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大全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大全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精选点评:

●牧场物语入门书??怪自己水平太低看不懂阳春白雪。

●描绘了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知停而行。”我们一直在奔波和追求的在梭罗看来又一文不值,而他在“春暖花开,面向大湖”的房子里住了两年,回归自然。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等一等人生。”

●翻译的很好、很流畅,插图很美,封面也很美。

●一个名叫梭罗的美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在瓦尔登湖附近的小树林里唠唠叨叨的田园时光。里面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鸡汤,也有一些有趣的想法,湖泊、动物、植物、人类的描写也很不错哎~

●以前看不进小说,现在看不进散文了,可能就是六便士的月亮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心如湖水

望着那映照天空的一湖澄清湖水,只有一排青山绿树把这一切一分为二,像镜像,天空与湖水中的景物是如此对称。那澄明又如镜的湖水,正如一个人的心境,平静无波,却又澄明丰盈,滋养着万事万物。这个人便是亨利.戴维.梭罗,他来自一百多年前的美国。 美国建国二百四十多年以来,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传遍全世界,把保守的中国人也变成了离开家乡的房奴,成了各式车子的寄生虫。而一百多年前,在发展处于世界前沿的美国,竟有一个人如老庄一样强调极简生活方式,提倡拥抱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与万物共生共存。 罗梭来到瓦尔登湖旁,不借助先进的工业,他就地取材,完全用手工搭建了他的小木屋,在湖边住了下来。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河中捕鱼,在林中捕猎,在岸边种植,实现自给自足。他不奢望一夜暴富,拿这些东西去换更多毫无价值的金钱。于是,这个世界感恩于他的爱护,为他提供永不枯竭的供应,一切让他随取随用,并保证新鲜无害。 在现在,我们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拼命反人道的努力――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在追求的生活中永远向前,却忘记了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该休息的时候不敢休息,想放松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可耻的懒惰,却不想我们已经把自己活成了机器,还不记得为自己搞搞检修和保养,只担心地望向前方,又有几个与同时起步的人跑在了我的前头。 别人爱奔跑就让别人奔跑,我们何必勉强自己。他就算跑得再远,爬得再高,还不得回到起点。或许因为他跑得太远,正为不能及时回到起点而伤心不己,遗憾终生呢。你羡慕的他终会嫌弃,你遗憾的他终会羡慕,何必为了别人而失去自己的方向呢?一切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就好。 这就是罗梭在瓦尔登湖生活的感悟。身外之物越少越好,无妄之求做到零需求,你活的每一天就是自已的,你才不会去考虑如何安排时间,你就不会拒绝与某只黄峰低语、与某只鸟儿应答。看鱼儿欢快的跳跃,听风声哗哗的吹过,闻泥土馥郁的芬芳,触露珠迟缓的滑落,生活之美就缠绕在你身边,万物之美就绽放在你心中。 我们为了创造更美好的家园,早已失了我们本来的家园。我们本来的家园在自然之中,也在精神里,可我们却蜗居在不见天日的狭小楼宇中。这让我们如何能亲近自然,放飞思绪呢?越来越拥挤的城市,只见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只见你我惊恐防备的面容,叫我们如何不心焦,叫我们如何安然入睡? 学心理学的热门起来,因为心理疾病去世的人多了起来,却仍然有更多的人正在心理门诊就诊,仍有更多的人受心理疾病的折磨。何为心理疾病,无非就是自我折磨。我们看不见天,走不进大自然,觉不出自己的渺小,无限膨胀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天地的主宰,哪知只要上帝稍一用力,就毫不费事地就主宰了我们,叫我们如何不疯巅,如何不得病? 忘了吧,随它去吧,放下名和利,出走一次吧。走到天的尽头,步到海的边缘,去见天地之苍茫,感宇宙之无常,我只是苍海一粟,小如尘埃,轻如鸿毛。 罗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顿悟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我之间的不同,我与生活之间的意义。他的这本《瓦尔登湖》正是表现出了这一点,人文的思想始终贯穿始终。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一个“离经叛道”老男人的极简生活

文/夏小忧

你幻想过要离群索居吗?很不好意思的说,学生时代的我曾有过无数次这样的幻想,那时候偏爱安妮宝贝的文字,喜欢她笔下那些孤傲、冷静的女子。也一度因对“世界是一座孤岛”的炽热迷恋,不止一次想象着自己可以独居深山,日出劳作(洗衣、做饭、种种菜、写写字),日落而栖,远离周遭的喧嚣和纷扰,喝泉水、吃野果,在阳光正好的日子里到处采采蘑菇,在停满小鸟的桌子上看书、晒太阳,跟它们一起唱歌跳舞......

如果说这是我青涩少女时期对世界的迷之幻想,那么,有这样一个年近三十的单身“老男人”,竟然真的把日子过成了我曾经想象的那样,他一个人住进了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自己动手盖了座还算宜居的小房子,房子不大,设施也不算多,但足够生活起居。这个叫梭罗的老男人动手造房的费用一共只有28.125美元这么多,是不是太经济实惠啦?

对,我说的正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纪实类名著《瓦尔登湖》里的情节,这本被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之一的文学著作,主要是讲述的梭罗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用碎碎念式的笔触讲述了自己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快乐时光,试图以此告诉世人,真正的生活不是要太多金钱和物质的支撑,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那些虚妄的物质、安静而绝望的活着,甚至还不得不以水貂和麝鼠般的勇气来安慰自己。

他的比喻尤其生动且有趣,他说,当我听到一个衣冠楚楚、外表壮实......的人,居然讲起了他的家具有没有保险这个问题,我不由得对他怜悯起来,“但是我的家具怎么办呢?”,当他这样问的时候,就像可爱的蝴蝶让蜘蛛网给缠住了。谁说不是呢,每一个被各种物质驱使着去拼命赚钱,然后再去盲目消费的商业社会下的可怜虫,真的像极了被蜘蛛网缠住的蝴蝶呢,所有的挣扎不过都是徒劳无功。

像是看透了众人的苦楚,梭罗这个老男人不顾他人眼光的异样,独自跑去森林里居住,用他的话来说,他只是希望自己生活得谨慎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自己是否能学会生活教他的一切,免得临死之前发现自己没活过。他倡导极简生活,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全都一一扫除,就像斯巴达人那样生活,活得简单且坚强。

他森林里的房子坐落在一个小山腰上,房子周围长满了山核桃和幼小的山核桃,院子里更是长满了草莓、黑莓、永久花、狗尾草、黄花、矮橡树、沙樱、乌饭树和落花生,森林里的景象,每个月都别具特色,却又都绝不重样,5月底,沙樱盛开,花丛簇拥得好似一把把太阳伞;秋天则轮到樱桃垂挂,美得光芒四射,冬天的森林的雪景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路过的人们总会问梭罗,一个人的生活会不会孤独,他却不以为然,几百年前孔子老人家就曾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德不孤,必有邻。撇开社会的流言蜚语,远离熙熙攘攘的人群,独居不过是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激励。这是梭罗对孤独的理解。

太多的社交都是廉价甚至无谓的,正如多年前流行的那句话一样:狂欢,不过是一群人的孤单。把自己扔进“人群”去消遣,才是真正的孤独。

这个叫梭罗的男人,从1845年7月4日便开始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屋子独居的日子(7月4日刚好是美国独立日),前后长达两年零两个月时间,这两年多时间,他依山傍湖而居,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靠着自己一双手养活了自己,他种豆、钓鱼、摘葡萄和越橘,捡柴生火煮饭,日子简单又奢侈。

瓦尔登湖上的景色总是那么怡人,它时而像明镜时而像水晶,它缄默、简朴,像森林中的隐士一样。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莫测,它始终静静流淌,几千上万年依旧如此,寒来暑往,它始终承载着自己的使命,一年又一年见证着小动物们的欢愉,听猫头鹰的尖叫、看狐狸奔跑、红松鼠的追逐、兔子的出没、红蚂蚁的打斗、木坚鸟和山雀飞来飞去......

这个叫梭罗的“离经叛道”的老男人,他希望人人都能回归极简生活的状态,但全书却没有一句说教,更没有没有苛责。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好似无心的给世人讲述一段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经历,在那里,他没什么欲望,生活极尽简单,没有便利的现代设施,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甚至方圆一英里之内连邻居也没有,但他却快乐惬意,出门不需要锁门,更不需要为了欲望苦苦工作,在那里,一切都是为了简单的生活本身。

《瓦尔登湖》,有点心动,这个老男人的极简生活真的太有意思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找到心灵的栖息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我想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也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于终日穿梭于钢筋混泥土城市里,忙忙碌碌人们来说,潜意识里似乎都在追求一种悠闲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人的本能,只是,迫于现实生活的桎梏,真正活的自由自在的人,又有多少?

而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一个叫梭罗的男子,为了探寻自己内心的小世界,找到内心的答案,过起离群索居的生活,于是有了这一本带给世人警示语录的著作-----《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建造了一间小屋,并在此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他把在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所思全部收录在这本书里。

然而这一部被誉为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在当时出版的时候并非十分畅销。这一本世界名著,书里那些蕴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引用了大量来自古代中国、印度、古希腊及欧洲古典文学。诸如《圣经》、中国诸子百家等。可见其思想造诣的深邃,足以让大部分缺乏古典文学知识的读者望而怯步了。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正好处在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经商发财,将追求利润及奢侈享受作为生活的目的。他选择回归自然,搬到瓦尔登湖畔,自己亲手种豆子、去湖里钓鱼、泛舟在湖面上悠闲的晒着太阳、有时候坐在船上和潜水鸟玩起了游戏。在月光温柔的陪伴下读书、写作、思考。

在梭罗美妙的笔触下,有和偶尔的访客之间细碎交谈的温馨氛围,浓烈的山野气息里,他在自己搭建的小屋里自给自足。作者对于湖光山色细致的描写,让读者透过文字甚至可以听得见虫鸣和蛙叫,看得见湖水荡起的涟漪和林中的雾霭。还有开春时节,瓦尔登湖冰面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的隆隆声响。

《瓦尔登湖》里有许多作者生活的琐碎细节,在这些细节里掺杂着许多艰涩难懂的哲学道理,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梭罗便是那个传达信仰的传教士。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捧读,才慢慢体会梭罗笔下的睿智及美丽。

他一再强调自然之美,他说:“人们称赞并视为成功的那种生活,其实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而去贬低别的生活呢?”他意在告诉人们,远离喧嚣与嘈杂,摈弃世俗功利,回归自然,回归自己的内心。他说他到森林中去是希望生活过得谨慎一点,免得临死之前也没发现生活教会他的一切。

如今的中国也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处处充斥着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气息。但即使是生活富裕,物质满足,人们却愈显浮躁不安。聪明的人类想要通过各种手段征服世界乃至宇宙,但在梭罗看来,人类依然生活的很卑微,就像蚂蚁似的,而人的内心才是最大的宇宙。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清净淡泊,那么生活在贫民院就跟生活在宫殿里一样,心满意足,思想愉快。

在《瓦尔登湖》一书里,作者描写了上千种动物和植物,这本书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理解,书里有梭罗倡导的哲学观,还有他关于人类对大自然应保有的敬畏及爱护之心。而本书关于梭罗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也让很多人对此各持己见。关于孤独,他引用了孔子的话“德不孤,必有邻。”但更多时候,他认为,独处更有益于身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瓦尔登湖》作者开宗明义在“经济篇”里,对于人类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作出反思。树木被不断砍伐,动物被无情的掠杀。本书译者王光林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里提到: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关注生态,一切的出发点都应该以家园为中心,如果自然都给毁了,家园还何在?

梭罗说:“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钱,也不要给我名,请给我真理。”所谓的真理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然而,每个人在混乱的世界里,可以对自我保持清醒的认知是难能可贵的,让内心像瓦尔登湖一样澄澈透明,精神富足,我想这应该是梭罗所要传达的其中之一的真理。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

读自然文学作品,总会给人一种清心寡欲的感觉,体会出一种心灵的平和之喜,又或是像吃多了荤菜后,浑身不舒服,偶尔来上一盘素食,给人以清爽之感。《沙乡年鉴》是这样,《瓦尔登湖》也是这样。

《瓦尔登湖》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回归到自然中,发现生命的真谛所在。作者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散文家,《瓦尔登湖》是其代表作。斯蒂芬·哈恩在《梭罗》一书中写道:梭罗是十九世纪最广为人知的美国作家之一,也许只有埃德加·爱伦·坡才能与之相比。1985年,《美国遗产》列出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梭罗写《瓦尔登湖》的主要意图,是要唤醒同胞去改变以物雷形的低微生活,过一种有诗意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自赋的使命是严肃和崇高的,他要表述的思想是相当抽象和深奥的,但他没有用抽象的语言,板起面孔进行说教,而是通过诉说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多的生活、见闻和体验,用清新的意向和形象的寓言,带领读者做了一次双重旅行——自然风光之旅和精神净化之旅。

《瓦尔登湖》是一部全面展示梭罗精神世界的精美绝伦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既有优美细致的景色描写,也有精辟透彻的说理论道。它记录了在各个不同过渡时期人与自然的结合和对社会的抗争。

实际上,《瓦尔登湖》也是梭罗本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梭罗认为,人生的目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历程:要超越物质生活的束缚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去寻找真理,并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他认为这样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和完善,而这几十年的时间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面对这样一个崇拜时尚和物质享受至上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梭罗发出的“简单,简单,再简单”的大声疾呼,如同火警一样震荡着人们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着战争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世界上,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那些静谧安详的夏日午后唤起了人们对往日的回忆。时至今日,这本写于一百多年前的《瓦尔登湖》仍然给人们带来一种远离尘嚣的感悟和冲动。

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精神意义。梭罗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

梭罗淡泊名利,生活得悠闲自得,写起书来从容不迫,修改起来也不慌不忙。他的《瓦尔登湖》是他在湖畔生活两年多所记日记的基础上写就的,用的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日常口语。其中句子无论长短,大多属于松散句,显得闲适、从容。更可贵的是,《瓦尔登湖》没有雕琢的痕迹,有的是简洁洗练、活泼有力的特色。他娓娓道来的不少话语听起来都像箴言警句——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通过精心安排的多重结构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丽画面,不仅读起来前后照应,而且透过这些季节更替的不同画面,让人们解读出他在湖边的生活历程中所感悟到的一个真理:通往任何一个目的地的道路都不是唯一的。对于同一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我们要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需求。

在《瓦尔登湖》里,自然界的一切都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还与人类精神息息相通。在梭罗的笔下,它们如同人类一样富有感情和思想。梭罗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梭罗用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将瓦尔登湖中的自然美透过“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瓦尔登湖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这一方小小的湖水,在梭罗的文章里几乎可以象征任何精神上的、哲学上的以及人本身的东西。它位于森林深处,远离尘世,让人可以抛掉所有的凡事纷扰,与青山碧水为伴,它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安静祥和,也代表着自然的一切可知性和不可知性。湖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很清晰,尤其是当梭罗把湖比作是一面镜子的时候。大地代表着物质世界,天空代表着精神世界,而湖就是这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媒介,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熠熠的光芒。

另外,梭罗在书中还描述了动物和他所遇到的一些人的相似之处。他把在去康科德路上遇到的人比作草原土拨鼠,贪婪而又浅薄无知;极度讽刺地说那些把他关进监狱的官员比森林里的野兽还要残酷。梭罗与瓦尔登湖边的动物如此亲密无间,表明他并不是一个孤单的人,他也不是那种不喜欢社交、与世隔绝的人。当他孤身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时,他比旁人更容易接触大自然中这些灵性十足的动物,也比旁人更容易和它们建立这种亲密的联系。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观察,感受,梦想,并把这一切华为清新隽永的文字呈现给读者。构思巧妙地篇章结构,引人入胜的象征手法,极具感召力的思想观念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一切使《瓦尔登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赏。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最高境界应该是人生永恒不息的终极目标。梭罗在文中表达了他的人生经济哲学:仅仅追求物质目的的人,也许会失去人生最有意义的体验。他认为物质财富是人的负担,背负着物质拖累的人生是痛苦和绝望的,人们舍弃财富比获得财富更难,真正的智者是那些外在至穷而内心至富的人;人不是财富的主人而是奴隶,为了获取财富而以健康为代价是愚蠢的;奢侈品和生活上的享受不仅不是必需的,而且是一种障碍,它阻碍了人的品质的提升。

如此看来,梭罗湖畔的独居已经不再是个人意义上的行为,它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我们是否能生活简朴而使人生更有意义?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是否应该珍惜生命和关注健康?这些思想对于当时已经相当繁荣的美国社会来说,无异于是反文明而难以被人们所接受的,但在今天看来,虽然人们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多彩,大多衣食无忧,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感到不满意,心境日趋浮躁呢?我们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前半生用身体去换财富,而后半生则要用金钱去换健康,过得如此得不偿失呢?

一百多年前的梭罗无疑是有着先见之明的人:人只有脱离了物质的羁绊,才能获得精神自由并回归自我,才能体味人生的真谛。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与现实社会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它是造成人们痛苦的主要根源。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和追求奢华成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能从梭罗的思想中得到某些启发: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淡化对物质和享乐的需求,关爱自身,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行为。

阅读梭罗,我们明白了何为心灵的放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生命同宇宙万物融合交汇的感悟,才能聆听自己灵魂中的声音,知晓自己真实的需要。

《瓦尔登湖》给我们的启示是:完美的人生,即是有精神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活的真谛。梭罗所践行的艺术化的人生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终能使生命绽放一次灿烂,使思想放射一次光芒。这种人生与瓦尔登的湖光水色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已在人类的记忆长河里定格成为永恒。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寻找净土

我常常在思考,人活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曾经望着那些有钱人的挥金如土,心里在想,有一天我是否也能坐拥亿万身家?看着身边人一个个功成名就,也曾嫉妒过,但最终明白自己的生活还需要自己去经营。

物质生活的优越感带给人的满足,很容易让我们变得陌生。我们总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想让自己更有钱,想让生活更丰富,想要最优越的生活,想拥有别人没有的房子,车子。到最后发现,我们追求的东西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最后不过是平凡一生。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富有,拥有了一切,可一场天灾人祸后发现一无所有。有些人无花无酒锄作田,坐看云起云落,一卷诗书,满腹经纶,自在逍遥赛神仙。

同样是人,可活法不同。相比于我们的大多数人的庸俗和平凡,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他们活成了所有人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大多数人都在拼命的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但却失去了生活本身的真正目地。试想,一个人如果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生存这部机器上,那么留给生活本身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人生的目的和与达到目地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曾经很多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但我最认可的莫过于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思想观念。

对于这一点,梭罗认为,人活一生,不应该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基本的人身追求,而更应该将时间放在精神层面的慰籍和修养上,只有精神的富有,才能算是真的生活。

真的生活在梭罗眼里不仅是一种时间的管控,而且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找到人生自我价值,进而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梭罗是一个非常崇尚自然的人,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中体现的很透彻。他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也是超厌主义经典作品。在梭罗的一生中,他共创作了二十多部散文,他的散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至今让许多的文学大师深受影响。

作为一部经典自然文学作品,《瓦尔登湖》里美丽的风景,梭罗的邻居,还有他度过的两年美好时光都给读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瓦尔登湖的美妙在梭罗的笔下,成为了所有渴望自由的人心中的港湾。在这里,人才可以诗意的存在,而不必浮躁。

出生在美国的梭罗从小就对自然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大学期间,他非常喜欢东方的哲学和植物学。他热爱自然,且不断的去探索自然,去森林里观察动物和植物。他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完全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

崇尚自由的梭罗喜欢瓦尔登湖,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了,美国商业转农业这一政策对瓦尔登湖等自然资源会进行破坏。因此在美国独立日这一天,梭罗选择了入住瓦尔登湖,将这里作为他经济理念试验地。

瓦尔登湖是幸运的,它的美永远留在了梭罗的笔下,供世人欣赏。瓦尔登湖是悲剧的,梭罗走后的不久,这里的美留在了过去,满目疮痍后,这片净土,最终被工业化。

瓦尔登湖边的梭罗,他可以无羁无绊,自由自在的观日出日落,到夜晚,他独自鸣笛赏月。沐浴着清新的空气,将思想放空,这一刻的他,什么也不是,但是却看透了一切,包括我怎么也看不透的人生。

这种空灵的状态,就如梭罗所说:自然使人摆脱束缚,摒弃一切欲望。

每个人的生活总是避免不了欲望的控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想要不被金钱和名利左右谈何容易,但如果能在瓦尔登湖放空自己,去净化自己的心灵,让精神不再贫穷,那么这里就是这世界上最该被保护的地方。

梭罗想保护瓦尔登湖,这里是他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地。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荡漾小船在湖心漂泊,仰望星空,半梦半醒,等待命运将他推至一个未知的湖岸。

梭罗用他这种成熟的恬静,为我们带来了他在瓦尔登湖的一个微观和宏观的旅程。这场旅程布满了各种的考验和探索。这是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对人性和生之自由的探索。

梭罗的瓦尔登湖旅程是孤独的,但孤独中又有着不可知的变数。住在湖边的他不可避免的面临所有人要面对的问题,房子从何而来。在盖房子的问题上,梭罗认为,房子只要实用,且花费较小,能自力更生建房子,那将会是一次非常美妙的体验。他反对那些租房和买房的人,认为那就是在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进而失去自由。

梭罗选择了自力更生盖房,他在文章中用了在野蛮人和文明人之间做对比,体现了住房并不是非要追求表面的豪华,而是要实用就好。现代人过于追求高大上,而忽略了房子本身舒适就好。

在《瓦尔登湖》这部散文中,梭罗不仅用毫无堆砌的文字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之旅,更可贵的是,梭罗将自己的思想溶于字里行间。

梭罗的思想是带有哲理性的,这一点在文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人类不穿鞋子的历史要比穿鞋子历史远远长久得多。”这句话就是文中比较经典的一句哲语。

对于人类而言,原始社会的野蛮人是不穿鞋子的。没有鞋子的野蛮人,依旧可以生存且不会轻易让自己受伤死去。可发展到现代社会,人类社会进步飞速,人类变得文明。可这种文明让人类失去了活着本身的意义,而去追逐了表面的光鲜亮丽。

梭罗的每一句话就如揭开了一道现实的伤疤。他不说教,让人们怎么样做而是提出一个问题他总能去解决他。比如对于奢侈品的看法,他看到很多人总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敬而去穿一些华而不实的衣服。衣服带给人的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但如果失去了那层身份,再高贵的衣服穿上也起不到该有的作用。

每一代人都在嘲笑旧的时尚, 同时又在虔诚地紧追新的时尚。

我们见到亨利八世或者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衣服,不免觉得好笑,仿佛这些都是食人岛的岛王和岛后的衣服。反正衣服一离开了特定身分的人,就会显得怪可怜兮兮,或者挺稀奇古怪。惟有以严肃的眼光凝视穿衣人的正常生活,方能抑制住嘲笑并对人们所穿的衣服肃然起敬。

梭罗的想法是简单的,在人类的生存问题上,梭罗喜欢是那种极简主义的作风。他认为生活当中的很多人,其实过于追逐了奢侈品,许多能让人生活舒适的用品,非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阻碍人类的发展。

就奢侈和安逸而言,其实大部分确实是贫穷的。真正富有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相当朴素而节俭的,这些人其实才是聪明的智者。

就比如我们现今的这个社会,哲学家很少会出现,但是学习哲学和当哲学教授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哲学教授可以享受到高等的待遇,但通往哲学家的路注定是一场苦行之路。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开始是一往无前,但如果尝到甜头,就会选择安逸去追求表面的浮华,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一个人站在什么层面,那么他所获得也是那个层面的东西,这一点对于文学或者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就如文明人造就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却造就不出伟大的贵族和国王。

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如果在精神追求上还不如远古的野蛮人追求高尚,那么活着也是可悲,因为根本看不到任何意义。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喜欢用野蛮人和文明人做对比来体现他的价值观念。在他认为他现在的瓦尔登湖生活就是一种崇尚自由的野蛮人生活,因此他可以在这里看透一切的虚妄和欲望。

他用野蛮人的视角来揭开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人生活存在的问题。通过文明人的日常生活,他看到了人类文明进化中存在的奢侈和欲望。这种享受物质带来的刺激,并没有促进人类的发展,反而加速了时代的倒退,甚至还不如野蛮人活的轻松。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是认同的,现代人过度追求享受高等生活,于是忙着加班,忙着工作,真正用来自我思考和放空自我去审视人生的很有有。我们已经成为了房奴,车奴,到最后不过是一个被欲望驱使的奴隶,失去了生而为人的高贵。

我们甚至还不如梭罗笔下的一只鸟来的自由,鸟儿尚且可以展翅高飞,去实现穿越五湖四海的梦想。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却只能坐井观天的为了享受奢侈,而不得不被困在一方天地。享受不了人该享受的待遇,活的比动物还累。

今天人人附和或者予以默认的真理,明天却有可能是成为谬论,而这种谬论只不过是飘渺烟云,有人却坚信那是雨云,会把甘露洒向他们的农田 。

其实梭罗的《瓦尔登湖》是被世界公认的散文经典。但作为自然文学里边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本身已经超越了散文的范畴。

这本书可以称之为散文,因为它的叙述方式属于自然的吐露,未加入任何的修饰性的语句。在文章的写法上作者更注重浑然天成的体验。这一点就如瓦尔登湖的美景一样,保持原汁原味,才能更具有他当时的想法。

这本书中,作者其实也是夹带私货。比如他是个哲学家,在书写散文的过程中,他通过瓦尔登湖的体验从人类日常生活的茶米油盐来看透人世间的一切。从而得出自己的人生观,极简主义。

这本书在散文领域是相当的具有考究价值,因为梭罗的写法是不同于传统散文的写法。在中国有许多的散文作家,从唐宋八大家到现代社会的余秋雨,还有汪曾祺等人,他们的写法各有风格,但是有些后世的很多散文写法过于追求个人的小情调,而没有大的价值观。

我认为散文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记录生活,强调生活的真实性,应该还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一种特质。就如《瓦尔登湖》带给读者的心灵洗礼,这种方式是能够改变一个社会,乃至世界的格局。

梭罗的写法无疑是伟大的,他的前瞻性是很多人不具备的。及至如今,他的思想也不落后,甚至几十年,几百年以后,这种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心理只会更适合,也许未来智能化社会,人们更需要瓦尔登湖这样的境界和地方去为自己的心安一个家。

这个家可以不豪华,但很温馨。可以不忙碌,但闲暇不代表就是好吃懒做。人首先只有看透自己的本质,这就如动物学会生存,然后再去做一些伟大的事情,比如充实自己的精神乐园。

如果把瓦尔登湖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梭罗还有他的邻居们就是这里的守护者。他们与自然为友,与黑暗做伴,与这个社会现状作斗争,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框架就如一部小说,有高潮迭起,有暗流涌动,还有极好的价值观。所以这部散文也可以说是用小说的方式去写散文,极具故事性。哲学的语句引人深思,崇高的价值观让人心驰神往。

在瓦尔登湖的日常生活中,梭罗的邻居让人觉得可爱至极。他们给了梭罗希望,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助之手。可以说这一点是人活着所必须要面对的。人只有与人的交往中才能诞生出灵感的火花,才能发现人世间的真善美。

梭罗就是这样,在这里他有瓦尔登湖陪伴,有邻居为友,以种地为生,用看书写文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简单而纯朴,他的文章灵感来源于左邻右舍,还有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一块净土,是留给后世人心中的天堂。梭罗是任性的,他可以享受这里带给他的宁静。他是活得通透的,他渴望用自己的文字和所做所为去唤醒整个世界。没错这就是梭罗!他永远有左邻右舍,正如这本《瓦尔登湖》,就是产生于他左邻右舍谈天说地中。

如果当你我也在欲望中沉沦挣扎时,如果生活让你看不到任何的希望,那么这或许就是希望的火苗,但愿那时的我们,都可以找到内心的净土,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