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锦集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锦集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精选点评:

●如此混乱的南北朝也尽量讲清楚了,还详细地分析了佛教和文学的发展。清晰又有趣,历史小白表示非常满意。

●世家大族真土豪

●每本书的开头都会专辟一讲或是几节,有针对性地介绍时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及成果,以总领后续的历史叙述,用心良苦~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传统断代史的写法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作者大胆引入了中古史的概念,将分裂的魏晋南北朝和大一统的隋唐粘合在一起,强调了时代的延续性(北魏探索对隋唐建制、六朝骈文对唐代律诗)和相似性(政局动乱、民族融合、村庄兴起),进而否定了隋唐统一王朝的传统定位,突出了整个中古史分裂的特性,虽然有待商榷,确实很有魄力~

●最新一本,延续前作的精彩。

●其实一直以来对两晋南北朝的描述就不够全面,无法让人感知那段门阀贵族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本书很好的介绍了门阀贵族社会的成因及其影响。还更细致的介绍了以往着墨甚少的五胡乱华以及北魏的社会构成及其对隋唐制度的影响。这本书都有很详细的介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魏晋南北朝几个点:贵族高于王权,庄园经济与均田制,胡汉的复杂互动,隋唐制度的来源,佛教与贵族文化。

●73。

●把看起来很混乱的南北朝历史梳理的很好

●关于文类的说法印象深刻,不能简单把作品作为作者的思维,像白骨露于野这种本来就是乐府诗最后一定会出现的悲天悯人的节奏。而陶渊明的伟大在于他突破了这种限制,变成一种刷朋友圈般自我感情的表现。

●终于给看完了,一直偷懒拖了很久。 我对着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几乎等于0,看完算是有点概念了,不过这本与前几本比感觉看着稍有点混乱,很多地方点到即止可能假定了读者都有一定基础。 印象比较深的是佛教、骈文、陶渊明、拓跋宏。觉得非常厉害的是,把世家大族、佛教东传的影响讲得非常清楚。 感觉需要再填补一下这段时期的历史。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能是少见多怪,我觉得这套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

大多数中国历史都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有的甚至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如果是儿童知识读本,这么干还行,但是如果是面向成年人的读物,则显得不大合适,三皇五帝不是信史,盘古根本就是神话人物。这本书从第一册起,就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从考古发现入手,虽然史书上的上古历史不见得可信,但是这一百年来的考古成果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内容在别的历史书中很难见到,真是多亏杨照先生考古系背景。

一般的历史书都是一个接一个的历史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都是听睡前故事长大的。但是真正的历史和故事关系不大,这本书有介绍考古发掘,制度史,思想史,文学史,还介绍过中国的饮食变化,真正讲历史故事的地方不多,但是恰到好处。

这套书最棒的地方在于,他真的试图告诉你,历史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同时作者的视野也非常开阔,不限于任何流派。读起来文章逻辑非常强,每一个结论都相当有说服力,比如说讨论曹操的“狭天子以令诸侯”,给出了和传统史家完全不一样的结论,但是令人信服。

目前才到南北朝部分,希望后面的快快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二):魏晋南北朝到底有多乱?

东汉末年到隋唐统一,这中间的三百多年,政权迭换的速度,和暴露在高温天气里的雪糕一样--换(化)得快。

外戚何进引董卓入长安,企图借董卓的兵力干掉宦官势力,却被宦官反杀。接着董卓入长安,废少帝,立献帝。

地方势力应声而起,“匡扶正义,讨伐董卓”。这些势力包括一个出生尴尬,甚至不讨喜的宦官养孙,兵力不多的曹校尉--曹操。这股不起眼的势力用“屯田”--军队里的士兵,不打仗时下田耕种--的方式,逐渐积累资源,发展壮大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全国的势力并不止“三国”这个数量词真实指代的--曹魏、孙吴、刘蜀--这三股势力而已。

各方势力互相蚕食,直到司马家篡了曹魏的政权,才“统一”了天下。但这个“统一”的局势维持不到百年。司马家的八个王,为了拿到最高的权利,互相勾连设局,第七个王引了匈奴的势力入洛阳--西晋的国都。匈奴中的一位叫刘渊的人趁机夺取了西晋政权,自立为”汉王“。

司马氏的王朝并没有就此结束。第八位王--司马睿--和一大批北方的世家大族南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东晋”。

南方的话语权按高低排列,首先是世家,接着才是皇帝。所以在刘裕掌握军政大权,废了两位司马氏的晋帝后,南朝--长江中下游--这块地,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但世家还是那些个世家。这些世家子弟,他们占田占山占泽,真正做到了我家里有两座山头,一个瀑布。山庄上种了桃子树、杏子树、柿子树,过上了不沾尘世烟火的“仙人”生活。

北方的政权,在匈奴人,氐人,羯人手里流转,直到政权”秦“和南方的刘裕进行了一场淝水之战,北朝秦政权大败。但刘裕考虑到自己在南方并没有站稳脚跟,无力再北上统一“天下”,于是退回南方。

秦政权大败,给了鲜卑族拓跋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机会。拓跋珪抓住机会,并且在三年后大败先入中原建立势力的同族慕容氏,收编了它的政治系统,建立了北方政权魏。魏政权建立之处就有汉化倾向,到了孝文帝,拓跋宏更是迁都,改姓一系列操作下来,造成鲜卑族内部的分裂。为魏后面的动乱,政权更迭埋下了隐雷。

后续发生了什么?我还没看《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第七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三):再裂变

魏晋南北朝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春秋战国的碎片化的程度始终在减少直至大一统,而魏晋南北朝经历的反复的拉锯。承接上一卷的内容,作者将这一时期定义为中古中国,是因为这一时期作为秦汉和隋唐之间的过渡,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

南朝:门阀士族推动新文化的绽放

继承了东晋的政权,保留了最完整的门阀士族的社会形态。由于北方的动乱,南迁的士族更加剧了这一特征。而这一时代所孕育新的文学和思想,大多也出现在了南朝。

1、佛教对于传统思想的冲击巨大。佛教的传播借助(附会)了道家的思想基础,他们的共同点在于 “省欲去奢” ,但是道家主张遵循天性,不违背自然,与佛教的戒律、轮回、涅槃等概念依然有很大的冲突。

2、骈文虽然不属于我们传统认知的中国古代文学的脉络: 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然而骈文对于唐朝近体诗的影响巨大。正式由于他的保守、僵化、对自由表达的限制,反而对于保存中文字的一脉相承有积极的作用。

北朝:战乱催生更先进的政治制度

在“五胡乱华”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北魏政权从中脱颖而出。并不仅仅因为北魏政权的疆域最大,国祚最长,更因为他的政治制度对于隋唐的重大影响力。

1、对于“五胡乱华”的疑问,所谓的“外族”南匈奴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农耕文明的汉化,五代十六国里面也有一些君主是汉族。是否可以对比哥特人阿拉里克对于西罗马帝国的入侵?

2、均田制是在特殊时期才能成型的制度。由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空缺,朝廷才有机会在强大的士族势力之外,重新分配土地。

3、北魏时期的政治框架,对隋唐的影响深远。均田制解决了流民的问题,耕种面积恢复提升了中央财政力。土地的吸引力进一步吸引依附于士族的农民脱离士族。从东汉形成的坚不可摧的士族门阀社会,在缓慢的消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四):#3@2022#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魏晋南北朝——如果按照上古、古代、中古、近世和现代来划分,中古开始于汉末大乱,结束于宋建立,介于古代的统一大帝国与近世的统一帝国之间——属于中古的前半部分。

中古社会的几个特征:

1.分裂、战争、动乱、长期的军事动员和军事体制;

2.人身自由被身份束缚:中古社会是一个讲究身份、阶级身份森严的“阶级社会”,在社会风俗、政治和法律等各方面,身份、阶级都有区分;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结构,也塑造了这一时期对人物欣赏的独特品味,“识人”更接近艺术欣赏般的态度,倾向于“无用者高”;

3.人口锐减:北方人口减少的原因,是战争导致的死亡率上升及人口迁移;南方人口减少,是人口统计数据的减少,大量户口被隐匿在世家贵族中,不为官方所掌握;

4.战乱导致村落取代城郭及庄园制兴起:庄园是由村庄聚落组合而产生的大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单位,由单一的领主或领主家族拥有。在中古时期,随着帝王权力下降,新兴世家贵族权力上升,世族便以庄园作为自身的经济基础,保障自己拥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庞大的土地生产系统;

5.经济生产和商业贸易大幅衰退,财富和权力分配高度不均等;货币系统瓦解,绢帛取代货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

6.六朝诗歌。由乐府的四言诗,发展出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以离别为主题的五言诗。“三祖陈王”与“建安七子”之后是以清谈内容入诗的“玄理诗”、“游仙诗”,然后由陶渊明“承袭五言诗的形式,革新五言诗的内容”,开创了田园诗先河,改变了五言诗的发展方向;

7.骈文。骈文创作的重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会使用对仗和协韵的架构。近体诗的规律,尤其是对音韵和对仗的要求,就是建立在骈文的试验和设计基础上的。

五胡乱华: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最早进入中原的势力是汉化匈奴刘渊;比刘渊更早建国称帝的,是氐人李特、李雄,建立“成汉”,以成都为其势力范围;刘渊的部将石勒是羯人,建立“后赵”;而最早进入中原的鲜卑族部落是慕容氏,先后建立四个“燕”,后来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

孝文帝推行汉化,迁都洛阳,使北方六镇与洛阳的鲜卑贵族内部出现分裂,最终导致“六镇之乱”,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变化为北齐、北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读后感(五):见微而知著

喜欢这套书的原因:大到政治经济小到衣食住行、每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和文学著作、朝代与朝代间的求同存异与过渡发展,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夸张地说,确实是一边看一边大呼过瘾。

本册内容:

中国中古史鸟瞰

《人物志》与《世说新语》

佛教东来与中国思想变迁

夸张而无节制的时代

门第贵族与六朝经济

六朝诗歌的新形式与陶渊明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重新认识“五胡乱华”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统治

北魏的变革和瓦解

笔记:

与上古历史相比,古代历史的主轴是明确地由多元朝向一元变化。原本松散的共主制政治组织,被周人严密的封建宗法制取代。从疆域国家到统一大帝国,秦只是中转站,到汉武帝时到达一个阶段性高峰。在汉武帝手中完成的帝国系统,维持了300年左右。

汉帝国的没落、衰亡,意味着中国一元、一统的古代历史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在各方面都倾向于分裂的新时期。公元3世纪早期到公元960年五代结束,宋朝建立,延续了700多年,中古历史才正式结束。与古代历史相比,中古历史呈现出强烈的分裂特性,大一统是少数时间里的例外现象。帝国的消失,带来的是长期的战乱。

军事动员和军事体制是理解中古历史的关键。相较于古代,中古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出现退步(动乱导致的经济倒退、宋朝“不打仗”策略、汉末人口锐减)

土地制度是中古历史的另一个突出变化。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国有制,再借由国家的力量对百姓进行授田,也就是进行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

整体来说,古代帝国明确地朝人身关系松散的方向发展。但到了中古却发生了大逆转,成了一个讲究身份、阶级身份森严的“阶级社会”,一个有着牢不可破的身份界限的“贵族社会”。

魏晋时期欣赏人物,大致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神采风姿”,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二是后天所获“识见”。

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发展期,正是中古,从汉末到五代这段时间。

六朝文学远比之前的汉朝文学华丽铺张,在修辞上明显出现了对“语不惊人死不休”效果的追求。行为上的夸张无节制也就会进一步与修辞上的夸张无节制彼此加强,互相缠绕。

八王之乱最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在于王室兄弟的一阵混战,而在于有人在乱中招来非汉人的外族武力。

从东晋到南朝,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甚至王朝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世族却一直在那里屹立不倒。

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关键在于门第贵族,而门第贵族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支撑了门第,让贵族势力得以在这几百年间不轻易受君主、朝廷的权力左右。

农业生产的变化,甚至影响了北方地区的生活方式。从汉末到魏晋,农业收缩,畜牧业开始发展,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就明显发生改变。

在崔浩的坚持和影响下,北魏在农业化过程中,并没有发展出一个“保留鲜卑特色的农业社会”,而是整个鲜卑社会向既有的汉文化一边倒,将“农业”下层结构和“汉化”上层结构牢牢地联系起来。

隋唐制度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世族大姓与鲜卑民族长久互动、反复磨合,最终奠定北魏政权的制度根基,从此决定了将来继承北周的隋唐会成为怎样的朝代。

隋唐是中国出现的第二个拥有完整帝国体制的帝国。这套帝国体制之所以完整,是因为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的准备和积累。

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土地关系一直都是最麻烦、最难处理的问题,很少有政权能够经受得住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巨大冲击。

“六镇之乱”在时间上延续甚久,在空间上范围广阔,我们甚至可以推论,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变化为北齐、北周,源头就在“六镇之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