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即将消失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即将消失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即将消失的世界》是一本由[意] 阿丽切·皮丘基 / [意] 安德烈亚·安杰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1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一):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不愧为值得研读和收藏的一本书。如今人类对自身生存问题的关注已经胜过其他方面,对于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上升到重点保护的层面,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许多成分是值得研究和保护的,正如书中所列举的每一个海岛人类的生存领域的描述,包括农林牧渔,社交礼仪,民俗语言,宗教文化,法律制度等等。很多都是独特而奇妙的,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描述,给我们读者清晰的呈现了还未消失但在未来几十年后终将消失的人类文化。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二):即将消失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

一本介绍基里巴斯的图像文字绘本,真实的为读者介绍了群岛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图像和数据的表示直观、生动且严谨,简直是科普读物的典范了,离开中学以后,好像再也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了,感谢读库,给我重新打开了一扇久掩的门。 一本好的读物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结婚后可以将伴侣借给亲戚,女性在家庭中遭受的暴力,人们习惯于将海边当成天然的厕所,这些在现代文明世界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在这群岛上却稀疏平常。人们在生病时去找精通信仰疗法的术士,男人靠着神奇的法术让吵架后离开的老婆回家,女性在船上从事的卖*活动,在我们的文明当中也不难找到其中的演变。在这里,人们靠着鱼类和沙虫为食物和点心,纵使这个国家会受气候影响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而消失,但现居住在岛上的居民却淡然的生活于此,男人们拿着平板电脑却光着脚到处转悠,女人们身上芬芳四溢却只能在雨水下洗澡。我惊叹于这里的“读云者”可以通过观察天空的颜色和云的形状来预知水流和气压的走向,还可以以此确定水流和气压团距离陆地的位置;同时,我也对于这样一个处于太平洋中部的星星岛屿却仍然不能在战争中幸免于难而唏嘘不已。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三):一点感受

“与其说是计划逃亡的难民,毋宁说是为如何度过这段新旧交替时期而烦恼的原住民”,引言中是这样写的。书中大量引用了写实性的插画和地图,有效地解决了在描述中具有陌生感(实际上这种感觉经常出现)的语句,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站在未知者的角度完成作品的诚意,努力地使用眼见之所述,虽然终究是外来者的目光下的眼见,但至少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记录,这点很不易。

在这里能看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改变,同时也可以看到传统信仰在这个集体中的巨大黑影。就像在关于神祇的注释里,这里既是近乎完全的基督教国家,当地人的意识中却始终与一些原始神教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无主之地”这样的称谓值得我们考虑的地方,既矛盾又恰当。还有用大砗磲做圣水池,“神圣”在那里,好像可以降落到地面上似的。

“基里巴斯人会关怀已故的人”,他们把包裹遗体的席子埋入自家土地,每隔几年要给逝者的骸骨涂油,表达关怀。书里细细地记录了一段这样的过程,用水小心地清洗,静静看着水慢慢变黑,然后在干净的布上,给骸骨涂油,“手法就像是做按摩”,主人说这样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在他们看似原始的生活方式中,尽管受到教会的“洗礼”,但似乎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比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更加接近并理解死亡。这种关怀逝者的方式是更加亲密的,从他们将骸骨埋到自家院中的时候生者和逝者的关系就开始建立起来,这样缓慢而又仔细、习以为常的动作,甚至内心安宁的情绪,似乎比悲痛或者超度更为切肤,你感受到的,是他们对这种关系联结的确信不疑。

哦,我喜欢最后用来结尾的场景,记录者向儿童们询问“假如马上要移民,你会带走基里巴斯哪些东西?”,啊,这应该算不上结尾,我甚至忘记了这是一本考证与记录的书,而不是小说。因为那些离我遥远的画面听起来仍然缺乏真实性,尽管作者尽可能地为它的真实性作证,但好奇心和“眼见为实”的根深蒂固仍在我心中作祟。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这最后的提问,为孩子们稍微透露了关于未来的秘密,像一个预言,一般来讲,预言总是放在故事开头的。不过,对于无法想象新的生活的他们而言,这或许真的是个开头吧。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四):抢救即将消失的世界

基里巴斯,相信很多读者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国家。它被称为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受气候影响,据估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从地球上消失。

2014年,两位意大利青年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起了兴趣,他们飞越一万四千公里,到达这座太平洋中部的岛国,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月。

一年后,一部以基里巴斯为主题的图文笔记集得以出版。

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人类学训练,他们却采用人类学家的视角,进行田野调查式的记录。

二人记录了土法治疗耳鸣的过程,当地术士会不停地念叨1、2、3,把三滴精油滴在病人的前额、眉毛和前臂上,再按摩这三个部位——因为3是当地的幸运数字。

他们还记录当地古老的信仰,参与葬礼、成人礼等当地人一生中的重要仪式,也浅白地解说当地的语言特点和民族构成……

这本书的每一个主题都是由作者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引入,将调查结果以丰富的可视化图表展示。

最终,成书就像一幅关于基里巴斯环境、文化、社会、族群的大型立体拼图。

当地医生所用的草药。

在基里巴斯找不到的和能找到的蔬菜。

最具创意的是,他们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建筑学也运用其中。二人观察当地的建筑,细述其特点、材料、功能和分布。

除了用所学专业打量记录建筑本身,他们还灵活运用建筑制图方法绘制图版,以直观角度剖解各类屋舍,每幅图都充沛着野生的创意。

这些信息丰富形式多样的可视化图表,却繁中有简:所有图仅用黄、蓝、红、黑四色于白底上呈现。

对当地最大的公共建筑maneaba的剖析图。

以潮汐节奏安排日常生活。

他们不单能够对这个偏远国家产生好奇,到了当地后,又寻求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把握每次相遇。书中记录的三十三个故事,无一不是来自和民众的亲密接触。

两人到教堂寻求帮助,修女们带他们参观教区,讲述继承制度;参与当地的仪式,诸如晚祷、家庭聚会和社区舞蹈比赛;还帮助一个人到另一个环礁传口信,教一个岛上的小朋友认水果……

舞蹈也是一种语言。

图解露兜草席编织过程。

作者还寻求基里巴斯的方方面面与母国的对比联系,比如他们比较两地的人工设施,对比英语和基里巴斯语,总结两地对性的态度和文化的异同等等。

以母国文化为基底,有了比较后,既能对他国的方方面面更有感触,也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这样的旅行,就像阿兰·德波顿所说:“一个为求得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比一个四处观光之旅得到更多好处。”

当地男人和女人一生中要经历的仪式。

当地葬礼仪式。

海平面上升本是全球问题,被殃及国家和气候难民的文化应该被作为宝贵的遗产加以备份,其命运本该受到地球人共同的关注,由所有人负责。

然而,基里巴斯这个被“上帝遗忘的角落”,对它的探索和备份工作由这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意大利青年完成了。

记录一片即将消失的土地,其意义堪比探索一片未知的新大陆。在当地旅行三个月之后,他们的“旅途”才刚刚开始。

沿海鱼类图鉴。

小女孩和鲸骨架。

回国后,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搜索阅读专题论文、书籍、科学杂志、报告、网站等,对素材进行整合、分类和修正,最终整理出涉及风俗、民族、信仰、习惯等六十余个认识基里巴斯的关键词,还为这片土地写下历时三千年的小传。

这样的工作除了好奇心,若没有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感,没有服务他人的意识,恐怕难以坚持下来。

在旅行的末尾,作者和当地一群十五六岁的学生交流,问他们如果马上要移民,登上挪亚方舟,会带走基里巴斯什么东西。

他们列出清单,除了当地食物,还有基里巴斯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领养、欢迎方式、平等制度,最后一项是敬老美德。

当地教育概括。

说实话,本书的调查笔记并非专业学者所为,插图也出自常见的制图软件,但成书却让人沉思:

我也可以写这样一本书,但为什么没有?

这部人人皆可参考的旅行范本,或许可以启发你的下一次旅行。

作者:彦平·读库编辑 公众号:磨坊书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