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魔群的通过》经典读后感有感

《魔群的通过》经典读后感有感

《魔群的通过》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群的通过》读后感(一):繁复细密的文字,诡奇的想象

第一次仔细的读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不禁感慨作者繁复细密的文字,诡奇的想象。

本书作为三岛由纪夫早期短篇小说集,第一篇《水面之月》是17岁的作品。

这篇《水面之月》由7封书信构成,以不同的写信者写给不同的收信人,构思奇特。处读之下有点莫名所以,反复阅读,才能于细微处辨识写信者与收件人,辨识写信人的情绪流动,故事发展。而故事结局中男主人公的出家、死亡及夏萩的病,却显示出生活的残酷与无情。17岁少年的心思之深,于此可见。

另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星期天》,一对美好的青年男女,一幕幕浪漫与温情,结果却在归程惨死于车轮,生命戛然而止。

《花山院》中的晴明与花山天皇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又隐隐中似有天命。

作为书名的《魔群的通过》,更是诡异连连,令人惊悚。

末篇《施饿鬼船》对鸟取父子的心理、对话描画,精彩而入理,末尾更显精彩:“母亲生下我,不到半年就亡故了,父亲想必悲叹不止吧?” “朋友都来安慰我,当着友人的面,我哭得像个泪人儿,大伙儿说我没出息。”…… “不过,有句话很难启齿,那就是,你母亲的死对我来说,倒是一种恩宠呀!”

如果说故事的诡奇是三岛由纪夫早期作品的特点,那么,繁复细密的文字则是三岛由纪夫成就的关键。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随处可见三岛由纪夫的语言功力,有时能感觉到译者想要充分表达作者语言所感到的焦灼与无力。

《魔群的通过》读后感(二):三岛:炼金术与巫

收到书后读了一周,每天睡前看一两篇,南方夏日的夜晚闷热而寂静,三岛的文字如同窗外幽绰的花影,窸窸窣窣地入我梦来。

读三岛的短篇最有意思的是追溯他的创作生涯,寻出早期的短篇和成熟期的长篇里那些一脉相承且逐渐生长圆熟的主旨。第一篇作于十七岁的《水面之月》就已经足够惊艳:「她伸出一只冰冷而微汗的纤腕,我从她那手臂上感受到黄金般幽怨的重量。」《春雪》里那种哀艳优美的笔调在这里就已经初见端倪。《伟大的姊妹》里兴造邪恶的破坏欲正是烧毁金阁寺的沟口的雏形,《旅行者的墓碑铭》里次郎纠结的哲思还显得矛盾浮躁,到了《丰饶之海》里就成了大段诗意的哲学自白……跟读《上锁的房子》时一样,这种抽丝剥茧的快乐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

三岛的年少时代几乎都是在二战和二战后的动荡中度过的,早期的小说反复描摹的也是战争给人的精神带来的荒芜。《山羊之首》对青年人放荡空虚生活的戏谑,《大臣》里对愚蠢官僚的讽刺,《魔群的通过》讲中年危机和犬儒主义,《星期天》和《箱根工艺》里写战后青年“有毒的绚烂”的悲剧,《复仇》的罪与罚,《拉迪盖之死》兰波式的天才乍现与寂灭。这类小说充斥着空虚、无秩序和反战情绪,是三岛对人间的哀恸和嘲讽。

另一类则是对他一贯专注之美学的尝试与探索。《水面之月》里迷离哀愁的男女之情、幽馥生冷的语言,《花山院》里帝王耽爱而遁入空门的古典式浪漫,《牵牛花》写冥界鬼魂的怪异诡谲,《施饿鬼船》美的残酷与情爱的幻影……我更偏爱这样的三岛,那种逢魔般的语感,对爱、美、残酷与死亡的描绘,永远令我为之心醉神迷。

三岛的长篇是太阳与铁,尽管笔锋仍是纤细的,但情调上是不可忽视的广袤与伟大,短篇则有一种新雪般的美,轻盈、飘忽、没有确定的形状和重量,不是要落定而是在探寻,意不在覆盖而是要掠过。三岛对语言神灵附体般的把控和锤炼在短篇里完全体现出来,「未熟的肉体已是烂熟的语言的囚徒。」三岛的语言完全是强横的、摧毁性的、凌驾并超越一切的,有炼金般的严谨和神圣,三岛是语言的巫师。

《魔群的通过》读后感(三):原来的味道 熟悉的配方

作为一位三岛迷,从去年开始就期待着这部新的译作《魔群的通过》,前两天得知这本书上架,立马买了来读,看完全书,不由得再感叹一句“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

其实,我一直期望着像莫言先生评价三岛那样,即“评价三岛只能从文学的方法,任何非文学的方法都会误解三岛。”,来更好的理解三岛。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那么的复杂,他们在社会上扮演着多重角色,还有着当时当地特定的情绪心态,况且三岛又是以那样壮烈的方式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认为很难将三岛单纯禁锢在文学领域。以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将读者与三岛拉得很远,而且也会使得三岛个人简单化,这不符合人这一复杂化的情感动物。

去年看到陈德文先生译著的《上锁的房子》,总的来说,雾里看花般简单过去了,兴许是自己当时心绪还不够平静。如今,再看《魔群的通过》,其实还是会有同样的感受,译文使得三岛本身复杂而又暗涌的文字,显得更加富于思想性与哲学性。

但是当我打开本书,看到第一篇文章《水面之月》时,惊喜17岁时的三岛,俨然就是那个写《春雪》的男人,笔端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气息;进入《山羊之首》时,依然能够看到三岛式的残酷美与暴烈美;再到《伟大的姊妹》,摘录两句如下:

这些话咋读起来,让人感觉三岛在强词夺理,出离于常人的认知。然而,笔下逸出的是他思想的精华,唯有从三岛个人的思想出发,方能将这些不合理化为合理。

《拉迪盖之死》确实为本书最佳篇章,文字中隐约地透着些许的暧昧,颇耐人寻味。

除了这些篇章,本书其他诸如肉体的重要性、夹杂着盐味的海风等这些熟悉的主题,以及大量哲理性语言文字的堆积,都彰显着三岛写作手法的印记。

鉴于三岛作品逐渐成熟的过程,以及篇章之间层次不齐的水平,本书我给3星。说实话,得好好学日语,争取有朝一日读原著,饕餮大餐一顿。

《魔群的通过》读后感(四):真实与虚幻

真实与虚幻

三岛由纪夫,作为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他是日本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之一。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善于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数笔就能以小见他的寻觅到人性的真实。他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写作的风格,他成长于二战前期,继而参加二战,又参加日本的战后重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内在的一种变化。

而《魔群的通过》一书里收录的十三篇作品跨度之大,这是三岛由纪夫从十七岁至三十一岁期间创作的优秀短篇作品,他记录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可以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看到当时日本的缩影。每个时代都有着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在当时的日本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迄今都占有绝对的分量。

《魔群的通过》一书的开篇是《水面之月》讲述的是平安时期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的感情由往来书信的方式展现在众人的面前,爱意满满的文字留不住恋人不可避免的离去,字字泣血仍是念念不忘。整篇文字将心理描写阐述的淋漓尽致,是极具特色的“书信体心理小说”。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有哀伤柔美的一面但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常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激荡。在这部《魔群的通过》这本书中我们可见一斑,三岛由纪夫带有一种叛逆和冒险,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善与恶、美与丑、优雅与爆裂、希望与毁灭、他的矛盾充斥着他的作品和人生。

三岛由纪夫的一生是幸与不幸,日本作家圈貌似有一个自杀的习惯,他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在看这本《魔群的通过》时我就在想,生而为人既然活的是如此的艰难,连死都不怕就是怕安逸。连死都不怕,为什么不好好的活着呢?是什么让他绝望?是什么让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作品读起来略显压抑,可就是这份压抑与厚重才能更加的引人深思。这份沉重从他的作品里可以显现出来,他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可或许是他参战和参与战后重建所经历的创伤让他得以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三岛由纪夫的文字深邃,但经得起岁月的磨砺。好的作品都是经久不衰,无论何时读来,都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里对青春、生命力的描写很多,同时他对“欲望”的描写也很经典,我们在他的文字里品读欲望和死亡。死亡就像一个无法逃离的巨大阴影,而在他的认知里死亡是美好且令人向往的,短暂的痛苦换来的无尽的平静。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死亡往往与青春、活力揉合在一起。

而这部由十三篇短篇小说汇集而成的作品,离如今也有几十年的跨度,现下读来仍旧极具特色,三岛由纪夫本人是真的才华横溢,他的作品我个人感觉读起来略丧,可这独有的特色在压抑过后却倍显真实。流传于世间的作品,已经远离世间的天才。

《魔群的通过》读后感(五):三岛的短篇视界

日本现代作家中,三岛由纪夫是个神话般的存在。这不仅仅因为他在创作上以“丰饶之海”四部曲闻名遐迩,还因为他屡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却没能遂愿,以及他同提携自己的亦师亦友的作家川端康成之间的纠葛。从处女作《假面自白》到“丰饶之海”四部曲,三岛的长篇小说,总引起最多关注和欣赏,甚至还被誉为“日本的海明威”,殊不知,其实他的短篇小说,也大有可观之处。 《魔群的通过》收录了三岛自十七岁到三十岁间创作的十三篇小说:《水面之月》《山羊之首》《大臣》《魔群的通过》《花山院》《星期天》《箱根工艺》《伟大的姊妹》《牵牛花》《旅行的墓碑铭》《拉迪盖之死》《复仇》《施恶鬼船》,题材各不相同,风格不一,所运用的语言——或古朴雅致,或玄妙思辨——更是五花八门,显示了三岛驾驭语言的功力的嬗变,以及个人美学思想的发展。 谈到三岛,不能不提及的关键词,或许是官能或性。对于普通的个体而言,性的确是解读其内心的秘钥所在,青春期的性苦闷,成年后依然不时动荡的爱欲世界,无不揭示着要么崇高要么卑微的灵魂。《水面之月》中男女主人公分分合合而又难以割舍的经历,可以瞧见他们各自的勇敢与胆怯。《山羊之首》中性爱过后的近乎可怖的亦真亦幻的场景——男人与女人共寝,缠绵过了发现山羊的头颅正在盯着自己,然而,这股不安恰恰与后来放下警惕心遭遇的财产损失,形成鲜明而滑稽的对照。 历史想象,也是走进三岛的大门之一。尽管不一定预示了“丰饶之海”的出现,但《花山院》(讲述了花山天皇因心爱的女御离世而遁入空门的故事,以阴阳师的视角)《伟大的姊妹》(曾经显赫的唐泽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一代不如一代,但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却自我欺骗)等作,还是以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标示着自己的独特。 不时出现在这些小说中的是艺术家角色,如《魔群的通过》中不得意的作家曾我,《拉迪盖之死》中的年轻早夭诗人雷蒙·拉迪盖、让·科克托,《施恶鬼船》中的父亲鸟取洋一郎等。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是艺术模仿人生,还是相反?艺术与道德完全无涉?——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如果不严格来说,《旅行在墓碑铭》中常作哲学思考的菊田次郎,也可归为旅行的艺术家,他一路行走,一路思索,渐渐地,记忆与现实融为一路,难以区别。 评论家往往用“风格”概括作家艺术作品的特点。然而,在三岛这里,残酷、哀愁、敏锐,似乎都不足以描绘,毋宁视其为多面手。他既能够写出《大臣》这般的政治讽刺题材小说,又不乏《箱根工艺》《星期天》《牵牛花》这般关注普通个体人生遭际的作品,并能从中发掘为日常所掩盖的另类意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三岛的语言考究,纷繁而有序的环境描写,非但不是徒劳浪费,反而道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微妙心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