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蒋勋散文》的读后感大全

《蒋勋散文》的读后感大全

《蒋勋散文》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散文》读后感(一):感受文字之美和行走的力量

春节前夕,受朋友委托写过两篇散文,我草草了事应付过去了,写了两篇文章便当做完成任务了。其实,说起散文大概是我最不喜欢的体裁了,印象最深的是中学课本里的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春》,其它毫无印象,就连平时看《读者》这类杂志时也不怎么看散文。但因为帮朋友的忙,让我对散文有了兴趣。

在豆瓣闲逛的时候无意发现了一本名为《蒋勋散文》的书,因为《蒋勋散文》这本书是2019年1月出版的新书,所以在这本书的页面下还没有很多书评,即便是现在《蒋勋散文》这本书下面也只有20篇书评。我决定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蒋勋散文》的作者蒋勋,我知道这位被誉为“台湾之子”的作家,同时还拥有作家和诗人的身份。蒋勋1947年出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曾就读于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在很多文化机构担任过要职,也做过大学教师,是个经历丰富且拥有才情的人。我知道蒋勋是因为大学刚毕业时想重新学学唐诗和宋词,所以知道了《蒋勋说唐诗》和《蒋勋说宋词》 这两本书,也是因为这两本书我知道了蒋勋,而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却是这本《蒋勋散文》。

在读《蒋勋散文》之前,我对散文有一点误解,总觉得散文是一种没有什么特点的文体:既没有小说的精彩,既没有说明文的言简意赅。而在读完《蒋勋散文》之后,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美好。《蒋勋散文》记录了蒋勋三十余年的散文精华,也可以说是一本蒋勋优秀散文作品的合集。在《蒋勋散文》中共有11章的内容,既有美学的见解,也有对台湾的记述;既有对宗教的看法,也有对感情的解读。书中有我不曾了解的人文知识,也有让我瞬间清醒的生活哲理,也让我了解到文体并没有错,而是我的见解和内心让我错过了那些如诗般的美好文字。

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读书和旅行是我们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教会我们学会包容、知道不要故步自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蒋勋美学家的身份,《蒋勋散文》的文字在我眼里显得尤为美好,让我对书中提到的地方心生向往,也让我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而感到羞愧,因为这个世界上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我们常说开卷有益,而只有真正的好书才能让我们思考和前进,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也给我们前进的力量。

《蒋勋散文》读后感(二):生活的每一处都是散文的起笔°

——评《蒋勋散文》

文/蓦烟如雪

蒋勋的书我看了很多,从红楼到小人物,从书法到美的艺术,他无处不在释放他的魅力。他是一个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美学学者……这么多的标签都不如一个生活家适合他,他虽然去过不少地方,看过山川、河流、闹市、小街……但是他的笔下,最让人欣赏的还是那股静。

那是看过了烟云看过了大海后的蛰伏,是一种像琥珀一样的存在,不为展露而露,只为表达内心的那种淡然。

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蒋勋散文》的时候,我更是有感他生活的每一处都是散文的起笔。

《蒋勋散文》是他三十余载的散文精华,书中把散文分为十一辑,从萍水相逢的朋友离去,到辞岁之钟里的天地一愿;从电影沦陷“文化”与“利益”的拉锯战到美是历史的加法;从夕阳无语中他悼念台静农到二十年前想起的静浦妇人……

此文凝结了很多,印象很深的是前面谈及蒋勋写的评剧《四郎探母》中,他说他遇到许多老士官,他们很想家,说因为历史原因,“他们的故事,仿佛就是杨四郎的故事,是战争中千千万万与亲人隔离的悲哀与伤痛,不可言说的心事,都化在一出‘探母’的戏剧中。”

我莫名想到了于右任写的《望故乡》,那些一海之隔的老人,该多想念亲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块,他们也是心念家人的故人。

我忘不了那个杨天玉老兵说:“杨四郎十五年没有见到母亲,我娘呢,二十年了,也不知道我是死是活,是到哪里去了。”

看到此话很哽咽,一水之隔,却内心万水千山,用一出《四郎探母》去抚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笔散文最动人的不是笔墨,而是里面真挚的感情。

而散文最重要的命脉就是真,蒋勋抓住了这个灵动的一笔,让他的文字有了荡气回肠的生命力。

他是个真性情的人,他感伤亲人朋友的离世,他能静下心来去,把耳朵俯贴在发酵的食物坛面上,去感受大缸酝酿的声音。

喜欢他写的“我有一梦,总觉得自己是一种树,根在土里,种子却随风韵走去了四方。有一部分是眷恋大地,在土里生了根;有一部分,喜欢流浪,就随风走去天涯。”

这淡淡的一笔何不是蒋先生的心情写照,也更是那些眷村的老兵的写照。

蒋勋的文字不需赘笔,只需静静去品一品,就能感受很多。

《蒋勋散文》读后感(三):随想曲

随想曲 百无聊赖中无意地捧起蒋勋的散文,伴着午后的阳光和慵懒慢慢品读。 起初内心的情绪如潺潺流水,渐渐地便又如百川灌河,合书时,则如被清风拂过的云海慢慢的荡漾又飘散无踪影。 起初的潺潺流水之感,仅仅只因蒋勋二字便能使我心安。想到曾经夜不能寐之时,他从容优雅雌性温和的声音犹如孩提时的摇篮曲,总能使我平静地入梦。 渐有百川灌河之感,则是对文本的触动。在《四郎探母》一文中他仅仅用冷峻的文字客观地叙述战争中千千万万与家人隔离的台湾老兵们的故事。平日里他们把战争,离乱,命运,牵挂看作平淡而又深情的生命片段。但也许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这些生命记忆又化作了滚烫的泪在苍老黝黑的脸夹上流淌。天明之后,他们又带着希望与微笑面对生活与命运。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它们是那么冷峻又那么温暖。冷峻是因为它们只做客观的叙述这种叙述就像没有情感的天地一样注视着天地万物。温暖是因为在这些文子的背后,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和许多许多的温情与眷恋。 叙述有力量记录同样有,蒋勋在《我的散文观》中说“好像在漫漫的长途中,有些上车下车的旅客,我记忆着他们的容貌,他们欢喜或忧愁的表情,他们焕发或沮丧的姿态,他们和我一样,流浪于生死途中,我们匆匆擦肩而过,我信手速写,仿佛只是一种纪念。”散文之于蒋勋先生是生命的记录和留念。那于我而言呢?我亦在生死途中流浪,可我用什么来作为纪念呢?文字吗?亦或是照片,还是记忆呢?我不知道……苏轼有诗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想,人间的生命历程,于我而言,来过,热爱过,欢爱过,痛哭过,有过眷恋与牵挂,懂得了幻灭与珍惜,足矣!何须流于形式?感受生命也是另一种有别于文字的记录方式,只是这种记录不显于他人之眼只与我有关! 斜阳西坠,云霞满天,当我想合上书时,眼中忽现,《萍水相逢》四字,我便又忘了时,也忘了情。时间慢慢的流逝,我一字一句慢慢地品。在《萍水相逢》一文中,我本想在“有时回想起来,仿佛一次漫长的旅程,就只是这不断的偶然的聚散。有时会那么不经意的浮现一二个人的笑貌,也是因为他曾是那逐渐淡忘的年岁里一个同行过的伙伴”旁写下随想,但下笔之时,却一字也写不出,最后只能留下一泪作为注疏。最后先生写道“面对生命的迁变幻灭我忽然珍惜起自己身边的人,父母,兄弟,朋友,在短暂的旅途中曾经结伴而行的,甚至让同床额度在路上匆忙擦肩而过的,既然对这一个终于不过是幻灭的世界而言,都无非是他乡之客,那么萍水相逢且容我道一声: 珍重!珍重!”对呀!生命中的迁变幻灭与珍惜眷恋是一体两面,当我们感受到迁变幻灭也就懂得了珍惜! 合书时,天边的晚霞已染了墨色,风也带着云的泪与忧愁,我伴着斑驳的影归去。

《蒋勋散文》读后感(四):随想曲

随想曲 百无聊赖中无意地捧起蒋勋的散文,伴着午后的阳光和慵懒慢慢品读。 起初内心的情绪如潺潺流水,渐渐地便又如百川灌河,合书时,则如被清风拂过的云海慢慢的荡漾又飘散无踪影。 起初的潺潺流水之感,仅仅只因蒋勋二字便能使我心安。想到曾经夜不能寐之时,他从容优雅雌性温和的声音犹如孩提时的摇篮曲,总能使我平静地入梦。 渐有百川灌河之感,则是对文本的触动。在《四郎探母》一文中他仅仅用冷峻的文字客观地叙述战争中千千万万与家人隔离的台湾老兵们的故事。平日里他们把战争,离乱,命运,牵挂看作平淡而又深情的生命片段。但也许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这些生命记忆又化作了滚烫的泪在苍老黝黑的脸夹上流淌。天明之后,他们又带着希望与微笑面对生活与命运。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它们是那么冷峻又那么温暖。冷峻是因为它们只做客观的叙述这种叙述就像没有情感的天地一样注视着天地万物。温暖是因为在这些文子的背后,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和许多许多的温情与眷恋。 叙述有力量记录同样有,蒋勋在《我的散文观》中说“好像在漫漫的长途中,有些上车下车的旅客,我记忆着他们的容貌,他们欢喜或忧愁的表情,他们焕发或沮丧的姿态,他们和我一样,流浪于生死途中,我们匆匆擦肩而过,我信手速写,仿佛只是一种纪念。”散文之于蒋勋先生是生命的记录和留念。那于我而言呢?我亦在生死途中流浪,可我用什么来作为纪念呢?文字吗?亦或是照片,还是记忆呢?我不知道……苏轼有诗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想,人间的生命历程,于我而言,来过,热爱过,欢爱过,痛哭过,有过眷恋与牵挂,懂得了幻灭与珍惜,足矣!何须流于形式?感受生命也是另一种有别于文字的记录方式,只是这种记录不显于他人之眼只与我有关! 斜阳西坠,云霞满天,当我想合上书时,眼中忽现,《萍水相逢》四字,我便又忘了时,也忘了情。时间慢慢的流逝,我一字一句慢慢地品。在《萍水相逢》一文中,我本想在“有时回想起来,仿佛一次漫长的旅程,就只是这不断的偶然的聚散。有时会那么不经意的浮现一二个人的笑貌,也是因为他曾是那逐渐淡忘的年岁里一个同行过的伙伴”旁写下随想,但下笔之时,却一字也写不出,最后只能留下一泪作为注疏。最后先生写道“面对生命的迁变幻灭我忽然珍惜起自己身边的人,父母,兄弟,朋友,在短暂的旅途中曾经结伴而行的,甚至让同床额度在路上匆忙擦肩而过的,既然对这一个终于不过是幻灭的世界而言,都无非是他乡之客,那么萍水相逢且容我道一声: 珍重!珍重!”对呀!生命中的迁变幻灭与珍惜眷恋是一体两面,当我们感受到迁变幻灭也就懂得了珍惜! 合书时,天边的晚霞已染了墨色,风也带着云的泪与忧愁,我伴着斑驳的影归去。

《蒋勋散文》读后感(五):仅仅只因为热爱

随想曲 百无聊赖中无意地捧起蒋勋的散文,伴着午后的阳光和慵懒慢慢品读。 起初内心的情绪如潺潺流水,渐渐地便又如百川灌河,合书时,则如被清风拂过的云海慢慢的荡漾又飘散无踪影。 起初的潺潺流水之感,仅仅只因蒋勋二字便能使我心安。想到曾经夜不能寐之时,他从容优雅雌性温和的声音犹如孩提时的摇篮曲,总能使我平静地入梦。 渐有百川灌河之感,则是对文本的触动。在《四郎探母》一文中他仅仅用冷峻的文字客观地叙述战争中千千万万与家人隔离的台湾老兵们的故事。平日里他们把战争,离乱,命运,牵挂看作平淡而又深情的生命片段。但也许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这些生命记忆又化作了滚烫的泪在苍老黝黑的脸夹上流淌。天明之后,他们又带着希望与微笑面对生活与命运。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它们是那么冷峻又那么温暖。冷峻是因为它们只做客观的叙述这种叙述就像没有情感的天地一样注视着天地万物。温暖是因为在这些文子的背后,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和许多许多的温情与眷恋。 叙述有力量记录同样有,蒋勋在《我的散文观》中说“好像在漫漫的长途中,有些上车下车的旅客,我记忆着他们的容貌,他们欢喜或忧愁的表情,他们焕发或沮丧的姿态,他们和我一样,流浪于生死途中,我们匆匆擦肩而过,我信手速写,仿佛只是一种纪念。”散文之于蒋勋先生是生命的记录和留念。那于我而言呢?我亦在生死途中流浪,可我用什么来作为纪念呢?文字吗?亦或是照片,还是记忆呢?我不知道……苏轼有诗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想,人间的生命历程,于我而言,来过,热爱过,欢爱过,痛哭过,有过眷恋与牵挂,懂得了幻灭与珍惜,足矣!何须流于形式?感受生命也是另一种有别于文字的记录方式,只是这种记录不显于他人之眼只与我有关! 斜阳西坠,云霞满天,当我想合上书时,眼中忽现,《萍水相逢》四字,我便又忘了时,也忘了情。时间慢慢的流逝,我一字一句慢慢地品。在《萍水相逢》一文中,我本想在“有时回想起来,仿佛一次漫长的旅程,就只是这不断的偶然的聚散。有时会那么不经意的浮现一二个人的笑貌,也是因为他曾是那逐渐淡忘的年岁里一个同行过的伙伴”旁写下随想,但下笔之时,却一字也写不出,最后只能留下一泪作为注疏。最后先生写道“面对生命的迁变幻灭我忽然珍惜起自己身边的人,父母,兄弟,朋友,在短暂的旅途中曾经结伴而行的,甚至那同船而渡,在路上匆忙擦肩而过的,既然对这一个终于不过是幻灭的世界而言,都无非是他乡之客,那么萍水相逢且容我道一声: 珍重!珍重!”对呀!生命中的迁变幻灭与珍惜眷恋是一体两面,当我们感受到迁变幻灭也就懂得了珍惜! 合书时,天边的晚霞已染了墨色,风也带着云的泪与忧愁,我伴着斑驳的影归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