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师友襟期读后感锦集

师友襟期读后感锦集

《师友襟期》是一本由周汝昌 著 / 周伦玲 整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锁线四色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师友襟期》读后感(一):周汝昌先生眼中的近代名人群像

文/岸晓风

近期,晚读由周汝昌先生之女周伦玲整理的、周汝昌先生著的《师友襟期》一书,心中生出若干感慨。该书是周汝昌先生晚年“怀旧”时写下的与人交往的一系列“旧事”,但是越“旧”,则越可贵。本书既叙述了相继结识的顾随、胡适之、邓之诚、张伯驹等诸位师友,还列出了一批学者文人,红缘辐辏,出人意想,蔚为大观。周汝昌曾说,名曰写人者,实为写己,不过借径之一途罢了。所谓“人”,往往对“己”而言,“因为传他,亦可传我”。此《石头记》中一条批语的名言至理。

书中写胡适,仁者待人,必以宽厚,不忮刻,不猜忌,无自大之态势,有热情之心肠。信任别人,尊重别人。郎爽,平易真诚,大度。周汝昌先生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时,就因研究红楼梦而名气日隆。胡适先生看到作者的文章,便第一时间通信讨论切磋。但是随后,胡适先生知道周汝昌只是一介学生时,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随后,作者向胡适先生借阅他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乾隆抄本,这是研究红楼梦的“连城之璧”“无价之宝”,但是胡适先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从此以后,再无一言询及,书是否还用,何时归还……这些情理之中的惦念之意,半字皆无,简直好像忘了它!胡适先生热情关怀学术研究和青年学子事业的博大情怀跃然纸上。

作者写周总理,不仅是伟人。作者写周总理在1962年1月亲临《红楼》曲艺专场倾赏的场面,堪称妙笔。当时地点是在天津文联礼堂,台上,名角济济,台下,满座名流。当时,当卢派梅花大鼓演员花五宝把“黛玉葬花”刚刚唱完,鞠躬下台,接场的还未上,忽见满座的那种赞、议、说、笑之声一下子截断,全场的一切音像静下来了!“大家的目光很快集中了,都向同一个聚集之点谛观”、“那时的‘空气’真是奇妙无比——明明一无声响,却又清楚地感到一种惊讶喜悦的‘发现’的幸福之情”,原来周总理到了。作者写道:“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肃敬无声’的喜悦和幸运感”。

书中,这些故事虽短,但是不由让人怀念。

《师友襟期》读后感(二):用胸怀记录师友

读周汝昌大师的《师友襟期》,感受颇深!大师之名名副其实。单从文字表述就让我非常受益。就像现代人总说“有钱任性”,而古人却说“家有千金,行止由心”一样,作者周老都是在用第二种方式表达,因此读每一句,每一个段落,都能感受到大师的深厚的文学功底,这绝不是一日之功。

读着读着,就走进了作者的交往世界。他交往的人,可以说都是元老级人物,有文学界的大师,像张元济先生,胡适之先生,吴宓先生,沈从文先生,巴金,冰心,三毛之父张乐平等,有政界的精英,包括周恩来总理,北京副市长王昆仑等,还有各界有名气的人。作者的红学研究,让很多人佩服,当然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能独善其身,一心做研究,真的让人佩服。

作者是红学大家,著有《红楼小讲》《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的故事》《石头记会真》等,学问的研究,需要考证,需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比如作者认为恭王府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人认同,有人质疑,作者努力从各个文字,著作中找寻到一些证据,从而形成著作。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的,需要有大量的依据。一辈子做学问,这样的人,胸怀是宽厚的,他能容下世间难容之事,也看穿世间可笑之人。

从照片中看,94岁高龄的周老,鹤发童颜,但慈眉善目。我们都知道相由心生,从周老写成的哪些师友之事看,他的确是宅心仁厚之人,他不计前嫌,也厚待他人。即使有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他也看淡了的。

周老和那么多人都有过交往,而且都用文字记录下来。他在自序中说:“名曰写人者,实为写己,不过借径之一途罢了。”的确如此,不过从这么多交往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人的品行。

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能接触那么多我了解或者不了解的人物,心里很愉悦。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接触到鲁迅的作品,因为鲁迅的照比较多,也出现在书中,所以文和人能够形成共识。但有些作家就不同了,当熟悉了作家的作品,多年后再看到作家其人的时候,总觉得不是一个人。从这本书里我能把人物与作品做一个等同,既了解作品,又了解其人,不能不说这样的书对我来说是极为有用的。

�L%���:�I

《师友襟期》读后感(三):管中窥豹看“师友”

《师友襟期》是由已故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周汝昌先生所著,其女周伦玲整理而成的一部作品。和其专著不同,这是一部有关周先生在治学、工作当中与师长前辈论学交友的回忆文字。周先生平生所拜识的文学巨匠、文化名流都曾有简略的纪念文字,虽然这里只收录了比较重要的部分,每人也只是短短一篇文章,但也足够我们后人学习与敬仰。

作为一名对“红学”不甚了解的门外汉,之所以想阅读这样一本书,其实更多的是想一睹那个年代文学大师和各界文化、文艺名流之间的交往故事。而这也正是北京出版社“述往”丛书的精神内核所在——述往事,思来者。在前人的故事里找到值得学习和借鉴,值得继承和发扬的闪光点,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与源泉。

翻开《师友襟期》的目录,众多在文学、艺术、教育,甚至政治界的巨擘的名字便接踵而至。这里写道的不仅有与沈从文、巴金、张中行等文学大家的交往故事,也有关于《大学者鲁迅》、《燕园老校长——司徒雷登、陆志韦》的内容;更有《京剧大师梅兰芳》、《书画鉴定权威徐邦达》、《三毛之父张乐平》;甚至还有周总理、副市长王昆仑、政协委员骆玉笙,等等各界名流。

且不说我们是否对这每一位先生有所了解,单单听到那些熟悉名字就已经知道他们是何等地位。而周汝昌先生因为对《红楼梦》的研究,与他们都因缘际会有着别样的交情。书中亦介绍亦回忆,向读者们展示了他们之间的论学与交往,其中既有文学的探讨,也有历史与社会,时局与人情,见著细节,令人慨叹。

而作为“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既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原因,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在开篇第二的《陶心如先生》一文中,周先生就谈及了陶心如先生见过曹雪芹画像这一“秘闻奇事”。而在后面的《追念邓云乡先生》中,也提及了有关画像真假的事情。之前一文,是“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其后一文,是1983年。可见,周先生对《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研究是贯穿了其一生的追求。

除了周汝昌先生亲笔写下的怀旧文章,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往来书信、函件、手迹、题诗、赋诗照片,以及周先生与许多友人的留念合影。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众多大家学者同时也都是书法家,其间几乎每一幅作品手迹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令人欣赏玩味良久。而且有了这些辅助内容,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去了解文章中的故事,是十分珍贵的研究与学习资料。

其实作为一个门外汉,是真的不敢在周先生的作品下过多评论。只能尽力去感受和体味一代大师的治学风范,还有那个年代里浓郁的研究氛围,毫无利益之心的交往之情。不管是学习还是研究,还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瞭望,去追求,去以宽广、真诚之胸怀广交天下朋友,才能收获更多的果实。

《师友襟期》读后感(四):一部《红楼》结百家

文/赵客

最近和朋友们聊起饭圈种种,表示不能理解这样的疯狂。像我们这样的人,即便粉上哪个明星,那也只能算是佛系粉丝。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流量担当,《红楼梦》一书粉丝众多,如果红楼也有饭圈,那周汝昌必然是饭圈大咖。我读周氏的书比《红楼梦》原著还早些,幼时在家常翻的一本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同著的《石头记鉴真》。后来读原著,又搜刮各种相关著作、学刊等等,也只能算是《红楼梦》的一个佛系小粉丝。

而周氏的痴迷,终成巨著,一部《红楼梦新证》算得红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虽然周氏种种常为人诟病,但此书的价值当被肯定。如红学家赵冈所说,“他的贡献,很早就开始溶入他人的见解重,但他的失误,则不断有人提出检讨。”书中种种理论在今人眼中或已习以为常,但在当时仍是石破天惊。而周氏对《红楼梦》的痴迷及研究成就,也促成了他和众多学人政要等同好的交往。可谓一部《红楼》结百家,晚年的周汝昌怀念师友交往,将短文集结成册,才有了《师友襟期》。

这些师长友人与周氏相交,大多缘于《红楼梦》,即便不是如此,相识后也会成为主题。胡适慷慨出借价值连城的宝书《甲戌本石头记》,巴金先生直言自己对《红楼梦》所知有限,钱钟书先生的诗词唱和青眼相待。更不用说和俞平伯、何其芳、赵冈、沈从文、邓云乡等红学家之间的学术探讨。如果给这部书起一个个更通俗的名字,可以是——《红楼梦与我及其他粉丝》。

平常人读名人轶事,难免存了八卦猎奇之心,但周氏往往在关键处语焉不详。“京华掌故首金张”,金指金受申,“张”则是指张次溪。张次溪曾经支持袁世凯称帝,后来又投靠日伪出任伪淮海省教育厅长,并编纂了《汪精卫先生行实录》。周氏只写“他有历史五点,沦陷时曾任过某职。”,也是不愿背后嚼人舌根。张次溪死于1968年,周氏说“他死得很惨。倘如此,一切俱不可问了。”寥寥数语,留下空间供人想象。现在大多数文章都说张次溪是病死,只怕并非如此。

即便周氏书中多是关于红楼,也有些信息值得注意。早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整理《红楼梦》新版,找专家进行注释。沈从文先生认为必须“切实详解清代的那些实物”,故而寄来了一份分量很重、下过真功夫的红楼注稿。因与时局不合,无奈被启功先生退稿。这部红楼详注后来未见出版,倘若原稿还在,能出版供人一观,会是极好的学术研究书籍。

红楼梦粉往往分为薛派林派,而周汝昌则钟情于史湘云,是著名的“史派”。有时过于痴迷反而犯了“打哪儿指哪儿的错误”,在《金启孮》一文中,竟然搞错备份,让清代著名的女词人顾太清嫁给了《还珠格格》的男主角荣郡王永琪,想要通过顾太清与鄂太夫人的关系来证明史湘云与史太君的关系,从而说明红楼梦中的荣府即荣郡王府。女儿兼助手周伦玲女士在编后记中说,“父亲著文时凭的只是记忆”,不知是否周氏记忆混乱而导致?

周汝昌先生已于2012年谢世,书中所忆健在者只怕也已寥寥无几。”记当年曾共花前笑,念玉雪襟期,有谁知道。“

《师友襟期》读后感(五):字字含情,句句情真

以文章于乱世求生存,著文者虽已不在人世,但言辞恳切、情真意挚、文采斐然的文字著作仍留传于世。正如这本《师友襟期》,字字含情,句句情真,尚能感念一丝人间的温情。

周汝昌的《师友襟期》,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只要活在这个世上,便有可能实现的机会,一旦离开这个充满悲苦与不顺的世间,再无重新开始的契机。温暖的文字打动着心有善念,心怀慈悲的读者,耄耋老人可以如此豁达洒脱的直抒心意,将心中所想所感真诚而不加伪饰的著述成文,这份真挚之情自有动人心魄之力。

读者细读此书,会自叹及不上周汝昌先生的细致、严谨,每一篇怀念的文章都是情真意切的胸臆薄发,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都有工整的古诗词的辉映,无论是韵味还是意境,无不体现着周汝昌这位著作者的人生智慧。

有师如此,该是人生难得的幸事,而这本《师友襟期》何尝不是周汝昌先生留给读者的心声? 似严父又似相谈甚欢的知心友人,周汝昌先生的文章确实雅欲共赏,书里的人物有身居高位者,有蜚声海内外的名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单纯朋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如此融洽,如此的相得益彰。 对《红楼梦》的孜孜钻研成就了周汝昌先生的学术高度,也将人生宽度和深度无限延伸,专注于一隅,无疑, 周汝昌先生是成功的。

文可以达意,文可以交友,文可以述志,文可以申张人生至理,七十余篇真挚的文字,描绘出人生的万般情态,壮丽河山之下的多样生态。读周汝昌大师的著作如春风拂面倍感温暖,这样的文字会让冷漠的世间倍感温馨,朴实无华方是隽永。一如对学术的深厚造诣,对人对社会对自然都抱有赤诚之情的周汝昌先生是值得学习来景仰的前辈。

读懂了这部《师友襟期》,也就读懂了世间至理,为人为学皆是幸事。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心有灵犀者勿需多言,便可意会。人间事,正如诗作:倾盖相逢诗亦奇,茫茫文海望相知。平生一面缘何薄,恨晚心声最可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