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历史的教训读后感精选

世界历史的教训读后感精选

《世界历史的教训》是一本由[美]卡尔顿·海斯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1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一):Carlton Hayes的解剖刀

Hayes教授关于民族主义观念阐释i,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把该观念的由来,可能的趋势,对大众的影响,全部游走一遍。如果说几十年后的我,在通读此书之前,通过观察与阅读体悟到Hayes教授几乎所有判断,实在不是对自己的褒奖,而是钦佩Hayes教授从现象到本质的洞见。

在《经集》读后感里我曾写过,民族主义,是继亚伯拉罕系之后,对人类又一次系统安装。这个系统之庞大周延,令亚伯拉罕系成为它的一个补丁。它的出现,正行使了一个“智能”系统该有的职责,让人停止思考,在自洽的逻辑之下成为观念或者系统的寄生物,把推送的垃圾当成自己珍贵的经验照单全收,把“复星”,"Great again"这种代糖当成主食胡吃海塞。一如Hayes教授所言,”男人女人们所学的东西,刚刚好够他们上当受骗“。现实的悲哀之处在于,那些激动万分的群众,正是观念地狱之火下面噼啪作响的燃料。

我不能同意海斯教授的解药,世界主义不会是民族主义的解药,这东西对于一个群体没有解药。我们可以看看欧盟,在接纳难民之前,某些国家已经无限接近人道主义与世界主义,但一点冲击便会立即触发反弹。虽然我认为对群体不存在疫苗,但对理论我认为是有结构剂的。如对南传佛教能做一些理论归纳的话,对解构这些贪嗔痴的民族主义观念会有效果。

一本应该进中学课堂的书。

《世界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二):民族主义的驱动

这是本值得反复研究的书,所以关于阅读本书,我谈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其内容成型已有百年。在1930年就已经出了中文版,胡适先生甚至记载当时的译本相当畅销。那个时期二战还没有结束,中华民族尚在为崛起而抗争。那个年代畅销的历史研究书籍对于百年后的世界是否还具备意义,这显然是要考量的。

再就是,书中最常出现或者说反复出现的“民族”一词该如何理解。中文上通常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但作者所用英文nation在西方要有更多含义,在文中作者直言“我指的是‘民族(nation)’、‘民族群体(nationality)’、‘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爱国主义(patriotism)’这些单词在用法和含义上的差异,有时甚至是冲突的。”百年来这些词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出现了相关的新词。从书中可以知道nation源于拉丁文natio,最初就和民族的字面理解相差不多,但在中世纪的西方学校里用来指称学生的选区,后续也有将医生群体、律师群体称之为民族的用法。这些在汉语地区不存在的使用方式,却实打实的存在于西方世界,所以在书中看到“民族”一词时我们要更加开放的来思考作者的表达。否则就容易陷入困惑,或者说作为普通读者可以不那么纠结地去阅读。乍看无法直接理解的句子,放大视角,读着读者也就通了。

现在回到我说的第一个问题,本书内容的时效性。正所谓以史为鉴,过去发生的势必尤其规律影响当下和未来。第一篇提到沙皇、哈布斯堡皇室和苏丹们的非民族帝国土崩瓦解,也提到了东印度人和埃及人同样强烈的爱国热情。这就预兆了在二战后,欧洲国家在亚洲、非洲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以及俄国的解体。所以在作者海斯写就本书年代,是可以通过历史预判未来的,这也是历史研究书的魅力吧。同样的未来依然可见,不能说历史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但其发展的趋势是能够捕捉的。

也说下本书的趣味性吧,至少于我而言,是不了解西方民族的。如果仅是历史,这些也算阅读了一部分。不过深入骨髓去研究西方人,显然不是普通读书人做得到的。作者在谈及民族的群体思维是变化无常时,讲到伯克利时代的希腊人散发的大蒜味和19世纪的意大利人并无不同,跟凯撒打仗的日耳曼人尚没有把伟大的音乐和深奥的哲学与比尔森牌啤酒联系起来。如果这俩例子感到陌生,那下一个相信各位会和我一样发笑。签署《大宪章》的国王和迫使他签字的英国贵族们并不喝茶。所以一个民族的特性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该是什么,是无法直接定义的。从发展的角度,我对部分逐渐失去传统少数民族也有了新的看法。那些传统无法继续传承,虽令人惋惜,可也得想,继承传统是否对后人是一件公平的事。就如古时候妇女的裹脚布,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传统,更可怕的还有非洲一些部落的割礼。如果民族不发展,不改变,那就是对后人的伤害。这也印证了本书的副标题——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事物的好坏,必须辩证思考。民族主义的崛起也不见得是场自由与爱的象征,欧洲部分国家的穆斯林化甚至会使部分文化发生倒退。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南非的贫穷就是当地民族愿意做出的牺牲。历史的正确与否,只有后人才能评判。

《世界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三):民族主义的祸与福

《世界历史的教训》之书名听来颇为宏大而深奥,一时茫然而无所着落,更对薄薄一本书何以承载如此广阔的话题心存疑虑。不过,红字副标题透露玄机——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福祸。民族国家抱持有何种信仰?这一信仰又何来福祸之说?这一疑问也正是美国新史学派代表之一的海斯教授想要通过这本书的条剥缕析呈现给我们的,而其结论便是海斯希望现代国家及人类从世界历史中汲取的教训。

民族主义的诞生

民族主义并非固有之物,而是一个脱胎换骨逐步产生的过程。从仅仅代表一个部落或群体的模糊的“民族”的概念,到基于一致的语言、对共同历史传统的珍视以及组成截然不同社会的信仰所出现的民族群体,民族主义最终在广泛萌发在语言文学、政治、商业经济和宗教文化的民族仪式中诞生,并形成现代民族主义的雏形。

历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与民族主义的诞生息息相关。法国大革命君主制政治进程的影响、工业革命对经济利益的催化以及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成为民族主义不断找到自身定位进而清晰定位的大浪淘沙之旅。民族主义在历史洪流中确立了自己生存的工具,民族学校、民族媒体和民族武装,从思想、宣传和捍卫能力三个方面为民族主义持续至今依然保持活力提供了力量。

民族主义的演变

从诞生到壮大,民族主义的严谨过程野伴随着国内和国际多个层面的验证与再塑。天主教与新教、伊斯兰教与犹太教,不同民族间的、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宗教争论强化了民族主义的地盘;而民族主义依托对自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宗教利益的确立,不可避免的体现为国际战争,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民族自觉战争、领土收复主义以及反民族主义的存在。而民族主义不可避免的催生了军国主义的出现,无论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民族权利抑或民族尊严。更进一步发展出的帝国主义,反过来提升了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存在。民族主义在广泛层面上表现为一种不宽容,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不宽容到更国际间的不宽容,民族主义成为少数人为了特定目的主宰战争的手段。

民族主义演进的过程伴随着各种意义上的战争。民族主义战争最开始是争取人类自由的斗争,可能很快就引发政府和控制异质民族群体的斗争。“如果一个民族群体觉得自己强大到了足以采用军事的方式,它大概就会充分证明其民族权力的正当性。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的边界,只有在大炮火力和战舰探照灯的强光下才会保持清晰。”

如海斯所言,在外交上,以及在各种国际交往中,一个民族主义的世界表面上必定最终被军国主义,并且是被竞争性的军国主义所统治。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民族群体在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和独立之后并不总是其他所有民族可资小法的正义和宽容的典范以及世界和平支柱的原因之所在。

民族主义之祸福

海斯的论证过程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复杂内涵。总的说来,在大众意识中,民族主义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涵义:一方面它指称一个实际的历史过程,即确立民族群体为政治单位的过程,从部落和帝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过程;另一方面,它还描述一种当代的大众信仰,一种相信自己的民族群体与民族国家有着固定价值和卓越之处以至于需要把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的忠诚奉献给它的感情,并特别给与它最高的宗教崇拜。

作为历史过程的民族主义,其实只是一个事实,一个客观存在,无所谓福祸之争;而作为信念的民族主义,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主题。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尽管存在缺陷,令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但同样催生出的民族国家提供了现代民民族群体安定有序的生活。齐默恩认为,“通向国际主义之路经过民族主义。”因此,民族主义最宝贵的遗产与对人类事业最伟大的追求之结合,才是变成看待民族主义祸福的最佳路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