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一本由李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精选点评:

●数据和例子很多,作者观点也很明确。关于中产阶级的几章很有启发性。

●昨天读的旧版,今天买了本新版的,看看里面的新数据和新观点。里面的数据也不是特别新,不能涵盖最近几年的情况,但是观点是丰富的,有一些启发。

●社会分层机制中,哪些是通过自己努力带来的?哪些又是通过身份带来的?读过此书我陷入沉思。然而,没有非常完整的答案。

●李强最新的一本社会分层研究,当然仍然会从改开前谈起,研究的命题、变迁和使用的数据也从改开前到现在,最近的有2016年的调研。对这本书:1、描述多于观点,或者说社会变化太快,一些2010年的分析,感觉就已经与现在不同了。所以,厚达五百页的篇幅下结论却很谨慎,当然具体问题的观点是非常多的,每一章都有。2、一册在手,专栏不愁,大量可供引用的资料。3、建言献策方面基本上都是以改开的逻辑推演,这是我最不认可的地方,因为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4、本书总体上呈现出的中国分层面貌,并不显得动荡或危险,但这恰恰描述了今后将进入停滞的状态。中国的治乱是比较复杂的,乱后的休养生息—财富积累和贫富分化—以平等为目的但缺乏经济头脑的改革—导致停滞和更严重的贫富分化—天下大乱。

●模型很粗糙。表述很混乱。数据很陈旧。更为致命的,作者缺乏对社会的洞悉。

●关于核心概念的综述翔实,讨论部分给人启发;行文流畅但失于简练。(另:我认为这一本应该算作社会学专业书籍而非通识读物。)

●捏着鼻子看完。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内容本身令人不适,某些部分简直要吐。相比那些站在民众立场,并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报以深切同情的著作,本书“宏观”得很,大概只有“将得利益者”会读着舒服。但事实确实不容忽视,不应逃避。本书数据较新,分析准确,视角客观全面,定量章节亮眼,兼有关于社会分层的国内外学科概念、脉络和新成果介绍,着重关注改革前后与近年来的国家政策与社会结构变迁,指出了诸多负面社会问题(尤其第488页数据触目惊心),虽也有春秋笔法,乃至避重就轻的粉饰之辞,我不赞同但可以理解。总体值得推荐,不读可惜。

●人类社会的鄙视链从不停歇。

●很好读,表达明白简单,有时感觉是在听教授讲话。专业的理论和统计方法隔行如隔山,但帮助自己重新认识中产这一界定和当代社会分层的依据,在成为社会人的节点上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不过认为所提的建议不够深入。打破天花板跨越阶层难。

●䁖了一眼57条毁誉参半的短评,应该自己翻一翻。。。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一):邓小平说如果贫富差距拉大,改革算失败

邓小平说如果贫富差距拉大,改革算失败,邓小平选集139页,大家可以去看

*我让我朋友,我让我室友一起携手一生一世王者荣jdnxndndnndnxnxnxnxnnxnnnxnxnnnnnnnnxjxjxjjxjxjxkxkxkxmmxxmncm耀……………………………………………………………………………………………………………………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二):当代社会学,就是活生生的历史

多读读近现代的社会学,还是颇有裨益的。

至少在国企改革和住房制度上,笔者的梳理是对当代一段历史的记载,真切地感受到上一代和这一代人的历史动荡。历史的一粒灰,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笔者对于当代社会主要层级现象的抓取和梳理还是比较成逻辑的,可惜的是,很多东西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吃透,如果能纵深再做更作更多的延展就好了。

另外,学者的弊端就是,分析问题、发现问题都会一针见血很透彻。提起解决建议办法来就务虚的多了,毕竟长期在象牙塔里,并没有经受过社会的毒打、职场或官场的倾轧,点状抛出的各类建议也是偏理想化和小白的,这点水平想左右国家精英决策者们,显然级次太低了,够不上智囊团的水平。

总而言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还是要多读书,开卷有益。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三):中国社会各阶级现状分析

主旋律之作。将严谨高深的学术问题演绎得明白易晓,通俗好学。1979改革开放以先,施行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居民收入差距小,开放之后,从80年代中后期始,贫富差距愈益明显,社会人群分层化,各阶层在经济、职业、教育诸方面差异显著。之所以不用“阶级”说,作者给出两个理由。其一由于长达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对“阶级”一词心有余悸,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其二阶级在含义上是利益既得的相对稳定的集团,而阶层由于中国利益结构变迁十分迅速,利益尚在分化解组,重新组合,使用地位相对稳定的阶级不符合中国实际。

当前中国仍是倒丁字形社会阶层结构,以较权威的经济地位来划分,处于底层的绝大多数是贫困群体,金字塔顶层的是富裕阶层。作者把中国社会结构划分为高收入阶层,中间层,低收入阶层。中间层与低收入阶层中间细分为过渡层和边缘层。作者的分层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底层社会。作者也是用心良苦了。

作者以倒丁字形象化中国社会各阶级之存在,是想着重指出政府追求的是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中间鼓凸部分是经济地位位列上流社会与底层社会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中产阶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往上努努劲儿,很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他们希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利自身发展。中产阶级壮大,底层社会群体相应减少,能有效地抑制缓解底层社会因贫富悬殊激起的不满与愤怒。

贫富悬殊肯定会激发社会冲突,政府已经采取积极措施疏解悬殊差距。对高收入者收税,通过保障法予低收入者以补偿,积极推广普惠教育,提高人们认知水平。

毕竟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公平公正,政府的大政方针脱不了干系。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四):为什么“中产人群”不认可中产身份?

社科院李春玲老师的论文《“中产人群”不认可中产身份》认为那些从收入、财富和消费角度来说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的人,对未来寄予更高期望,这种高期望又会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他们总觉得尚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还需要拼命努力追求。

那学界对中产是如何定义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中产与上层阶级的最大区分在于中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中产与下层阶级的区别在于中产阶级占有教育、技术证书。这个划分直白地点明了要旨。

萧新煌教授提出东亚中产阶级的一些特征,比如有硕士学位以上、年收入超过3.6w美元、月收入超过1250美元、有车有两套房……

本书作者李强教授从职业分层的角度将中产划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简单来说就是坐办公室的格子间工人)、各类管理人员、新中产阶层(消费力强的年轻人)、神仙企业的职工(可以分房、给优秀医疗保险那种的)、中小企业员工(sme),这么一分好像只要在办公室的都是中产,同时李强教授也指出中产阶层不能与中等收入群体划等号。

李强教授还是很明白社会现实的,他没有像李春玲老师一样简单地将本该是中产阶层的人群却不认可自己的中产身份,“极强的物质欲望追求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这样的话也只能说明李春玲老师没有在这些人群中做好扎实的田野与问卷调查。

为什么会有“IT 民工”“格子间女工”“搬砖打工人”这样的自谑称呼,李强教授其实有蛮全面的解释。比如,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传统事业单位大幅压缩事业编制,以及户口制度限制农村大学生流入城市等现实问题。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个新闻民工的感想就是“啊,原来他们都知道啊,但还是没办法啊。”

时代洪流中,社会的改革落到每一个年轻人或者每一个人身上竟然如此的现实。房子不分了,不能落户了……只能说认命吧。

最后我就不标引用啦,所有quote都在文中有提到是哪位老师的话。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五):#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笔记

这是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一本社会学研究著作。我粗略的翻阅了这本书中有关中国的若干章节,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常常受制于惯性。曾几何时,上层领导也曾寄托于国有企业自身。能激发出创新的意识。但是僵化的管理模式,以及计划经济的思维等等,利益集团的束缚,使得那一丝丝,微弱的创新或改革火苗,常常由于惯性,过早的熄灭。

高考的的重要意义。对底层的草根来说,跨越阶层的渠道并不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考,而从底层跨越到中产阶级,高考考的好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处于金字塔上端的高考大学生,比如,985、211、双一流的学生,他们能够站到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毕业后大多都能进入职业中产阶层,当然,职业的中产并不等于收入的中产。对于广大的普通高校学生以及大专,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进入中产阶级,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随着学历含金量的降低而愈加困难。

跨越阶层的另外一些方法,比如说证书,考证其实就是积累一种文化资本,而这种文化资本,假如说得到社会的认可的话,那么也是晋升的一种通道,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证书,很多是得到认可的,但是对于普通的,比如说农民工阶层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规范化的职业证书的考核评定,未来国家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农村土地改革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如果农村土地能够进入市场,那土地的市场化,也能够使农民获得财富上的快速增长。但尤为可惜的是,在早些年的造富运动当中,农民这一群体,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土地政策的限制,使得他们的土地无法流入到市场,这使得这一阶层无法通过卖地的方式来获得财富,而错过了这一次造富的运动。

在书里面可以很鲜明的看到,从零几年到现在,中产阶级的比例在逐渐的向东部靠拢。再就是单纯的从西部、东部,东北部,中部等区域的角度来看,东部中产阶级的比例从零几年到现在,在逐渐的扩大。而中部、西部,中产阶级的比例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甚至在某一阶段中产阶级比例出现过下滑,而且中西部与东部相比现阶段,中产阶级的比例相差非常悬殊。选择在东部发展,你获得成功的概率将大幅度提高。

东西部发展的严重不均衡,相对于美国的藏富于民,中国人民的储蓄,在零几年,攀登过一次高峰之后,现在在逐年的往下坠,也就是说,政府占有财富的比例是主要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奉行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政府来调配资源。假如说调配得当,那也无话可说,但现在的情况就是,在发达地区,政府投入了多得多的资源建设。但很多地方做的建设也是比较有限,这些建设不单单是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还有一些优质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等。

现阶段中国的基尼系数和美国社会持平了,这意味着什么?相对于发达的美国国家,中国还尚处于发展阶段,但贫富分化,就已经达到了美国那样的程度。换句话说,越是发达的地方,它阶级固化就越是严重,对下层老百姓来说,他获得的机会就越少,它能够跨越阶层的机会也越少。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实机会还是有很多的,但对于中国来说,从数据上体现的就是,这种分化的程度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面出现了极不合理的现象,而且,对于发达省份的投资投入,也出现了马太效应。

所以说,要想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中产阶层,那么,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就需要做大力的改革了。对个人来说,有机会还是尽量要去大城市发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