得可以总结得得为这样两句话: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所谓不走极端,包括两个方面: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不过头,也不掉队。 汉武帝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们以及后来的统治者,很清楚儒家那一套,其实不能治国,只能用来忽悠,忽悠老百姓不造反。真正管用的,还是法家的“两面三刀”,也就是赏和罚,以及权势、权术、刑法,即“势、术、法”。总之,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办法,是明儒暗法、外儒内法、阳儒阴法。 经是什么呢?经就是织布机上的纵线。古人织布,是先有几根纵线固定在那里,然后用梭子牵着横线来回织。这个纵线就叫做纵纵“经”,横线就叫做“纬”。纬是动的,经是不动的。所以,经,又引申为“不变”。永恒不变的就叫做经,比如“经典”。最常规的也叫经,比如“经常”。 康德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 守住底线,比追求高尚重要得多。 鲁迅先生说过,要诋毁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躲在人群里,指指点点,欲言又止,然后大摇其头。这样,大家就不知道这个人有多坏。 所谓“上德若谷”,就是说,达到最高道德境界的人,一定谦恭卑下,兼收并蓄,虚怀若谷。 《周易》是变革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孔子是中庸的哲学,老子是否定的哲学。韩非是斗争的哲学,老子是转化的哲学。 什么是禅?禅,是梵文的音译,全称“禅那”,意思是“静虑”。张中行先生有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做“用深入思考的办法改造思想”。这就是禅。 佛教的根本是什么?两个字: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

《中国人的智慧》读后感(三):关于中国人的智慧的易氏解读

人红是非多。但不论外界对易老师如何评价,他始终是那个在嘉庚楼群的某个教室里曾用《天仙配》的唱词解释说话艺术的中文系老师。他的书流畅易读,让人开阔思路,前段我刚看过他的《帝国的终结》,书中提出封建邦国与帝国郡县的区别,颇有见地。这是今年看他的第二本书。本书思考了周易、中庸、兵法、老子、魏晋、禅宗里包含的中国人的智慧,文字如同口语,即便在严肃的会议室里,一边听工作报告,一边也可以畅达地阅读。

本书第一部分是关于对《周易》智慧的思考。首先明晰了《周易》的概念,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周易》的伟大之处在于抓住事物运行变化的根本规律——阴阳。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建立起一套用于佐证的符号系统。易老师用给小学生上课的口吻,降维讲解了两仪、四象、八卦、变卦,让读者有实在的获得感,比一些高深的学术专著不知亲切多少倍。他总结了《周易》有四条启示: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分析了既济和未济的关系,即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出发,在经历了所有的可能性之后,达到成功,然后走向还没成功,然后重新开始(革命尚未成功,诸君尚需努力);他不鄙视巫术,而是认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是前科学,是人类认识的“试错阶段”,巫术中亦有哲学。《周易》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变是好的,不变是不好的,与其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惊慌失措,不如掌握规律,让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主动去变革。这种说法让我想起苏轼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而老子认为既然老是在变,我干脆不变好了,以不变应万变。

本书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周易》中庸原则的延伸阐述。他先讲中庸不是什么。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而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不过头,也不掉队;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那么中庸是什么呢?中庸是常人之道、适中之道、可行之道。随后,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庸与权宜、和谐的关系。经是不变的,权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守住底线,比追求高尚重要得多。“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偏激的年轻人不可不划重点做笔记啊。说到底,中庸是一种道德境界,不卑不亢,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疾不徐,说的都是君子的修养;是一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认活理”的思想方法;是“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的处世哲学;是中正平和的做人艺术。这些话,年轻人听起来油腻,但人到中年之后方有沉痛体会吧。

第三部分是关于兵家的思考。《典籍里的中国》有一期就是介绍《孙子兵法》,吴镇宇扮演孙武。该期的点睛之笔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然而,易老师并不认可孙武是和平主义者。他提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是中国古代战争形态的转折期,春秋无义战,战争是为了吞并和杀戮,孙子的“慎战”是出于一个“战争经济学家”仔细权衡之后得出的结论:轻易不要发动战争,真正善战者的胜利,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理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孙子的“不战而胜”,是出于成本核算;老子的“哀兵必胜”,却是出于人道主义。

那么第四部分自然转入对老子智慧的思考。《周易》是变革的哲学,《老子》是不变的哲学。孔子是中庸的哲学,老子是否定的哲学。真无为和假无为,都是老子的思想。第五部分关于魏晋文人的风度,在其他书籍资料中也多有提及,但易老师总结其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智力大开发、智慧大闪光的时代。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春秋战国。而其他把魏晋文人趣事当做八卦来讲的书就说不出这种话。

第六部分的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吸纳了儒道两家的思想,经过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洗礼,产生出来的有一种智慧。它标志着中国人的智慧已经从早熟走向了成熟,从思想变成了境界。佛教要中国化,第一步要人间化,打破神秘感,回到人世间;第二步要简易化,解决实操问题,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

水唯善下能成海。易中天老师的书就是为了普罗大众开智而写的,平易近人。最喜其中对于生僻字还写出读音,告知字义,让读者免去查字典之繁琐,真真为读者考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